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守甚麼門?臉書新聞守門的方式

第四章 研究資料分析

第二節 守甚麼門?臉書新聞守門的方式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3

第二節 守甚麼門?臉書新聞守門的方式

「我會比較在乎被主流媒體篩選掉的資訊,就是會意識到我跟守門人之間的 權力關係,他有權去篩選他覺得重要的東西,或是他希望我們看到的,但是 我跟他對於閱聽人應該看到甚麼的意見可能不相同,甚至這些媒體沒有一個 是跟我意見完全相同的,這就會讓我去追蹤其他的新聞來源」(受訪者,E)

傳統守門理論指的是,新聞工作者依照新聞價值標準篩選出他們認為閱 聽眾應該知道的新聞,決定這個世界將以何種面貌呈現;然而在網路時代,

產製和傳播訊息已非守門人的專利,以往服膺新聞價值所挑選出的新聞,已 不再符合現今個人化的需求,對於使用者來說,他們關注的不一定是鎂光燈 焦點,而可能是那些陰影處。本節將探討受訪者如何運用網路功能來進行新 聞守門,以及他們在網路上面臨的新聞守門難題,而在臉書社群內的新聞守 門又發展出甚麼不同的形式和特色,藉以了解新聞守門理論在社群媒體中的 轉化與實踐。

網路時代,新聞守門行為不再由新聞組織全權掌握,使用者透過人 與人和人與科技的合作,一同為資訊把關,Bruns(2003)便表示在網路中 的資訊把關,需要更多主動使用者的協力參與,自發性的尋找更多新聞來 源,並加以宣傳。以下整理社群媒體中,新興的新聞守門行為。

壹、個人守門行為:自己的臉書自己守

網路時代是訊息爆炸的時代,但相對也提供許多資源供使用者使用,

而平均臉書使用年數七年的受訪者們,也從豐富的新聞消費過程中也各 自發展出把關新聞的方法,學會自保。最常見的方式,便是利用 Google 的搜尋功能,比較不同媒體的報導內容,受訪者 L 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4

「如果這則新聞我覺得非常重要的話,分享出去之前會去 google 看看 幾家媒體的說法是不是一致,大部分的情況下,我分享新聞都會看兩則 以上的新聞來源,然後選擇資訊含量比較多的,或是我覺得角度比較公 允的來分享」

「我現在也會有一些自己的評斷標準,譬如說會先看一下日期,不要分 享到 5 年前的過期新聞,第二個是看留言,如果真的是很偏頗的話,你 可能會看一下是不是已經有人指出錯誤或是提出不同意見了」

受訪者 E 也指出新聞守門的能力是可以透過多看、多接觸的方式 累積經驗和相關知識,他說:

「政治新聞的話,比如說之前黃昭順犯的錯誤是法規,有人會提供一些 議事規則出來,上禮拜陳其邁就用了同一招,我就有經驗了,所以我覺 得能不能主動偵錯是跟經驗有關,你之前有看過這類的知識,就會有能 力去偵錯」

(一)專業守門

各種具有專業背景、經歷的使用者和關注不同議題的組織,透過臉 書直接向公眾發聲,提供答案,這讓受訪者跟消息來源的距離拉近,不 必藉由媒體的中介,可以自行從不同管道了解事件。受訪者 C 說:

「可能媒體報導是一回事,可是我從某某自救會的臉書知道現場的狀況 或他們的立場應該是怎麼樣,這時候可能就會自己加一段評論,把他講 出來,因為我想說如果有看到我臉書的人,至少會比較知道甚麼是真相」

不僅是與消息來源接近了,很多時候對於長期關注特定議題的使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5

者,自己就是消息來源,就是可以運用自身專業、經歷判別新聞內容、

提供不同於媒體報導的消息來源。從事社會運動長達 10 多年、持續關 注勞動權益議題的受訪者 L,時常分享不同於媒體報導的評論。他說:

「確實在很多時候,我會比提供資訊來源的記者對於議題的熟悉度更高,

這應該是蠻常見的,我會帶大家可以怎麼樣去看這則新聞,或者說我覺 得報導有可能的錯誤在哪邊,這就是我所謂帶我版面風向的意思」

「之前看到一篇政大選研中心的老師的投書,那我基於政治學的專業,

覺得內容並沒有在統計上作到完整的呈現,就有評論跟大家分享」(受 訪者,H)

(二)為形象守門

傳統新聞媒體肩負著告知、教育和監督社會的使命,為大眾把關、

傳遞訊息;而在社群媒體中,使用者按的讚、分享的文章和與其他人的 討論都會被記錄,甚或公開呈現,每個動作都代表個人形象的展現,像 是一張長期累積又不斷更新的履歷,其他人也藉此來認識「你」。12 名 受訪者當中,有 10 個人開啟追蹤功能,追蹤人數從一百多人到四千多 人都有,追蹤人數不僅代表著影響力,更意味著使用者的一言一行被多 少人注視著。社群媒體中,使用者把關的可能不是訊息本身,而是個人 的形象。

一直有在從事政治活動、目前擁有 467 位追隨者,現任 W 大學異 議性社團社長的受訪者 C 表示,臉書是公開的空間,形象的呈現建立 在使用者分享的內容,在擔任職務後他更謹慎查證了。他說:

「我覺得有時候有些人就是看到標題就先分享,可是我一般不會,因為 如果分享的內容有誤的話,對我個人形象也是蠻不好的影響,擔任社長 之後,分享前更會比較謹慎查證一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6

「雖然算是不多,但也是有人在追蹤我的臉書,就不能太不負責任的發 文,所以同一件事件會多看幾家媒體,若是我可以查到的資料,譬如說 是專業的資訊或是法條的話,那我自己會找很多資料」(受訪者,B)

「我覺得你沒有求證過就發布出來,那如果之後資訊是錯的,那你就是 那個第一時間很快給大家錯誤資訊的人,所以我不會去追求這個即時性,

分享的新聞內容都是自己有確認過的」(受訪者,A)

有 661 人追蹤的受訪者 E 甚至註冊了第二個帳號,但這並非特例,

還有另外三名受訪者也有此行為,原因大多是原帳號有太多的關注、逐 漸走向公共討論的空間,無形中對受訪者形成壓力。在第二帳號的發文 的內容較為隨性、多為個人的心情抒發。他說:

「如果是小帳的話,我可能轉一些政治新聞,即時新聞或評論的話,我 看了覺得可以轉就轉;大帳的話,一方面是不希望去誤導別人,一方面 是你太常轉到有 bug 的東西,大家對你的信任度會下降,所以因為這壓 力,如果我覺得這個新聞的情節或是結論有點出乎我意料,我就會存疑 一下」

圖 4-3:受訪者 E 發文告知朋友大帳和小帳的屬性差異

但也有受訪者對於分享錯誤訊息的狀況不以為意,認為責任應該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7

第一線的守門人,即新聞工作者承擔,而非後續的分享者。曾任職媒體 的受訪者 I 說:

「查證的部分,同業也常常發生過有人轉貼新聞然後開始大罵,後來發 現這個新聞或者是資訊來源是有誤的,這樣的狀況下,我們對於轉貼新 聞的那個人要給予甚麼樣的苛責嗎? 我覺得最大的責任當然是在原生 內容的部分,應該是一開始記者要去做查證這件事情」

另一方面,錯誤的資訊在臉書內經由不斷的傳播轉發,很快就會被 更正、補充,甚至促發使用者進行更多層面的討論,「錯誤新聞」反倒 是開啟更多交流的管道。受訪者 H 就表示在大多情況下不會選擇刪除。

Q:那你有沒有轉完,才發現這是錯誤的資訊?

A:有阿,我會發糾正文跟大家講,甚至直接刪掉也是有的,通常是重 新編輯、直接補東西,說這是錯誤的新聞請大家不要相信之類的。

Q:直接刪掉的情況是?

A:有一次是因為被報導的那個人,直接來跟我說事情不是這樣子的,

那我評估這件事對他來說可能真的有蠻大的影響,我就刪掉了。

Q:所以正常的情況下不會刪?

A:對,因為我覺得如果轉錯了大家罵就罵,刪了反而大家沒機會罵我,

沒有一個溝通的管道。

網路資源讓每個人可以透過不同方式把關新聞,但卻不是每個都認 知到自己有行使守門行為的能力,大多的使用者仍習慣關注一小群人所 提供的訊息。而受訪者們認為自己與其他使用者不同,這樣的認知明確 的體現在訪談過程中,受訪者使用「我們」和「他們」的對立指稱,而 這樣的隔閡甚至擴及後續與他人的互動和討論,影響到多元的訊息和觀 點是否能無礙的流通在整個社群之中。受訪者 J 說:

「我覺得那真的是因為我們太小眾,就是我們會有想要去查證,找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8

後資料的習慣,可是一般人看新聞也比較不會這樣。」

由上述可知,不同於過往由新聞媒體扮演的守門人角色、把關原因 和形式,網路中使用者可以了解訊息的管道更多了。特別是在臉書內,

守門行為透過更多元的形式展現著,並能透過自身專業背景和經歷進行 把關,尤以在線下有從事政治活動的受訪者的查證和分享會更為謹慎,

以較公共性的態度面對,自覺負有提供正確資訊和多元觀點給追隨者的 責任。臉書內的新聞把關,有著出自自身專業和為形象而守的特質。

貳、朋友守門行為:臉書大神來解答

如先前所述,Hu 與 Sundar(2010)將網路守門分成集體、個人和 未知等三種形式,而社群當中使用者之間相互合作的把關形式,被視為 是集體守門的一種。而從訪談內容,進一步發現臉書中的「集體」守門,

多建立在「關係」之上,意即多是和使用者所熟悉的朋友或是關注類似 議題而結識的臉書好友所一同把關的。如同 Nick Bilton(2011)所言,

使用者不再只是用社交網絡來告訴朋友他們早餐吃了甚麼,而是將分享 推到一個全新的層次,相互幫助篩選甚麼是重要的資訊,甚麼只是數位

使用者不再只是用社交網絡來告訴朋友他們早餐吃了甚麼,而是將分享 推到一個全新的層次,相互幫助篩選甚麼是重要的資訊,甚麼只是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