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質性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設計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4

受訪者在不同情境下的自我認知,藉以了解臉書使用者從事政治新 聞分享行為的經驗及其背後的意義。

貳、 輔以社群活動與互動資料

因本研究目的在於了解使用者在臉書上的政治新聞分享行為,因而 除了訪談形式,尚搭配受訪者的臉書貼文作為輔助資料。徵求受訪者同 意、並與受訪者互加為臉書好友。由於臉書的互動配對和社交服務功能 強大,研究者將先行以觀看或直接截圖的方式記錄受訪者的使用行為,

如 po 文內容、轉貼的新聞來源、與他人互動(按讚、留言、分享)的 情形,以此作為訪談過程中,與受訪者對話的依據,及後續研究資料分 析的佐證。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設計

壹、 訪談對象

一、台灣網路社群使用者人口資料

根據財團法人台灣網路中心(2014)針對網路使用調查報告指出,

台灣網路社群使用者的性別多為女性,占 65.20%,男性則為 57.33%;

接觸網路年數多為 5 年以上,未滿 6 年;每日使用時間半小時以上、未 滿一小時最多;學歷以高中/高職者為多;個人月收入多在 2 至 3 萬元 者(70.03%);主要職業為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者(79.18%),而 社群使用者最常使用的功能是瀏覽文章/新聞的比例最高,占 70.46%,

其次是 po 相片/發表文章,占 42.64%。關於社群網站分享行為,資 策會(2012,p.161)調查結果顯示,有 58.7%的使用者會主動推薦有興 趣的文章給親朋好友;分享頻率方面,占比最高為「平均 1 周不到一天

(43.1%)」、其次是「平均約一周一天(30.7%)」和「平均約 2 至 3 天

(22.0%)」,「幾乎每天」的比例僅佔 4.1%。另外,創市際(2014)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5

對台灣社群服務調查,顯示使用者平均每週使用「社群網站」的頻率高 達 6.13 天,社群網站使用者的平均年齡為 34.8 歲,而男女在各個年齡 層的比例一致,皆以 25-34 歲為大宗。

本研究欲探討千禧世代線上的新聞選擇與分享行為,千禧世代泛指 1980 年後出生的族群,是成長於網路的一代,美國新聞學會(2015)

依據千禧世代的新聞消費行為和觀念,如定期上網追蹤重大事件、聊天 時談到新聞、定期關注國家大事和政治新聞等,進一步以年齡區分成年 輕的千禧人,18-24 歲;年長的千禧人,25-34 歲。因而,依據國內外 對於網路社群使用者的調查,本研究對象鎖定 18-34 歲的臉書使用者。

二、 訪談對象選擇

對於台灣線上使用者來說,臉書是重要的新聞消費與分享平台,

2015年整體使用率高達87.2%,在臉書上進行分享資訊、社交、打卡等 活動(天下雜誌,2015,p.127),2016年每月使用用戶更已突破1700萬。

有鑑於臉書在全球和台灣均有最多的使用者,且對台灣社群媒體的發展 上有其代表性;其次,考量資料蒐集上的便利與完善,因此本研究選擇 臉書作為研究場域。

訪談對象的取樣方面,萬文隆(2004)認為深度訪談只要能透過立 意抽樣等方法,找到符合研究目的、研究對象的人,並且能依照深度訪 談的程序進行,就具有可信任性。為了獲取最符合本研究主題的受訪對 象,因此將採取立意和滾雪球兩種抽樣方式,選取符合受訪條件的社群 使用者,進行訪談。具體的操作程序如下:

1. 徵求階段,於研究者臉書公告徵求受訪者訊息及徵選條件,再藉由 立意與滾雪球方式,尋找合適的受訪者,同時在 PTT 政黑板、研究 生版、問卷版張貼徵求受訪者貼文,並提供研究者聯絡方式,以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6

後續聯繫。

2. 聯絡與篩選受訪者階段,詢問來信的受訪者是否能先加臉書好友,

以便確認使用者實際的臉書使用情況和政治新聞分享行為。

3. 確認受訪者階段,實際觀看使用者的臉書使用情形,選擇符合條件 的受訪者。

概觀台灣社群使用者的背景和行為相關調查,以及考量本研究聚焦 於臉書使用者的政治新聞分享行為,訂定訪談對象的選擇條件,如下:

1.每周至少有 6 天(含)以上使用臉書,每日使用時間至少半小時。

2.有在臉書上進行瀏覽新聞報導的經驗。

3.每周在臉書上至少進行一次政治新聞的分享行為。

4.有針對新聞使用按讚、留言或分享的功能,與其他使用者進行互動的 經驗。

本研究希望以在臉書上頻繁活動的使用者為主,期待藉由使用者豐 富的政治新聞使用經驗,以探求更多新聞守門和分享行為。因而,訪談 對象選擇判準,在臉書新聞使用和分享頻率上,優先考量次數多者,且 須有政治新聞分享行為的經驗。本研究中所指稱的社群網站上的新聞分 享行為,指的是使用者透過不同形式(如:跨平台、跨網站)和呈現方 式(多媒體、超連結、文字、影像、附加評論等)將從不同消息來源所 獲取的新聞,經由臉書的分享功能或是外部網站所提供的的分享鈕,將 資訊呈現在臉書動態牆上,散佈給社群內的其他人。僅有個人的評論或 摘錄某篇內文的分享形式,而無附新聞網址或出處,則不屬之。

有鑑於研究者的居住地,訪談地區多以台北為主,地點選擇則為安 靜的咖啡廳,訪談時間則依據受訪者的狀況不同,多為 1 至 2 小時。

依據受訪條件層層篩選下,最後訪談對象共 12 人,男生 8 人,女生 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8

分析(Padget, 2008),在事前訪談準備上,除了確定訪談時間、地點和 設計訪談問題外,研究者更先觀察並記錄受訪對象在臉書上的分享行為,

如多分享來自何處的新聞來源、添加評論或摘述內文的狀況、與他人互 動情況等,一為確定受訪對象的適當性,二作為訪談過程的輔助。

正式訪談時,先請受訪者填寫基本資料及新聞使用行為等資訊,除 再次確認受訪者的使用行為,也作為深度訪談的開端,全程錄音,以利 詳實記錄訪談內容與後續資料整理;訪談過程中,搭配事前蒐集的受訪 者臉書貼文作為輔助,讓訪談內容能更為明確與聚焦,且讓個別受訪者 根據不同的新聞分享案例,闡述不同情境中的使用動機與想法。

訪談結束後,將錄音檔轉錄為逐字稿,並依據訪談內容進行編碼、

分類及現象的詮釋,撰寫研究分析。本研究依據主題分析法進行分析,

試圖找出現象的意義,高淑清(2008)指出主題分析法是對訪談資料或 文本進行的系統性分析方法,試圖從瑣碎的素材中,以主題的方式呈現,

歸納與研究問題有關的意義本質。本研究依據研究問題,設計幾個主要 訪談主題:(1)新聞來源的選擇與使用;(2)政治新聞守門行為;(3)政治 新聞分享行為;(4)使用者的角色和與其他人的關係,訪談大綱及詳細 的訪問題目參見附錄。

表 3-2:訪談主題與研究問題對照表

訪談主題 研究問題

新聞來源的選擇與使用 RQ1:臉書使用者從哪些來源獲取政治新聞?

政治新聞守門行為 RQ2:臉書使用者是否會把關政治新聞?透過 哪些方式進行守門?

政治新聞分享行為 RQ3:臉書使用者分享政治新聞的動機和形式 為何?

使用者的角色和與其他 人的互動關係。

RQ4:臉書使用者在分享政治新聞的過程 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