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造性潛能的意涵與測量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創造性潛能的意涵與測量

壹、創造性潛能的意涵

當代創造力最著名的研究,莫過於 1950 年 Guildford 在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的發表,提出了創造力的重要性,並說明了創造力 是多種的心智能力組合,包括思考的流暢和彈性、探查問題的能力、分析評估與統 整能力(引自 Todd Lubart,蔣國英譯,2007),而後並更提出了智力結構論(structure of intellect theory, SOI)來解釋個體的智能表現,使得創造力開始備受大量關注的 研究,這也是最早的創造性認知理論。同樣受人注目的是 Rhodes(1961)整理了 早期的創造力研究並分析後,將它們歸納統整並定義為個人(person)、歷程

(process)、產品(product)、環境或壓力(place or press)的創造力四 P(4-Ps),

將我們對創造力的認識帶領到另一層面。此外,在更早的 Wallas 提出的創造力四 階段論,更是相關研究者在探討創造力思考歷程時使用最為普及的理論之一(引自 James & Robert,潘裕豐等人譯,2014)。然而,這些理論皆只能詮釋創造力的部分 面向,並無法作為創造力的整合定義。直到 Finke、Ward 和 Smith(1992)才將各 領域對創造力有關的研究加以彙整,提出創造性認知(creative cognition)一概念 來詮釋創造力的運作機制或認知歷程的能力,亦即我們稱的創造性潛能(creative potential)。

國內學者張雨霖(2014)針對多位學者的研究整理,指出創造性潛能是一個人 能生產出新穎、奇特的有用事物之創造認知能力,雖然不完全是創造力的本質,但 是可用來預測個體的真實創造能力。Wakefield(1992)根據問題和解答的性質,將 其分為開放性與封閉性兩個向度,並將所有問題分成邏輯性思考(logistic thinking)

問題、擴散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問題、創造性思考(creative thinking)問題、

頓悟性思考(insight)問題四大類(如圖 1 所示)。除了邏輯性思考問題之外,其 餘三類皆屬於創造思考的問題類型。

圖 2-1 Wakefield 對問題的分類 (資料來源:Wakedfield, 1992, p.28)

然而,創造性思考的題目與解題限制都較少,且問題的起始與目標並不明確,

定義與其他相較下也較模糊,相關的研究也相當匱乏,因此並不適合成為客觀的創 造力評量工具(陳學志、洪素蘋、許禕芳,2009)。國內學者陳學志、彭淑玲、曾 千芝與邱皓政(2008)就整理歸納出國內在認知層面運用的創造力測驗研究工具,

可分為「擴散性思考測驗」、「頓悟性問題」與「遠距聯想測驗」等三類,其中,遠 距聯想在解題時需要運用擴散性思考能力,但最終則需要加以聚斂思考,才能找到 唯一的最佳解,若以 Wakefield 的分類,遠距聯想則與頓悟性問題是屬於相似的問 題與解答類型。由此可知,創造性潛能是個龐大的認知能力,無法用單一種認知思 考能力來代表一個人完整的創造性潛能。

根據本研究目的,並考量文獻內容、實際可觀察與評量的創造性潛能,故以「擴 散性思考」、「頓悟」和「遠距聯想」三種作為本研究的創造性潛能意涵,並分別進 行探討。

貳、擴散性思考與測量

一、擴散性思考的意涵

開放性問題

開放性解答 封閉性解答

封閉性問題

創造性思考 頓悟性思考

擴散性思考 邏輯性思考

擴散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是種對問題有清楚且完整的定義但卻沒有正 確解答、可能有無限答案的思考類型模式(Wakefield,1992)。此一概念,最早由 R.S Woodworth(1918)提出,後來 Guilford(1956;1967)將其整合進入智力結構理 論中。他認為將創造力可分為擴散性思考與聚斂性思考兩種,而擴散性思考與創造 力最為有關,如果個體能產出越多的反應,則其反應中出現創意表現的機會就會增 加。因此,簡單地說,擴散性思考是指能依據現有的訊息資料產出大量且多元想法 的思考歷程。它是創造力研究中探討最為廣泛的思考能力,學者們在整理文獻時更 發現擴散性思考甚至曾一度被認為就等同於創造力(劉世南、郭誌光,2002;張雨 霖,2014)。

而後,Torrance(1966)即以 Guilford 的理論基礎,發展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

(Torrance Tests of thinking, TTCT),並設計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與精進力四種 計分指標來代表個體的擴散性思考能力。這四種能力分別如下:

1. 流暢力(fluency):指對問題快速反應的能力,能在時間內反應越多、越快表 示能力越好。可細分為語言的流暢力、觀念化的流暢力、聯想的流暢力和表達 的流暢力。

2. 變通力(flexibility):指彈性思考問題的能力,即個體改變思考方向的能力,

能針對問題想出越多不同種類、類型的答案表示變通力越好。

3. 獨創力(originality):指能產生獨特、與眾不同的想法能力,越能想到一般人 想不到的答案表示越有獨特的創造能力。

4. 精進力(elaboration):指完成執行計畫的能力與潤飾、增添細節的能力。

上述四種能力已成為現今探討擴散性思考能力與研發擴散性思考測驗時的重 要指標。

二、擴散性思考的測量

擴散性思考測驗的種類相當多樣,以下簡單整理國內外常用的擴散性思考評

量工具:

1. 擴散性生產測驗(SOI divergent production test)

Guilford(1967)依據智力結構理論研發。包含了語文、圖形、符號運用等內 容,要受試者在指定的時間內,列舉出不尋常情境的後果,或是找出日常生活物品 的不尋常用途等。可得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和精進力四種分數。

2. 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TTCT)

Torrance(1966)依據 Guildford 的智力結構論(structure if intellect model)基 礎發展此套測驗,分為語文與圖形兩大版本,語文測驗有七個活動,圖形測驗有三 項活動,分別可得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和精力四種指標分數,是目前國際上最 常使用的擴散性思考工具。

國內學者李乙明於 2006 年將其翻譯並修訂此套測驗,亦有語文版和圖形版兩 大版本測驗,適用對象為小學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學生。作答時間圖形版本為 50 分鐘,語文版為 60 分鐘。

3. 威廉斯創造力測驗(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CAP)的擴散性思考(Test of Divergent Thinking)

Williams(1990)編製此套測驗,包含擴散性思考活動、創造傾向量表、創造 思考和傾向評定量表三部分。其中僅擴散性思考活動為擴散性思考工具。

國內學者林幸台與王木榮(1994)將其翻譯並修訂,亦分為創造性思考活動、

創造性傾向量表和創造性思考與傾向評定量表三部分。其中,創造性思考活動如同 原作之擴散性思考活動部分,可得流暢力、開放性、變通力、獨創力、精密力及標 題等六向度的成績。適用於國小四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學生,作答時間為 20 分鐘。

4. 新編創造思考測驗

吳靜吉等人(1998)因考量國內外的文化差異,以及測驗版權問題,翻譯後會 有適用性的狀況,因而自行編製此套測驗。分為語文和圖形兩部分,語文為要受試 者列舉竹筷子的不尋常用途,越多越好;圖形為要受試者對不同大小的「人」字,

畫出包含人字的圖形。語文可得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三項分數,圖形可得流暢 力、變通力、獨創力、精進力四項分數。語文和圖形兩部分的作答時間各為 10 分 鐘,此與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的施測時間相比明顯簡短許多。

本研究旨在探討幽默感與創造性潛能間的關係,由於創造思考能力確實會因 為文化、國情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使用的評量工具也需要適合當地國情與文化,雖 然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為國際上最普遍使用的擴散性思考工具,我國亦有翻譯版 本,但考量測驗的施測時間與易用性,本研究最終採用吳靜吉等人(1998)編製的

「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為研究工具。

參、頓悟思考與測量

一、頓悟思考的意涵

Wallas 提出在創造的過程中,我們會經歷準備期、醞釀期、豁朗期和驗證期四 個階段(引自 James & Robert,潘裕豐等人譯,2014)。而醞釀期到豁朗期的過程 就很像頓悟思考時的經歷,突然豁然開朗有了靈感。最早的實證研究為 Kohler(1927)

的黑猩猩問題解決研究,發現黑猩猩的學習歷程並非是靠嘗試錯誤而習得,而是能 夠洞察整個問題情境,並發現情境內各個環節間的關係,進而解決問題,Kohler 稱 這種「突然知覺適合或有用關係」的思考歷程為頓悟(insight)。而後,Ohlsson(1984)

更進一步認為頓悟思考是對問題重新建構(restructure)的歷程,即是對問題表徵 產生變化,因而解決問題。此外,雖然個體會突然覺知到問題的解答,但這思考歷 程卻往往無法解釋答案是如何而來(Metcalfe, 1986)。Wakefield(1992)的分類,

指頓悟性問題是種對問題沒有明確規範作答者的限制,但卻是具有明確標準答案

的題目類型。此題目類型的特性,在於問題呈現一種不確定狀態,解題時無法立刻 獲得答案,往往需要不斷的反覆嘗試並面對解題無效,解題者可能會在瞬間對問題 有了新的見解而突然克服解決,讓人有種啊哈(aha)原來如此的感覺。而這些問 題並不需要具備高深的知識,一般人都具備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力(Mumford &

Whetzel, 1996)。Weisberg(1995)將頓悟性問題更明確定義,認為純頓悟思考(pure insight problems)需要對問題表徵進行轉換或重新建構,且問題解決要涉及思考的 不連續性,必須轉換各種不同方法才可以解決問題,否則問題即可能是假頓悟問題

(pseudo insight problems)或混合頓悟問題(hybrid insight problems)。

簡言之,頓悟思考指的是在重複嘗試解決問題無效後,可能會在瞬間對問題情 境特徵獲得新的理解,因而突然解決問題的思考歷程(Mumford & Whetzel, 1996)

圖 2-2 9 點問題與解答 (資料來源:Wakedfield, 1992, p.28)

常見的「9 點問題」及為典型的頓悟性問題(如圖 2 所示),此問題要受試者 在不提筆的情況下,將這 9 個點連成四條線。這問題雖然沒有明確指出解答的方 向或規則,但卻具有標準答案,受試者在解題時需要對問題表徵重新轉換或建構,

以 9 點問題為例,如能思考到畫的線條可以超出九點的範圍,這才有可能解題成

以 9 點問題為例,如能思考到畫的線條可以超出九點的範圍,這才有可能解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