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研究者蒐集到的資料經過分析之後,加上省思與檢討,將行動研究歷程的發現與 成果,做出結論與建議,並撰寫成研究論文,供教育實務工作者的參考。

本研究由於個案學校在綜合活動領域上是採分科教學,故僅能針對研究者所任教 之家政活動課程實施,加上,本研究對象為研究者導師班之學生,對於學生瞭解性較 高,將可能因上述兩者的關係,影響其推論限制,不過雖然無法通則化,但仍可提供 後續之參考。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所關注的重點,是在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的實踐情形,為 了廣泛蒐集資料,並瞭解學生學習的情形,本節以研究所採用的資料進行蒐集,其內 容包含教學觀察分析、教學省思札記、文件資料分析、訪談資料記錄等四部分作為研 究資料分析依據,並說明其進行的方法。

壹、資料蒐集的來源 一、 教學觀察分析

研究者本身即置身於教學現場,從一開始的發現問題、文獻資料蒐集、課程內容 設計、教學策略擬定、教學材料準備、教學情境設置,皆透過軼事記錄的方式,並進 行教學錄影,讓教學現場、教學過程、學生參與及師生互動的情形,能透過影片的記 錄,作為教學歷程的保存,進而進行資料的整理與分析,能供研究夥伴作為教學觀察 重要依據(如附錄五)。每次課程結束後,研究者也會以筆紙的方式,寫下教學日誌,

內容包含單元教學進行的歷程與學生各項互動反應資料,記錄其行動的進展,以便日 後教學與資料分析之用。

研究者也會觀察學生平日的表現,是否因本研究的進行而有不同,包括由學校方

44

面執行的生活品德評比表現,並透過研究者每日所訂定的聯絡簿札記書寫,從中瞭解 學生各項生活情形,是否受創造思考教學而有所影響,並將會同學生家長,共同參與 學生日常生活表現評估,以瞭解學生返家後的情形。同時,也記錄該策略在融入在教 學過程時,是否能讓學生的想法更為靈活,或是增加學生與同儕之間的互動,而多了 一些創意與活潑原素出現,都將整理至研究日誌裡。

二、 教學省思札記

研究者在實施創造思考教學過程中,會將每次課程的教學內容、學生課堂學習表 現、學習單的回饋,記錄自己的教學心得感想與省思,寫成教學反省日誌(如附錄四),

期能更完整理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的心路歷程,以及研究者主觀批判學生的所有表現。

隨著研究進行,不斷的發現問題、自我省思、提出推論,並進一步釐清研究問題,都 將是日後資料分析時重要的參考依據。同時,為了減少研究者主觀意識的偏見,以及 增加研究判斷的正確性,將會與協同研究者不定期進行討論、檢討改進,透過不斷的 對話,是有助於教學省思,以及想法的激盪。

三、 文件資料分析

在學生方面,包含學習單(如附錄三)、學生學習回饋,藉以了解學生的學習過 程與心得,從中可以記錄每位學生學習的歷程,並提供教師之教學記錄與檢討。在團 體表現上,則運用學務處生活教育組所評定的生活品德評比資料,來做為另一項生活 能力學習成效的參照與分析。在教師方面,包括教學札記、文獻資料,都可成為研究 分析上一項重要的資料來源。在實踐行動上,則透濄學生與家長的生活經營問卷,進 而瞭解學生於課程學習前後的差異改變情形。

四、訪談資料記錄

透過在課程實施後,與學生對談方式,瞭解學生主觀態度、學習情形及想法,並 做成記錄,進而釐清學生在創造思考教學後,對於生活經營能力上,是否有獲得提升,

及其生活實踐情形。研究者將以不定時、不特定對象進行訪談,適時提供研究者瞭解 教學歷程問題的所在,與學生實踐的情形,訪談時程如表 3-4-1 所示。研究者事先擬

45

定好訪談內容(如附錄六),但本研究倫理關係,在第一次訪談前,仍先詢問過意願,

及說明研究目的,經由個案同意後,才開始進行研究,並告知他們訪談的內容並沒有 所謂的標準答案,希望他們照著自己真正的想法去回應問題。

表 3-4-1

學生訪談時程表

序號 日期 時間 對象 地點

第一次 1010914 30 分鐘 S03、S31 美術教室外石椅區 第二次 1010919 30 分鐘 S02、S12 美術教室外石椅區 第三次 1010920 30 分鐘 S28、S29 導師辦公室 第四次 1010926 30 分鐘 S01、S04 美術教室外石椅區 第五次 1011004 30 分鐘 S05、S15 美術教室外石椅區 第六次 1011031 30 分鐘 S16、S 17 導師辦公室 第七次 1011108 30 分鐘 S08、09 美術教室外石椅區 第八次 1011116 30 分鐘 S07、S13 導師辦公室 資源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除了在課程教學後,會針對學生的學習情形與課程落實狀況進行訪談外,也會針 對課程設計、教學過程與學生偶發事件,在每次課程結束了與協同研究教師進行討論

(如附錄七),進而調整與修改每次課程教學的情形,從中研擬出最佳的教學流程。

訪談的時程如表 3-4-2 所示。

表 3-4-2

研究討論時程表

序號 日期 時間 地點 討論重點

第一次 1010827 30 分鐘 圖書館閱讀區 討論課程設與教學 規劃 第二次 1010912 40 分鐘 導師辦公室 討論第一次課程教

學情形 第三次 1010914 40 分鐘 導師辦公室 討論第二次課程教

學情形

(續下頁)

46

第四次 1010920 40 分鐘 導師辦公室 討論第三次課程教 學情形 第五次 1010927 40 分鐘 導師辦公室 討論第四次課程教

學情形 第六次 1011004 40 分鐘 導師辦公室 討論第五次課程教

學情形 第七次 1011018 40 分鐘 導師辦公室 討論第六次課程教

學情形 第八次 1011108 40 分鐘 導師辦公室 討論第七、八次課

程教學情形 第九次 1011115 40 分鐘 導師辦公室 討論第九次課程教

學情形 資源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貳、資料處理的方法

本研究是以質性資料為主,量化資料為輔,透過不同方式的資料蒐集來源,提高 研究結果完整性研究過程中,不斷蒐集相關資料,是在研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除此 之外,資料的處理與分析,應是有系統、有組織的將研究相關的資料進行蒐集,並在 加以整理後,向其他讀者呈現研究者的發現。

一、資料的分析

資料的分析、組織、解釋是質性研究報告的核心,其過程為資料收集、分析、和 撰寫的循環週期(黃瑞琴,2001),直到研究將近完成,才進入報告撰寫前最後的整 理、評估。本研究在進行資料蒐集的過程,研究者同時會進行資料的分析。整理資料 不僅可以使我們較有系統的掌握資料的內容,也可以提供下一步蒐集的方向,並透過 資料的分析,作為檢視與驗證,針對所發現的問題不斷修正,與找出問題解決策略。

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與研究待答問題之對應,如下表 3-4-3:

47

48

研究討論記錄 研 1010912 代表與協同研究老師在 101 年 09 月 12 日的討論記錄 學生學習單 單 S11010912 代表 1 號學生於 101 年 09 月 12 日所寫的學習單 小組課程回饋 回 G11010912 代表第一組學生於 101 年 09 月 12 日上課回饋內容

訪談記錄 訪 S11010912

代表研究者與 1 號學生在 101 年 09 月 12 日的訪談記 錄

家庭聯絡簿 聯 S11010912 代表 1 號同學在 101 年 09 月 12 日的聯絡簿札記內容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資料的檢核

行動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即為參與者常易出現主觀偏見與自我意識,所以,必需 在這些限制下,以最有效的途徑釐清可能出現的盲點,其中為了增加整個研究過程的 真實性與嚴謹度,檢核資料在取得、引用、詮釋和處理上是否合宜、洽當就非常重要 了。所以,為了提高本研究之信度與效度,將以 Denzin(1978)所提出的三角檢證 法(Triangulation)進行考驗,指將同一個結論,運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情境與 時間裡,進行檢驗,目的是期望透過更多的管道,對已經建立的結論進行檢驗,以獲 得結論最大的真實性(陳向明,2002)。本研究所運用的三角檢證方式為下:

(一)資料來源的三角檢證

資料來源的檢證方面,可從兩方向進行,包括教學現場資料與學生學習情形,從 蒐集資料中的教學日誌記錄、課程錄影、討論記錄、學生學習單、小組課程回饋等,

皆可透過不同角度記錄,來提昇本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二)多元方法的三角檢證

多元方法的檢證方面,將從理論觀點與方法兩部分進行,對於研究結果分析與討 論時,會運用理論觀點來進行詮釋,並將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回應至文獻探討。同時,

透過觀察記錄(如附錄五)、教學省思(如附錄四)、課程內容的分析、訪談記錄(如 附錄六)、家庭聯絡簿、生活品德評比等多元的方法,藉以檢視研究者個人的想法是 否有產生偏見。

49

(三)研究者的三角檢證

研究者的檢證方面,分為教學情境、自我省思與多方觀點進行,在教學情境上,

研究者將每一次的課程情境,皆詳盡記錄於教學日誌中,包括教學場域、對象、時間、

課程內容、師生互動等,並寫下研究者的教學情形、觀察記錄。在自我省思中,研究 者會針對課程設計與課程實施情形,寫下省思札記,以不斷修正、改進,提升教學品 質。為了避免主觀意見影響研究情形與結果分析,研究者在過程中會透過與指導教師、

協同研究者進行討論,並依其給予的建議,以改善個人所造成的教學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