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七章 《孩童之歌》 (Canciones para niños, 1950)

第一節 〈風景〉 (Paisaje)

歌詞翻譯

La tarde equivocada se vistió de frío.

Detrás de los cristales, turbios, todos los niños, ven convertirse en pájaros un árbol amarillo.

La tarde está tendida a lo largo del río.

Y un rubor de manzana tiembla en los tejadillos.

午間時光突然壟罩一股寒意。 品《詩歌集:1921-1924 年》 (Canciones: 1921-1924);而其中一組詩作即為《孩童之歌》。

而羅卡之後又為《孩童之歌》另外寫了一段題獻文:「給一位美麗的科隆巴裔小女孩莫 拉‧維古納,於 1928 年的 8 月 8 日安息」 (A la maravillosa niña Colomba Morla Vicuña,

127

dormida piadosamente el día 8 de agosto de 1928)。

除此之外,作家也將本組作品內的每一首詩作各自獻給不同的人,以本詩〈風景〉

為例,羅卡寫著:「給麗塔、孔查、佩佩和卡門西嘉」 (A Rita, Concha, Pepe y Carmencica);

但這些人是誰、與羅卡是什麼關係,目前皆無資料紀錄可參照探討。

本詩從頭至尾通押﹝o﹞韻,總共可分為三大段,內容主要描寫午後時光的風景變 換;顏色與細節的描述如「起霧的窗子」、「黃色的樹」,都暗示了季節應為秋冬時分。

而其中詩詞亦有童趣的描寫,如「一群孩子看見一棵黃色的樹,變為成群鳥兒」 (turbios,

todos los niños, ven convertirse en pájaros un árbol amarillo),像是以孩童豐富的想像力所 編織出來的話語。而最後描寫的景象為沿著河流,看到了掛在樹梢的紅蘋果,隨著冷風 吹拂輕輕顫抖;看似跳脫沒有邏輯性的語句,卻在無形中塑造出秋冬午後,空氣凝結,

大地悠遠寧靜,四周一片空寂、了無生趣的氣氛。

樂曲分析

創作年代 1950 年

詩人 費德里戈‧加西亞‧羅卡 調性 bD 大調

音域 bd - f1

曲式 二段式 (Binary form):A-B

樂段 導奏 A B 後奏

128

小節數 1-14 14-34 35-50 51-61 速度或表

情術語

2/4 拍,速度大約 =46 (aproximadamente),安靜地 (Quietamente)

此曲可分為兩段,並在樂曲前後加上一段導奏與後奏。本曲在樂譜上並無調號,但 筆者依據導奏歸納出其調性中心;譜例 7-1-1 呈現第 1 小節的鋼琴左手旋律由bd 音出發,

以平行六度連續下行,直至第 4 小節改成小七度(ba─bg),作曲家以此兩音為屬七和弦 的根音與七音,暗示調性中心為bd,並於第 5 小節分別解決至bd 與 f,並於第 14 小節 的bD 大調大三和弦結束導奏樂段,由此指向該曲的調性中心為bD 大調。而整個樂段 A 也以該音為核心音高來創作。

又為何作曲家不直接將調號標明?筆者推測,蒙撒瓦卻不寫上調號可使其更加自在 地變化調性與和弦色彩,不受調號的限制。

129

【譜例 7-1-1】

前段所述,作曲家在開頭不標記調號,因此可在曲中自由而無限制地變化;此曲多 以五聲性的音階84 作為旋律塑造的素材,如開頭鋼琴導奏中右手聲部的旋律(譜例

7-1-2)、A 段(譜例 7-1-3)與 B 段(譜例 7-1-4)的聲樂旋律,都是蒙撒瓦卻使用五聲 性音階的例證,上三例皆以bd─be─f─ba─bb 作為主要的五聲性音階並設置於段落的開頭 處,而基音bd 更是整曲的核心音高;譜例 7-1-4 中亦可見作曲家於 B 段聲樂旋律結合兩 個五聲音階的手法。此種五聲性音階的創作方式在本組其餘的歌曲內亦十分常見,筆者

84 不一定是中國的五聲音階的音程關係,而是在曲中設計五個音作為固定使用,且可加以變化塑造 的音符群組。

1

5

10

鋼琴左手連續的平行六度下行

ba─bg 為小七度,同樣也為bD:

V7的根音和七音

又回到bd(主音),重新開始樂句

b

D: I

130

將於之後的章節逐一分析。

【譜例 7-1-2】 鋼琴導奏

【譜例 7-1-3】 A 段聲樂旋律

【譜例 7-1-4】 B 段聲樂旋律

bd─be─f─ba─bb,bd 上的五聲音階 1

bd─e─f─ba─bb,具變化半音的bd 五聲音階 15

33

ba─bb─c─be─f 五聲音階

bd─be─f─ba─bb 五聲音階

由兩組五聲音階融合而成的旋律

131

譜例 7-1-5 為 33 小節至 43 小節,可看到樂段 B 的聲樂旋律共有兩個樂句,且每次 的旋律音都從bD 大調的屬音ba 出發,迥異於前段落將核心音高擺在bd 上的手法。第

34 至 40 小節中,鋼琴聲部的兩個垂直和弦與聲樂旋律的音高皆來自譜例 7-1-4 所示由 兩組五聲音階融合的音群:ba─bb─c─bd─be─f。至於鋼琴的兩個和弦的組成幾乎一樣,

差異僅在於內聲部 c 音與bd 音的不同;音符的變化也間接提示聲樂旋律的轉換。

第 40 至 50 小節的鋼琴聲部最低音皆持續於ba 音,更加強調屬音的音響;而亦從該 小節開始,鋼琴聲部以十六分音符不斷地在上下聲部間穿插滾動,較前段更為流暢、推 動力更強。

樂段 B 中樂句旋律的音高素材較集中穩定,不似前段變換迅速;如第 40 至 43 小節 的鋼琴右手旋律,完整地於第 44 至 47 小節再重複一遍,而整段鋼琴與聲樂的旋律亦建 構於穩固的低音ba 上,因此整體樂段的穩定性與凝聚力較 A 段更多,所要傳達的情緒 也更為連綿濃厚。

132

【譜例 7-1-5】

第 51 小節至 61 小節為後奏,回到了和導奏相同的旋律,唯有不同的是後奏的最後 的三小節停在以屬音ba 為根音的加增四和弦(ba─c─d─be),以類似半終止的和聲效果 結束整首樂曲,營造出一種悵然若失,迷離悠遠的氛圍。

樂曲詮釋

作曲家在開頭即標註了本曲的表情記號為「安靜的」,因此一開始的鋼琴導奏演奏 者須以輕柔的觸鍵方式演奏,並且應特別留意踏板的控制,勿將右手聲部細碎的十六分

33

40

ba─bb─c─bd─be─f,為前述兩組五聲音階的融合音群

最低音持續停留在ba,加重屬音的音色效果

鋼琴內聲部的音符變化暗示聲樂旋律的走向

兩手交叉流動的十六分音符,加強音樂的推動力和凝聚力

133

音符變得模糊,而是要清脆而乾淨地呈現每一顆音符;除此之外,樂句為四小節一句,

故演奏時也須強調上聲部的旋律流動,唱足樂句的線條。

第 14 小節至 21 小節為歌者接續鋼琴的樂句,此七個小節中皆無加入鋼琴,以聲樂 獨白演唱的方式表現;而作曲家亦在此處標記速度轉慢,故歌者應將氣息穩定,完整呈 現旋律線裡的兩個樂句。又此處所對應的歌詞內容為:「午間時光突然壟罩一股寒意」

(La tarde equivocada se vistió de frío),可用冷靜而優雅地情緒演唱,特別是「寒意」 (frío) 一詞時作曲家使用下行音形(ba─bd),像是模擬冷風吹拂的動作,故演唱時可特別強調 此兩音的方向性,增加畫面感。而該樂句中多次出現的bd 音為本曲的根音,因此若在 演唱時稍有不慎,便會影響全曲的調性色彩;故歌者應特別留意此音的音準,尤其在鋼 琴聲部為休止符時,務必要求精準。

接續的 22 小節至樂段 A 結束前的 33 小節中,鋼琴聲部多是塊狀的和聲,且組織鬆 散,織度薄弱;歌者於此處需更加著重表現旋律的流動性,才不會使音樂線條遲滯不前。

28 小節至 31 小節的聲樂聲部有連續上行的音階音形,為段落 A 結束前凝聚的高點,此 處的演唱情緒的起伏可較大,加大呈現和前句的對比。

樂段 B 從第 34 小節開始,同樣由歌者以獨白的效果先行出現,只不過鋼琴於第 37 小節就加入,同樣用塊狀和弦彈奏,但演奏者可加重內聲部暗示聲樂走向的 c 音和bd 音(前述譜例 7-1-5 所示);而接下來的 40 小節到樂曲結束間的鋼琴聲部都以左右手交 替的十六分音符為主,演奏者要留意兩手於旋律的承接,才能呈現行雲如水的流暢感。

而聲樂旋律則是在 46 小節出現全曲最高音 f1,加上鋼琴聲部較為緊密的音群,此處的

134

音樂張力為全曲最大處,然而該處對應的歌詞為「顫抖」 (tiembla),歌者應以輕亮而不 厚重的高音,以表現出蘋果在樹枝上,隨著冷風晃動的景象。故此處歌者應將氣息瞬間 打上去,並強調母音 e 和 a 的發音,將共鳴位置放在頭腔,將聲音凝聚在一個小點,如 此才有能唱出具有張力,卻又不散的音色。

最後的鋼琴後奏與導奏幾乎無異,演奏者仍需以輕柔而乾淨的方式演奏,最後屬音

ba 上的加增四和弦,演奏者可加一些柔音踏板,使整個音色更為朦朧模糊,將午後時光 凝結,留下些許哀傷與淡然。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