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基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探討創造思考教學及其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之相關文獻,做為研究設計 與分析的理論基礎。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探究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基礎,第二節 說明創造思考教學模式與策略,第三節敘寫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 應用與設計。

第一節 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基礎

人類的文明,就是創造性思想之產物(Osborn,1988),長期以來,創造力都被 視為是心智運作的最高層形式,而創造思考則是一種能力的表現。在資訊科技發達,

求新求進的同時,創造思考能力其實是可以經由培養而獲得,透過各種不同的訓練方 式,乃至教師的教學,從許多文獻中皆顯示,有很高的成功率。本節將就創造思考教 學相關理論脈絡,進行探究。

壹、 創造力的定義

自 1950 年代 Guiford 提出重視創造力以來,各家學者眾說紛紜,在不同的研究 立場或哲學觀點中,皆可能對於創造力這個名詞解釋有所差異。Gardner(1997)認 為:「創造力是解決問題與形成結果,以及提出新問題的能力。」Lucas(2001)主 張:「創造力是我們所有智能一起運作的心理狀態。」Robinson(2001)說:「創造 力是伴隨原創及有價值結果的想像過程。」由於創造力可視為人們的能力、過程、或 是產品等,才會使得有這樣的定義分岐出來原因。

創造力(creativity)一詞,根據《韋氏大字典》的解釋,有著「賦予存在」的意 思,且具有「無中生有」和「首創」的性質(Gove,1973)。而在張氏心理學辭典中 的解釋,則是將創造力分為兩個注解:「在問題情境中超越既有經驗,突破習慣限制,

形成嶄新觀念的心理歷程」,以及「不受成規限制而能靈活運用經驗以解決問題的超 常能力」(張春興,2007)。陳龍安(2006)則將創造力分為五力、四期、四心:

8

一、 創造是一種思考能力

創造力一般所指的皆是為擴散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的能力,包括:

(一) 敏覺力(sensitivity):用以覺察各項事物及對問題的敏感度。

(二) 流暢力(fluency):屬於記憶的過程,用以思索觀念及回應問題。

(三) 變通力(flexibility):指能以有彈性、不僵化的方式去看待問題。

(四) 獨創力(originality):在同樣的事物上,卻能反應出與他人不同的觀念。

(五) 精進力(elaboration):能由原來的構想或基本觀點上,再加入新的觀念。

二、 創造是一種心理歷程

以創造為心理歷程,雖然仍是著重在思考上,但主要的重點則是在推斷來自意念 萌生前,至形成概念和整個階段(賈馥茗,1976)。提出創造是一種歷程中最具代表 性的就是 Wallas(1926),茲說明如下:

(一) 準備期(preparation):蒐集有關資料,並結合舊經驗與新知識。

(二) 醞釀期(incubation):當百思不解時,可先暫時擱置,但潛意識其實仍 在思考問題解決的方法。

(三) 豁朗期(illumination):突然頓悟,瞭解問題解決的關鍵點所在。

(四) 驗證期(verification):將頓悟後的觀點加以實施,並驗證是否可行。

三、 創造是一種人格特質的表現

在探討創造力與人格特質之間的關係時,許多學者的研究中都會提到,具創造力 的人大多較具自主能力、自我滿足、有獨立的判斷能力(賈馥茗,1979)。美國學者 Williams(1970)提出,具有創造力者,在情意態度方面常具有下列幾個特性:

(一) 好奇心:對事物充滿好奇,各項疑問會伴隨而來,面對問題出現時,會 主動去調查、瞭解、詢問,以求得事情的真相。

(二) 冒險心:有著猜測、嘗試、實驗及批判的勇氣,堅持自己的想法,並保 持應付未知情況的能力。

(三) 挑戰心:面對複雜問題與混亂意見時,能將邏輯條理帶入情境中,洞察 影響變動的因素,進而尋求解答的能力。

9

(四) 想像心:能將腦海中的各種意象構思出來,並具體化,使我們能超越現 實的限制,進入另一個世界中。

貳、 創造思考教學的意涵與特徵

創造思考教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陳龍安,2006),而創 造其實就是問題解決的一項心理歷程,所以,創造力也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毛連溫 等,2000)。教師若能在教學上,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相對的其學習成效一定會比 較好,當然,想提升教師教學成效及學生學習的興趣,創意思考能力是不可少的。國 內學者就從不同的角度定義創造思考教學,內容分述如下:

一、由教師本身的觀點來看

此種教學方法,乃是鼓勵教師因時制宜,變化教學的方式,其目的在啟發學生創 造的動機,鼓勵學生創造的表現,以增進創造才能的發展(賈馥茗,1976),並在教 學過程中,安排了有助於提升學生無中生有,有中生新的思考能力之教學活動(張玉 成,2002),鼓勵教師依據創造力發展的原理原則,運用適當的教育方法和教學方式,

安排合理有效的教學情境與態度,透過課程的內容及有計畫的教學活動、刺激、指導、

鼓勵學生主動地學習思考,以助長學生創造行為的一種教學模式。

二、由教學方法的觀點來看

認為創造思考教學是一種認知領域中的啟發式教學法(黃光雄,1988),創造 思考教學係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透過多元活潑的課程內容、教學活動和學習環境,

培養學生創造思考的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吳清山,2001)。

三、由學習的觀點來看

認為創造思考教學是屬於思考的、問題解決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主要目標在培 養學生具流暢、變通、獨創及精密的思考能力(陳龍安,2006)。

四、由問題導向的觀點來看

認為創造思考的過程始於問題的覺知,繼以心智活動的探索,解決方案的提出,

乃至於問題解決與驗證(張玉成,1983)。

10

五、由整體的觀點來看

認為創造思考教學是指,教師透過課程的內容及有計畫的教學活動,在一種支 持性的環境上,激發和助長學生創造行為的一種教學模式(毛連塭,1984)。有了接 納與包容的學習與教學情境下,學生才能勇於發表與參與活動(朱湘吉、陳龍安,

2001)。

所以,從教師、教學方法、學生學習、問題導向仍至整體觀點看來,當面對問題 出現或任務賦予時,我們該如何去界定問題的關鍵原因?問題的本質為何?接著根據 需求,去表達出初步的創意構想,再從這些想法概念中,選擇最適切方式,進而針對 所選出來的創意加以修改,提高品質。有了前面層層的檢視後,則進行評估與試用階 段,確認這些創意是否能夠解決問題,滿意則拍板定案並實際行動,若不滿意,則再 重新檢視問題的關鍵點在哪裡,逐項修正至滿意為止。

圖 2-1-1 創造思考的基本心理歷程

資料來源:饒見維(2005)。創造思考訓練—創思的心理策略與技巧(頁 12)。臺 北市:五南

滿意 面對問題、任務或情境

產生並表達許多初步的創意 確定問題本質或關鍵

選擇創意

修改創意、提高創意品質

評價或試用創意

創意定案、付諸實踐

不滿意

不滿意

11

從上圖的流程中可以知道,創造思考歷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且是反覆的執行,

直到滿意為止,多數的人常因不瞭解並且未掌握好這樣的過程,導致創造力無法有效 的發揮,是非常可惜的。

事實上,無論是由哪一個觀點去定義創造思考教學,創造思考是人人皆具有的思 考方式,創造思考能力差別只在於「高低之別」或「多少之別」,而不是有無之別,

創造思考是一種可以訓練與學習的能力(饒見維,2005),且是問題導向與啟發式的 教學,並以學生為主體的情形下,建構一個具支持性的教學環境,使學生於這樣的教 學情境下,獲得最完善的學習歷程與學習成效。

綜合以上想法可歸納出創造思考教學有以下幾個特徵(林幸台,1974;陳龍安,

1998):

一、以增進創造力為目標

教師教學過程中,應多鼓勵學生運用想像力,增進其創造思考的能力。

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

教學過程、課程設計與學習活動中,皆應以學生為主體,並採合作學習的方式進 行,在教學中,教師不得獨占整個教學活動時間。

三、在支持性的環境下思考

特別注意提供學生自由、安全、和諧的環境與氣氛,並鼓勵學生多發言。

四、啟發創造思考

運用各種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鼓勵學生表達,並能接 納不同學生所提出的想法與意見,不急著下定論。

從上述的內容中可以得知,創造思考能力是可以被訓練與學習的一種能力,只有 透過反覆的練習創造思考策略與技巧,每個人都有提升創造力的可能,所以,它並非 是一個難以預測的心理歷程,而是一個明確有步驟可循、可學習的(饒見維,2005)。

創造能力一直都是人則資源中最豐富的潛能,也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具有的特質,加上 它並非是天生不可變動的,而是可以透過發展的歷程進行培養(洪蘭譯,1999)。既

12

然如此,我們更應該在各個學科中,實施創造思考教學,進而提高學生在創造思考上 的展現。

參、創造思考教學的原則

創造思考教學的原則,就是要重視學生所提的各項意見與想法,留意學生所提的 不平凡觀念,不任意批評學生,並對他們所表示的觀念認定是具有價值,同時也鼓勵 自發性的學習及提供不做評價的練習或嘗試(Torrance,1965)。歷年來有許多學者提 出有關創造思考教學原則與建議,以下就與本研究較為相關之學者意見,進行探討。

Torrance(1965)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把握六項原則:

一、重視學生提出的意見與想法。

二、留意學生的想像能力與不尋常觀念。

三、讓學生認定他們所提的觀念是有價值的。

四、提供學生沒有批評的練習或機會。

五、鼓勵學生進行自發性的學習。

六、聯繫因果關係的評價。

六、聯繫因果關係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