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應用與設計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應用與設計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為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後的新興領域,主要以童軍教育、團體 活動、輔導活動、家政教育四科內涵而設立,並加於課程中加入服務學習活動,以及 需要跨越學習領域聯絡合作的學習活動。由於過去在活動課程中,一直未能真正落實,

所以,在九年一貫課程中,透過綜合活動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可以從活動中,體驗教 育與學習的內涵,進而關懷社會與生活環境,培養實踐、反思、問題解決的能力(洪 久賢,2001)。而創造思考教學中,同時也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能主動思考 及尋找問題解決的能力,所以,在本節中,首先將針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理論做介 紹,再延伸至創造思考教學與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關係,與教學上的設計、運用與實 踐。

壹、 活動課程的意涵

美國教育學家 Dewey,透過思考性的觀察而建立學習與經驗的關係,其認為「教 育是生活」、「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的發展,就是生活」、「教育就是不問年齡大 小,提供保證成長或充分生活條件的行業,主張做中學習」(李坤崇,2004;何英奇,

2001)。綜合活動課程包含著「活動課程」(activity curriculum)的概念與內涵,主 要起源於二十世紀初,有關兒童發展與經驗研究,以及源自於課程活動相關研究中(黃 譯瑩,2003)。

國外學者 M. L. Manning(M. L. Manning, 1971;引自黃政傑,1991)認為,活 動課程是一種讓學習者引起動機、興趣與需求而設計的有計畫、目的、有意義的引導 學生發展之學習經驗課程,最主要是在發展學生問題解決探究而實施的課程。

何英奇(2001)指出,綜合活動課程的本質為活動課程,主要的起源與下列關:

一、 自然主義教育觀:Rousseau,Froebel,Pestalozzi 等人都強調教育適應法則與兒 童自動自發原則。

二、 實用主義教育觀:主要由 Dewey 主張,從做中學、教育即社會、生長、生活與 經驗不斷累積而成。

21

三、 課外活動研究課程: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同等重要。

四、 Lewin 與 Kolb 經驗性學習模式:主要是由活動中獲得經驗,後續再對該經驗進 行反思,形成概念化知識,並加以驗證。

黃譯瑩(2001)認為活動課程具有一部份的共同本質,可分為下列三點:

一、 活動課程以學生活動為核心,重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 活動課程的實踐是由活動內容與活動方式交互運作而成。

三、 活動課程的主要目的在提供學習者不斷獲直接經驗,與反應回饋訊息。

綜合上述,在活動課程中主要是以生活經驗為中心,課程內容以學生為主體進行 設計,重視學生的需求與興趣,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進而在學習過程中,提供學生 實踐與體驗的管道。瞭解活動課程的意涵中發現,創造思考教學的主動學習與經驗引 發,和活動課程的主要精神,有著共同之處。

貳、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基本理念與目標

教育部於 2008 年新修定課程綱要中,重新定義本領域的基本理念,透過四大主 題軸:自我發展、生活經營、社會參與、保護自我與環境,最終目標為培養學生具備 生活實踐能力(教育部,2008)。綜合活動所重視的並非學科的學習、外在的知識認 知,而是提供學生探索、建構個人意義、統整知識與生活實踐的能力(湯梅英,2000)。

以下就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中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四大主題軸、十二項核心素 養分別介紹。

一、 基本理念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是運用知識統整與協同教學,引導學習者透過體驗、省思與實 踐的心智及行為運作活動,建構內化意義與涵養利他情懷,提升其自我發展、生活經 營、社會參與、保護自我與環境的生活實踐能力,並能驗證與應用所知的活動(教育 部,2008)。和教育部 2003 年所頒訂的理念:「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綜合」是 指萬事萬物中自然涵融的各類知識,「活動」是指兼具心智與行為運作的活動,有所

22

不同,後者範圍較不明確,但最終都是希望透過實踐、體驗、省思,進而培學生具備 生活實踐能力。

二、 課程目標

李坤崇(2001)指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目的可以精簡為「實踐、體驗、發展、

統整」,實踐為生活實踐的能力,協助學生自我表現與與驗證學習內容;體驗為重視 實踐體驗活動後的意義,以增進自我認識;發展是指依學生不同能力、興趣和需求進 行活動設計,以促進個別發展的機會;統整為運用校內外資源,與若干學習領域進行 統整設計。

三、四大主題軸

本領域主要依教學總目標下,於 2008 年教育部新修訂,將教學目標發展出四大 主題軸與十二項核心素養內涵,在十二項核心素養內涵下,發展出能力指標,其中為 使課程目標更為清晰,並呼應總目標與四大主題軸,故新修訂的課程綱要中,修改部 份課程目標內容。在本領域四大主題軸中,將 2003 年所訂定的「認識自我」,轉換 成更具體明確的「自我發展」,以下為四大主題軸內容,分別如下:

(一) 促進自我發展:探索自我潛能與發展自我價值,增進自我管理知能與強 化自律負責,尊重自己與他人生命進而體會生命的價值。

(二) 落實生活經營:實踐個人生活所需的技能並做有效管理,覺察生活中的 變化以創新適應,探究、運用與開發各項資源。

(三) 實踐社會參與:善用人際溝通技巧參與各項團體活動,服務社會並關懷 人群,尊重不同族群並積極參與多元文化。

(四) 保護自我與環境:辨識生活中的危險情境以解決問題,增進野外生活技 能並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保護或改善環境以促進環境永續發展。

四、十二項核心素養

2003 年教育部所公佈的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綱要中,訂定十大指定內涵,做為課 程的指標,並且規定指定內涵所佔的時間不得少於該領域總節數的 10%,其內容包括

「自治活動」、「生命教育活動」、「社會服務活動」、「危機辨識與處理活動」、「野外休 閒與探索活動」、「自我探索與瞭解活動」、「人際關係與溝通活動」、「環境教育活動」、

23

「兩性的關係與互動」、「家庭生活活動」,但其內容與四大主題軸並未來完全結合,

因其脈絡性較為不足,故教師在使用上也遇到了許多的困難。所以,2008 年綜合活 動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中,將原本的「指定內涵」以「核心素養」來取代(教育部,2008),

讓十二項核心素養能與四大主題軸相互應結合,使課程內涵更加明確,內容如表 2-3-1:

表 2-3-1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內涵架構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內涵架構

課程總目標:培養學生具備生活實踐的能力 四大

主題軸 自我發展 生活經營 社會參與 保護自我與環境 十二項核

心素養

自我探索 生活管理 人際互動 危機辨識與處理 自我管理 生活適應與創新 社會關懷與服務 戶外生活 尊重生命 資源運用與開發 尊重多元文化 環境保護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8)。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市:教

育部。

由此可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主要是以學生的生活為主體性,透過體驗、省思與 實踐的方式,在創新適應、探究、運用與開發各項資源過程中,培養學生生活實踐的 能力。這與創造思考教學的精神非常符合,因此,本研究是依據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中,

四大主題軸中的生活經營,進行教學活動設計,透過創造思考教學的策略運用,達成 核心素養中的能力。

參、創造思考教學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運用與相關研究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主要是透過「實踐—體驗—省思」的學習歷程,而達成教學理 念,在四大主題軸中的生活經營,也特別強調生活適應與創新,在實施綜合活動課程 時,若能掌握其精髓,充分發揮其功能,可更有效的達成該領域的教學目標(李坤崇,

2003)。同時,教師能以生動的創新教學方式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培養學生從生活 中思考、批判、創造及解決問題(洪久賢,2001),使學生能落實於生活實踐中。其 實綜合活動課程的學習並不拘泥於內容,而是強調透過體驗學習,從生活中體驗現今

24

25

26

27

28

容,在發展活動課程之過程,實踐上可運用不同方式進行活動、掌握各類 活動進行要領,並考量個人多元智慧能力;在體驗方面可加強感官與直覺 共同運用;在省思方面可多了解不同省思面向,所產生的異同。

(二)建立即時信息反饋機制:採用多元性評量,隨時將多方蒐集的學生學習記 錄內容與學習檔案等信息,反饋給家長、教師與學校的活動課程發展團 隊。

(三)發展動態的活動課程:在活動課程的進行中,學校與教師應留心傾聽學生 的想法,尊重學生參與活動課程發展的權利與義務,對學生做的決定應給 予支持、鼓勵。 達成上列三項,才能符合綜合活動課程所強調的實踐、

體驗、反思,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

田耐青、張景媛(2003)認為,在進行活動過程中,沒有引導出活動的意義,就 不算是綜合活動的活動,所以,在課程設計上,綜合活動是可以依教學的需求,自編 或是調整、重組現有的教材內容,這也是進一步活化自身教學的方式,如果能夠在原 有的課本內容之外,加入新的題材,並整合出新的教學內容,發展出更適合學生的教 學情境,將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黃湘媛,2006)。這也就是針對學生不同的特性 與需求,彈性調整與變化自己的教學策略,不去拘泥於某些特定的模式或制式的內容,

因此,瞭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是教學設計過程中一項重要考量點。

因此,瞭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是教學設計過程中一項重要考量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