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1.3 研究目的

在轉型經濟下,零售業的發展逐漸回歸市場化,且發展迅速。而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國大陸加入了 WTO,零售業是受到衝擊較大的 產業;再加上中國大陸各區域實質上是異質市場,其制度環境、經濟 發展、基礎建設……等因素均差異甚大。也因此有以下的研究目的。

如下:

1.探討影響中國大陸零售業之銷售額的主要趨動力與因素。

2.探討『區域差異』對是否對中國大陸零售業之銷售額有顯著影響。

3.探討本文討論的『自變數』對中國大陸『不同區域』的零售業之銷 售額的不同影響。

1.4 研究流程

圖 1-1 研究流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文是探討在轉型經濟下,那些制度面、市場環境面等因素是影 響中國大陸零售業銷售的重要驅動力量。而在中國大陸的經濟改革造 成經濟制度與體制的改變,故在文獻探討部分,首先,筆者討論中國 大陸在轉型經濟下,以及中國大陸加入 WTO 後,產生「區域發展不均 衡」現象的學術理論之回顧;第二,本文研究的主題是中國大陸的零 售業,所以就其零售業的定義做介紹,且討論中國大陸零售業的業 態;第三,透過文獻探討,整理出對中國大陸零售業銷售額具影響力 量的因素(變數),同時亦分析選取的因素所測度的觀念。以下茲就其 各部分的理論做完整的討論與分析。

2.1 區域發展理論

中國大陸經濟的改革歷經幾波的浪潮,大致依循著「計劃化」轉 變為「計劃經濟」優先於「市場經濟」,再轉變為「市場」優先於「計 劃」,再轉變為「市場化」的主軸發展,中國大陸學者稱之為轉軌經 濟(國內稱之為轉型經濟)。

在理解中國大陸區域經濟發展之前,必須正視其特有的「雙重性」

(duality) :一方面是幅員廣大、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另一方面 又經歷過社會主義實踐,且目前正處於市場轉型的過渡時期,這種雙 重性使其不論在理論上或實際上皆具研究價值,而在中國大陸轉型經 濟下的諸多研究議題中,「區域發展」幾乎是重中之重。

中國大陸不論在自然地理、人力素質、經濟社會發展皆存在著巨 大的差異,而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區域發展不均衡亦是最大的特點,

就此來看,與其將中國大陸視為一個「大國家」,不如將其視為「小 世界」。影響中國大陸區域發展的因素,除了自然條件與歷史因素,

關鍵點乃在政府政策,尤其是改革開放政策開啟後,中國大陸區域發 展策略從毛澤東時期的「平均主義」到鄧小平時期的「讓一部分人、

一部份地區富起來」,亦即歷經了從「均衡」發展到「傾斜」發展的 轉變,通過國家力量實施由沿海地區迅速發展,但也使得東、中、西 部間得區域差距急遽擴大。(張慕津、程建國,2000)

2.1.1 區域經濟發展理論

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的類型主要包括:

(一) 成長極理論(growth pole theory)

F.Perroux 認為體系內存在不平等相互影響力量,某些產業支配 其他產業形成『支配效果』(dominant effect)。是以政府採取引入

『推進型產業』(propulsive industry)策略,透過該產業成長與創 新誘導其他產業成長。同時,經濟成長不會在所有地方同時出現,而 係以不同強度首先出現在某些產業,再藉由不同管道向外擴散至整個 體系。成長極理論提出區域發展形成途徑有二:第一,由市場機能引 導廠商和產業在某些大城市或發達地區聚集而自動產生發展極;第 二,政府部門透過經濟計劃和專案重點投資主動建立發展極。

(二) 累積因果關係理論(cumulative causation theory)

G.Myrdal (1957)認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部門採取自由放 任措施,對貧窮國家而言,市場機能運作將擴大區域間的失衡與差 距,此即『累積因果原理』(principle of circular causation)的 概念。換言之,區域發展失衡是市場機能運作的結果,而且市場機能 強化區域的不均衡性。在繁榮地區,經濟發活動及中將提高生產效 率,市場機能導引經濟活動更趨活絡而帶動報酬遞增,促使繁榮地區 持續累積成長,進而發揮兩種效果:第一,『擴散效果』(spread effect):促使繁榮地區向落後地區購買原材料及農產品,提升後者的 所得水準,經濟發展再對其增加投資、輸出技術而使落後地區受益,

亦即資金和技術由中心向外圍移動;第二,『滯阻效果』(back wash

effect):生產因素往高報酬地方移動,帶領落後地區的資金與勞動等 因素流向成長迅速地區。

總之,滯阻效果不利落後區域發展。導致外圍地區經濟衰退;擴 散效果有利於落後區域發展,卻僅發生在高度經濟環境。兩種效果強 弱取決於經濟發展水準,當一國處於較高經濟發展水準時,擴散效果 較強。反之,當一國經濟發展水準較低時,滯阻效果較強。Myrdal 認為滯阻效果強於擴散效果,經由此不均衡的互動過程,繁榮地區愈 繁榮,落後地區愈形衰退,區域間的差距日益擴大。是以一國某各區 域趨於平衡的經濟政策,由於抑制滯阻效果出現,發揮擴散效果的作 用,從而達成區域均衡發展。

( 三 ) 極 化 效 果 (polarized effect) 與 涓 滴 效 果 (trickling-down effect)理論

A.O.Hirschman (1958)認為經濟成長不會在每個地方出現,通常 由一個或幾個區域經濟實力中心首先發動成長,巨大的經濟推力將使 經濟成長集中在最初的成長極。依據現實狀況,落後區域多數位居南 半球,Hirschman 稱為南方(South),成長區域多數居於北半球而稱 北方(North),北方的成長對南方發揮影響的層面有二:第一,涓滴效 果:北方對南方增加購買與投資,透過技術擴散增加南方生產、提高 南方技術水準,進而帶動其經濟成長。第二,極化效果:北方較高效 率廠商透過競爭,壓縮南方經濟活動趨於萎縮。

在經濟發展初期,「極」的累積性集中成長將擴大南北差距。就 長期而言,涓滴效果將縮小區域間的差距,理由是:累積性集中成長 並不會無限制擴張,一旦廠商在成長極區域不斷擴大與持續地聚集,

勢必面臨「聚集不經濟」,促使廠商從事分散動作,將經濟成長力量 擴散到其他區域,從而帶動落後區域發展。Hirschman 認為人們對成 長過程中區域發展不均衡現象須有一定程度的容忍,政府部門應加強 落後區域的公共投資,阻止資金與人才外流,甚至有系統地將資金與 人才導向落後區域,投入資金從事基礎建設,改善投資環境,以創造 外部經濟。換言之,藉由政府部門力量抵銷極化效果,加強涓滴效果,

以確保區域均衡發展。

Hirschman 的涓滴效果和極化效果,類似 Myrdal 的擴散效果與滯 阻效果,但兩人結論恰好相反。後者基於累積因果理論排除政府干 預,擴展效果與滯阻效果完全由市場機能自由運作。至於前者強調政 府部門屬於均衡機制,透過干預活動來達成區域均衡發展目標。

(四) 倒 U 形(inversed U)理論

Williamson (1965)指出經濟成長與區域平衡間呈現倒 U 形曲 線 。 在 經 濟 發 展 初 期 , 區 域 間 傾 向 『 不 平 衡 發 展 』 (unbalance growth),差異性將會擴大。隨著經濟發展層次提升,區域間不平衡 程度將趨於穩定。一旦邁向發展成熟階段,區域間傾向『平衡發展』

(balance growth),差異性將逐漸縮小。接著,Williamson 進行橫 斷面分析 1950 年 24 個國家的區域所得、人口資料,計算各國的區域 不平衡指標發現:發展成熟國家的區域間不平衡程度較小,處於經濟 起飛的中等所的國家,區域不平衡程度極大。另外,再對 10 個國家 進行時間數列分析,顯示先進國家的區域不平衡程度多數歷經遞增、

穩定與下降三個階段。

Williamson 的研究結果調和平衡成長與不平衡發展兩種觀點,說 明擴展效果和滯阻效果的強弱關係,以及涓滴效果與極化效果的大小 影響力。當擴展效果小於滯阻效果時,區域差距擴大造成不均衡成 長;反之,當涓滴效果強過極化效果時,區域差距縮小將會出現均衡 成長現象。在經濟發展初期,政府部門追求經濟發展起飛,採取扶持 條件較佳地區優先發展,將公共投資適度集中於此,並利用貿易障礙 與關稅政策保護該地區產業穩定成長。直到經濟發展逐漸成熟,政府 部門應積極鼓勵區域間的互動,將公共投資轉向落後區域,縮小區去 差距以實現經濟發展全面起飛。

(五) 其他理論

1.核心與外圍理論(core-periphery theory):

J.Friedman (1996)認為核心係指區域體系的成長推動中心為都 會區,外圍則是腹地或邊緣區域。在經濟發展初期,人口、商業與資 源集中於核心區,隨著發展過程逐漸分散到外圍地區,直到最後階 段,外圍區域愈見縮小而逐漸消失,區域差異達到極小化。

2.因素輸出模型:

當因素流動在區域間不存在障礙時,某區域出口需求增加,將誘 使落後區域資本移動至成長區域的擴張部門。成長區域面臨資本流入 而改變原先資本勞動比率,將提升生產效率、降低失業率、區域所得 水準上升,出口價格更具競爭力。反觀落後區域持續出現貿易逆差,

資本累積減少,失業增加。若要改變區域間的不平衡發展,政府部門 必須採取干預政策,控制區域因素的流動。

3.新古典區域成長理論:

區域長期成長決定於資本、勞動與技術進步三大因素。在自由競 爭環境下,經濟發展吸引勞動人口從低工資區域往高工資區域移動,

資金則從高工資區域往低工資區域移動,促使低工資區域的資本勞動 比率上升、生產力提高;高工資地區則恰好相反,區域間差距將因市 場機能充分發揮而自然縮小,區域發展長期將趨於平衡。

2.1.2 中國大陸區域經濟發展策略演變

在非均衡發展的大國轉型經濟中,市場治理機制的形成與演進表 現出地域空間差異和區域分化特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市場經

在非均衡發展的大國轉型經濟中,市場治理機制的形成與演進表 現出地域空間差異和區域分化特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市場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