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討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本節依據研究結果,分別提出研究限制、未來研究與教育現場之實務建議。

壹、研究限制 一、對象

本次研究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數量龐大並擴展到全臺灣四個縣市,具有一定 水準的信效度,但在便利抽樣之狀況下易發生分配不均之情形,研究結果仍有可能 會產生偏誤。像是本次研究對象主要集中於臺北市與新北市,此區域學生家境、教 育資源等都明顯好於其他區域的學生,有可能使得測驗得分偏高,因而影響研究結 果。因此,為了能提升研究結果品質,如未來樣本能平均分配各縣市,甚至納入離 島地區之學生,相信研究會更加周延。

第二,在統計有效回收樣本時,發現有效回收率會依照年級的提升而下降,顯 示受訪者的態度隨著年齡越高,配合度也越趨不佳。推測可能原因之一是學生因為 年齡的增長越處於風暴期,對於週遭事物、自我認同都越來越有自己的見解,因此,

在無法說服他的情況下,不願意配合的情況則會大為提升。推斷另一原因,本研究 施測時間為五至六月,九年級學生已考完國中教育會考,在校評量成績也都以評量 完畢,已無任何成績束縛,學生除了會熱衷於自身規劃的活動外,到校出席率也較 不穩定,因此確實出現九年級學生的有效回收率明顯低於另外兩個年級。但相對這 時段也是進行研究較佳的時間。所以,如果對此部分有嚴格要求者,未來可能需要 調整施測時間,亦或是增加研究樣本數。

二、研究變項

本研究探究之內容相當豐富,且使用工具繁雜,因此並未再進行探討性別差異,

僅作最基本的男女樣本數量統計。根據文獻,性別在幽默感、創造性潛能及創造傾 向上的結果並不一致,有研究結果顯示性別在擴散思考之精進力、詞彙遠距聯想、

幽默感之各分層上有顯著差異,但性別在擴散思考之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幽 默感總量表得分上則無顯著差異(潘裕豐,2016;李孝儀,2014;姚玉鳳,2010;

孫聖和,2000)。因此,未來在研究時,可再次釐清性別在幽默感、創造性潛能與 創造傾向上有所差異外,亦可探討性別差異在幽默感與創造性潛能、幽默感與創造 傾向上是否也有顯著的不同。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在分析時發現,幽默感與創造傾向之關係比幽默感與創造性潛能之關 係有更為顯著的情況,可能的原因與使用之測驗有關。由於幽默感與創造傾向使用 之測驗皆為自陳量表,創造性潛能部分則皆為測驗,因性質上的差異,學生在相同 性質的測驗表現學生會較為接近,而在不同性質的測驗表現上較容易有落差。此外,

自陳量表的特性為自評,其結果可能並非真實能力。但也如此,幽默感與創造性潛 能之研究結果更顯得珍貴。所以,未來在探討幽默感與創造傾向時,可以考量選用 不同性質的測驗來進行探討,更明確了解彼此間的細微差異。

四、研究過程

擴散性思考測驗有一個特性,即並無標準答案,受試者可在有限的時間內任意 回答答案,且數量越多越好。因此,在批閱擴散性思考測驗是相當花時間與精力的。

以本次使用的新編創造思考測驗,依據學生作答的品質與數量批改時間略有不同,

但平均下來每份約要 20 到 30 分鐘以上,而千份的數量更確實增加研究者的負擔。

因此,未來在進行研究時,如對批閱部分有時間壓力者,須將此部分考量納入。

貳、未來研究建議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補足了過去少有中學生研究的部分。且與文獻相比對,中學階段學生之 幽默感與創造性潛能、創造傾向是有相關的,和小學、高中學生的研究結果相似。

但由於每個研究所使用的工具略有不同,構面也會略有差異,因此,未來可考慮將 研究對象的年齡層擴大,一次包含小學、中學、高中甚至是大學,能更全面性了解 不同年齡層是否有所不同,畢竟不同年齡層所經歷的事物、環境、教育並非完全相 同。

再者,本研究並未細探討族群間之差異,但在我國其實有越來越多不同的族群 共同生活在一起,像是根據我國內政部移民署 106 年 5 月份之統計,領有我國國 籍之外裔、外籍配偶人數已達 52 萬人,是相當可觀的人數。因此,未來可嘗試針 對不同族群進行研究,以了解是否有所不同。

二、研究工具

評量創造力之工具其實相當多,特別是創造性潛能部分更是多元,像是在遠距 聯想部分,本研究依據文獻探討與推論,選用與幽默感最具關聯之「中文詞彙遠距 聯想」來進行探討。然而,根據每個遠距聯想測驗,其測得之構念有些許不同,未 來可嘗試使用不同之測驗來進行探討,以了解不同的遠距聯想概念與幽默感之間 的關聯性。此外,亦可使用不同的創造力測驗與幽默感測驗,以獲得更多樣性的資 訊。

三、研究方法

典型相關是較為複雜的統計方法,無論是在使用、數據分析及解釋上都需要花 較多的精力。未來可嘗試使用結構方程模式(SEM)來進行分析,其在操作上與典 型相關相比更為簡單,分析軟體更多元,且可提供比典型相關更多的資訊與檢定。

參、實務建議

一、以幽默感提升創造性潛能與創造傾向表現

本研究結果已顯示幽默感與創造性潛能、創造傾向呈現一定程度之高相關,且 部分向度之幽默感能預測創造性潛能與創造傾向之表現。因此,學校教師在教育時,

可以透過幽默感的活動與課程,來提升學生創造思考能力與創造表現。也可鼓勵學 生平日可多欣賞幽默有趣的電影、笑話、喜劇等活動,亦可直接參與其創作,皆能 提升學生的創造表現。

二、以創造力提升幽默感之現

本研究為相關研究,而相關研究的重點即為雙向關係,因此,從研究結果得知 亦可藉由創造力活動來提升個體的幽默感表現。舉凡是課程中融入大量的擴散性 思考與想像活動,提升學生不斷思考的能力;運用頓悟思考的猜謎遊戲,讓學生能 學會面對問題時轉換思考角度;課程活動使用詞彙遠距聯想,更是讓學生能多注意 細節,從中找出那唯一且獨特的關係。這些都與幽默感有直接的關係。此外,鼓勵 學生在思考上勇於嘗試,不要懼怕失敗,對於模糊事物能接受並樂於挑戰,這都有 助於幽默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江宜珍、李蘭、吳文琪、邱玉蟬、鄭其嘉、盛慧珊(2011)。「台灣青少年幽默測 量工具」之發展與編製。測驗學刊,58,179-205。

任純慧、陳學志、練竑初、卓淑玲(2004)。創造力測量的輔助工具:中文遠距 聯想量表的發展。應用心理研究,21,195-217。

吳靜宜、陳學志、邱發忠、徐芝君(2007)。國中小學版幽默理解與幽默創造能 力測驗之編製。應用心理研究,35,185-210。

吳靜吉、陳甫彥、郭俊賢、林偉文、劉士豪、陳玉樺(1998)。新編創造思考測 驗研究。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研究報告。

李孝儀(2014)。中學生中文詞彙遠距聯想測驗之心理計量特性。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創造力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嘉雯(1999)。幽默創造過程中後設認知與遠距連結歷程之研究。中原大學心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林幸台、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臺北市:心理。

林幸台、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市:心理。

邱發忠(1999)。幽默創造訓練之課程設計及效果評估研究。輔仁大學應用心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邱發忠(2010)。幽默理解的多重語義激發好笑反應對創造力的影響:以右腦激 發為中介變項。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2),183-217。

邱發忠、陳學志(2005)。促發思考因素對創造表現之影響。載於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教育學院舉辦之「學習、教學、與評量」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 250),

臺北市。

邱發忠、陳學志、徐芝君、吳相儀、卓淑玲(2008)。內隱與外顯因素對創造作 業表現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50,125-145 。

姚玉鳳(2010)。國小高年級學生幽默感與創造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 學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論文,新竹市。

孫聖和(2010)。遊戲理論及幽默感應用於設計教育之可行性初探。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淑蓉、陳學志(2005)。幽默感的定義與測量:多向度幽默感量表之編製。應 用心理研究,26,167-187。

陳瑋琦(2003)。幽默理解與感知量表之編製暨影響幽默理解與感知因素的探 討。私立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陳學志(2004)。從「哈哈」到「啊哈」—統整知、情意、行的幽默課程對創造 力培養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5(4),393-411。

陳學志、徐芝君(2006)。幽默創意課程對教師幽默感及創造力的影響。師大學 報:教育類(創造力特刊),51(2),71-93 。

陳學志、卓淑玲、賴惠德(2005)。解決問題發揮創意的次好方法就是發現其中 的幽默:幽默中的創意與創意中的幽默。應用心理研究,26,95-115。

陳學志、洪素蘋、許禕芳、邱皓政、關秉寅、詹志禹(2009)。擴散性思考與聚 斂性思考的交會:有限解答之擴散性思考測驗之編製與信效度檢驗。教育科 學研究期刊,54(4),29-61。

陳學志、彭淑玲、吳清麟(2011)。純頓悟與假頓悟中文遠距聯想測驗之創造力 解題歷程。創造學刊,2(2),25-51。

陳學志、彭淑玲、曾千芝、邱皓政(2008)。藉由眼動追蹤儀器探討平均掃視幅 度大小與創造力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9,127-149。

陳學志、蘇嘉鈴、葉季蓉(2011)。幽默對創造力認知與特質成分之預測效果研 究,創造學刊,2(1),53-78。

許峻豪、鄭谷苑(2005)。圖像幽默理解歷程與雙路徑幽默理解模式。應用心理 研究,26,117-142。

張雨霖(2014)。不同發展階段的創造性潛能與傾向潛在組型及創意自我效能中 介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所博士論文,臺北市。

張雨霖、邱發忠、陳學志(2013)。創造力關鍵思考技法。載於潘裕豐(主編),

張雨霖、邱發忠、陳學志(2013)。創造力關鍵思考技法。載於潘裕豐(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