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依據本研究的研究歷程、發現及研究結論,茲提出在教學實務上及未來研究提出 建議,以作為日後相關研究之參考,以下分別就這兩個部份進行說明。

壹、 對教學實務的建議

一、 多元的分組方式,激發出不同的創新思維

小組的成員性質,對於創造思考能力的運用,會有著不同的影響與改變,本研究 在分組方式是採用同質與異質同併的方式進行,並且在九週的課程中都不再重新分組,

在未來的教學上,可以依照活動內容,適時重新調配分組,不同組合不同成員,就有 可能會有不同思維產生,也是培養學生創造思考能力的方式之一。

二、重視教學過程中,學生個別差異所產生的創造思考能力

本研究在實施教學時發現,安靜、內向、易緊張、不善表達的學生,並不代表他 們就不具有創造思考能力,未來在教學上,除了小組活動方式外,在課程規劃上,也 應重視到個別學生在創造思考能力上的表現,提供更多個人可以發揮的環境與空間。

相對的,每個人所提出的想法都是具有價值性的,或許給予他們適度的展現,反而可 以激發出更多更具創意的想法出來。

三、加強引導學生省思個人生活經驗的落實

透過本研究的課程進行過程,教師應加強在每個階段加入更多的生活經驗省思,

以力求學生在學習後的落實,使其能將學習與實務做一個連結,避免僅止於課程活動 的體驗,而無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四、充實課程專業設計能力

創造思考教學是多元化的教學內容,在研究過程中發現,若以現有的教材教法,

對於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與實踐能力是容易有落差的,所以,教師應不斷的提升自己

139

的專業能力,多參與相關研習課程、社群合作、進修精進等,運用這樣的教學策略希 望提升學生的能力同時,教師也一同提升自己的創新研發能力。

貳、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創造思考策略運用可更多元化

本研究配合著課程的規劃,僅運用了創造思考教學策略中圖像思考系列的曼陀羅 術與腦力激盪系列的腦力激盪術,未來的研究上,若能再採取不同的策略運用,相信 是可以激發出學生更多不同的創造思考結果,同時,提升學習成效與應用。

二、學習成效評估方式應更多元

面對較難以運用測驗評量方式評估學習成效的能力,在質與量的評量上,都需要 再進一步的研討,除了課程的觀察、訪談、問卷之外,建議研究者或學生可以設計一 份學生在創造思考與生活實踐能力上的記錄表,詳實記錄自己的學習歷程,同時,加 入創造思考能力的評量量表來協助成效的評估,讓研究的成效更周延。

三、延長研究歷程並持續追蹤學習成效

本研究進行為期九週的教學歷程,學生對於自己在課程活動中,所獲得的創造思 考能力和生活實踐能力上都是持正向肯定的態度,整體看來,對於教學策略的運用確 實是有助於學生的成長,但對於實際學生於課後的運用與落實性,需經過更長時間的 研究與追蹤才能更清楚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所以,對未來的建議是可以將研究的歷 程延長,持續觀察學生的學習情形,取得更進一步的研究結果。

四、不同主題軸的運用

本研究僅針對綜合活動領域四大主題軸中的「生活經營」進行課程規劃,未來可 再延伸至其他三大主題「自我發展」、「社會參與」、「保護自我與環境」的課程中,使 學生能持續在體驗式的課程,培養自己的創造思考能力,在多元的教學情境下,學生 學習成效必定會大幅度的提升,甚至可以內化為自我的能力,運用於各項學習與日常 生活之中,使創造思考能力成為生活實踐的一部份。

140

141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份

毛連塭(1984)。臺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創造性教學研討會結論報告──創造性教學資 料彙編。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毛連塭(1987)。資優教育教學模式。臺北市:心理。

王瑤芬(譯)(2009)。Kato Masaharu 著。考具-有效掌握企劃、發想的 21 個思考 工具(考具-考えるための道具、持っていますか)。臺北市:城邦。

方德隆(譯)(2007)。Fisher, Mary Williams 著。開啟創造力之門:跨課程領域的 教學(Unlocking creativity teach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臺北市:高等教育。

田耐青、張景媛(2003)。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補充說明。載於何福田、張玉成(主編),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補充說明(頁 60-66)。臺北市:教育部。

何英奇(2002)。綜合活動領域。臺北市:光復。

朱湘吉、陳龍安(2001)。創造與生活。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1)。教育發展研究。臺北市︰元照。

吳靜吉(1983)。創造性教學研討會問題回答。創造性教學研討會記錄(頁 25)

。臺北市:臺北市市政府教育局。

吳靜吉(2002)。華人學生創造力的發掘與培育。應用心理研究,15,17-42。

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能力指標的教學評量。台灣教育,604,40-51。

李坤崇(2003):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142

林幸台(1974)。創造性教學對才賦優異者創造力發展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幸台(1981)。鑑衡創造力的新指標。資優教育季刊,4,24-28。

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市:復文。

林偉文(2007)。教學創新的梅迪奇效應:以英國創意夥伴計畫為例。教育研究月刊,

157,31-41。

林清山(2005)。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東華。

林隆儀(譯)(1984)。J. Geoffrey Rawlinson著。創造性思考與腦力激盪法(Creative thinking and brainstorming)。臺北市:清華管理科學圖書中心。

柯華葳(2012)。人,才是未來。親子天下,31,22-32。

洪久賢(2001)。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探討─家政教育的規劃與展望。家政教育學報,

3,53-68。

洪蘭(譯)(1999)。Robert Sternberg 著。不同凡想(Defying the Crowd)。臺北市:

遠流。

范郁如(2005)。國中綜合活動實施創意教學方案對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莊子賢(2007)。創造思考教學融入探索教育體驗學習活動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夏林清(譯)(1997)。Herbert Altrichter, Peter Posch, Bridget Somekh 著。行動研究方 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Action research in education)。臺北市:遠流。

高橋誠(1989)。創造技法手冊。上海市:科學普及。

143

張玉成(1983)。創造性發問技巧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未出版,臺北市。

張玉成(2002)。教師發問技巧。臺北市:心理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景媛(2000)。綜合活動的教學策略。翰林文教雜誌,19,44-50。

張景媛(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各種活動進行的理念與方法。翰林文教雜誌

,20,6-7。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許素甘(2004)。展出你的創意-曼陀羅與心智繪圖的運用與教學。臺北市:心理。

許瀞尹(2005)。綜合活動實施創意教學方案之成效評估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 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有遹(2001)。創造心理學。臺北市:正中書局。

郭雅惠(2003)。「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國中生創意表現影響之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

陳伯璋(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臺北市:南宏。

144

陳宜貞(2002)。「創造思考教學法」應用於國小六年級作文課程的教學研究。國立 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沛蓉(2008)。創造思考技法融入國小六年級劇本創作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創造力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惠娟(2003)。國中綜合活動領域實施概念構圖教學之成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龍安(1984)。「問、想、做、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的建立與驗證。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龍安(1984)。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龍安(1988)。做個聰明人─創造與批判思考的自我訓練。臺北市市:心理。

陳龍安(2005)。創造思考的策略與方法。教育資料集刊,30,201-265。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版)。臺北市:心理。

湯梅英(2000)。實踐參與、體驗意義─綜合活動領域之精神與特色。教育研究

,74,51- 60。

黃光雄(1988)。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湘媛(2006)。創意花開-三位國小創意教師之形成與發展。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黃瑞琴(2001)。幼兒遊戲課程。臺北市:心理。

黃譯瑩(2001)。從系統理論觀點探究活動課程與九年一貫綜合活動課程:本質

145

、原理與展望。應用心理研究,9,215-251。

黃譯瑩(2003,3 月)。創造力的語言與思維:創造力研究與兒童創造力研究中的創 造力。論文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舉辦之「2003 創造力實

踐歷程」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臺北市:師大。

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臺北市:開明。

賈馥茗(1979)。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

潘慧玲(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鄭美娟(2005)。綜合活動教師實施創意教學之專業成長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

鄭美娟(2005)。綜合活動教師實施創意教學之專業成長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