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情境與參與者

壹、研究場域 一、學校概況

本研究是以研究者所任教的學校之國中部做為研究對象。新北市立希望高中(化 名),創設於民國 79 年,並於民國 87 年改制為完全中學,是升學績效與校風皆良好 的學校,更是鄰近地區學子跨區就讀的首選,全校目前共計國中部 72 班、高中部 21

教學計畫 教學行動 省思與檢討 修正調整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生活經營」主題

學生成長 教師成長

生活實踐能 力的提升 創造思考能

力的培養

創新教學實 踐的反思

策略運用的 專業成長

36

班。學校在發展方向上,主要是以學校社區化、教育現代化、教學專業化、民主化領 導與全人化教育為主。

學校位於人口密集度極高,交通便利的地區,附近商家林立,醫院、公園、各級 學校也遍布,家長社經地位多為中上階級,單親家庭、低收入戶、隔代教養、新移民 子女所占的比例並不高,所以,家長極為重視學生學習情形與教師教學品質。在編班 上,全校學生皆採常態分班,國中部一至三年級皆不再重新分班,同時,在無特殊原 因下,也會由同一位導師由入學帶領至學生畢業。

二、教室情境

個案學校無屬於綜合活動課程專用之教室,故以研究對象班級教室作為主要教學 情境,將會配合課程所需,調整教室內課桌椅的配置。下圖 3-2-1 為個案班級教室內 基本平面圖,並依照課程活動進行,適時調整為圖 3-2-2 與 3-2-3 的排列方式,座位 的安排方式,如附錄二:課程方案設計中。

圖 3-2-1 教室基本配置圖

37

圖 3-2-2 U 字型座位表

圖 3-2-3 小組討論座位表

貳、研究參與者 一、參與學生

本研究個案為研究者所擔任導師之班級,目前為八年級學生,在 100 學年度學生 入學時,於進行編班及導師抽籤後,而決定班級成員。本班共有 31 位學生,其中女

38

生 17 位,男生 14 位,因為常態編班關係,學生程度分佈較為平均。班上學生在人格 特質上屬於活潑、好動,學業表現中上,常規多能遵守,參與學校各項比賽活動積極 度高,大部份的競賽都會出現於獲獎名單中,但學生的創意與思考能力皆略顯不足,

常會需要徵求老師的想法或經由老師的提醒後,才知道如何進行。同時,在研究者非 常在意的聯絡簿裡,每天會訂定題目讓學生書寫札記,並在親師生交流欄上,針對每 位同學的內容,進行互動回饋,每一天皆是如此,所以,也從中發現學生在放學返家 後,每天的便當盒和制服清洗多是家人代勞、常因家裡環境清潔不周或是房間太亂而 被父母罵,以及班上學生很喜歡在衣服上出現髒污時,直覺反應的說:「反正怎麼洗 都洗不乾淨了」,顯示出學生在自我的生活管理能力上是較為缺乏的。

二、研究者

本研究中的研究者即為個案班級綜合活動領域教師兼導師,在研究歷程中,扮演 教學方案的設計者、實施者、資料蒐集者、記錄者、分析者多重角色。研究者於民國 93 年修畢教育學程後,開始踏入教職生涯,八年多的教學年資,從實習、專任教師、

導師、組長至主任,嘗試在不同的立場與角色面對教育環境。在任職教務主任期間,

對於學生的學習與教師的教學,因為角度與立場不同,而有著更深的感觸,也因此,

開始自我省思自己的教學,在過程中發現,少子化現象,家長過度保護孩子,以及國 中學生課業壓力情形,造成學生的創造思考能力及生活經營能力普遍下降,進而思索 著,自己所任教科目是否能透過創造思考教學,提升學生不足的能力。因此,希望透 過本研究,改進教學現場所面臨的問題。

三、協同研究者

一個人進行研究過程中,常會因為思考或角度的關係,造成偏誤或盲點存在,或 是思考不周的現象產生,若能透過其他夥伴的參與討論、省思,提供研究者改善課程 內容與教學過程實務上的意見,則能提供研究者更明確的指引。因此,在過程中則邀 請一位本校同年級的導師並任教同一科目,共同檢視整個行動的歷程,並在對話、修 正的過程中,彼此都能獲得成長。

39

禮老師與研究者同為學校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家政專長教師,也是校內唯一任教相 同科目的教師,並擔任九年級導師,教學年資已超過二十年,對於國中學生的發展,

有著很深刻的瞭解與體認,常會與研究者討論學生的各項學習情形,包括任教科目的 專業知能、班級經營與輔導管教方法等,常讓研究者收獲良多,加上禮老師是位認真 且常不斷更新與學習新知能的教師,所以,透過與禮老師的討論,總是會帶給研究者 許多新的體悟,這即是研究者希望邀請她擔任研究參與者的原因,透過禮老師的教學 經驗與專長,提供研究者實務教學上的意見與想法,改善行動研究歷程中的盲點,相 信可以對教學上應有極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