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功能性溝通概念及使用現況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功能性溝通概念及使用現況

瞭解溝通問題對聽覺障礙者的影響,以及現行聽覺障礙的溝通能力 評估之限制後,本節欲探討功能性溝通的概念及使用現況,包含功能性 溝通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及功能性溝通的評量架構與臨床上常見測驗工 具的應用情形,共分為「功能性溝通概念」與「臨床上應用功能性溝通 評量的現況」兩個段落進行說明。

壹、功能性溝通概念

美國聽語學會(ASHA)定義功能性溝通為一種接受或傳遞訊息的能 力,個人在自然情境中無論採用何種溝通形式,只要表現出有效且獨立 的溝通技能,即表示該溝通行為具有功能性 (ASHA, 1990; Frattali, Thompson, Holland, Wohl, & Ferketic, 1995; Hartley, 1992; Ramsberger, 1994;

Sarno, 1969)。因此無論是透過口語、非口語或圖像符號系統,當訊息能 夠確實傳遞即可稱為有效溝通(Sarno, 1969),溝通技能的獨立性及有效 性則是指溝通品質,溝通行為的功能性評定應以自身環境下的表現為主

(Hartley, 1992; Scherzer, 1992)。

一、 溝通與功能性溝通

溝通常常被定義為「訊息交換」的過程,溝通的產生需要一位發送訊 息的傳訊者,以及另一位接收訊息的收訊者,傳訊者須具有溝通意圖,

而收訊者需要給予回應,方能形成真正的溝通(錡寶香,2009)。學者Light

30

(1989)提出溝通的基本層面包含:表達基本需求、交換訊息、建立社 交禮儀和親密關係,換言之,人們可以透過溝通行為來接收和表達意見,

進行思想聯繫和情感交流(錡寶香,2009)。溝通所傳送的訊息可能為表 達需求、感受、慾望、情緒、意見、知識或真實情況…等,除了能滿足生 理需求,亦可達到Maslow(1943)所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need-hierarchy theory)中不同層次之心理需求,如安全感、友誼、愛情、隸屬感、自尊、

自我價值和自我實現等層面。

人們常用的溝通形式主要為語言,像是口語、手語及文字,但溝通的 形式並非僅限於語言,也可透過非語言和副語言等不同媒介進行訊息傳 遞(錡寶香,2002;Owens, 1990),像是圖像、符號、表情、肢體動作、

手勢、眼神、音調、語氣、說話速度等,但無論溝通的形式為何,傳訊者 與收訊者所傳遞的訊息在被編碼或解碼之過程中,必須應用共通的符號 或媒介,才能達成溝通的功能(錡寶香,2009)。溝通是一種複雜的行為 或歷程,亦為一種社交生活的重要能力。有溝通能力的說話者會因應溝 通夥伴的談話內容、方式和技巧適當地調整溝通行為,進而達到溝通目 的(Tsai, 2013)。溝通除了可以透過語言、非語言及副語言等不同形式 傳遞訊息,亦會受到談話情境、距離、時間、文化、溝通夥伴之相對地位 等因素影響其功能性和品質(錡寶香,2009;Tsai, 2013)。

功能性溝通概念是由學者 Sarno 於 1969 年提出,她認為當訊息能被

31

確實傳遞即為有效溝通。美國聽語學會(ASHA)定義功能性溝通為一種 接受或傳遞訊息的能力,個人在自然情境中無論採用何種溝通形式,只 要表現出有效且獨立的溝通技能,即表示該溝通行為具有功能性(ASHA, 1990; Frattali, Thompson, Holland, Wohl, & Ferketic, 1995; Hartley, 1992;

Ramsberger, 1994; Sarno, 1969)。因此,功能性溝通無特定的溝通形式限 制,即使是認知異常、聽覺損傷或其他身體機能障礙所導致的溝通障礙 者,也能透過非語言的方式,或是經過訓練、溝通輔具協助發展適合的 溝通技能,例如使用肢體動作、手語或溝通版面,而溝通技能的有效性 和獨立性則與溝通之品質相關,溝通的有效性包括充分性、適切性、迅 速性和共享度,像是被評估的對象是否能成功傳遞和接收完整的訊息內 容、溝通內容是否符合談話主題或情境、是否能立刻或有效率地給予反 應、是否能與溝通夥伴維持良好的輪替回應,而溝通的獨立性則是指溝 通過程中,被評估的對象是否需要他人協助或提示(Frattali, Thompson, Holland, Wohl, & Ferketic, 1995; Parr, 1996)。另一方面,個體的溝通表現 會受到不同的情境及需求而調整,因此在評定溝通行為的功能性時,仍 須以自身所處的真實環境之表現為基準(Hartley, 1992; Scherzer, 1992)。

二、 評估功能性溝通之重要性

每一個人都有權利透過溝通表達自身需求和存在,溝通障礙者也不 例外(ASHA, 1992),換言之,人們能透過有效溝通達成要求、表達感受、

32

選擇、拒絕、獲得注意、回饋、交換資訊或社交互動等需求。不同年齡層 所選擇的溝通方式和功能比重亦會有所差異,孩童時期的溝通表現多以 生活基本需求為主,語言前期常會使用手勢動作輔助口語表達,隨者語 言及溝通技能發展成熟,青少年或成人的溝通表現則會逐漸重視自我表 達,如個人想法或感受的表達、與他人討論重要的事情等,受到生活背 景和人際關係擴展的影響,因應溝通夥伴或環境可能會產生新世代獨特 的溝通形式,如融合了文字與符號的火星文,為了增加訊息傳遞的速度 和使訊息生動化,社交溝通和生活技能的溝通功能也增加,大多以工作、

學習或休閒活動為主,在中老年人的部分,雖然他們同樣注重社交和生 活技能溝通功能,但相較於年輕人,他們更重視在親朋好友間的關係維 繫活動,像是如何開啟話題、或是與家人或朋友一起聊天(黃名嘉,2012;

Larkins, Worrall, & Hikson, 2004;Wolfenden, & Grace, 2009)。反之,若 個體因為自然老化、生理機能損傷或認知發展障礙等因素導致溝通障礙,

無法獨立且有效的與他人溝通,對於其學習發展、職場適應、社交活動 參與、人際關係建立、生活品質,以及共同生活之重要他人或溝通夥伴 均會造成直接或間接性的影響(中華民國啟聰學會,2001;曾淑卿,2017;

鍾瑾瑜,2006;Andrea, Chiara, Stefano, & Antonio, 2012;Monzani, Galeazzi, Genovese, Marrara, & Martini, 2008;Monzani, Galeazzi, Genovese, Marrara,

& Martini, 2008;Stark, & Hickson, 2004;The National Council on the Aging,

33

1999)。

因此,功能性溝通能力的評估十分重要,且臨床專業人員須將評量的 重點放在患者於日常生活中的溝通情況與表現。個人因素、溝通情境以 及不同程度的溝通能力對於患者的溝通功能性均會造成影響。 聽覺障礙 者目前臨床上常見的評估方式為聽覺評估及語言能力評估,聽覺評估的 目的是鑑別聽覺損傷,而語言能力評估的目的是透過語言發展指標早期 發現聽覺損傷孩童,或是進一步瞭解聽覺損傷所導致的語言問題表徵,

但上述兩種評估方式均無法反映出患者於真實生活中的溝通表現(Sarno, 1965)。如前面所述,溝通的形式不限於口語,也可使用手勢、肢體動作、

表情、眼神、語調等非語言的方式來達成溝通效能(錡寶香,2009;Hartley, 1992),而透過功能性溝通評量便可彌補聽覺評估及語言能力評量之不足

(Frattali, 1992)。

當臨床專業人員透過功能性溝通評估結果,瞭解患者在真實環境中的 溝通表現及困難,便能依照患者的溝通困境及相關影響因素提供適切的 介入策略。以聽覺障礙者為例,聽覺障礙者因為聽覺機能損傷常常在職 場上出溝通問題或被誤解的情形,間接或直接影響到人際關係之建立與 職場適應(中華民國啟聰學會,2001;韓福榮,2004a;韓福榮,2004b),

相關專業人員如能透過功能性溝通評量結果,深入瞭解溝通問題產生的 真實情況為何,並依照需求提供職前訓練或職務再設計,不僅可有效改

34

善聽覺障礙者溝通問題,也能增加其工作產能(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

2005;高明志、郭佩欣、林宏旻,2007;龍希文,2002)。

綜上所述,溝通一種是日常生活中人們無時無刻都在發生的行為。溝 通不限形式,無論是透過口語、非口語或圖像符號系統,當訊息能夠確 實傳遞即可稱為有效溝通(Sarno, 1969),人們的溝通表現會受到不同的 情境及需求而調整,因此在評定溝通行為的功能性時,須以自身所處的 真實環境之表現為基準,並且依照溝通技能的獨立性及有效性來衡量

(ASHA, 1990; Frattali, Thompson, Holland, Wohl, & Ferketic, 1995; Hartley, 1992; Ramsberger, 1994; Scherzer, 1992; Sarno, 1969)。臨床專業人員可以 透過功能性溝通評估瞭解溝通障礙者於真實生活中的溝通表現,應用於 聽覺障礙者時,可彌補聽覺評估及語言能力評量之不足(Frattali, 1992), 整合入功能性溝通評估結果,能有助於解決聽覺障礙者的溝通困境及針 對相關影響因素提供更加明確的介入策略。

貳、臨床上應用功能性溝通評量的現況

當研究者欲發展一套評量工具時,需考量的因素包括其測驗設計的 目的、適用對象以及預期測驗結果之損傷程度分類等,透過臨床觀察及 文獻回顧可知功能性溝通評量之重要性,而目前國外已有發展相關工具 應用於溝通障礙族群,國內則有學者將部分測驗中文化應用於特定溝通 障礙族群,但每套測驗工具均有其優點及限制,因此,研究者將透過探

35

討功能性溝通評量架構,以及比較目前臨床上常見的功能性溝通評量工 具應用情形,藉此強化本研究欲發展之功能性溝通評量工具的定位和價 值性。

一、 功能性溝通評量內涵與架構

功能性溝通評量的重點是放在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溝通能力表現,而 非評量障礙或損傷本身,而是聚焦在障礙或損傷所導致的問題行為在真 實環境中如何造成溝通阻礙(Aten, 1986; Beukelman, et al., 1984; Frattali,

& Lynch, 1989; Hartley, 1990; Holland, 1980; Rao, 1990; Sarno, 1983)。美 國聽語學會(ASHA)則強調,功能性溝通的評量須考量到不同環境的表 現、互動情形和溝通的範圍,評量其因應環境或是溝通夥伴的不同而調 整訊息內容或呈現方式之能力、患者溝通技能是否充足、溝通時間的恰 當性、以及患者與溝通夥伴的熟悉度等(ASHA, 1990),以上述的定義 而言,一套功能性溝通評量工具,不僅需要測出患者在自然情境中因應 各種環境與互動方式之能力,也需評鑑出患者的與溝通相關能力之表現,

& Lynch, 1989; Hartley, 1990; Holland, 1980; Rao, 1990; Sarno, 1983)。美 國聽語學會(ASHA)則強調,功能性溝通的評量須考量到不同環境的表 現、互動情形和溝通的範圍,評量其因應環境或是溝通夥伴的不同而調 整訊息內容或呈現方式之能力、患者溝通技能是否充足、溝通時間的恰 當性、以及患者與溝通夥伴的熟悉度等(ASHA, 1990),以上述的定義 而言,一套功能性溝通評量工具,不僅需要測出患者在自然情境中因應 各種環境與互動方式之能力,也需評鑑出患者的與溝通相關能力之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