•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創造傾向的意涵與測量

壹、創造傾向的意涵

創造力除了是認知能力上的一種潛能外,研究上亦認定創造力是種人格特質 或情意層面的動機與態度傾向表現(張雨霖,2014)。Rookey(1973)就指出創造 人格傾向是創造行為表現的情意領域。Amabile(1988)經整理多位科學家的訪談 內容,主張正面的人格特質、高度的自我動機、特殊的認知技能,冒險導向、豐富 的專業經驗、高水準的團體成員、廣泛的經驗、良好的社交技巧、聰穎、不為偏見 所束縛的處事態度等人格特質有助於創造力發展。Sternberg 和 Lubart(1995)指出 創造的人格特質包括面對障礙時的堅持、願意冒合理的風險、願意成長、對曖昧不 明的容忍、接受新經驗及對自己有信心等面向。Csikszentmihalyi(1996)提出十組 有關創造力複合性人格特質,分別是:1.精力充沛與沈靜自如。2.聰明與天真。3.

責任心與無所謂的態度。4.想像、幻想與現實。5.內向與外向。6.謙卑與自豪。7.陽 剛與陰柔。8.叛逆、獨立與傳統主義。9.熱情與客觀。10.開放與敏銳。

然而,創造傾向概念最早出現於 Williams(1969)提出之理論,指的是人對創 造性事物所展現的情意行為或感受,包含好奇心、想像力、冒險性與挑戰性四個面 向,定義如下:

1. 好奇心:指個體能針對問題產生懷疑並樂於追根究底,並持續思考、調查與追 問,不怕艱難的追求事實真相,是種思索問題與發問的關鍵。

2. 想像力:指個體能善用直覺推想,想像並未發生的事,並在腦海中將這些意念 具體化的構思出來,超越了感官與現實的界限;亦指思索問題的無限可能。

3. 冒險性:指個體具有猜測、嘗試、實驗等勇於探索的精神,或是面對他人批評、

失敗挫折時還能鼓起勇氣再度站起,並再接再厲、全力以赴,應付未知情況。

4. 挑戰性:指個體處理複雜問題或混亂意見時,能冷靜思考應付不慌亂,從中理 出頭緒,尋找各種問題與解答的可能性,並有條理的處理問題。

綜合上述,創造傾向指的是個體在創造力活動中所展現的人格傾向,包括動機、

態度、情緒與興趣。

貳、創造傾向的測量

根據上述研究理論發展的創造傾向評量,主要是評量個人的特質與情意態度。

我們可透過這些量表來了解受試者的態度、動機、興趣,也就是了解個體是否具有 創造力的傾向(潘朝昱,2008)。彙整常用之創造傾向量表如下:

1. 賓州創造傾向量表(Pennsylvania Assessment of Creative Tendency, PACT)

由 Rookey(1973)所編製,主要是評量創造行為的情意層面,包括冒險性、

挑戰性、好奇心、想像力。適用國小高年級學生至國中學生。

2. 修訂賓州創造傾向量表

陳英豪與吳裕益根據 Rookey(1973)所編製之賓州創造傾向量表加以翻譯修 訂完成,測驗有關創造行為的情意領域,包括冒險性、挑戰性、好奇心、想像力。

適用國小五年級至國中三年級,作答時間為 30 分鐘。

3. 威廉斯創造傾向量表

Williams(1980)此套測驗包含擴散性思考活動、創造傾向量表、創造思考和 傾向評定量表三部分。其中創造傾向量表為探討創造傾向工具,包含冒險性、挑戰 性、好奇心、想像力。

而國內學者林幸台與王木榮(1994)將其翻譯並重新修訂之,亦包括冒險性、

挑戰性、好奇心與想像力四個部分。適用於國小四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學生。

4. 國中學生創造性傾向量表(Creativity Aptitude Scale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潘朝昱(2008)依據創造傾向的相關文獻,並參考賓州創造傾向量表(陳英豪、

吳裕益,1981)、創造傾向量表(林幸台、王木榮,1984)等編製,包含好奇、熱 情、勇氣、挑戰、自信、幽默等六要素,可得六個分數及總分。適用對象為國中生。

創造傾向的評量工具與創造潛能相比並不多,普遍使用最多的為威廉斯創造 傾向量表,雖然潘朝昱(2008)編製之國中學生創造性傾向量表較新,且將創造力 傾向做更細部的歸納,然而該工具對創造力傾向的定義與學術上普遍認定略有不 同。此外,林幸台與王木榮(1994)修訂之威廉斯創造傾向量表,是國內外目前最 常使用來評定創造力傾向之工具之一,較具有公信力,易與其他相關研究進行比較,

因此本研究採用林幸台與王木榮(1994)修訂之威廉斯創造傾向量表為研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