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動態能力

Teece(1998)認為「動態能力」係廠商為配合或創造市場變化,運用其特 定資源來整合、重建並藉以得到或釋出資源的一個過程。並指出動態能力由三個 P所決定:即組織與管理程序(process)、定位(position)與軌跡(path)。

組織與管理程序指廠商的整合、學習與轉型。定位指廠商在技術與互補資產的建 構,包含與供應商、顧客關係連結等。軌跡則指廠商的技術發展、策略選擇與技 術機會。動態能力指的是廠商如何將現有資源與能力,重新配置並加以提升,以 滿足市場的需求。

Teece and Pisano(1994)歸納動態能力的成分如下:

(一) 組織與管理的程序:協調/整合,學習、重整與轉型。

1. 協調/整合:

專業經理人負責協調與整合廠商內外之活動,以追求效率與效果。外部的整 合與開發貨源(sourcing)如策略聯盟、虛擬組織、供應商關係與技術合作的研 究增加,顯示其重要性。日本汽車廠的生產體系,根植在組織中,也是其競爭力 差異的來源,如剛好及時生產(JIT)、自動化、全面品質管理、品管圈、改善、

平準化、看板、5S運動與精簡生產(lean production)等,都與組織文化有關,

難以學習與移植。

2. 學習:

包括個人學習與組織學習,目的是追求更高的績效。對組織間的學習,則常 利用合作與夥伴關係取得。

3. 重整與轉型:

當環境快速改變時,需密切注意市場與技術的變化,調整組織結構來回應,

標竿學習(benchmarking)為常採用的方法之一。

(二) 定位:技術資產、互補資產、財務資產、結構資產、機構資產、市場

2. 技術機會:

技術機會除了來自外界的資訊,廠商也可從本身的基礎研究與創新活動,來 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技術機會。(蔡裕源,2003)

Teece(1986)發現一些技術領先的公司,雖然發展出創新產品,最後卻被 追隨者趕上,甚至退出市場。如英國EMI公司,在1960年代發明了CAT掃瞄器,被 視為是1895年發現X光以來的最大突破,唯其產品在美國上市的第六年,失去了 市場領導地位,第八年則退出了CAT掃瞄器市場。榮冠可樂(RC Cola)最早推出 鋁罐裝可樂,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卻後來居上。因此,他認為創新要成功,一定 要有互補資產。在許多情況下,一個創新是否能夠商品化,端賴該公司是否能夠 充分利用

其他企業的互補性資產,例如行銷、有競爭力的製造能力與售後服務等。以 電腦硬體為例,要能滿足顧客的需求,非得有功能強大的作業系統或應用系統不 可。Teece(1986)整理出從創新商品化並獲取利潤所需之互補資產如上圖1所示。

趙郁文(1998)針對台灣資訊電子廠商,以AHP法進行企業專屬能力之解析與整 圖 2-3 從創新獲取利潤所需要的互補性資產

資料來源:Teece 1986

合,其研究發現企業的主要功能不外乎「價值孕育」(value conception)、「價 值實現」(value realization)、「價值傳送」(value delivery)等三項,

並據此提出衡量核心能力的三大指標如下:

1. 價值孕育能力之衡量指標 (1)產品開發或功能設計之技術能力 (2)新產 品推出或商品化之速度 (3)對顧客需求特性或市場潮流之掌握

2. 價值實現能力之衡量指標 (1)量產良率或製程及產品之品質 (2)快速生 產不同批量產品之製程彈性 (3)降低生產成本(含原料及人工)之能力

3. 價值傳送能力之衡量指標 (1)從事國際性銷售、維修或服務之經驗 (2) 建立及提升國際性品牌之經驗或能力 (3)佈建及管理國際性配銷通路之經驗能 力

綜合以上學者之觀點,廠商的競爭優勢,短期而言是來自於最終產品成功與 否。然而,就長期而言,廠商競爭優勢的是否能夠持續與加強,則取決於廠商是 否能夠持有、部署與提升其動態能力。同時,當環境不斷變遷而廠商本身資源有 限時,長期的競爭優勢則來自於本身的動態能力,與是否能夠充分利用其他廠商 的互補性資產,即運用相關業者,以及上、下游等的資源整合共享。因此,廠商 要提昇自己的競爭優勢,並非只著眼於短期的最終產品成功與否,而宜專注在發 展或培養本身的動態能力,以及如何結合互補資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