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加泰隆尼亞的歷史及早期文化發展

加泰隆尼亞的歷史

加泰隆尼亞 (Catalunya)源起自十一世紀末,原用於稱呼西班牙邊區內的眾邦國,位 於伊比利半島 (Iberia)東北部,是西班牙十七個自治區之一;瀕臨地中海,以庇里牛斯 山 (Pyrene)和法國接壤,巴塞隆納 (Barcelona)為首都。而在中世紀時期,加泰隆尼亞地 區的文化就已逐漸形成,直至十二世紀才與亞拉岡王國 (Reino de Aragón)1 聯合建立亞 拉岡聯合王國 (Corona de Aragón)。卡斯提亞 (Castilla)2 女王伊莎貝拉一世 (Isabel I la

Católica, 1451-1504)在 1496 年與亞拉岡王國國王斐迪南二世 (Fernando II el Católico, 1452-1516)結婚,使兩國合併,形成今日西班牙的主體。1707 年實施《新基本法令》 (Los Decretos de Nueva Planta),兩國仍然保有各自的傳統制度與政治體制,然而政治權力之

後卻漸漸向伊莎貝拉一世的卡斯提亞傾斜,亞拉岡王國宣告走入歷史,形成了以前者為 中心的西班牙王國,向外擴張勢力,成為當時的重要殖民帝國。

隨後的幾世紀,為亞拉岡王國故地的加泰隆尼亞在地方衝突中喪失自主性,整體權 力明顯集中於西班牙中央政府,1700 年,西班牙哈布斯 (Habsburg)王朝最後一位國王去 世,遺囑上署名由姊夫法國國王路易十四 (Louis XIV, 1638-1715)的次孫,即法國波旁王 朝 (Maison de Bourbon)的腓力五世 (Felipe V, 1683-1746)繼位為西班牙國王。但哈布斯

1 亞拉岡王國是 1035 年至 1707 年伊比利半島東北部亞拉岡地區的封建王國,是半島上的主要基督 教國家之一。

2 卡斯提亞為西班牙歷史上的一個王國,由西班牙西北部的老卡斯提亞和中部的新卡斯提亞組成,

之後和周邊王國融合,形成了西班牙王國。

5

王室其餘親屬認為王位應是查理大公爵 (Archiduque Carlos, 1685-1740)繼承,於是爆發 西班牙王位繼承的軍事戰爭;1714 年,腓力五世戰勝,成為西班牙國王。他廢除加泰隆 尼亞的自治政府,並禁止以加泰隆尼亞語作為官方語言,也限制其傳統藝術文化發展。

但他解除加泰隆尼亞與美洲殖民地的通商法令,從此巴塞隆納成為西班牙貿易發展較為 流通的城市。

1898 年,為了控制加勒比海 (Caribbean),美國奪取西班牙在該海域的殖民地並發 動美西戰爭 (Spanish-American War),西班牙不敵美國宣告戰敗;兩國於同年 12 月 10 日在法國巴黎簽訂美西《巴黎和約》(Treaty of Paris)。根據和約,西班牙政府須將殖民 地古巴 (Cuba)及波多黎各 (Puerto Rico)和關島 (The Territory of Guam)讓予美國,並以 兩千萬美元的代價,把菲律賓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的主權也讓給美方。加泰隆尼 亞地區的人民有感於對自由的渴望,且長期以來被迫依附在西班牙下;當地居民堅持加 泰隆尼亞不屬於西班牙,而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加上古巴於 1898-1910 年間爆發獨 立戰爭獲勝,並於 1902 年正式獨立,使加泰隆尼亞對於脫離西班牙更感急迫、嚮往。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巴塞隆納的貧富差異越來越大,政府與教會、資本階級 掛勾,勞工苦不堪言,人民興起反軍隊、反宗教政治與反殖民主義思想。1909 年,西班 牙為了對摩洛哥 (Morocco)發動里夫戰爭 (Rif War, 1920-1926)而徵召巴塞隆納當地勞 工階級的人民從軍,而資本階級的人民卻有特權免役。但低下階層家庭中,男丁的薪水 即為經濟來源,若是投身戰場,整個家庭將頓失依靠;於是大批勞工鋌而走險、群起抗 議,燒毀許多教堂,引起政府的大規模鎮壓。

6

同年八月,近兩千名抗議分子被捕,遭軍事審判、流放或處決,結束了維持一個星期的 抗議運動,史稱「悲慘週」 (Semana Trágica)。

1931 年,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產生 (República Española),國王阿方索十三世 (Alfonso XIII, 1886-1941)宣布退位,由人民選舉國家元首和政黨領袖。加泰隆尼亞地區的人民當 然不會放過這個大好機會,屢屢向總統請求獨立,並於 1933 年成立自治政府。1936 年,

西班牙國民軍對共和政府不滿,由法蘭西斯克‧佛朗哥 (Francisco Franco, 1892-1975, 以 下簡稱佛朗哥)率領反對軍隊發動內戰 (Civil war),於 1939 年獲得勝利並出任元首,專 制統治西班牙長達四十年,並再次取消加泰隆尼亞的自治政權。執政期間他下令剷除知 識分子,設黨禁、報禁,燒毀教堂、修道院,處死多名神父、修道士,並逼迫人民表態 政治立場,異議者立即遭捕。國民軍政府統治下的西班牙,經濟也在此時快速成長。1975 年,佛朗哥過世,由舊波旁王室的王儲胡安‧卡洛斯一世 (Juan Carlos I, 1938-)繼位成為 西班牙國王,從此西班牙正式走向君主立憲國家,轉型為較民主的政治型態。而加泰隆 尼亞也隨著胡安‧卡洛斯一世的上台,依照 1978 年所頒布的《西班牙憲法》 (Constitución

Española)恢復自治,由加泰隆尼亞民主黨主席喬治‧普厚 (Jordi Pujol i Soley, 1930-)出

任自治政府的總理(2003 年任期結束),中間也歷經幾次政黨輪替,至今仍極力訴請成 為獨立國家。

早期文化發展

加泰隆尼亞長期政治和語言不能自主,西班牙政府甚至下令禁止傳統文化發展,當

7

地居民別無選擇只能發展工業。1830 年代,由於工業促使商業活絡,資本階級興起並資 助當地文化發展,促進形成加泰隆尼亞的現代主義運動 (Catalan Modernisme),又被稱 作是加泰隆尼亞的「文藝復興」 (Renaixença)運動,其中心概念為「新穎且自由的創作,

不受以往的學術限制;跳脫格局,大膽呈現新風貌」。長久顛沛的歷史背景促進了加泰 Milà)和聖家堂 (Temple Expiatoride de la Sagrada Familia)。

4 與高第齊名的加泰隆尼亞籍建築師,也是現代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著名建築為加泰隆尼亞音樂 廳 (Palau de la Música Catalana),而音樂廳外的裝飾,除了有當地重要音樂家克拉維 (Josep Anselm Clavé i Camps, 1824-1874)外,主要以歐洲音樂家為主(特別是德國),如帕勒斯特利納 (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1525-1594)、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及華格納 (Richard Wagner, 1813-1883),表示加泰隆尼亞對國際音樂文化的吸收與包容。

5 與高第、多明尼克為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三大建築家,著名作品有馬爾提之家 (Casa Martí)---即當 時藝文人士聚集地的四隻貓酒館 (Els Quatre Gats)和阿瑪特耶之家 (Casa Amatller)。

8 地的「民歌運動」(cançó popular)。

音樂發展自古以來都是和政治、經濟等緊緊相連,在加泰隆尼亞也不例外。當地音 樂的民族主義是由音樂家暨政治家約瑟夫‧安森‧克拉維 (Josep Anselm Clavé i Camps,

1824-1874, 以下簡稱克拉維)所發起。1843 年,他因試圖劫囚失敗而鋃鐺入獄,在獄中 結交許多音樂志同道合的朋友,1845 年出獄後,號召好友組織樂團「曙光」(Aurora),

這是第一個由克拉維所領導的樂團。1850 年,克拉維受到法國合唱運動的影響,成立了 加泰隆尼亞第一個男聲合唱團「兄弟會」(La Fraternitat),為了這個新成立的團隊,克拉 維創作了許多曲目,而這些歌曲都具有當地風土民情、民族性強烈的音樂風格。1863 年,克拉維在馬德里 (Madrid)舉辦全場演奏華格納 (Richard Wagner, 1813-1883)作品的 音樂會,正式地將德國後浪漫的音樂帶入西班牙。克拉維對於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的音

9

另一位深具影響力的音樂家為貝德列爾 (Felipe Pedrell, 1841-1922)。貝德列爾引領 當地音樂走出新風貌,除了將自身文化的音樂傳至國外,他也編輯整理西班牙文藝復興 時期音樂家的作品,如維多利亞 (Thomá Luís de Victoria, 1548-1611)7 ,使加泰隆尼亞 珍貴的音樂資產得以重見天日、延續保存。一如諸多國民樂派作曲家,貝德列爾也創作 一部有關自身民族精神的歌劇;他將華格納的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 (Tristan und Isolde,

1865)做為比較對象,創作歌劇《庇里牛斯山》 (Els Pirineus, 1893),將當地音樂融入樂 曲,為加泰隆尼亞的音樂發聲。除此之外,貝德列爾之所以可以讓當地音樂打入國際, 對於當地的音樂也功不可沒,他是西班牙作曲家阿爾貝尼士 (Isaac Albéniz , 1860-1909) 的好友,也是前述貝德列爾的學生。莫雷拉出生於巴塞隆納,年輕時曾周遊各地,足跡 遍至布魯塞爾 (Brussels)、阿根廷 (Argentina),值得一提的是,他十分推崇華格納,同

7 該作曲家在當時是與帕勒斯特利納、拉索 (Orlande de Lassus, 1532-1594)齊名的作曲家。

8 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籍女高音,在國際舞台上相當活躍,是位知名的演唱家。除了歌劇演唱,安赫 麗絲亦致力於推廣、拓展西班牙藝術歌曲,曾被當地報紙譽為「我們的歌者」(El nostre Cantant)。

9 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籍女高音,以美聲唱法獨行於全球歌劇舞台,擅長演唱羅西尼 (Gioachino Rossini, 1792-1868)、貝利尼 (Vincenzo Bellini, 1801-1835)及董尼才悌 (Gaetano Donizetti, 1797-1848)的作 品,是個相當受樂壇歡迎的演唱家,曾被當地讚為「我們的女高音」(El nostre Soprano)。

10

時也將受其影響的法國音樂家如賽札爾‧法朗克 (César Frank, 1822-1890)、丹第 (Vincent d’Indy, 1851-1931)、蕭頌 (Ernest Chausson, 1855-1899)等人的音樂帶回故鄉巴塞 隆納,使加泰隆尼亞接觸到德國、法國的音樂風格,增進當地的音樂視野。華格納在歌 劇中運用德國當地的神話傳說,以自身文化起源與精隨作為創作源頭;這種精神深刻地 影響當地的勞工階級人民、音樂家,使得加泰隆尼亞開啟了追逐華格納音樂的熱潮。

前述加泰隆尼亞的地理文化、歷史淵源,而巴塞隆納身為加泰隆尼亞的首都,所有 的交流都以此為中心向四周擴散,因此巴塞隆納在文化的浸淫上甚深,在藝文發展中,

也較其他城鎮更為重要而具有影響力。當地許多前輩音樂家、藝術家、文學家們,都是 後代藝術家們珍貴的創作養分,前輩們引進各個國家風格的音樂、美術、建築、著作,

同時也幫助人民尋找自我認同、民族情懷,進而融合兩者,激盪出極具特色的火花。而 這些豐富的藝術傳承,影響二十世紀的本土音樂家甚深,且激發他們開拓更具創意、可 能性的作品。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