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研究—以「生活經營」主題軸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研究—以「生活經營」主題軸為例"

Copied!
19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湯仁燕 博士.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 域之研究—以「生活經營」主題軸為例. 研究生:游秋翎 撰 中華民國一○二年七月.

(2) 謝誌 一段夢想的實現,經過三年時間的穿梭,我完成了它。這段期間,雖然曾因 上課的路途遙遠,常常帶著疲憊的身體,奔馳在美麗的濱海公路上,也因為任職 環境的轉變,而感到不適應,但是,都因為這段研究之路,帶給我更充實的生活, 也給了我滿滿的回憶。轉折的人生生活,我很感謝在每一段時間,都有一群願意 支持我、鼓勵我的人,這是我最幸運的地方,也將成為我這一生中難忘的美好經 驗。 最感謝的就是我的論文指導教授湯仁燕老師,從一開始模糊的研究動機,一 步步帶領著我找到研究焦點,不斷給予指引,讓我在混亂的思緒中,得以確立了 研究方向。更敬佩的是您的專業與認真,每當我有任何問題提出後,都能夠協助 我一同解決,在研究過程中抓不到方向時,總是會很有耐心的引領我找尋問題所 在,同時,在我遇到挫折或教學上的困境時,您適時給予的關心與鼓勵,常是我 繼續努力的動力,老師: 「我真的做到了」 。此外,還要謝謝兩位口試的指導教授 單文經老師和王秀玲老師,從計畫口試開始,需在百忙之中抽空審閱我的論文, 提供許多的見解與指教,提醒我在論文結構與研究過程中的嚴謹和慎重,使得論 文在最後得以更加完備。 再者,我也要感謝在研究過程中一同參與研究的老師,學校中有您的支持與 陪伴,讓我到新的環境後,不會感到孤單。每一次,無論我提出的是教學上,或 班級經營上的問題,您都可以細心的為我分析情況,找到最合適的出口或解決方 式,很開心在這個教學現場中,遇上了您。當然,也要謝謝這一群導師班可愛的 學生,你們可是老師完成論文的重要推手之一喔! 最後,真的要感謝一群默默支持我的家人和朋友,很感謝上天給了我這麼溫 馨的家庭,世界上最幸福的一定是我,也因為有你們,讓我可以搭乘這趟夢想之 旅列車,完成我的心願,再次謝謝這一路上我該感謝的每一個人。 游秋翎 謹誌 2013.07.05 i.

(3)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研究—以「生活 經營」主題軸為例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之實踐歷程, 透過研究過程,以瞭解學生在創造思考能力的培養與生活實踐能力的提升情形。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任職學校之國中八年級學生 31 名為研究對象, 進行九週的課程教學方案,並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曼陀羅術與腦力激盪術融入綜合 活動學習領域課程中。 本研究在成效的評估上,主要是透過教學觀察內容、教學省思札記、學習文 件資料、訪談記錄等方式蒐集資料,並在實施、記錄後,進行資料統整與分析, 藉此歸納出研究結果如下: 一、教師實施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時,課程規劃需以漸進的 方式進行;支持性的教學情境將助長學生對創造思考教學的接受度;思考工 具的運用有利於學生創造思考能力激發;不同性質的分組方式,會創造出不 同的思考歷程與結果。 二、透過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後,學生運用創造思考教學策 略是持正向肯定;透過策略的運用可提升學生創造思考能力;創造思考能力 可經由訓練與學習而提升;學生經由創造思考策略提升生活實踐能力。 三、運用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研究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境, 教師需更敏於覺察,並研擬因應之道,透過行動研究過程中的省思與修正, 從中獲得個人專業成長。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做為教師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 考。 關鍵詞:創造思考教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創造思考、生活實踐. ii.

(4) The Integration of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Integrative Activities Learning Area — Taking Theme of “Life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practice process and influence of integrating teaching for creative thinking into integrative activities learning area of junior high school, so as to learn the students’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hinking capability and improvement of life practice ability. Action research was applied in this study, and the study takes 31 Grade-8 students from the school where the researcher works at as the subjects. This is a nine-week curriculum teaching programme, and the mechanism of Mandala and Brainstorming Ways are integrated with integrative activity learning area. With the study mainly collects materials from teaching observation content, teaching reflection journal, learning file data, and interview records to evaluate effectiveness of this study. After evaluation processes, we collect data/ numbers and then perform analysis, calculation and statistics to conclude the following study findings: I、 When integrating teaching for creative thinking into integrative activity learning area, teachers shall carry out the curriculum plan in a gradual way. Supportive teaching scenario will facilitate th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The thinking tools can help inspiring th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and different grouping, homogeneous grouping or heterogeneous Grouping, brings different thinking processes and results. II、 After teaching for creative thinking is integrated into integrative activity learning area, the students agree this teaching strategy really helpful. This make us believe that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that can be improved by training and learning. Th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can be improv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strategy and better life practice ability by creative thinking strategy. III、It may encounter many difficulties in integraing teaching for creative thinking into intergrative activity learning area of junior high school. The researcher shall be more sensitive and generate coutner proposal for any unexpected outcome. Through the reflection and correction in action research process, the researcher develop not only personal professional ability but also domain knowledge. This research would base on its results to make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These could also be used as examples for the authorities to do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 Teaching for Creative Thinking, Integrative Activity Learning Area, Creative Thinking, Life Practice iii.

(5) 目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目次............................................................................................................ iv 表目次........................................................................................................ vi 圖目次....................................................................................................... vii 第一章 緖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基礎................................................................ 7 第二節 創造思考教學模式與策略............................................................... 13 第三節. 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應用與設計 ................ 2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33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 33 第二節 研究情境與參與者 .......................................................................... 35 第三節 研究流程......................................................................................... 39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 43 第五節 研究倫理......................................................................................... 49. iv.

(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51 第一節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規劃與實施歷程 .............. 51 第二節 創造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實施成效 ................................. 94 第三節 教師的專業成長與行動省思 ......................................................... 12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31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 131 第二節 建議 .............................................................................................. 138. 參考文獻................................................................................................. 141 壹、中文部份 ............................................................................................ 141 貳、英文部份 ............................................................................................ 146. 附錄......................................................................................................... 148 附錄一:課前問卷調查表.......................................................................... 148 附錄二:課程方案設計 ............................................................................. 149 附錄三:學習單 ........................................................................................ 164 附錄四:教學省思札記 ............................................................................. 173 附錄五:觀察記錄表 ................................................................................. 175 附錄六:訪談記錄表 ................................................................................. 181 附錄七:研究討論記錄表.......................................................................... 183 附錄八:生活經營能力問卷(學生版) ................................................... 185 附錄九:生活經營能力問卷(家長版) ................................................... 186 附錄十:家長同意書 ................................................................................. 187. v.

(7) 表目次 表 2-3-1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內涵架構 ................................................................... 23 表 2-3-2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與創造思考教學相關研究 ........................................... 24 表 3-3-1 課程方案計畫表 ........................................................................................... 42 表 3-4-1 學生訪談時程表 ........................................................................................... 45 表 3-4-2 研究討論時程表 ........................................................................................... 45 表 3-4-3 資料分析對應表 ........................................................................................... 47 表 3-4-4 資料編碼與說明 ........................................................................................... 47 表 4-1-1 煥然衣新課程方案 ....................................................................................... 52 表 4-1-2 生活智慧王課程方案 ................................................................................... 74 表 4-2-1 學生訪談記錄表 ......................................................................................... 106 表 4-2-2 學生訪談記錄表 ......................................................................................... 106 表 4-2-3 學生訪談記錄表 ......................................................................................... 107 表 4-2-4 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實施情形歷程表 ......................................................... 108 表 4-2-5 課前問卷調查統計表 ................................................................................. 109 表 4-2-6 生活經營能力問卷(學生版) ................................................................. 113 表 4-2-7 生活經營能力問卷(家長版) ................................................................. 115 表 4-2-8 學生訪談記錄表 ......................................................................................... 116 表 4-2-9 學生訪談記錄表 ......................................................................................... 117 表 4-2-10 學生訪談記錄表 ....................................................................................... 118 表 4-2-11 學生訪談記錄表 ....................................................................................... 119 表 4-2-12 學生訪談記錄表 ....................................................................................... 120 表 4-2-13 學生訪談記錄表 ....................................................................................... 121 表 4-2-14 生活品德評比表 ....................................................................................... 123. vi.

(8) 圖目次 圖 2-1-1 創造思考的基本心理歷程 ........................................................................... 10 圖 2-2-1 人際關係曼陀羅(向四面擴散的幅射線式) .......................................... 17 圖 2-2-2 週程表曼陀羅(逐步思考的順時鐘式) .................................................. 18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35 圖 3-2-1 教室基本配置圖 ........................................................................................... 36 圖 3-2-2 U 字型座位表................................................................................................ 37 圖 3-2-3 小組討論座位表 ........................................................................................... 37 圖 3-3-1 研究流程 ....................................................................................................... 40 圖 4-1-1 煥然衣新教學流程圖 ................................................................................... 52 圖 4-1-2 手洗與洗衣機洗的差異 .............................................................................. 56 圖 4-1-3 手洗方式的選擇 ........................................................................................... 61 圖 4-1-4 生活智慧王教學流程圖 .............................................................................. 74 圖 4-1-5 衣櫃自畫像 ................................................................................................... 82 圖 4-1-6 衣櫃自畫像 ................................................................................................... 82 圖 4-1-7 觸類旁通學習單 ........................................................................................... 86 圖 4-2-1 洗衣革命學習單 .......................................................................................... 97 圖 4-2-2 收納達人學習單 ......................................................................................... 101 圖 4-2-3 纖維觀測站便利貼思考 ............................................................................. 103 圖 4-2-4 觸類旁通學習單 ........................................................................................ 104 圖 4-2-5 衣探究竟學習單 ......................................................................................... 105 圖 4-2-6 學生家庭聯絡簿札記 ................................................................................. 118 圖 4-2-7 學生家庭聯絡簿札記 ................................................................................. 120. vii.

(9) 第一章 緖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之實踐歷程與影 響,本章主要在說明動機與目的,將其內容分為三節,第一節敘述本研究的背景與動 機,第二節為擬定之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為本研究之相關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教育基本法》第二條明訂「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 觀念、人文涵養、愛國教育、鄉土關懷、資訊知能、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 力」 。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 ,於基本能力中,強調培養感受、想像、鑑賞、審美、 表現與創造的能力,具有積極創新的精神,表現自我特質,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質。兩 者皆視創造能力為教育之基本目的,由此可知,我國對於創造思考能力的培育非常重 視。事實上,教育部在 2002 年創造力教育白皮書中,即提出學校教育五大願景,希 望透過學校提供尊重差異、活潑快樂的學習環境,形成創新多元、積極分享的文化氛 圍,培養終身學習、勇於創造的生活態度(教育部,2002)。 這樣的願景需要從教室中的教學來實踐,透過教師課程的引導,從日常生活中, 提升學生主動思考及創造能力。但長久以來,臺灣在升學為主的教育環境下,學生的 思考總侷限於標準答案之中。2011 年 11 月 30 日,提出多元智慧論的學者 Gardner 教授,出席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所舉辦的「2011 國際閱讀教育論壇」演講會時,曾 有人問他:「美國的學校如何培養學生創造力(creativity)?」Gardner 教授回答說, 美國學校的問題不在創造力;東亞學校強調標準答案(error free)的學習,才需要培 養學生創造力」 (柯華葳,2012) 。值此知識經濟的時代,再次正視創造思考能力的培 育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研究者擔任國中綜合活動課程教師已八年時間,眼見少子化現象日趨嚴重,家長 過度保護孩子效應,常給予子女的觀念即是「只要把書念好,其他的事務都不用管」、 「孩子是父母心中的寶,捨不得其受苦」,而成代子弟服其勞的情形不斷的產生,學 生主動思考能力相對日漸薄弱,也讓研究者開始思索,如何於自己的教學中,培養孩. 1.

(10) 子這方面能力。 以往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並非升學主要的科目,在學校課程安排上,大多數的任課 教師也受限於配課與教學上的限制,僅能以老師為主體的授課內容,讓學生直接進行 自制化的手工藝作品、烹飪課程,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學生面對這堂課程的所學,也 只是該項成品的完成,較難有横向的聯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啟動,多元學習成 為國中學生的基本能力,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也開始受到重視,但研究者在擔任教職的 過程時仍發現,現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仍只懂得回答標準、制式、符合期待的答案, 學生懂得將看過、聽過的內容背起來,但只要變動題目的內容,就可能無法加以應變 思考。學者指出,創造思考教學是一種開放性、啟發性,激發學生擴散思考的教學, 並不侷限於某一特定學科(陳龍安,2006)。或許,可以透過自己所任教的課程中, 多方培養學生的主動思考、解決問題能力,有助於學生創造思考能力之發展,此為本 研究的動機之一。 再者,擔任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教師期間,家長、學生對於綜合活動學習 領域,常忽視其存在的價值性,加上升學壓力的使然,長久下來,也讓學生參與家庭 事務的機會及時間越來越少,學生的生活經營能力也日漸下降。研究者常常會接收到 家長告知:「自己的孩子在家都不用做家事,希望老師不要安排他進行打掃工作」, 但實際上,做家事也是一項問題解決的過程,必須思考由哪個地方開始打掃效率才會 好又乾淨、垃圾袋要怎麼綁,才會牢靠……等,如果孩子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打理, 未來要如何面對在職場的生活呢? 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基本理念主要是以引導學習者透過體驗、省思 與實踐的心智及行為運作活動,提升生活實踐能力,其十二核心素養之一「生活適應 與創新」,也有特別提到透過參與家庭事務,運用創意豐富生活,促進家人的互動與 溝通,能積極面對逆境解決問題(教育部,2008)。所以,在這個學習領域中,教師 若能發揮巧思及創意,配合其課程設計的能力,帶領學生拋開以往皆以教師為主角的 教學,改為學生主動思考、討論、發表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學習發覺、蒐集、分析各 項資源,同時面對家庭各項事務時,能主動參與,思考問題解決方式,豐富生活品質, 2.

(11) 提升家庭互動關係,將有助於提升其生活經營的實踐力,此為動機之二。 同時,研究者深感自己在幾年的教學下來,經過時代的變遷,應該要持續的修正 自己的教學方式與內容。在一次與共同合作研發學校主題課程的教授與教師,前往新 北市坪林農場,進行一場關於創造思考工具運用於課程教學的研習中,教授有鑑於以 往總是運用制式的研習方式進行,突發奇想,決定改變研習與討論課程的方式,將地 點移至農場中進行,並運用腦力激盪方式,配合採用思考工具中的自粘便利貼,做為 思考主題課程教案的發展方式。經過這一次的研習,研究者心想,若將此一概念,運 用於自己實際的教學中,是否可行呢?教師能於課堂中運用創新教學,除了改善自我 的教學,也讓學生能有更多元的學習,學生也就更能將這樣的實踐方式,連結到生活 中的各項實務運用,這何嘗不是個很棒的教學方式與歷程,因此,更加確認研究的動 機與方向。.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上述動機,本研究於研究者所任教的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教學中,融入 創造思考教學策略的運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落實生活能力的培育與實踐。 本節由上述的背景與動機,進而提出以下幾項具體的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研究目的 一、探討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之規劃與實施歷程。 二、分析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之實施成效。 三、省思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教師實踐行動與專業成長。 貳、研究問題: 一、教師實施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之規劃與實施歷程為 何? (一)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課程方案如何規劃?. 3.

(12) (二)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課程方案的實施方式為 何? (三)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課程方案規劃與實施的修 正策略為何? 二、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對提升學生創造思考能力與生 活實踐能力之效果為何? (一)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提升學生創造思考能力 的效果為何? (二)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提升學生生活實踐的效 果為何? 三、運用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教師實踐行動與專業成長為 何? (一)運用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所面臨的困境與因應 之道為何? (二)運用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所獲得的專業成長省 思為何?. 第三節 名詞解釋 茲將本研究所提及的重要名詞涵意分別說明如下: 壹、創造思考教學 創造思考教學(teaching for creative thinking)指在教師實施教學過程中,依據創 造與思考之原理、原則,運用各種方法與策略進行教學。創造思考教學的主要目的在 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及思考能力,過程中由教師擔任引導者角色,提供創造環境,激發 學生動機,成為創造者角色(陳龍安,2006),鼓勵教師可因人、事、時、地,變化. 4.

(13) 教學方式,並透過課程內容及經計畫後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發展出創造行為,以學 生為主體的思考,對問題的覺察能力、認知與情意的培養,以及思考問題解決的歷程。 創造思考行為是非常多元的,當人們在面臨某種情境、問題時,會以靈活、變通 的思考方式,提出新的想法、見解、觀點就會產生創造思考活動(饒見維,2005)。 所以,創造其實就是問題解決的一項心理歷程,創造力也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毛連 溫等,2000),透過創造思考教學提升學生能有更高層次的思考能力,並培養學生學 習的態度和興趣,結合教學氣氛的營造與師生的互動,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自人 想法,並傾聽、尊重他人的意見,達到最佳學習成效。 本研究所採取的創造思考教學,乃是教師根據專家學者所歸納的創造思考教學內 涵、學理與原則,透過課程所需配合的相關策略,運用曼陀羅術與腦力激盪術兩項教 學策略,採融入方式於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內容中進行,運用學生的擴散性思 考提出不同的問題方向,再透過聚斂性思考選擇問題解決之道,並參考陳龍安(1990) 所提出的 ATDE 創造思考教學模式,從活動設計、情境營造,並適時引導,鼓勵學 生自由發想,激發學生創造思考能力,進而將所學運用於生活實踐中。 貳、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本研究所指的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為 2003 年教育部頒定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 貫課程綱要〉中七大領域之一的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並統整九年一貫課程前之童軍教 育、團體活動、輔導活動、家政教育四科內涵而設立,於課程中加入服務學習活動, 以及需要跨越學習領域聯絡合作的學習活動,而產生的新興領域,。 「綜合」指的是萬事萬物中自然涵融的各類知識,「活動」是指兼具心智與行為 運作的活動,透過實踐、體驗與省思,建構內化的意義,為本領域設置的理念(教育 部,2003)。教育部於 2008 年新修定課程綱要中,重新定義本領域的基本理念,指 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修改為運用知識統整與協同教學,引導學習者透過體驗、省思與 實踐的心智及行為運作活動,建構內化意義與涵養利他情懷,進而提升下列四大主題. 5.

(14) 軸,包括:自我發展、生活經營、社會參與、保護自我與環境,最終目標為培養學生 具備生活實踐能力。其修訂內容於 100 年學度於國中一年級開始實施。 參、生活經營 本研究所指的生活經營為國民中學九年一貫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中四大主題軸之 一,其包含十二項核心素養中的生活管理、生活適應與創新、資源運用與開發。透過 個人對生活所需的知能進行有效的管理與實踐,同時能自我覺察生活中的各項變化、 多元創新及適應能力,且能主動發覺、蒐集、分析各項資源,參與家庭各項事務,解 決問題,進而豐富生活品質,提升家庭互動關係。. 6.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探討創造思考教學及其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之相關文獻,做為研究設計 與分析的理論基礎。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探究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基礎,第二節 說明創造思考教學模式與策略,第三節敘寫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 應用與設計。. 第一節 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基礎 人類的文明,就是創造性思想之產物(Osborn,1988),長期以來,創造力都被 視為是心智運作的最高層形式,而創造思考則是一種能力的表現。在資訊科技發達, 求新求進的同時,創造思考能力其實是可以經由培養而獲得,透過各種不同的訓練方 式,乃至教師的教學,從許多文獻中皆顯示,有很高的成功率。本節將就創造思考教 學相關理論脈絡,進行探究。 壹、 創造力的定義 自 1950 年代 Guiford 提出重視創造力以來,各家學者眾說紛紜,在不同的研究 立場或哲學觀點中,皆可能對於創造力這個名詞解釋有所差異。Gardner(1997)認 為:「創造力是解決問題與形成結果,以及提出新問題的能力。」Lucas(2001)主 張:「創造力是我們所有智能一起運作的心理狀態。」Robinson(2001)說:「創造 力是伴隨原創及有價值結果的想像過程。」由於創造力可視為人們的能力、過程、或 是產品等,才會使得有這樣的定義分岐出來原因。 創造力(creativity)一詞,根據《韋氏大字典》的解釋,有著「賦予存在」的意 思,且具有「無中生有」和「首創」的性質(Gove,1973)。而在張氏心理學辭典中 的解釋,則是將創造力分為兩個注解: 「在問題情境中超越既有經驗,突破習慣限制, 形成嶄新觀念的心理歷程」,以及「不受成規限制而能靈活運用經驗以解決問題的超 常能力」(張春興,2007)。陳龍安(2006)則將創造力分為五力、四期、四心: 7.

(16) 一、 創造是一種思考能力 創造力一般所指的皆是為擴散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的能力,包括: (一) 敏覺力(sensitivity):用以覺察各項事物及對問題的敏感度。 (二) 流暢力(fluency):屬於記憶的過程,用以思索觀念及回應問題。 (三) 變通力(flexibility):指能以有彈性、不僵化的方式去看待問題。 (四) 獨創力(originality):在同樣的事物上,卻能反應出與他人不同的觀念。 (五) 精進力(elaboration):能由原來的構想或基本觀點上,再加入新的觀念。 二、 創造是一種心理歷程 以創造為心理歷程,雖然仍是著重在思考上,但主要的重點則是在推斷來自意念 萌生前,至形成概念和整個階段(賈馥茗,1976)。提出創造是一種歷程中最具代表 性的就是 Wallas(1926),茲說明如下: (一) 準備期(preparation):蒐集有關資料,並結合舊經驗與新知識。 (二) 醞釀期(incubation):當百思不解時,可先暫時擱置,但潛意識其實仍 在思考問題解決的方法。 (三) 豁朗期(illumination):突然頓悟,瞭解問題解決的關鍵點所在。 (四) 驗證期(verification):將頓悟後的觀點加以實施,並驗證是否可行。 三、 創造是一種人格特質的表現 在探討創造力與人格特質之間的關係時,許多學者的研究中都會提到,具創造力 的人大多較具自主能力、自我滿足、有獨立的判斷能力(賈馥茗,1979)。美國學者 Williams(1970)提出,具有創造力者,在情意態度方面常具有下列幾個特性: (一) 好奇心:對事物充滿好奇,各項疑問會伴隨而來,面對問題出現時,會 主動去調查、瞭解、詢問,以求得事情的真相。 (二) 冒險心:有著猜測、嘗試、實驗及批判的勇氣,堅持自己的想法,並保 持應付未知情況的能力。 (三) 挑戰心:面對複雜問題與混亂意見時,能將邏輯條理帶入情境中,洞察 影響變動的因素,進而尋求解答的能力。 8.

(17) (四) 想像心:能將腦海中的各種意象構思出來,並具體化,使我們能超越現 實的限制,進入另一個世界中。 貳、 創造思考教學的意涵與特徵 創造思考教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陳龍安,2006),而創 造其實就是問題解決的一項心理歷程,所以,創造力也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毛連溫 等,2000)。教師若能在教學上,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相對的其學習成效一定會比 較好,當然,想提升教師教學成效及學生學習的興趣,創意思考能力是不可少的。國 內學者就從不同的角度定義創造思考教學,內容分述如下: 一、由教師本身的觀點來看 此種教學方法,乃是鼓勵教師因時制宜,變化教學的方式,其目的在啟發學生創 造的動機,鼓勵學生創造的表現,以增進創造才能的發展(賈馥茗,1976),並在教 學過程中,安排了有助於提升學生無中生有,有中生新的思考能力之教學活動(張玉 成,2002) ,鼓勵教師依據創造力發展的原理原則,運用適當的教育方法和教學方式, 安排合理有效的教學情境與態度,透過課程的內容及有計畫的教學活動、刺激、指導、 鼓勵學生主動地學習思考,以助長學生創造行為的一種教學模式。 二、由教學方法的觀點來看 認為創造思考教學是一種認知領域中的啟發式教學法(黃光雄,1988),創造 思考教學係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透過多元活潑的課程內容、教學活動和學習環境, 培養學生創造思考的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吳清山,2001)。 三、由學習的觀點來看 認為創造思考教學是屬於思考的、問題解決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主要目標在培 養學生具流暢、變通、獨創及精密的思考能力(陳龍安,2006)。 四、由問題導向的觀點來看 認為創造思考的過程始於問題的覺知,繼以心智活動的探索,解決方案的提出, 乃至於問題解決與驗證(張玉成,1983)。 9.

(18) 五、由整體的觀點來看 認為創造思考教學是指,教師透過課程的內容及有計畫的教學活動,在一種支 持性的環境上,激發和助長學生創造行為的一種教學模式(毛連塭,1984)。有了接 納與包容的學習與教學情境下,學生才能勇於發表與參與活動(朱湘吉、陳龍安, 2001)。 所以,從教師、教學方法、學生學習、問題導向仍至整體觀點看來,當面對問題 出現或任務賦予時,我們該如何去界定問題的關鍵原因?問題的本質為何?接著根據 需求,去表達出初步的創意構想,再從這些想法概念中,選擇最適切方式,進而針對 所選出來的創意加以修改,提高品質。有了前面層層的檢視後,則進行評估與試用階 段,確認這些創意是否能夠解決問題,滿意則拍板定案並實際行動,若不滿意,則再 重新檢視問題的關鍵點在哪裡,逐項修正至滿意為止。 面對問題、任務或情境. 確定問題本質或關鍵. 產生並表達許多初步的創意. 選擇創意. 修改創意、提高創意品質. 評價或試用創意 滿意. 不滿意. 不滿意. 創意定案、付諸實踐 圖 2-1-1 創造思考的基本心理歷程 資料來源:饒見維(2005)。創造思考訓練—創思的心理策略與技巧(頁 12)。臺 北市:五南 10.

(19) 從上圖的流程中可以知道,創造思考歷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且是反覆的執行, 直到滿意為止,多數的人常因不瞭解並且未掌握好這樣的過程,導致創造力無法有效 的發揮,是非常可惜的。 事實上,無論是由哪一個觀點去定義創造思考教學,創造思考是人人皆具有的思 考方式,創造思考能力差別只在於「高低之別」或「多少之別」,而不是有無之別, 創造思考是一種可以訓練與學習的能力(饒見維,2005),且是問題導向與啟發式的 教學,並以學生為主體的情形下,建構一個具支持性的教學環境,使學生於這樣的教 學情境下,獲得最完善的學習歷程與學習成效。 綜合以上想法可歸納出創造思考教學有以下幾個特徵(林幸台,1974;陳龍安, 1998): 一、以增進創造力為目標 教師教學過程中,應多鼓勵學生運用想像力,增進其創造思考的能力。 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 教學過程、課程設計與學習活動中,皆應以學生為主體,並採合作學習的方式進 行,在教學中,教師不得獨占整個教學活動時間。 三、在支持性的環境下思考 特別注意提供學生自由、安全、和諧的環境與氣氛,並鼓勵學生多發言。 四、啟發創造思考 運用各種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鼓勵學生表達,並能接 納不同學生所提出的想法與意見,不急著下定論。 從上述的內容中可以得知,創造思考能力是可以被訓練與學習的一種能力,只有 透過反覆的練習創造思考策略與技巧,每個人都有提升創造力的可能,所以,它並非 是一個難以預測的心理歷程,而是一個明確有步驟可循、可學習的(饒見維,2005)。 創造能力一直都是人則資源中最豐富的潛能,也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具有的特質,加上 它並非是天生不可變動的,而是可以透過發展的歷程進行培養(洪蘭譯,1999)。既. 11.

(20) 然如此,我們更應該在各個學科中,實施創造思考教學,進而提高學生在創造思考上 的展現。 參、創造思考教學的原則 創造思考教學的原則,就是要重視學生所提的各項意見與想法,留意學生所提的 不平凡觀念,不任意批評學生,並對他們所表示的觀念認定是具有價值,同時也鼓勵 自發性的學習及提供不做評價的練習或嘗試(Torrance,1965)。歷年來有許多學者提 出有關創造思考教學原則與建議,以下就與本研究較為相關之學者意見,進行探討。 Torrance(1965)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把握六項原則: 一、重視學生提出的意見與想法。 二、留意學生的想像能力與不尋常觀念。 三、讓學生認定他們所提的觀念是有價值的。 四、提供學生沒有批評的練習或機會。 五、鼓勵學生進行自發性的學習。 六、聯繫因果關係的評價。 林幸台(1984)對於教師教學過程及環境提出以下六點看法: 一、 提供學生各種不同活動的機會,並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以發展自我才能。 二、 提供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行動和獨立研究的機會。 三、 給予學生進行擴散思考活動與機會。 四、 激發學生高層次的認知思考歷程,重視分析、綜合、評鑑。 五、 鼓勵教師間相互討論、交換意見及修正錯誤,並接受學生所提之不同觀點 與想法。 六、 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有安全感、自信心、好奇心與幽默感。 陳龍安(2006)在《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書中,整理了國內外許多學者 對於創造思考教學所提之原則,進而歸納出下列十項: 一、提供多元開放並且支持性的環境。 12.

(21) 二、累積知識基礎,以推陳出新。 三、活動具體可行活潑有趣,將創意與生活結合,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思考技巧傳授,自然融入課程。 五、擴散與聚斂思考兼顧,創意與批判思考並重。 六、團隊合作學習,異質創意交流。 七、結合家庭社會資源,配合多元智慧發展。 八、採用多元評量,莫讓創意溜走。 九、開創新意,兼顧創意倫理。 十、強化教師的教學反思及學生的後設認知。 綜合上述學者,認為創造思考教學應著重於學生為主體的思考、對問題的覺察能 力、認知與情意的培養,以及思考問題解決的歷程,教師的角色上,須給予學生獨立 思考的機會,鼓勵學生自發性的學習,同時,對於思考的過程與結果同樣重視。由此 可以得知創造思考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在提升學生能有更高層次的思考能力,並培養 學生學習的態度和興趣。本研究在瞭解創造思考教學原則後,將透過教學設計中,融 入教師的教學創意,並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結合教學氣氛的營造與師生的互動,讓 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可以表達出個人的想法,並傾聽、尊重他人的意見,達到最佳的 學習成效。. 第二節 創造思考教學模式與策略 壹、 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在創造力中,主要素求是希望在問題情境發生時,會運用既有的經驗能力,並且 突破傳統的限制,而獲得一項新的心理歷程;而在創造思考教學中,則是鼓勵教師因 應教學現場而變化教學方式,進而啟發學生的創造動機,讓學生得以有創造的表現與 才能。所以,創造思考教學是否需要有固定的模式,見仁見智,眾說紛紜,也曾讓許 多專家學者有所爭論,進而可能形成了兩種對立的模式,一是若有依循的教學模式, 13.

(22) 則可做為教師在教學上的依據,另一是則是認為創造思考教學不適合有模式存在,應 依照教學現場的條件而有所調整。 實際上,「教學模式」是一種具有結構化的組織架構,主要用來發展特殊學習活 動和教育環境,每位教師在教學上有其教學目標,為了達成此教學目標,須考慮到所 有的教學因素後,才能根據這些因素去評鑑應選擇的程序和做法(吳靜吉,1983)。 美國學者 Joyce 與 Weil 在 1980 研究過程中發現的八十種教學模式裡,在各種模式間, 皆有其不同教學目的和使用的領域。所以,在選擇教學模式時,應考慮到教學環境與 教學模式本身的運用,必要時還必須結合數種模式進行,以適用於不同的情境中(毛 連塭,1987)。因此,創造思考教學是否應有一個固定的模式遵循,就像創造思考教 學本身一樣,是多樣的、多變的且適合個別差異,每位教師可以依自己需要與實際教 學情況,擷取或創造合宜的教學模式,同時掌握教學模式的標準及要素,Maker (1982) 認為,良好的教學模式應該符合以下五種標準:適合環境、綜合性、彈性或適應性、 實用性、有效性,在這些條件下,選擇最適當的模式進行教學外,並納入教學模式中 的四個基本要素:教學目標、教學預估、教學程序、教學評鑑(Mager, 1962),進而 發展出最適合該教學情境的模式。 國內外學者也針對創造思考教學提出各種教學模式,供教學現場教師參考,包 括: 一、Parnes(1967)所發展出的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模式,以系統式的方法進行問題 解決,特別強調解決者在擇選或進行方案之前,應盡量想出各種及多樣的可行方 法。該模式從教學與學習中發展出兩個基本假設:1.在學生學習方面,認為每位 學生皆具有不同程度的創造能力,可以透過實例和練習來增加創造的行為。2.在 教師教學方面,認為教師應該安排一種易於學習創造行為的氛圍,建立能自由表 達想法的環境、鼓勵幽默,以及要求思考的質和量。 二、Guilford(1967)提出智力結構的教學模式,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主的教學模式, 運用知識經驗為基礎,進行擴散思考醞釀問題的方法,再透過聚斂思考選擇解決. 14.

(23) 的方案,從此模式中發現,創造思考教學是以學生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運用各種 思考運作的模式,而獲得問題解決能力。 三、Taylor(1968)提出多種才能創造思考教學模式,認為幾乎所有學生都會具有某 種才能,但大多數的教師都僅注意到學科的學習,而忽略這項才能發揮。這些才 能包括:創造的才能、做決定的才能、計畫的才能、預測的能力、溝通的才能與 思考的才能。在發展過程中,開放性與接納性是 Taylor 模式的重點,都強調學生 提出意見時,量勝於質,同時不多批評,從中選擇最好的意見實現它。 四、Williams(1970)提出創造與情境的教學模式,是一種強調教師透過課程內容, 運用啟發創造思考策略以增進學生創造行為的教學模式。因而發展出三度空間結 構的教學模式,第一層指的是各種不同的學科,第二層為教師行為與教學策略, 第三層為學生認知與情意發展的行為。 五、陳龍安(1984)提出創造思考教學三段模式,將教學歷程分為三個階段,為暖身 活動、主題活動(包括問、想、說、寫四個部份)與結束活動。 六、陳龍安(1990)年提出愛的(ATDE)創造思考教學模式,由問(asking)、想 (thinking)、做(doing)、評(evaluation)四項要素所組成,強調在學生的知 識和經驗基礎上,提供擴散思考的機會,發展學生潛能,其代表的意思分別如下: (一)問(asking):教師設計、安排問題情境,提出創造思考相關問題,提供 學生進行思考,尤其著重於聚斂思考(convergent thinking)問題與擴散思 考(divergent thinking)問題,讓學生擁有創造思考及問題解決的機會 (二)想(thinking):教師提問後,鼓勵學生自由聯想,給予思考時間及運用 擴散性思考,以求創意想法產出。 (三)做(doing):透過活動的進行,讓學生從做中學習,及實際動中找到解 決之道,並能付諸行動。 (四)評(evaluation):師生間共同擬定評估準則,共同評鑑,找出最適當的答 案,同時強調師生相互尊重、欣賞與回饋,使創造思考由萌芽期進入至實 用階段。 15.

(24) 在探討上述的教學模式發現,其實現今的教學現場,仍大多數的教師著重於學科 知識的傳授,而忽略每位學生所擁有的創造思考能力,使得無法發揮其才能,所以, 在本研究在的教學活動設計上,將會運用學生的擴散性思考提出不同的問題方向,再 透過聚斂性思考選擇問題解決之道,並參考陳龍安(1990)所提出的 ATDE 創造思考 教學模式,從活動的設計、情境的營造,鼓勵學生自由發想,在課程進行中,共同探 討問題解決之道,透過彼此的回饋,尋求最適當的答案,進而將所學運用於生活實踐 中。 貳、 創造思考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指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過程中,有計劃的引導學生學習所採行的方法, 進而達成教學目標(張春興,1997),讓教師能提高其教學效率,同時,學生也能更 積極參與學習。也因此以活潑、啟發學生學習的創造思考教學策略的敘述越來越多, 進而衍生出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在分類上,日本創造學家高橋誠(1989)把教學策 略分為三大類:1.擴散發現策略:尋找問題點所在,再提出設想;2.綜合集中策略: 先進行情報蒐集,或是依照順序來解決問題。3.創造意識培養策略:用以解決各種問 題而培養創造意識的方法。 歷年來國內外學者所提出的教學策略眾多,陳龍安(2005)也重新將創造思考教 學相關策略以系列的方式列舉為:腦力激盪系列、水平思考系列、圖像思考系列、列 舉法系列、檢核表法系列、卡片思考法系列、套裝思考法系列、無法歸類的則列為其 他創造思考策略與方法。研究者透過文獻的探討,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在所設計之 兩大教學主題內容,其中,第一個主題將運用具系統性與聯結性討論方式進行課程, 所以,在眾多教學策略中,選擇以教師引導,運用個人思維,再配合小組合作,並有 個人習作空間的圖像思考系列中曼陀羅術,作為教學基礎;而第二主題則是以大量想 法不斷提出,進而統整出最適當的問題解決策略,配合提問、思考、行動、評估方式 進行課程,所以,選擇小組討論、口語表達為主的腦力激盪系列中的腦力激盪術做為 主要教學策略。以下就其教學策略意涵與本研究的相關性逐一介紹如下: 16.

(25) 一、曼陀羅法(Mandala) 「曼陀羅」源自佛教語,是梵語 mandala 的音譯,是一種有助於擴散性思維的思 考策略,以一個主題為中心,外層的八個空格強迫思考相關概念,激發出更多的想法。 可以運用九宮格圖形,將主題寫在中央,然後從主題中引發各種想法或聯想,並將字 詞寫在其他八個格子裡。曼陀羅是一整合系統,從分段、探明要從何種要素開始,再 加以整合、重組,過程中幾經分析、組合,到最後,便會出現類比式的全面圖像,此 即是曼陀羅思考的結構(許素甘,2004)。其具有二種基本的型式,一為將中心主題 採輻射式的想法自四面擴散,另一種則是從中心以順時鐘方向逐步思考到最後的結 論。 (一)向四面擴散的輻射線式 只需在九格最中央寫上主題名稱,然後再往四周方面去思考,這項主題可產生哪 些新的事物,接著再將思考出來的八項內容,分別置於八個曼陀羅中央,如圖2-2-1 人際關係曼陀羅。. 朋友. 同學. 配偶. 家人. 本人. 同事. 師長. 親戚. 鄰居. 圖 2-2-1 人際關係曼陀羅(向四面擴散的幅射線式) 資料來源:修改自陳龍安(1996)。創造思考教學的實際與理論(頁 228)。臺北市: 心理 (二)逐步思考的順時鐘式 此方式將是以中央的方格為起點,依序將相關內容以順時針的方式逐步聯想,並 填入格子中,將所有的行動都列入曼陀羅備忘中的八個格子,最後,即可由思考中, 17.

(26) 完成任務,並可將最後一個格子做為附註使用,例如圖2-2-2週程表曼陀羅。. 星期一 聯絡負責人. 星期二 拜訪客戶. 星期三 主管會議. 完成一項重大任務,可 以好好休息(備註). 週程表. 星期四 送交計畫. 星期日 參加音樂會. 星期六 簽定合約. 星期五 合約審定. 圖 2-2-2 週程表曼陀羅(逐步思考的順時鐘式) 資料來源:修改自陳龍安(1996)。創造思考教學的實際與理論(頁 228)。臺北市: 心理 許素甘(2004)提出,曼陀羅思考教學三階段流程,第一為示範引導,第二為小 組活動,第三為個別習作,鄭綺雯(2011)研究發現,課程進行時,教師若能有好的 引導,則在使用曼陀羅的教學策略後,明顯可以提升學生創造思考。然而,綜合活動 課程中,常會希望學生透過新思維,運用與改善個人生活情形,在本研究的教學方案, 煥然衣新主題中,研究者將透過曼陀羅的教學策略,由教師在示範引導下,讓學生重 新思考現在已經不再穿的舊衣物,是否能有新的用途,如何創造出新的實用物品,在 加些巧思之後,是否可以讓物品的價值提高等等,激發學生提出更多新的方案,並由 小組共同創作出新的產品。 二、 腦力激盪術(Brain Stroming) 為腦力激盪系列中,最具代表性的教學策略,由美國奧斯朋(Osborn)博士所提 倡的,是利用集思廣益的教學方式,簡單來說,腦力激盪的涵義為:「一群人在短暫 時間獲得大量構想的方法」(林隆儀譯,1984),以六至十八人的小組方式進行,於. 18.

(27) 指一定時間內,小組之間的思考相互激盪,發生連鎖反應,讓這些產出的意見、看法 及方案,引導學生於歷程中進行思考產生創意。 腦力激盪術的基本原理有二,分別為:1.延遲判斷(Deferment of Judgment): 在提出設想階段,只專心提出構想,而不加以任何批評;2.量中求質(Quantity Breads Quality):尋求大量的構想,不限思考空間,產生的想法越多,就越有可能得到好的 點子。另外,有四個必須遵守的原則,若違反了,將無法獲得最好的效益,分別為(陳 龍安,2004): (一)拒絕批評:延緩批判、禁止批評,任何判斷必須延至所有參加者發表其意 念後,才共同選出最佳的構想。 (二)歡迎自由聯想:自由運轉異想天開,主意越奇特越好,但需自我控制,針 對問題不多說廢話。 (三)意見越多越好:鼓勵大家提出大量的構想,想法越多,得到最佳的答案的 可能性越高。 (四)組合改進別人意見:團體的成員互相鼓勵發表及交流意見,利用改進別人 的意見使成為自己的意見,巧妙地利用並改善他人構想。 莊子賢(2007)指出,腦力激盪術是一種將整個創造思考歷程,轉化為活動實施,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小組的討論與分享方式,陳沛蓉(2008)研究也發現,透過腦力激 盪術的應用,學生的感受是開放自由、活潑,易引領學生產生大量想法,效果相當不 錯,且學生會隨著教學次數的增加,討論時間逐漸縮短。小組討論是綜合活動課程中 常見的教學方式之一,在本研究中,也將採用分組方式,透過腦力激盪術的原理原則, 讓學生進行思考能力的引導,提取生活經驗中的各項想法。 其實,創造思考教學策略的方法類型非常多,主要皆是希望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 動機,激發出更多的創造思考能力,在一個開朗活潑的環境下,配合教材內容與教學 環境,提供學生透過自身的經驗,將想法表達出來,進而達成教學目標。. 19.

(28) 第三節. 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應用與設計.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為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後的新興領域,主要以童軍教育、團體 活動、輔導活動、家政教育四科內涵而設立,並加於課程中加入服務學習活動,以及 需要跨越學習領域聯絡合作的學習活動。由於過去在活動課程中,一直未能真正落實, 所以,在九年一貫課程中,透過綜合活動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可以從活動中,體驗教 育與學習的內涵,進而關懷社會與生活環境,培養實踐、反思、問題解決的能力(洪 久賢,2001)。而創造思考教學中,同時也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能主動思考 及尋找問題解決的能力,所以,在本節中,首先將針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理論做介 紹,再延伸至創造思考教學與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關係,與教學上的設計、運用與實 踐。 壹、 活動課程的意涵 美國教育學家 Dewey,透過思考性的觀察而建立學習與經驗的關係,其認為「教 育是生活」、「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的發展,就是生活」、「教育就是不問年齡大 小,提供保證成長或充分生活條件的行業,主張做中學習」(李坤崇,2004;何英奇, 2001)。綜合活動課程包含著「活動課程」(activity curriculum)的概念與內涵,主 要起源於二十世紀初,有關兒童發展與經驗研究,以及源自於課程活動相關研究中(黃 譯瑩,2003)。 國外學者 M. L. Manning(M. L. Manning, 1971;引自黃政傑,1991)認為,活 動課程是一種讓學習者引起動機、興趣與需求而設計的有計畫、目的、有意義的引導 學生發展之學習經驗課程,最主要是在發展學生問題解決探究而實施的課程。 何英奇(2001)指出,綜合活動課程的本質為活動課程,主要的起源與下列關: 一、 自然主義教育觀:Rousseau,Froebel,Pestalozzi 等人都強調教育適應法則與兒 童自動自發原則。 二、 實用主義教育觀:主要由 Dewey 主張,從做中學、教育即社會、生長、生活與 經驗不斷累積而成。 20.

(29) 三、 課外活動研究課程: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同等重要。 四、 Lewin 與 Kolb 經驗性學習模式:主要是由活動中獲得經驗,後續再對該經驗進 行反思,形成概念化知識,並加以驗證。 黃譯瑩(2001)認為活動課程具有一部份的共同本質,可分為下列三點: 一、 活動課程以學生活動為核心,重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 活動課程的實踐是由活動內容與活動方式交互運作而成。 三、 活動課程的主要目的在提供學習者不斷獲直接經驗,與反應回饋訊息。 綜合上述,在活動課程中主要是以生活經驗為中心,課程內容以學生為主體進行 設計,重視學生的需求與興趣,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進而在學習過程中,提供學生 實踐與體驗的管道。瞭解活動課程的意涵中發現,創造思考教學的主動學習與經驗引 發,和活動課程的主要精神,有著共同之處。 貳、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基本理念與目標 教育部於 2008 年新修定課程綱要中,重新定義本領域的基本理念,透過四大主 題軸:自我發展、生活經營、社會參與、保護自我與環境,最終目標為培養學生具備 生活實踐能力(教育部,2008)。綜合活動所重視的並非學科的學習、外在的知識認 知,而是提供學生探索、建構個人意義、統整知識與生活實踐的能力(湯梅英,2000)。 以下就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中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四大主題軸、十二項核心素 養分別介紹。 一、 基本理念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是運用知識統整與協同教學,引導學習者透過體驗、省思與實 踐的心智及行為運作活動,建構內化意義與涵養利他情懷,提升其自我發展、生活經 營、社會參與、保護自我與環境的生活實踐能力,並能驗證與應用所知的活動(教育 部,2008)。和教育部 2003 年所頒訂的理念:「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綜合」是 指萬事萬物中自然涵融的各類知識,「活動」是指兼具心智與行為運作的活動,有所. 21.

(30) 不同,後者範圍較不明確,但最終都是希望透過實踐、體驗、省思,進而培學生具備 生活實踐能力。 二、 課程目標 李坤崇(2001)指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目的可以精簡為「實踐、體驗、發展、 統整」,實踐為生活實踐的能力,協助學生自我表現與與驗證學習內容;體驗為重視 實踐體驗活動後的意義,以增進自我認識;發展是指依學生不同能力、興趣和需求進 行活動設計,以促進個別發展的機會;統整為運用校內外資源,與若干學習領域進行 統整設計。 三、四大主題軸 本領域主要依教學總目標下,於 2008 年教育部新修訂,將教學目標發展出四大 主題軸與十二項核心素養內涵,在十二項核心素養內涵下,發展出能力指標,其中為 使課程目標更為清晰,並呼應總目標與四大主題軸,故新修訂的課程綱要中,修改部 份課程目標內容。在本領域四大主題軸中,將 2003 年所訂定的「認識自我」,轉換 成更具體明確的「自我發展」,以下為四大主題軸內容,分別如下: (一) 促進自我發展:探索自我潛能與發展自我價值,增進自我管理知能與強 化自律負責,尊重自己與他人生命進而體會生命的價值。 (二) 落實生活經營:實踐個人生活所需的技能並做有效管理,覺察生活中的 變化以創新適應,探究、運用與開發各項資源。 (三) 實踐社會參與:善用人際溝通技巧參與各項團體活動,服務社會並關懷 人群,尊重不同族群並積極參與多元文化。 (四) 保護自我與環境:辨識生活中的危險情境以解決問題,增進野外生活技 能並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保護或改善環境以促進環境永續發展。 四、十二項核心素養 2003 年教育部所公佈的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綱要中,訂定十大指定內涵,做為課 程的指標,並且規定指定內涵所佔的時間不得少於該領域總節數的 10%,其內容包括 「自治活動」 、 「生命教育活動」 、 「社會服務活動」 、 「危機辨識與處理活動」 、 「野外休 閒與探索活動」 、 「自我探索與瞭解活動」 、 「人際關係與溝通活動」 、 「環境教育活動」、 22.

(31) 「兩性的關係與互動」、「家庭生活活動」,但其內容與四大主題軸並未來完全結合, 因其脈絡性較為不足,故教師在使用上也遇到了許多的困難。所以,2008 年綜合活 動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中,將原本的「指定內涵」以「核心素養」來取代(教育部,2008), 讓十二項核心素養能與四大主題軸相互應結合,使課程內涵更加明確,內容如表 2-3-1: 表 2-3-1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內涵架構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內涵架構 課程總目標:培養學生具備生活實踐的能力 四大 主題軸 十二項核 心素養. 自我發展. 生活經營. 社會參與. 保護自我與環境. 自我探索. 生活管理. 人際互動. 危機辨識與處理. 自我管理. 生活適應與創新 社會關懷與服務. 戶外生活. 尊重生命. 資源運用與開發. 環境保護. 尊重多元文化.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8)。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市:教 育部。 由此可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主要是以學生的生活為主體性,透過體驗、省思與 實踐的方式,在創新適應、探究、運用與開發各項資源過程中,培養學生生活實踐的 能力。這與創造思考教學的精神非常符合,因此,本研究是依據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中, 四大主題軸中的生活經營,進行教學活動設計,透過創造思考教學的策略運用,達成 核心素養中的能力。 參、創造思考教學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運用與相關研究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主要是透過「實踐—體驗—省思」的學習歷程,而達成教學理 念,在四大主題軸中的生活經營,也特別強調生活適應與創新,在實施綜合活動課程 時,若能掌握其精髓,充分發揮其功能,可更有效的達成該領域的教學目標(李坤崇, 2003)。同時,教師能以生動的創新教學方式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培養學生從生活 中思考、批判、創造及解決問題(洪久賢,2001),使學生能落實於生活實踐中。其 實綜合活動課程的學習並不拘泥於內容,而是強調透過體驗學習,從生活中體驗現今 23.

(32) 社會所衍生出的問題,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發展,敏銳覺察自己生活範圍中,會遇到的 問題,並運用知識、思考判斷,付諸於自我實踐行動中,同時,能成為個人自發性學 習的動力,最終內化為自己生活的一部份。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裡,教育環境中的創新思維、創造力提升及創意的實踐, 能為師資培育多元化帶來新的氣象,而創造力課程與教材應融入各科教學,融入生活, 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體驗並發揮創意。學生若能從原有的課程中去發現、尋找答案, 並能從問題中做進一步的假設、反思與創造不同反應,除了可以訓練其創造思考能力 外,更能從多方角度覺察問題,養成學習獨立研究的興趣(Baldwin,2001)。所以, 本研究的創造思考教學設計,是強調學生為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為支持 性角色,經由課程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思考、解決問題能力,以提升生活實踐能力。 九年一貫課程開始實施之後,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相關的研究就開始陸續出現, 不過,就創造思考教學相關的研究,則其符合條件的並不多,研究者以「綜合活動」、 「創造思考教學」、「創造思考教學策略」等關鍵字,做為搜尋的條件,找出與本研 究相關的論文共七篇,年代由2003年至2011年,內容包括創造思考教學的應用、創造 思考能力的培養、創造思考教學策略。研究者就其相關研究結果與發現,整理於表 2-3-2中,如下: 表 2-3-2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與創造思考教學相關研究 研究. 研究 論文名稱. 者. 研究結果與發現 方法. 創造思考教學. 1. 教學策略可自然地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各單元。. 郭雅. 融入綜合活動. 準實 2. 能提升國中生創造思考能力。. 惠. 學習領域對國. 驗研 3. 有助於提升國中生寫作獨創性。. 2003. 中生創意表現 影響之研究. 究 4. 能提供思考機會並提升創造力,學生願意將創意運 用於生活中。 (續下頁) 24.

(33) 1. 學校設備充足、行政與領域教師支持,得以運用創 國中綜合活動. 準實. 范郁. 實施創意教學. 驗研 2. 協同教學、學生用心與高創意學生的刺激促使創意. 如. 方案對學生創. 2005. 造力影響之研 究. 究. 意教學提升學生創造力。. 展現。. 個案 3. 教師要求學生秩序與常規,易限制其開放性。 研究 4. 授課時間常被打擾,教師自身狀態不佳或過多事務 的學生成為了阻力。 1. 教師參加創意教學工作坊,將改變舊有以模仿他人 創意,轉為具有創意與培養學生創造力的課程設計。. 綜合活動實施 許瀞. 準實 2. 以綜合活動「實踐、體驗與省思」的內涵,讓學生 創意教學方案. 尹. 驗研. 自活動中習得反思、解決問題能力,進而於生活中. 之成效評估研 2005. 究. 實踐。. 究 3. 教師參加創意教學工作坊,將改變舊有以模仿他人 創意,轉為具有創意與培養學生創造力的課程設計。 1. 影響教師專業成長的不利因素有:教學導師未盡職 責、領域對話為常能落實、將教書當成工作非志 業、沒有成效的研習、難以跳脫舊有的師範教育訓 綜合活動教師 鄭美. 練;有利因素:夥伴原則的分享學習、教師成長出 實施創意教學. 個案. 娟. 自於自願、教師能轉化學習嘗試新方法、省思有利 之專業成長研. 研究 於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學生正面回饋. 2005 究. 2. 研究者參運用不同的創造思考教學策略進行教學 設計,包括六頂帽思考、心智圖法、角色扮演、曼 陀羅思考法、6W檢討法與自由聯想。 (續下頁). 25.

(34) 創造思考教學. 1. 在創造思考力與表現力上皆有明顯提升。. 蘇碧. 融入國小綜合. 準實 2. 在好奇性與想像力上的培養,其成效佳。在冒險性. 麗. 活動學習領域. 驗研. 2007. 對學生創造力. 與挑戰性上,成效較低。. 究 3. 學生對於創造思考教學呈正向反應,課程受到喜. 之影響. 愛,願主動學習。 1.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探索教育學習活動具有可行性。 2. 簡化創思歷程以符合學生的學習,運用探索教育的 引導技巧可以幫助學生學習。. 創造思考教學. 3. 創造思考教學與探索教育原則和方法有助學生主. 莊子 融入探索教育. 行動. 動建構支持性環境。. 體驗學習活動. 研究 4.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探索教育學習活動中有助於學. 賢 2007 之行動研究. 生團隊表現,重視問題解決過程的發展並展現創造 力。 5. 研究者能藉由執行創造思考教學行動研究,有助於 教學活動設計的成長與創思教學的技巧與應用。. 運用創造思考 教學於綜合活 1. DfC教學步驟可做為有效提升創造思考能力的媒 鄭綺. 動領域教學之. 雯. 行動研究:以. 2011. 「孩子行動,. 行動. 介、問題解決歷程與課程發展鷹架。. 研究 2. 教學方案實施後,學生在創造思考認知能力與創造 情意傾向上有明顯改善。 世界大不同」 教學方案為例 (續下頁). 26.

(35) 圖像式刺激創. 1. 教學方案能部份提升創造性思考能力。. 造思考教學方. 2. 創造性傾向量表低、高分群學生大部份圖形創造力. 鄭素 案在國中綜合. 行動. 的提升與影響是相同的。. 活動學習領域. 研究 3. 學生對課程規劃、活動設計、評量方式、師生互動. 雲 2012 實施成效之研 究. 與同儕關係感到滿意。 4. 課程實施後,學生流暢力與變通力的表現有提升。.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上述表格中,郭雅惠(2003)研究發現,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可以很自然的融入 綜合活動各單元中,且改編後的教學方式更加多元,學生因此提高學習動機、激發創 造潛能,對於運用創造思考教學的方式、課程設計都是持肯定態度。鄭美娟(2005) 研究中透過曼陀羅思考,引導學生將野外求生會遭遇到的問題、如何解決、如何決定 評估及問題處理以循序漸進方式進行思考、討論尋求問題解決方式。莊子賢(2007) 研究發現,運用腦力激盪的創造思考教學,提供學生自由、互相尊重的氣氛,可讓學 生從學習中獲得經驗,多數學生給給予正面的評價,認為這樣的步驟有幫助問題解決、 思考的訓練及想像力。鄭素雲(2012)研究中透過曼陀羅術的使用,讓學生在進行討 論與思考時,更具系統性,並且,透過腦力激盪方式,激發學生創造思考能力,以大 量想法提出為主。幾位研究者都有著共同的發現,即是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課 程,皆是希望透過學習氣氛的營造,並以日常生活為題材,以有系統的設計教學活動 設計,運用創意教學策略,引發學生主動思考,從研究過程中發現,也證實這樣的教 學實施,能增進學生的創造力,產生學習遷移,實際運用在生活上,並內化成為真正 的能力。 肆、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運用創造思考教學的設計與實施要領 一、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設計原則 黃譯瑩(2001)指出要落實綜合活動課程,首先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掌握實踐、體驗與省思原則:方法本身是活動課程中,相當重要的學習內 27.

(36) 容,在發展活動課程之過程,實踐上可運用不同方式進行活動、掌握各類 活動進行要領,並考量個人多元智慧能力;在體驗方面可加強感官與直覺 共同運用;在省思方面可多了解不同省思面向,所產生的異同。 (二)建立即時信息反饋機制:採用多元性評量,隨時將多方蒐集的學生學習記 錄內容與學習檔案等信息,反饋給家長、教師與學校的活動課程發展團 隊。 (三)發展動態的活動課程:在活動課程的進行中,學校與教師應留心傾聽學生 的想法,尊重學生參與活動課程發展的權利與義務,對學生做的決定應給 予支持、鼓勵。 達成上列三項,才能符合綜合活動課程所強調的實踐、 體驗、反思,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 田耐青、張景媛(2003)認為,在進行活動過程中,沒有引導出活動的意義,就 不算是綜合活動的活動,所以,在課程設計上,綜合活動是可以依教學的需求,自編 或是調整、重組現有的教材內容,這也是進一步活化自身教學的方式,如果能夠在原 有的課本內容之外,加入新的題材,並整合出新的教學內容,發展出更適合學生的教 學情境,將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黃湘媛,2006)。這也就是針對學生不同的特性 與需求,彈性調整與變化自己的教學策略,不去拘泥於某些特定的模式或制式的內容, 因此,瞭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是教學設計過程中一項重要考量點。 張景媛(2000)提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法可以採用 APPLE 法則進行,其包 括評估(Access)、計畫(Plan)、準備(Prepare)、領導(Lead)、評鑑(Evaluation) 五大步驟,在設計課程活動時,首先要考量活動情境的呈現,在活動安排時,應評估 學習者的能力與學習環境,再進行活動中合作、討論、思考、判斷、分享的計畫,而 後,讓學生為活動做準備工作,包括學習的用品、資料的蒐集,接著就是課程教學活 動如何在最有效的領導下順利進行,學生能從活動經驗中進行知識內化,並評鑑整個 活動的有效性。 何英奇(2001)提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課程與教學設立,應有以下幾項特色: 1.課程內容豐富且規劃周延;2.重視課程的連貫性與系統性;3.重視課程的統整性 4. 28.

(37) 教材資源彈性、適性、多樣與活潑化;5.評量多元化;6.重視反思、體驗與實踐活動。 陳惠娟(2003)根據活動課程的理念,進一步提出理想的綜合活動教學原則有: 1.課程採活動形式進行,並以學生為核心,重視學習者的主動性;2.鼓勵學生踴於發 表,提供機會讓不同論點皆能表達,培養學生思考能力與判斷能力;3.加強學生間的 對話,增加彼此合作學習的機會。 教育部在 2008 年的課程綱要中就提到,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為強化全體學習者從 容地體驗、省思與實踐,建構內化意義與涵養利他情懷,應掌握下列教學原則: (一) 以學習者為中心:由學習者的生活情境出發,並能統整其經驗。 (二) 強化體驗學習:提供多元感官的探索活動,重視情意與技能的涵養及體 驗。 (三) 著重省思分享:引導學習者省思,並運用多元的方式分享,且即時回饋。 (四) 強調生活實踐:學習內涵應與生活充分連結,鼓勵學生於生活中實踐所 學。 (五) 建構內化意義:著重價值澄清與內化歷程,避免價值觀的灌輸,充分讓 學習者開展、發掘並分享屬於個人的意義。 (六) 善用多元教學策略:視學生發展、班級特性與主題屬性,採用多元、適 切的教學策略。 (七) 落實領域教學:教師應透過學習領域課程小組的專業對話與專業成長, 掌握統整之精神,視學習領域或單元內涵實施協同教學,以落實領域教 學。 (八) 結合學校行事活動:部分教學可結合符合本學習領域理念之學校相關特 色或行事活動。 二、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設計 吳靜吉(2002)指出,進行創造思考教學應融入於各科之中,建議教師可以在實 施教學時,應該先讓教師與學生回歸到創意的本質,在教學過程兩者都需親自體驗創 造的歷程,教師所使用的教學技巧,甚至可以透過師徒制的方式進行學習,因為,創 造思考能力的學習常是透過非正式的學習管道進行,更應善用師徒的制度,從中提出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商科科主任 洪玉珍 生命教育融入該科教學活動及宣導 工科科主任 游鈺輝 生命教育融入該科教學活動及宣導 設計群科主任 吳漢宗 生命教育融入該科教學活動及宣導 普通科行政科召

商科科主任 洪玉珍 生命教育融入該科教學活動及宣導 工科科主任 游鈺輝 生命教育融入該科教學活動及宣導 設計群科主任 吳漢宗 生命教育融入該科教學活動及宣導 普通科行政科召

For the next nitrogen delivery system, In this study, the high-tech industry, nitrogen supply, for example, to explore in dep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計畫名稱/Title of the Project) 提升學習動機與解決實務問題能力於實用課程之研究- 以交通工程課程為例/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

By using Balanced Scorecard (BSC),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struct indicators of school management with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for L junior high school in

Henton, Mary.(1996).Adventure in the classroom: Using adventure to strengthen learning and build a community of life-long learners:Active learning; Adventure games; Creative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