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臉書新聞分享與政治參與的特色

第四章 研究資料分析

第四節 臉書新聞分享與政治參與的特色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0

第四節 臉書新聞分享與政治參與的特色

相較於一般使用者在臉書上更為活躍的受訪者而言,也並非一開始就在 臉書上頻繁地分享政治新聞,如同 Bakardjueva(2008)在討論網路空間中 使用者的公共性和私人性中,指出網路使用者最初是單純的消費者,之後他 們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並將一些牽涉公共議題或私人資訊傳播給其他人,

而隨著使用經驗增多,使用者會發展一些特定策略,調整自我揭露的比例,

在特定的時刻選擇與人公開互動或是僅與少數人對話。從訪談內容可發現受 訪者隨著使用時間、政治參與的經歷和追蹤者逐漸增多的情況下,政治新聞 分享行為和社群互動會逐漸產生變化。本節將隨著受訪者的政治新聞分享歷 程,了解使用者每個階段可能經歷的政治參與經驗和政治新聞分享行為,以 及與他人互動型態的轉變。

壹、臉書從私人分享到公共化的使用軌跡

一、遮掩的政治興趣

在政治新聞分享的初期,受訪者多會面臨到兩種情況,一是接收政治新 聞的管道不多,周遭朋友也少有談論政治相關議題的,即便對於政治有興趣 也無從接收和與人討論,此情況多發生在高中生族群;二則是大多受訪者都 曾面臨過的難題,害怕被貼上政治狂熱分子的標籤,即便可以得知許多政治 新聞,也膽怯進行再分享的行為。

「我後來回顧 318 以前的時刻,我真的完全想不到我生活中有一丁點政 治,因為不會看到所以也不會有想法,也不用說會去寫甚麼東西或去分 享,是學運前一年的年底,學校老師邀請王丹跟陳為廷來分享議題,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1

實我對他們內容都記不太起來,可是唯一記得的是陳為廷那時候講了野 草莓,我才發現原來這個世界有社會運動這件事情」 (受訪者,E)

「譬如說有些親戚長輩超保守的,然後他們很容易覺得你是年輕人單純 才會跟政府對著幹,可是如果是希望這個東西可以給更多人看到那我就 是要設公開,就親戚一定會看到,會怕又有親戚來煩怎麼辦,但就會說 服自己算了算了,也這麼大了,明年也拿不到紅包了」(受訪者,B)

二、無所「畏」的政治分享行為

隨著台灣社會政治氛圍的轉變,線上線下與他人的互動和政治參與 的經驗增多,接收政治相關資訊已非難事,而受訪者也無須掩飾對於政 治話題的關注,公開的進行政治表達或與人交換政治意見不再是一件備 感壓力的事。其中有三位受訪者都提到了 318 太陽花學運對他們在政治 新聞的接觸和分享上的重要影響。

今年即將成為大學生的受訪者 E 表示,最開始大量接觸到政治訊息 的就是來自臉書,而 318 事件是他的臉書被大量的政治訊息充滿的轉捩 點。但對於政治的接觸則是早先陳為廷和王丹到校分享,才開始啟蒙他 對於政治的參與,這也直接影響他後來的政治新聞分享行為。他說:

「這個經驗影響我很大,讓我知道對於很多人而言,他們的生活也是沒 有政治的,對於政治新聞、社會議題是完全絕緣的或是雖然也被政治影 響但他們不知道,那我希望能成為一個搭橋者的角色,把這些東西引進 他們的生活,100 個人裡面可能會有一個人看了之後就掉進這個坑」

318 學運之後,受訪者 J 對於在臉書分享政治新聞、政治意見的表 達,不再顧慮太多他人的觀感或對人際互動上的影響,而是將臉書當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2

一個政治訊息分享與討論的平台,以公開分享的形式,希望促進更多的 政治討論。

「我在兩年前全部都設只有好友可以看,然後會封鎖親戚父母,好像 自從 318 之後就豁出去的感覺,覺得分享政治新聞不是不可告人的事情,

所以所有文章我都有自覺的一定要放地球,就想說要讓大家來檢視我,

有不同意見的人來也可以,父母也可以看的到,有這樣的改變。以前只 想要在自己的朋友圈分享,還會封鎖高中朋友,怕她看了覺得太強烈,

就解除好友關係了。後來想說算了,覺得臉書只是一個平台而已,心理 就比較開朗,那就甚麼都放地球吧」(受訪者,J)

目前即將升上大學二年級的受訪者 F 表示,高中時期周遭的朋友很 少在討論政治,即便早有政治參與的經驗,也較少分享相關的政治意見,

318 事件後才勇於在臉書上公開分享。她說:

「高三開始有分享習慣跟 318 事件有關係,因為那時候即時的資訊好像 很重要,很可以引發一些連鎖效應,所以就變成有一直 po 文的習慣,想 分享出去,其實高中的時候還不敢 po 跟政治新聞有關的,就是會怕被貼 標籤,可是從 318 事件之後,參與社會運動不是那麼容易被劃界線,(你 有在參與政治) 我要遠離你這種感覺」(受訪者,F)

三、臉書作為政治工具的使用

1. 因應不同目的,變換隱私設定

面對追蹤者越來越多的情況,受訪者在新聞分享行為上開始有轉 變。有些受訪者坦然以對,一切 po 文都選擇地球(公開狀態),但因應 不同發文目的而更改隱私設定的情況也開始出現。如圖 4-8 所示,臉書 提供使用者發文時可自行選擇觀看對象的權限,除了一般的公開、朋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3

朋友(不含點頭之交)的設定之外,使用者也可以自行設定群組。

從訪談內容觀察出,受訪者會依照發文目的來調整觀看對象的權限,

開地球的情況,多是想要宣傳議題,因而選擇最多人能看到的功能;而 當有一些較個人的心情抒發或涉及私人資訊的內容,受訪者會設定比較 少人的群組。發文幾乎都是公開的受訪者 L,還是有將朋友圈區分為兩 個群組,他說:

「我有分兩個群組,朋友跟點頭之交,但大部分的文都是公開,本來就 是預計給所有人看得,就是宣傳、帶風向的性質。那有些內容涉及私人 資訊或我不認識,但他加我 好友的狀況下就會設點頭之交。」

圖 4-8:臉書發文的隱私設定功能

2. 面對不同群組,自我揭露程度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因應不同目的而更改觀看權限之外,受訪者也 坦言在面對不同的群組時,會呈現不同的形象。受訪者 H 說:

「 我 po 在朋友圈的動態和公開的動態口氣就不一樣,朋友圈用語就比 較隨性、也敢說出一些真實的想法,這就很明顯使用的行為發生改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4

受訪者 J 雖沒有特別設定群組,但因將個人臉書視為一個公開討論 的地方,涉及形象呈現,較私人的情緒會透過其他方式抒發。他說:

「就像我會分享一個新聞假裝客觀的提供評論,但實際也是會去私訊跟 朋友說,比如輔大性侵的案子,公開的評論就很客觀,但私底下就跟朋 友抱怨他們怎麼這樣」

3. 區分公私領域,使用不同社群媒體

另一方面線下的政治參與也會影響線上的分享行為,受訪者 F 表示 上大學之後有加一些教授、參與政治活動有加一些政治工作者,高中在 社團是社長,之後很多 NGO 要辦活動就也是透過臉書私訊,比較跟政 治議題相關的事情都是透過臉書來聯絡。因而,她選擇將較生活化的一 面呈現在 Instagram 上。

「我在臉書 po 文都不是在抒發生活上的事情,很多都是抒發自己看法、

宣傳議題,因為臉書好友比較多,可以影響的人比較多,就會比較想要 分享一些觀點,臉書變成另一種工具性宣傳的媒介,一些生活個人心得 就 po 在 IG」

長期關注勞權議題,並有在為媒體撰稿的受訪者 L 表示,臉書對他 來說並非單純娛樂和社交工具,臉書成為一個議題討論、工作聯絡的管 道,他認為自己的臉書已逐漸走向公共化,因而選擇 Line 作為私人聯繫 的替代品。

Q:臉書對你來說是怎樣的存在?

A:對我來說,它是一個非常不單純的社交工具,它更多是一個政治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5

具,譬如像我現在點開留言,裡面有一半以上都是政治相關的社群討 論,5 個人其中 3 個都是來問工作的事情,臉書對我來講,它的公共 性遠蓋過他的私人性。

Q:那你在哪裡抒發比較私人、生活的一面?

A:有阿有阿,譬如像 Line 我就主要是跟家人還有女朋友,和少數比較 好的朋友用,我聯絡的時候比較不會給別人 Line,就給他臉書,有事 情叫他丟臉書給我。

Q:所以你公私還是有試圖要區分開來?

A:對,我有以不同平台作分野。

受訪者 D 則指出,新興社群媒體和通訊軟體的出現,讓她將臉書 視為一個資訊分享的平台,而選擇將私領域的部份展現在其他媒介。

「 我發現自從 IG 這個 app 出現之後,我使用臉書的習慣好像變成在分 享資訊,比較不像它原本講的社群聯繫的感覺,比較工作、個人部落客 的感覺,我分享的一些連結都是給自己的一個存參一個筆記,這樣子也 比較不會介意自己會不會分享太多政治議題,臉書就是一個我抒發想法 跟分享資訊的平台,如果是交友、生活,我就會透過 IG 或 Line」

4.自我角色認知,影響發文內容與數量

大多數的受訪者都意識到頻繁的發文可能會造成其他使用者的反 感,影響社群形象或排擠到其他議題受到關注的機會。受訪者 J 則是認 知到自己在社群內扮演的角色,而在分享行為上開始有所限縮。

「因為我沒有想要成為意見領袖,本來一開始的出發點只是想要讓更多 人看到,可是久而久之第一個發現,同溫層越來越厚;第二個人家會開 始把你當成意見的來源,那就可能自己要注意,所以我就會控制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