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千禧世代:新聞來源的接收與價值再定義

第四章 研究資料分析

第一節 千禧世代:新聞來源的接收與價值再定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9

第四章 研究資料分析

本研究依據千禧世代使用者的新聞來源接收與分享歷程,以政治新聞為 例,探討新聞守門理論在臉書中的實踐與轉變。本節先探討使用者對於新聞 來源選擇,以了解年輕族群對於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認知與新聞來源的評估 要素;其次將析論使用者如何在臉書中進行新聞守門,了解其動機與守門形 式;第三節則探討新聞分享行為的動機與分享型態,了解使用者在社群中可 能扮演的角色及對應行為;第四節則說明使用者的政治新聞分享行為的歷程,

及面對不同社群關係所展現的互動模式。

第一節 千禧世代:新聞來源的接收與價值再定義

傳統媒體持續蕭條,閱聽眾邁向高齡化,而社群媒體成為年輕使用者最 主要的新聞來源的極端現象,已成為國內外新聞業共同正視的課題。Pew Research Center(2015)針對社群使用者媒體使用研究指出,30 歲以下的成 年觀眾比 30 歲以上的觀眾更少觀看電視台,他們更傾向於以社交媒體作為 入口。根據世新大學近年針對台灣民眾媒體使用行為調查顯示,五大媒體當 中(電視、報紙、雜誌、廣播、網路),網路的使用率和被當作主要消息來 源的比例逐年提升,透過社群媒體關注新聞的比例更是大幅躍進。根據科技 部(2015)調查顯示,台灣 18-29 歲的年輕族群透過社群媒體接收政治或公 共事務資訊的比例高達 92%,在越來越多年輕族群以臉書為主要新聞使用平 台之際,了解其對於新聞價值的認知與新聞來源的選擇要素,殊值得關切。

壹、消逝中的傳統新聞和茁壯中的網路新聞 一、遠離傳統媒體

台灣目前有七家 24 小時播報生活大小事的新聞台、每日出刊的四 大報和其他為數眾多的雜誌刊物,但對於年齡介於 18-34 歲的受訪者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0

說,傳統媒體在生活中的存在感日漸薄弱,看電視、翻報紙只是「順便」、

「剛好」的非必要行為,投注在傳統媒體的時間大量緊縮的情況下,選 擇更為特定。大致說來,受訪者對於傳統媒體多為負面評價,原因可從 近用性、內容和使用者的自主選擇等三方面來探討。

1. 近用不易

受訪者多為學生族群,受限於電視報紙取得不易,表示已很少 接觸,但即使在近用容易的狀況下,也少有花費大量時間觀看的情 況。

「小時候家裡(刻意)不裝電視,導致沒有收看電視的習慣,除非有 特別想看的節目,否則電視對我來說只是打發時間的東西。」(受訪 者,D)

「傳統的媒體渠道來講,可能就是一週加起來的時間不超過半個小 時,通常是在吃飯的時候順便看個新聞聽個廣播這樣,至於報紙,

我早上會在便利商店的地方稍微瀏覽一下報紙頭條,僅此而已。」

(受訪者,H)

另外幾位受訪學生也表示,即使學校交誼聽或早餐店有提供電 視和報紙,也不會主動去看,而是選擇從電腦或手機得知新聞。

「我幾乎不看電視,報紙的話,不會特別去買,就算在早餐店有看 到也不太看,就滑手機」(受訪者,K)

「因為住學校宿舍的關係,要看電視報紙也不太容易,反正現在手 機很方便,功能也很多,就用手機看新聞就好了」(受訪者,A)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1

2. 內容貧乏

受訪者認為電視新聞播報的內容重複性高、知識含量低,取材 自網路的比例越來越高,受訪者對傳統媒體逐漸失去興趣與信心。

電視新聞採用網路媒體訊息的聚合現象,並沒有增加新聞的多元性,

選擇性的使用以滿足最大收視觀眾、降低生產成本的策略,反而促 使電視媒體充斥更多瑣碎、缺少意義的資訊(林照真,2013)。

「現在打開新聞台,我會以為在看交通宣導台,都是用行車紀錄器 報一些車禍啦、摔倒哥啦,不要說教育功能了,連告知都只是在告 知一些無聊的瑣事,只是在浪費我的時間」(受訪者,A)

「新聞報導很多都是我在 PTT、爆料公社,或是哪個政治人物的臉 書就有看到的,我幹嘛透過電視再看一次我在網路上就可以直接看 到的內容」(受訪者,G)

受訪者花在傳統媒體的時間不多的情況下,選擇也變得十分特 定,他們不再茫然的切換著遙控器或翻閱厚厚一疊報紙,而是藉由 過往的媒體使用經驗,明白選擇哪一節目或報紙版面可以最快獲得 感興趣、知識含量高的新聞內容。

「電視新聞的話,主要是放學回家吃晚餐會看,國內新聞很少,以 前家裡還會看,這幾年他們也受不了,後來都會看 TVBS 的 FOCUS 全球新聞,會講國外的新聞」(受訪者,E)

「國中時我都會看,看久了之後,就知道哪些報紙的哪一個版,可 能比較喜歡,就會特別注意,比如說自由就會看社會版,蘋果就看 國際的,我記得是封面後面一兩頁,跟後面有一個小版。看報紙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2

是花很少時間的話,我會偏向挑我覺得 cp 值高的報紙看」(受訪者,

A)

3. 被動接收

傳統媒體線性、單向的傳播模式,讓受訪者只能被動接收,在 選擇有限、又尋找不到感興趣內容的情況下,受訪者與傳統媒體的 距離越來越遠。

「就是沒什麼效率,我不太能主動跳過不想看的新聞,在大部分情 況下是除非我很閒沒事,要不然基本上不太會看電視台的新聞,報 紙幾乎都看線上的。」(受訪者,L)

「最主要的原因是電視是被動接收的東西,雖然可以選台,但原則 上還是不能跳過不想看的節目,看電視的時候我是被選擇的,使用 其他的媒體時的主動性較大」(受訪者,K)

二、擁抱新媒體

在現今的網路上,使用者可以主動搜尋資訊,無須再透過傳統媒體 的篩選,接收「一視同仁」的新聞,可以依照個人興趣和需求找到大量 免費的新聞和資訊,他們掌握更大的選擇權和判斷權。但時間和注意力 有限,使用者瀏覽資訊的目的性會更為明確,用目的抽樣方法,來選擇 自己喜愛的內容或即時淘汰那些不實用、不感興趣的內容(蘇鑰機,

2011)。透過訪談內容發現,新聞來源的增加,也讓使用者對於內容品 質的要求更為嚴格,快速的汰換不實用資訊,尋找下一個目標。

1. 多樣化新聞來源

透過訪談內容可以得知,網路時代新聞來源的獲取不限於單一 媒體或平台,新聞網站、部落格、臉書或手機上的 app 都可能是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3

用者駐足的所在。

「我的新聞來源不只有臉書,還有 Line、PTT,手機上新聞類的 app,

像是 udn、端傳媒、風傳媒,還有部落格。另外有一些 app 會整合 各個他們挑過的新聞或是你自己訂有興趣的主題,像 Feedly、愛瘋 誌。」(受訪者,A)

「像一些特別的比如說華爾街日報、BBC、關鍵評論網、天下、商 周,我可能就去他們的網站看,因為會看到比較多東西,因為臉書 上面通常出現它覺得大家喜歡看的,可是不見得是我喜歡的。」(受 訪者,A)

2. 個人化的新聞

新媒體提供許多功能,促進使用者能以更簡便的方式,獲得最 實用與感興趣的新聞,使用者可以依照興趣和喜好,將多元的新聞 來源組成一套最客制化的「新聞閱讀菜單」。受訪者 J 就會透過 app 應用程式和線上功能打造個人化的媒體,他說:

「我們現在比較喜歡是主動去找新聞來源,我們會用 Feedly,自己 加很多網誌,然後它每天就會幫你推播你要看的東西,你會有興趣 的,或是用 Google 新聞的話,就會自己設定只留政治跟社會」(受 訪者,J)

再者,網路可以滿足個別使用者對於資訊不同程度的需求。在 初步瀏覽之後,因應對於不同議題的興趣,受訪者會從其他如論壇、

PTT、部落格、新聞網站等管道,進一步尋找更為深入和不同面向 的報導。受訪者 A 表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4

「比如說那時候 ISIS 大家都在討論,我有興趣,就會再去查資料,

有些部落格會寫一些看法和歷史的脈絡,寫的還蠻完整也很深入。」

(受訪者,A)

「像是我關心美國選舉新聞的話,就會上 CNN Politics,或是一些 有關政治評論的網站,像是國會山莊的 RealClearPolitics,我有在 追 Bernie Sanders 的選情的新聞,那我就會去看最新的報導和評論;

另外一種是在 gmail 訂閱,它們會整理成一個電子報寄給我。」(受 訪者,G)

網路讓新聞產製不再由新聞機構壟斷,新聞提供者可以是任何 一個擁有上傳資訊設備的人,或是一個手機上的新聞類 app。受訪 者表示,新聞來源選擇變多,對於內容品質的要求更加嚴格,從一 而終的媒體使用經驗逐漸減少。受訪者 A 就表示會不定期汰換追 蹤名單,確保新聞來源提供的訊息能更符合自己的需求。她說:

「像是三立、蘋果早期我有在追蹤,看了一陣子後,覺得它選的文 章我已經不那麼喜歡,我就會退追蹤,再去找一些新的、我喜歡的,

所以名單是一直替換一直更新,然後不斷往我自己覺得深度的評論 或我喜歡的靠攏。」

小結

由上述可知,傳統媒體並未完全從受訪者的生活中消失,對於 傳播媒體的使用更為特定、具有目的性,只選擇有興趣或實用的新 聞報導。尚且,如 Glotz(2004)所言,在新媒體來勢洶洶的情況 下,傳統媒體會做出改變,傳統媒體因應新聞使用習慣的改變所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5

出的改變,稍稍減緩其消逝的速度,像是設置新聞網站、影音頻道、

臉書粉絲頁、新聞論壇等,如此一來,「線下」的新聞也能在「線 上」輕易被取得,使用者可以獲得的新聞量瞬間暴增。而在新聞來 源擴大的情況下,使用者的注意力和時間都十分有限,不僅花費在 傳統媒體的時間少之又少,對於線上的新聞來源和內容評估更為謹 慎,使用者期待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最有效率的新聞使用。

貳、臉書成為新聞來源的意義

貳、臉書成為新聞來源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