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創造思考教學模式與策略

壹、 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在創造力中,主要素求是希望在問題情境發生時,會運用既有的經驗能力,並且 突破傳統的限制,而獲得一項新的心理歷程;而在創造思考教學中,則是鼓勵教師因 應教學現場而變化教學方式,進而啟發學生的創造動機,讓學生得以有創造的表現與 才能。所以,創造思考教學是否需要有固定的模式,見仁見智,眾說紛紜,也曾讓許 多專家學者有所爭論,進而可能形成了兩種對立的模式,一是若有依循的教學模式,

14

則可做為教師在教學上的依據,另一是則是認為創造思考教學不適合有模式存在,應 依照教學現場的條件而有所調整。

實際上,「教學模式」是一種具有結構化的組織架構,主要用來發展特殊學習活 動和教育環境,每位教師在教學上有其教學目標,為了達成此教學目標,須考慮到所 有的教學因素後,才能根據這些因素去評鑑應選擇的程序和做法(吳靜吉,1983)。

美國學者 Joyce 與 Weil 在 1980 研究過程中發現的八十種教學模式裡,在各種模式間,

皆有其不同教學目的和使用的領域。所以,在選擇教學模式時,應考慮到教學環境與 教學模式本身的運用,必要時還必須結合數種模式進行,以適用於不同的情境中(毛 連塭,1987)。因此,創造思考教學是否應有一個固定的模式遵循,就像創造思考教 學本身一樣,是多樣的、多變的且適合個別差異,每位教師可以依自己需要與實際教 學情況,擷取或創造合宜的教學模式,同時掌握教學模式的標準及要素,Maker(1982)

認為,良好的教學模式應該符合以下五種標準:適合環境、綜合性、彈性或適應性、

實用性、有效性,在這些條件下,選擇最適當的模式進行教學外,並納入教學模式中 的四個基本要素:教學目標、教學預估、教學程序、教學評鑑(Mager, 1962),進而 發展出最適合該教學情境的模式。

國內外學者也針對創造思考教學提出各種教學模式,供教學現場教師參考,包 括:

一、Parnes(1967)所發展出的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模式,以系統式的方法進行問題 解決,特別強調解決者在擇選或進行方案之前,應盡量想出各種及多樣的可行方 法。該模式從教學與學習中發展出兩個基本假設:1.在學生學習方面,認為每位 學生皆具有不同程度的創造能力,可以透過實例和練習來增加創造的行為。2.在 教師教學方面,認為教師應該安排一種易於學習創造行為的氛圍,建立能自由表 達想法的環境、鼓勵幽默,以及要求思考的質和量。

二、Guilford(1967)提出智力結構的教學模式,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主的教學模式,

運用知識經驗為基礎,進行擴散思考醞釀問題的方法,再透過聚斂思考選擇解決

15

的方案,從此模式中發現,創造思考教學是以學生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運用各種 思考運作的模式,而獲得問題解決能力。

三、Taylor(1968)提出多種才能創造思考教學模式,認為幾乎所有學生都會具有某 種才能,但大多數的教師都僅注意到學科的學習,而忽略這項才能發揮。這些才 能包括:創造的才能、做決定的才能、計畫的才能、預測的能力、溝通的才能與 思考的才能。在發展過程中,開放性與接納性是 Taylor 模式的重點,都強調學生 提出意見時,量勝於質,同時不多批評,從中選擇最好的意見實現它。

四、Williams(1970)提出創造與情境的教學模式,是一種強調教師透過課程內容,

運用啟發創造思考策略以增進學生創造行為的教學模式。因而發展出三度空間結 構的教學模式,第一層指的是各種不同的學科,第二層為教師行為與教學策略,

第三層為學生認知與情意發展的行為。

五、陳龍安(1984)提出創造思考教學三段模式,將教學歷程分為三個階段,為暖身 活動、主題活動(包括問、想、說、寫四個部份)與結束活動。

六、陳龍安(1990)年提出愛的(ATDE)創造思考教學模式,由問(asking)、想

(thinking)、做(doing)、評(evaluation)四項要素所組成,強調在學生的知 識和經驗基礎上,提供擴散思考的機會,發展學生潛能,其代表的意思分別如下:

(一)問(asking):教師設計、安排問題情境,提出創造思考相關問題,提供 學生進行思考,尤其著重於聚斂思考(convergent thinking)問題與擴散思 考(divergent thinking)問題,讓學生擁有創造思考及問題解決的機會

(二)想(thinking):教師提問後,鼓勵學生自由聯想,給予思考時間及運用 擴散性思考,以求創意想法產出。

(三)做(doing):透過活動的進行,讓學生從做中學習,及實際動中找到解 決之道,並能付諸行動。

(四)評(evaluation):師生間共同擬定評估準則,共同評鑑,找出最適當的答 案,同時強調師生相互尊重、欣賞與回饋,使創造思考由萌芽期進入至實 用階段。

16

在探討上述的教學模式發現,其實現今的教學現場,仍大多數的教師著重於學科 知識的傳授,而忽略每位學生所擁有的創造思考能力,使得無法發揮其才能,所以,

在本研究在的教學活動設計上,將會運用學生的擴散性思考提出不同的問題方向,再 透過聚斂性思考選擇問題解決之道,並參考陳龍安(1990)所提出的 ATDE 創造思考 教學模式,從活動的設計、情境的營造,鼓勵學生自由發想,在課程進行中,共同探 討問題解決之道,透過彼此的回饋,尋求最適當的答案,進而將所學運用於生活實踐 中。

貳、 創造思考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指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過程中,有計劃的引導學生學習所採行的方法,

進而達成教學目標(張春興,1997),讓教師能提高其教學效率,同時,學生也能更 積極參與學習。也因此以活潑、啟發學生學習的創造思考教學策略的敘述越來越多,

進而衍生出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在分類上,日本創造學家高橋誠(1989)把教學策 略分為三大類:1.擴散發現策略:尋找問題點所在,再提出設想;2.綜合集中策略:

先進行情報蒐集,或是依照順序來解決問題。3.創造意識培養策略:用以解決各種問 題而培養創造意識的方法。

歷年來國內外學者所提出的教學策略眾多,陳龍安(2005)也重新將創造思考教 學相關策略以系列的方式列舉為:腦力激盪系列、水平思考系列、圖像思考系列、列 舉法系列、檢核表法系列、卡片思考法系列、套裝思考法系列、無法歸類的則列為其 他創造思考策略與方法。研究者透過文獻的探討,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在所設計之 兩大教學主題內容,其中,第一個主題將運用具系統性與聯結性討論方式進行課程,

所以,在眾多教學策略中,選擇以教師引導,運用個人思維,再配合小組合作,並有 個人習作空間的圖像思考系列中曼陀羅術,作為教學基礎;而第二主題則是以大量想 法不斷提出,進而統整出最適當的問題解決策略,配合提問、思考、行動、評估方式 進行課程,所以,選擇小組討論、口語表達為主的腦力激盪系列中的腦力激盪術做為 主要教學策略。以下就其教學策略意涵與本研究的相關性逐一介紹如下:

17

一、曼陀羅法(Mandala)

「曼陀羅」源自佛教語,是梵語 mandala 的音譯,是一種有助於擴散性思維的思 考策略,以一個主題為中心,外層的八個空格強迫思考相關概念,激發出更多的想法。

可以運用九宮格圖形,將主題寫在中央,然後從主題中引發各種想法或聯想,並將字 詞寫在其他八個格子裡。曼陀羅是一整合系統,從分段、探明要從何種要素開始,再 加以整合、重組,過程中幾經分析、組合,到最後,便會出現類比式的全面圖像,此 即是曼陀羅思考的結構(許素甘,2004)。其具有二種基本的型式,一為將中心主題 採輻射式的想法自四面擴散,另一種則是從中心以順時鐘方向逐步思考到最後的結 論。

(一)向四面擴散的輻射線式

只需在九格最中央寫上主題名稱,然後再往四周方面去思考,這項主題可產生哪 些新的事物,接著再將思考出來的八項內容,分別置於八個曼陀羅中央,如圖2-2-1 人際關係曼陀羅。

圖 2-2-1 人際關係曼陀羅(向四面擴散的幅射線式)

資料來源:修改自陳龍安(1996)。創造思考教學的實際與理論(頁 228)。臺北市:

心理

(二)逐步思考的順時鐘式

此方式將是以中央的方格為起點,依序將相關內容以順時針的方式逐步聯想,並 填入格子中,將所有的行動都列入曼陀羅備忘中的八個格子,最後,即可由思考中,

朋友

家人

師長

同學

本人

親戚

配偶

同事

鄰居

18

完成任務,並可將最後一個格子做為附註使用,例如圖2-2-2週程表曼陀羅。

圖 2-2-2 週程表曼陀羅(逐步思考的順時鐘式)

資料來源:修改自陳龍安(1996)。創造思考教學的實際與理論(頁 228)。臺北市:

心理

許素甘(2004)提出,曼陀羅思考教學三階段流程,第一為示範引導,第二為小 組活動,第三為個別習作,鄭綺雯(2011)研究發現,課程進行時,教師若能有好的 引導,則在使用曼陀羅的教學策略後,明顯可以提升學生創造思考。然而,綜合活動 課程中,常會希望學生透過新思維,運用與改善個人生活情形,在本研究的教學方案,

煥然衣新主題中,研究者將透過曼陀羅的教學策略,由教師在示範引導下,讓學生重 新思考現在已經不再穿的舊衣物,是否能有新的用途,如何創造出新的實用物品,在 加些巧思之後,是否可以讓物品的價值提高等等,激發學生提出更多新的方案,並由

煥然衣新主題中,研究者將透過曼陀羅的教學策略,由教師在示範引導下,讓學生重 新思考現在已經不再穿的舊衣物,是否能有新的用途,如何創造出新的實用物品,在 加些巧思之後,是否可以讓物品的價值提高等等,激發學生提出更多新的方案,並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