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5 研究假設

4.5.2 區域變數對中國大陸零售業銷售額之檢定

像中國大陸這樣幅員廣闊的國家,僅僅描述一個總體的零售業的 銷售額,並不足以概括它的真實銷售現象。事實上,無論是歷史還是 現實,中國大陸經濟都表現出強烈的區域差異。而這種區域差異,特 別是地區之間收入差距的擴大和縮小,與政府所實施的經濟發展策略 直接相關。1970 年代末經濟改革以來的發展策略變化及改革策略,

在區域經濟上也充分地反映出來。

本研究即將中國大陸經濟分區來觀察,以便更加全面和清晰地反 映出中國大陸的零售業發展情形。按照行政區劃分,目前中國大陸有 31 個省一級的地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慶 4 個直轄市,廣 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 及內蒙苦自治區等 5 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以及 22 個省。由於幅員廣 闊,各地區之間在地理條件、資源稟賦、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上存在 著巨大的差異。為了把條件相近的省分歸類,以便更好地把握它們共 同的特徵。

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的區域劃分:

中國大陸是一個大國,幅員廣闊。由於歷史和現實諸多方面的原 因,中國大陸各地區之間存在著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因此,研究中國 大陸的區域問題,必須把中國大陸分成若干不同的經濟區域。

經濟區域劃分對於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具有指標性意義,其不僅呈 現出國家內部發展的現況與差異,而且還會對未來經濟活動與政策產 生影響,但經濟區域劃分又是一個複雜的課題,因為側重的原則不 一,劃分的結果也會有所不同,關於中國大陸經濟區域各種劃分方式 諸如「沿海與內陸」、「東中西部三大地帶」、「六大區」、「十大片」、「七 大經濟區」、「九大經濟區」等(耿慶武,2000)。

20 世紀 50 年代,有關方面曾經將中國大陸分為沿海和內地;60 年代,曾經將中國大陸分為一線、二線和三線地區。改革開放以後,

隨著區域經濟研究的活躍和深化,過去學者提出了多種多樣的劃分方 法。主要有:

1、三大地帶。這一方法將中國大陸劃分為東、中、西三大地帶,

但不同的時期,每個地帶覆蓋的地域範圍不同。在三大地帶的概念提 出之初,廣西壯族自治區曾被視為屬於東部;內蒙古曾被視為屬於中 部。後來,學者對此劃法提出了很多異議。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 施,三大地帶覆蓋的地域範圍逐漸被確定了下來。東部地帶包括北 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 南等 11 個省市;中部地帶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

河南、湖北、湖南等 8 省;西部地帶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

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等 12 個省、

市、自治區。

2、六大綜合經濟區。包括東北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長江中 下游地區、東南沿海、西南地區、西北地方。

3、七大經濟區。包括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西北(陝西、

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華北(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山西)、

華東(山東、上海、江蘇、浙江)、華中(河南、安徽、江西、湖北、

湖南)、華南(福建、廣東、廣西、海南)、西南(四川、貴州、雲南、

西藏)。

4、九大經濟區。這裏有兩種劃法方法。

第一種劃法包括東北地區(東北三省、內蒙古東部)、環渤海地區 (北京、天津、河北、山東)、黃河中游流域(山西、河南、內蒙古中 西部)、長江三角洲地區(上海、江蘇、浙江)、長江中游地區(湖北、

湖南、安徽、江西)、東南沿海地區(福建、廣東、廣西、海南)、西 北地方(山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西南地區(四川、雲南、

貴州)等。

第二種劃法包括東北地區(東北三省)、北部沿海(北京、天津、

河北、山東)、北部內陸(山西、陝西、內蒙古)、東部沿海(上海、江 蘇、浙江)、東部內陸(河南、安徽、江西)、中部內陸(湖南、湖北)、

南部沿海(福建、廣東、廣西、海南)、西部內陸(甘肅、青海、寧夏、

新疆、西藏)和西南內陸(四川、雲南、貴州)等。

5、九個"大都市經濟圈"。包括沈大(瀋陽、大連)、京津冀(北京、

天津、唐山、秦皇島、石家莊)、濟青(濟南、青島、煙臺)、大上海(上 海、蘇州、無錫、常州、寧波、杭州)、珠江三角洲(廣州、深圳、珠 海、汕頭)、吉黑(長春、哈爾濱)、湘鄂贛(武漢、長沙、南昌)、成 渝(成都、重慶)等。

從一定的研究目的出發,以上這些區域範圍的劃分都是有道理 的。其中,東部、中部、西部的劃分顯然具有突出的地位。對此有學 者也存在不同的看法,認為採用三大地帶的劃分方法有兩個明顯的缺 陷,一是有“地理決定論之嫌",地理位置不能完全代表省區的經濟 水平,例如廣西、河北位於東部;二是樣本空間太大,以致於無法進 行政策分析。分組越少,計算的地區差別就越小,可能掩蓋地區內差 別(胡鞍鋼等,1995)。本研究認為,單純從分析地區差異角度看,三

大地區帶的分組方法顯得過於粗糙,但是綜合起來看,這種劃分還是 比較合理的。因為(1)三大地區的劃分與它們之間的自然地理、經 濟地理條件基本吻合。(2)除個別省份外,各地區內部省份經濟特徵 相近,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相對不大。(3)多年來的中國大陸區域經濟 政策基本上是按照三大地區格局進行的。

故一般討論中國大陸區域發展,尤其是區域發展差距時,仍多以 省一級行政區或東中西三大地帶作為劃分。本研究使用了過去研究 中,最常被學者使用的東、中、西部地區分類方式(見表 4-3)。在 過去大量的研究指出,中國大陸東部地區由於地理位置及政府政策鼓 勵等優勢條件,為中國大陸各地區中經濟發展最為快速且繁榮的地 區;相對地,中、西地區的發展速度明顯落後許多。然而,此種以東 部、中部、西部三地區分類的方式,是否真能概括表現出中國大陸零 售業發展的區域差異,是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之一。

本研究中採用的分類方式: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分 類;進行對零售業銷售額的影響檢定,如果證實此分類確會影響中國 大陸零售業銷售額,後續再進一步探討區域影響中國大陸零售業銷售 額的趨動力有何差異。

因此,虛無假設 2 為檢驗東、中、西部地區對於零售業銷售額是 否有顯著影響。

研究模型:

Y=α*X12*X2*X3*X4*X5*X6*X7

*X 8*X910*X1011*X1112*X1213*X1314*X14

+ t1D1 +t2D 2

Y=中國大陸零售業銷售(retail sales)

X1=政府支出/GDP X2=外商實際投資額

X3=平均零售業員工工資 X4=零售業平均員工人數

X5=平均每千人的零售店數 X6=平均每萬人公共汽電車

X7=鋪建道路面積 X 8=國民所得

X9=總人口數 X10=GDP 成長率 X11=人口密度 X12=百貨公司銷售佔總零售額的百分比 X13=居住在市區人口 X14=非農業人口/總人口

D1 =東部地區 D 2=中部地區

虛無假設 2: 區域差異對中國大陸零售業銷售無顯著影響 H0

:

t1

= t

2

= 0

表 4-3 中國大陸各省市按東、中、西三地區分類

區域分類 中國大陸各省分及直轄市

東部地區

(包括 3 個直轄市、8 個省分、

1 個自治區、110 個地級以上城 市)

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遼寧省、河北省

山東省、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

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 中部地區

(包括包括 0 個直轄市、8 個省 分、1 個自治區、102 個地級上

城市)

黑龍江省、吉林省、內蒙古自治區、山西省、

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西部地區

(包括 1 個直轄市、6 個省分、

3 個自治區、46 個地級以上城 市)

重慶市、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甘肅省、

雲南省、貴州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四川省、

陝西省、西藏自治區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註:"西藏自治區"因《中國城市統計年鑑》無相關統計資料,故本 文無法納入研究討論

4.5.3 研究變數對中國大陸不同區域零售業銷售之檢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