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群媒體發展及功能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章講述了社群媒體已成為當今重要新聞來源的現象,尤其以 臉書為重要代表,不僅改變了閱聽人的新聞消費習慣,更撼動了長久以 來對於傳統守門人角色和行為的認知。第二章將介紹社群媒體和新聞守 門與分享行為的關係。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社群媒體的定義與介 紹,回顧台灣社群媒體發展的歷程,及臉書對於新聞使用所扮演的角色。

第二節主要介紹傳統守門到網路守門形式和守門人角色的改變。第三節 則進一步分析社群媒體中多元的新聞分享行為,以及影響新聞分享行為 的可能因素。最後綜整文獻探討,於第四節提出研究問題。

第一節 社群媒體發展及功能

壹、 何謂社群媒體

Kaplan 與 Haenlein(2010)認為論及社群媒體的正式定義,就得 先將「Web2.0」與「使用者自製內容」這兩個常和它相提並論的概念 劃分清楚。Web2.0術語於2004年提出,指的是軟體開發商和終端使用 者以新的方式使用網際網路,此概念的創始人O’Reilly(2005)認為Web 2.0雖然沒有明確的定義,但仍有一些核心要素,如以網路為主要平台、

運用集體智慧,愈多人使用,內容愈豐富、容易上手的使用者介面等。

其具有的互動、時常更新、異部性等特性,也讓學者將Web2.0視為社 群媒體發展的平台。Web2.0的應用促進了資訊的分享、以使用者為中心 的設計和協作,意味著網路平台的內容和應用不再由個人進行創造和發 佈,取而代之的是使用者集體以參與和協作的形式持續地進行修改

(Kaplan & Haenlein, 2010)。

使用者自製內容(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是社群網路的活動 之一,指的是使用者可以透過開放的平台,以不同的形式公開地取用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創造線上內容,供其他使用者瀏覽。UGC網站最大特點就在於其擁有 自我風格、參與、分享等特質,類似於Flickr、MySpace、YouTube和 Wikipedia等,都是UGC網站的代表(陳釧瑤,2008)。OECD(2007)

認為使用者自製內容須符合三個基本的要求:(1)需被公開地發布在 網站或社群網站上,讓某一群人可以自行近用;(2)具有創造性的成 果,可以是集體完成;(3)非經由專業程序和常規創造而成。上述三 點依序排除了電子郵件(e-mail)與即時通訊(instant message)、未經 任何修改或附加評論,直接將新聞報導複製到自己的部落格、商業考量 下所創造的內容等狀況。使用者自製內容的出現,改變了以往由上到下 的訊息傳播模式,使用者可以自行提供內容,並進行創作、重組與分享。

基於對Web2.0和使用者自製內容概念的釐清,Kaplan 與 Haenlein

(2010)認為社群媒體是一組基於網路相關的應用,其是建立在Web2.0 的概念和科技基礎上,並且允許使用者自製內容的創造和交換。其他學 者認為奠基在此概念上的社群媒體,創造了動態、彼此交互影響的對話

(Power & Phillips-Wren, 2011),且藉由個人與團體間的連結,促進了 社群網絡中的發展(Obar & Wildman, 2015)。

線上資源可被分成不同類型的社群媒體,FredCavazza.net(2011)

將社群媒體分為十個類別:(1)發布,如維基;(2)分享,如YouTube;

(3)討論,如skype;(4)社群網絡,如臉書、LinkedIn;(5)微網 誌,如推特;(6)生活串流,如 friendfeed;(7)實況直播,如 justin.tv;

(8)虛擬世界,如Second Life、HABBO;(9)社群遊戲,如pogo、

doof;(10)多人線上遊戲,如開心農場。

Kaplan 與 Haenlein(2010)則系統性地依照媒介豐富度和自我揭 露程度,將社群媒體分成六大類:(1)協作計畫、(2)部落格、(3)

內容社群、(4)社群網站、(5)虛擬遊戲世界、(6)虛擬社交世界。

(如:YouTube)

虛擬遊戲世界

(如:魔獸世界)

資料來源:”Users of the world, unit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

by M. Kaplan and M. Haenlein, 2011, Business Horizons, 53(1), 59-68.

boyd 與 Ellison(2007)針對社群網站提出定義,認為基於網路服 務(web-based services)的前提下,須提供以下功能給使用者:

(1)允許個人以開放或半開放的形式公布基本資料(profile)。

(2)可以建立一個與使用者有連結(connection),能相互分享的其他 用戶之名單(list)。

視為傳播的管道(如:Youtube),而「社群網站」則是一種與他人產生 聯繫的工具(如:LinkedIn),然而像是臉書便兼具兩者特色。本研究 認為臉書同時具備兩項特性,有鑑於其提供豐富的功能讓使用者進行資 訊分享,以及其已成為當今重要的新聞來源,因此將臉書視為一種社群 媒體。

FashionGuide等垂直專業論壇興起。

2003 部落格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一、臉書功能介紹

臉書於 2004 年由 Mark Zuckerberg 等人創立,成立宗旨是促進人 與人之間的分享,緊密地連結全世界。最初僅是協助哈佛學生相互連絡 認識之用,而現在擴大到用戶只要擁有有效的電子郵件網址均可註冊,

現已超過 16 億用戶的臉書成為全球最大的社群媒體。

目前臉書提供的基本功能如下:塗鴉牆(The Wall)、狀態(Status)、 訊息(Messages)、讚(Like)、留言(Comment)、分享(Share)、打卡、

活動(Events)、建立粉絲專頁(Fans Page)等,近期更推出的線上 Live 直播功能,降低以往高成本的傳播方式,讓新聞媒體和每位使用者可 以成立個人播報台,提供現場畫面,並藉由留言、按讚的方式與觀眾 進行即時互動,透過這些功能讓使用者可以進行一對一、一對多、多 對多的傳播模式,社群媒體提升了協作式社群處理新聞時,個人的參 與和互動(Hanson & Haridakis, 2008),社群中的成員對於新聞內容的 討論,可以透過不同的互動形式來進行,例如分享新聞資訊、留言或 參與討論。

眾多功能中,又以「分享」功能,對於新聞使用最為重要和普遍。

國外調查指出對於 18-34 歲的年輕族群來說,有高達 83%的受訪者表示,

分享行為是使用社群媒體來得知新聞的最大吸引力(Hermida et al., 2012);國內研究亦顯示,81.8%的大學生會利用分享功能發出訊息,僅 次於在塗鴉牆發送或回覆訊息及按「讚」,其中分享的文章類別,新聞 類便占了 47.5%(林羿妏、陳昭秀,2012)。國內外的研究,皆顯示使 用者透過分享功能獲知新聞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更揭示使用者的新聞來 源已與社群媒體密不可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二、臉書與新聞消費

(一)臉書與網路新聞媒體

根據《數位時代》2015 年的「台灣熱門網站 100 強」調查顯示,3四 大報(中時電子報、聯合新聞網、蘋果日報、自由時報電子報)皆進入 前 25 名,其他入榜新聞類網站還有東森新聞雲、鉅亨網、今日新聞網、

商業週刊等,而榜首由臉書拿下。依網路流量排名網站 Alexa 資料檢索 顯示,4發現台灣主要新聞網站除了 udn 聯合新聞網流量主要來自 Google

(16%),其他新聞網站導入流量皆以臉書為大宗,其中又以風傳媒

(29.5%)、蘋果日報(25.4%)、ETtoday 東森新聞雲(24.8%)的比重 最高,幾乎占導入總流量的四分之一,更甚三分之一,顯示使用者透過 臉書獲知新聞的趨勢。因應使用者的新聞消費變化,傳統主流媒體因應 此變化也紛紛在臉書上設立粉絲頁,這也讓使用者更容易在社群中接收 與分享新聞資訊。

臉書為了擴大新聞影響力,近期推出兩項新功能,2015 年 5 月推 出名為《Instant Articles》的新聞内容推播服務,陸續與《The New York Times》、《NBC News》、《The Guardian》、《National Geographic》

等重要媒體合作(數位時代,2015.5.13),臉書會在自家平台上直接提 供媒體的內容,使用者可以立即在平台上閱讀多元的新聞來源,目的是 希望讓臉書成為消費者新聞來源的終點站;同年 9 月再度推出新聞資料 蒐集平台「Signal」,功能為即時提供臉書和 Instagram 中的熱門議題和 人物,並可利用關鍵字、標籤(hashtag),甚至是地點來搜尋相關訊息,

目的在於提供給新聞媒體人員掌握流行趨勢和具有新聞價值的內容。

3 《數位時代》結合 Alexa.com、創世紀 ComScore 網路產業兩家監測機構六個月的監測數據為 基準。

4 詳見:http://www.alexa.co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二)演算法對於新聞接收的影響

網路時代,使用者可以自由選擇多元的新聞資訊,但網路演算法卻 可能依據使用者的使用行為,推斷個人偏好,藉此過濾掉我們應該知道 的資訊。Pariser(2011)指出搜尋引擎和社交網站的個人化的過濾程式,

讓人誤以為自己接收到的資訊公正、客觀且真實。同樣的情況也壟罩在 臉書使用者的新聞接收上,臉書演算機制根據關聯性的高低,凸顯使用 者可能感興趣的資訊,卻也降低其接觸到與自身立場相異資訊的機會。

演算法指的是臉書會為任何一則發在臉書上的動態,包括來自朋友、

社團或粉絲頁的訊息,算出一個排序積分(EdgeRank),貼文種類(如:

影片、圖片、連結)、貼文的時間和親近度都會影響到訊息呈現的優先 順序,其中,親近度意味著如果你和某個朋友互相按讚、留言或分享的 互動次數越多,你們的貼文也會越優先出現在對方的頁面上(泛科學,

2013.04.17),對於臉書使用者的新聞接收與分享的影響,不容小覷。

臉書的演算法是基於使用者的點擊、按讚、分享等使用紀錄所整合 出的一套運算機制,影響後續使用者所能觀看到的訊息,由此延伸的討 論是「過濾氣泡」和「回聲室效應」。「過濾氣泡現象」(Filter bubble)

的提出者 Pariser(2011)表示,其是指網路運算機制下所呈現的個人化 訊息,每當我們點擊一下滑鼠,就是在對網路公司暗示我們的偏好,最 後使用者被感興趣的、立場相近的資訊和人所形成的泡沫給包圍起來;

而「回聲室效應」(Echo chamber)則著重在使用者的個人選擇,指出 使用者傾向與選擇與自己立場相近的人做朋友,也比較常接觸類似立場 的資訊(Bimber & Davis, 2003)。

然而,究竟是個人選擇或演算法對於使用者接觸同質化資訊的影響 較大,臉書研究員對此比較兩者對於民眾接觸對立政治立場文章的效應,

結果顯示了前者影響略高於後者,引起熱議(鄭宇君,2015)。不可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否的是,兩者是循環加成的關係,個人選擇和運算機制都會加強用戶的

否的是,兩者是循環加成的關係,個人選擇和運算機制都會加強用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