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虛擬整合

一、Teece核心技術與能力定義

核 心 技 術 與 能 力 圍 繞 在 一 項 新 發 明 或 科 技 創 新 (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核心技術與能力圍繞在一項新發明或科技創新,儘管該技術或創新 概念可能早已發展完全,也不排除已廣為應用於許多其他產業或產品中,然而此 技術和能力被運用至該特定產業(或創新前的原產業),卻是該產業歷史上從未 有過的突破性發展,其可以延伸至系統整合的獨特專長,也可以單獨指研發某特 定領域的能力或製造某項高度專門性產品的能力(Kash and Rycroft, 2000;

Glynn, 1996)。它明確地闡釋特定產業的營運起始點(不論是以產品或流程來 展現),或是改造原承續產業運作方式的關鍵主力,包括:技巧、標準、科技、

服務和產品皆會因而產生重大改變,因此這個名詞並非僅適用於高科技行業,服 務業、傳統產業甚至農業也會因新的突破性技術而發生重大革新,從某一核心技 術與能力的發展演化過程中,可以大致區分成質疑和改變原承續產業基本假設的 技術快速躍進期,與在目前的技術和知識基礎上累積和延伸的循序漸進期;前者 是一項新技術初創時的渾沌混亂時期,不確定究竟何種技術型式最後能夠獲得市 場的採納,也不清楚何時能推展該技術至產業普遍接受的階段,後者則是在核心 技術與能力的本質逐漸明朗後,伴隨而來的技術改進與持續擴張時期(Bierly and Chakrabarti, 1996),即指Teece(1986)以技術或產業標準形成前後加以 區隔的前典範期(Preparadigmatic Phase)與典範期(Paradigmatic Stage),

也可以細分為萌芽流動期、過渡期、成熟期與不連續期四段時期。研究發現技術 生命週期中的各階段,在互補性資產與能力需要型態、資源管理結構上皆有不同 的考量與策略

二、互補性資產與能力定義

互補性資產與能力意指為了囊括某項策略、科技或創新(即核心技術與能力)

利益所需的資源,包含實體面、人力面與組織面的資源,與有效地綜合運作這些 資源、使其達到滿意結果的能力,事實上核心技術與能力的成功商業化與獲利性 有賴互補性資產與能力的協助( Christmann, 2000; Helfat and Raubitschek, 2000; Teece,1986),因此企業在逐步導入、推展核心技術與能力的發展可能性,

以及之後維繫、擴充技術與能力成功果實的各階段技術(或產業)生命週期,皆 需要互補性資產與能力的不斷溢注與配合,只是資產組合與管理作法會因各階段 的特性產生變化。Roberts 和Liu(2001)認為在急需獲得各界支持以加速推動 產品創新進入市場的技術萌芽期,快速形成各種製造、行銷合作關係,運用既有 的一般性互補性資產與能力來稍作調整和因應創新技術的現階段需要,是第一階 段互補性資產與能力的主要考量;隨著核心技術與能力的未來前景日趨明顯、甚 至出現各廠商不得不遵循的主流設計(Dominant Design)時,自行建構和資源 承諾(Commitment)於各種輔助流程創新的必要互補性資產與能力,成為之後階 段的主要考量。

我們可以從多種角度出發來探討互補性資產與能力的意義,舉凡財務資產、

互補性科技能力、無形資產、管理能力、品質控管能力和對當地市場的知識等皆 可能歸入此名稱的範疇中(Hitt and etc.,2000),最先提出互補性資產此一名 詞的Teece(1986)更強調和製造、配銷相關的能力,認為EMI 在電腦斷層掃瞄 技術上因缺乏行銷通路這項互補性資產與能力,而被追隨者奇異醫療取代成為市

為外部資源獲取策略考量重心的作法在實務上相當普遍(Shenkar and Li, 力(McGrath, 2001),這兩項因素皆促成核心與互補性科技技術與能力相 互組合的機會。 地點內的市場和該地廠商資訊(Almeida, 1996)

(3)製造能力:製造活動對技術應用與產品發展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 著重製程創新的典範期更是如此,例如:以取得成本降低為主要利益考量 的製造環境流程管理,為了使污染防治與環境科技的核心技術與創新能夠 發揮預期功效,需要有讓環境流程技術得以充分發展的製造流程與應用活 動相配合(Christmann, 2000)。

(4)其他能力:財務資源、顧客服務、最終消費者關係等技術與能力,也是可 能對核心技術與能力的商業化與獲利能力有重大影響的互補性資產與能 力,例如:掌握與最終消費者互動與溝通的有限管道,是獲得技術創意和 改善訊息的重要方式,尤其在核心技術發展路徑尚未明朗的階段更需要依 賴這項資產(Kash and Rycrift, 1999)。

三、互補性資產與能力輔助核心技術與能力創造價值

法律保護效果有限和智慧財產流動性高的情況( Dussauge, Garrette and Mitchell, 2000; Liebeskind, Oliver and etc., 1996)。這些產業通常缺 乏法令規定和干涉,可能因法令制定速度遠落後於實務界的技術發展,亦即技術 與產品環境的變動過快;也可能因想在此產業建立明確的遊戲規則實有困難,此 阻礙實可分成兩項因素進行探討:

1、複雜知識與能力的交互運作 廣度(Breadth of Knowledge Base)之重要性,同時還發現結合數種技術領域 的核心能力與互補性資產與能力共同運作,可以產生因果之間的模糊性,從而提 升和維護既有的競爭優勢(Powell,Koput and Smith-Doerr, 1996; Badaracco, 1991; Bierly andChakrabarti, 1996; Grindley and Teece, 1997)。

2、內隱知識的作用

內隱知識指不易清楚表達和傳播、難以形式化的經驗、直覺或洞察力等技術 與認知,常深植和鑲嵌於個人價值與技藝、團體和組織互動方式之中,受到激勵 型態、管理技巧的深刻影響;與其相對的概念-外顯知識則指容易被電腦操作、

文件等工具加以明文化(文字、數字、圖形)的資訊(Nonaka and Takeuchi, 民 86)。兩種技術與知識的移轉方式與傳播難易度有很大的差異,外顯知識可以各

移轉和交易(Osterloh and Frey, 2000),例如:產業標準的建立過程或開放 標準的採用皆傾向外顯化技術與能力,從而將技術與能力之間的關聯性、運作連

結方式都清楚地呈現出來,目的在迅速廣佈特定技術的重要屬性讓其他成員接 受。因此當核心技術與能力和互補性資產與能力較屬於內隱知識時,愈難探究何 種技術與能力最為關鍵、其影響關係又是如何運作等問題。

因此當特定核心技術與能力所需的互補性資產與能力數目眾多,各種技術與 能力之間的關聯性與交互作用不容易清楚理清,而這些技術與能力大部分又屬於 難以明文化表達的內隱知識時,取得此種互補性資產與能力對於廠商在競爭優勢 的維護上,應該能夠產生近似法律保障的效果,但是當技術與能力複雜程度低、

大部分屬於可用任何資料型式儲存、移轉的外顯知識時,互補性資產與能力對核 心技術與能力的保障力量相對減弱,競爭對手能夠相當容易地瞭解各種技術與能 力的影響作用,收集和學習各種已外顯化的技術與能力,從而模仿甚至複製先進 廠商的策略作為。至於在技術與能力複雜程度高、技術與能力性質屬於外顯知識 的類型中,競爭對手一旦理解核心技術與能力和互補性資產與能力之間複雜的運 作體系,調配出掌握各項技術與能力來源的最適模式,則仍舊有機會獲取來自核 心技術與能力的利益;而在技術與能力複雜程度低、但是其性質屬於內隱知識 時,競爭者則必須花費長時間、以內部化等資源涉入程度較深的管理方式,運 用適當的管理機制企圖轉化這些內隱的技術與能力至組織營運系統中。

因此在核心技術與能力和互補性資產與能力的共同運作之下,使技術與能力的複 雜程度較高,或技術與能力性質大部分屬於內隱知識的時候,就能夠創造近似有 法律嚴密保護的效果。此種複雜性與內隱知識的交互作用,致使技術與能力的模

表 2-1 技術與能力複雜程度和技術與能力性質對競爭優勢保障程度的影響彙總

糊性增加,即使模仿者已克服未來成果與技術的不確定性,並採取跟隨較多公司 使用的方法(頻率式模仿)、跟隨較大或較成功公司使用的方法(特徵式模仿)、

跟隨其他公司已成功使用的方法(結果式模仿)三種獨立運作的組織間模仿方 式,甚至採取模仿特質較接近的公司等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方式來選定 模仿對象,並觸發和增加其搜尋創新和新機會的行為,但是仍然不清楚應該從何 處開始學習,更不用談如何從眾多內隱的知識來源中萃取、吸收重要的技術與能 力(Haunschild and Miner, 1997;Kraatz, 1998; Greve and Taylor, 2000)。因 此對於多數產業而言,互補性資產與能力具有重大的策略重要性,就如同Teece

(1986)所認為的,廠商在缺乏必要互補性資產與能力挹注的新產品發展過程 中將會面對重重困難,最終可能發現無法從創新技術中贏得利潤,因為產品獲利 與競爭優勢已被尾隨其後、先行掌握互補性資產與能力的模仿者或占有互補性資 產與能力的廠商所瓜分。多項實證研究已分別從醫學用影像產業的創新者與後進 入者(Morone, 民83)、資訊科技(IT)應用於零售產業等現象,來描述此種 競爭態勢(Powell and Dent-Micallef, 1997)。

上述分析討論互補性資產與能力的初始建置與選定情況,但是也不能忽視互 補性資產與能力和核心技術與能力之間發展路徑的相依性(PathDependencies)

議題,初始狀態會經過一連串學習、重新評估、重新調整的互動過程不斷重覆循

議題,初始狀態會經過一連串學習、重新評估、重新調整的互動過程不斷重覆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