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 社群媒體成為主要的新聞來源

美國新聞協會(American Press Institute, 2015)針對千禧世代的媒 體閱聽習慣調查指出,18 到 34 歲的年輕世代使用者比起老一輩,花費 更多的時間在行動裝置和社群媒體上。值得注意的是,年輕世代會使用 多種不同的管道獲取新聞資訊,並將獲得內容的通路分成社交、新聞媒 體與策展等三類,其中社群媒體是千禧世代得知新聞資訊最主要管道

(彭采薇,2015 年 5 月 3 日),高達 86%的使用者經由社群媒體來獲取 新聞,目的是獲取多樣的意見、得知對自己重要的資訊。社群媒體不僅 能讓大眾進行社交活動,更逐漸取代了傳統媒體提供資訊的功能,讓新 聞成為使用者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在新聞消費習慣大幅改 變的今日,使用者的角色與行為,將會產生甚麼變化?

新興的傳播科技,為使用者帶來一個多元且新穎的機會參與新聞內 容,社群媒體(如:Facebook、Twitter、Youtube)就是一個快速興起的 新聞媒體管道,根據社群分享平台 Shareholic 於 2014 年的社群媒體流 量報告指出,八個主要社群媒體佔所有網站的導入流量 31.24%,1對於 多數新聞網站來說,比例更高達三分之一,顯示使用者已較少透過搜尋 引擎或首頁獲得資訊,而將社群媒體視為得知新聞資訊的重要來源。網 路新聞和傳統媒體最大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它加入大量多媒體,聲音、

影像和超連結,讓使用者可以主動選擇新聞,並釋放出新聞呈現的主導 權,讓個人化新聞變為可能,也讓新聞報導和廣大閱聽人之間有了更近

1 Shareaholic 2014 年底所發布的第三季社交媒體流量報告,是對 Facebook、Pinterest、Twitter、

StumbleUpon、Reddit、Google+、YouTube 以及 LinkedIn 等 8 個社交媒體網站進行分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距離互動的機會(Chung, 2008)。

眾多社群媒體當中,又以 2004 年創辦的 Facebook(以下統稱臉書), 對於新聞瀏覽與分享尤其重要,Pew Research Center(2014)調查顯示 臉書使用者中有半數會從臉書獲取新聞;根據台灣臉書(2014)委託模 範市場研究顧問對台灣使用者的線上行為調查,顯示使用者每天使用臉 書的時間和頻率,居所有網路媒體之冠,2甚至比通訊軟體 LINE 還高,

是目前使用率最高的平台。

圖 1-1:2014 年美國使用者由社群網站獲知新聞統計

資料來源:“How social media is reshaping news,” by M. Anderson and A. Caumont, 2014.

Retrieved from Pew Research Center Website:

http://www.pewresearch.org/fact-tank/2014/09/24/how-social-media-is-reshaping-news/

貳、 社群新聞分享與守門行為

Pew Research Center( 2011)對於社群媒體使用者的新聞消費活動 研究,指出「如果搜尋新聞是過去十年最重要的發展,那麼分享新聞也 許就是下一個最顯著的現象」。對於個人、政治、經濟,整個社會均產 生影響,社群網站中的新聞分享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現象( Lee & Ma, 2012)。其中臉書使用者獲取資訊的來源大多來自他們追蹤的人所分享

/轉貼的訊息,其比例大於取自網路上的專業新聞網站,而其中僅是分

2其餘受調查網路媒體,包括 Yahoo、WeChat、Youtube、Google+、Whatsapp、Twitter、Plurk。

詳見:http://www.slideshare.net/yuanping/facebook-3627987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享訊息的參與者比例又多於能提供自行產製訊息內容的人。網路的傳播 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更容易的進行資訊交換,不需要個別的造訪新聞網 站,透過與消息靈通的朋友、家人和同事的傳播,使用者便能從中接觸 到新聞報導。

網路拓展了新聞消息來源,除了傳統媒體的新聞網站,入口網站、

地方媒體、獨立媒體、部落格、個人新聞台,和社群媒體等,都成為了 使用者接收新聞的消息來源,可以自行選擇,創造個人化的新聞消費經 驗。不同接收新聞的管道和分享功能,讓使用者分享行為更為豐富:(1) 跨平台的新聞分享:透過網站或社群平台提供的「分享功能」,讓使用 者可以將所接收到的資訊分享轉發至不同網路空間;(2)多媒體新聞分 享:文字、圖片、影音等複合式的內容呈現,且利用超連結擴增資訊量;

(3)進行再製的新聞分享:可以針對新聞內容進行摘要、補充資訊、指 摘錯誤,添加評論與觀點。以往一對一的單向傳播模式,轉變為多對多 的分享行為,對於使用者的角色和與新聞的關係也產生更多可能性。

從過去針對部落格資訊分享的研究,便指出新聞分享尤其不同於一 般資訊的分享(Ma, Lee, & Goh, 2014),因其代表著公眾意見,具有議 題設定和影響社會的功能(McCombs & Reynolds, 2009),為使用者提 供訊息和方向,減少不確定性,並幫助大眾形塑對世界的印象等重要特 質(Rudat, 2014)。而社群媒體具有的互動、參與等特質更使得新聞分 享,有別於一般二手資訊的轉載,還涉及到自我形象揭露、人際互動 、公民參與等因素(王哲彥,2012)。

社群分享意味著使用者可以忽視專業編輯人員,轉而將所信任的人 推薦的資訊視為新聞來源( Hermida, Fletcher, Korell, & Logan, 2012)。

這代表著當閱聽人從以往被動接收訊息的角色,轉變為一個「主動」使 用者,能夠藉由科技和網路參與訊息的選擇、製造與傳播,記者作為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個「守門人」的權威因此遭受威脅(Bowman & Willis, 2003;Bruns, 2011)。

尚且,網路上持續產生的巨量資料,也侵蝕了主流媒體扮演的守門人角 色,因為網路資訊已經透過不同的「門」(gate)進入(Williams & Carpini, 2000)。

因此,社群媒體使用者的新聞資訊分享行為可能包含對訊息類型與 來源的評估、對內容的評價,以及對於觀眾的想像等複雜的決策過程,

在社群媒體成為大眾新興的新聞來源之際,使用者的新聞選擇和分享行 為,殊值得關切。

參、使用者「參與」新聞

網際網路的發展,賦予使用者輕易近用資訊和主動參與的能力,科 技讓新聞和使用者的關係產生改變。Pryor(2002)回顧了自 1982 年起,

網路新聞發展所經歷的三次轉變,第三次浪潮(2001-)在技術應用上,

使用圖表、影音、資料庫,音樂和軟體下載,地方和社區新聞,聊天和 論壇,即時訊息;控制權方面,網路經營者與終端用戶走向合作關係,

控制權被分享,內容更容易被取得,也讓更多人能夠一同參與。在新聞 報導上,發展更多形式呈現新聞,提供與報導的互動功能,許多新聞網 站利用論壇形式,讓報導者和使用者,及使用者間可以相互對話;硬體 設備的更新和更強的頻寬與傳送能力,讓新聞網站得以迅速運作。

「科技」也是驅使社群網站改變最關鍵的因素(Balasubramaniam, 2009, p.30)。在 Web2.0 分享與參與的概念和科技基礎上,社群媒體允 許使用者進行自製內容的創造和交換,與其他人進行互動;硬體設備的 進步,更讓使用者可以透過數位相機、智慧型手機等簡便設備,紀錄與 分享生活大小事。社群媒體的設計,進入門檻低,使用者無需太多的知 識,就能貼文、評論、分享、混搭(mash up)內容,並且能整合影像、

圖片和文字等多媒體的形式呈現(Walther, Gay, & Hancock, 2005),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重要的是能依照共同的興趣去成立社群(Power & Phillips-Wren, 2011)。 新媒體意謂著使用者可以進行創造、搜尋、選擇性的分享內容,與其他 團體互動(Lievrouw & Livingston, 2002),科技使得新聞分享變成一件 簡單且普遍的活動,間接改變了使用者以往被動接收的單一角色。

一、生產性消費者

「當使用者可以主動的參與、討論、創造、溝通和分享,他們就不 會想再坐以待斃。」(Rosen, 2006)。以往傳統受眾的新聞消費掌握在新 聞組織,媒體決定要提供什麼內容給閱聽人,傳播形式是單向、由上到 下、以發送者為導向,閱聽人只能被動接收新聞;而社群媒體時代的新 聞消費,則是多對多、雙向的互動概念,使用者擁有多元選擇,可以透 過部落格、入口網站新聞、推特和臉書上朋友或意見領袖所推薦、分享 的連結來獲得新聞( 呂琦瑋,2012)。由 此,網路傳播中不再存在固定 和純粹的「傳播者」和「閱聽人」概念,使用者間也不再有傳統新聞的

「傳與受」的關係(周慶祥,2005)。

尚且,網際網路允許使用者自行產製內容,將個人從過去被動的內 容消費者轉變為主動產製者( Nov, Naaman, & Ye, 2010),成為一個能 進行製造(production)和消費(consumption)的「生產性消費者」

(prosumer;Toffler, 1980)。網路不僅賦予使用者能夠自主選擇消息來 源,也讓使用者得以分享所有具有創造性的言論表達內容,大幅減低對 大眾媒體的依賴( 胡泳,2013)。社群媒體中的使用者如同一個小型的 新聞播報台,是新聞產製者,也都可以是他人的消息來源。

使用者的主動參與,在社群媒體中的新聞經驗扮演關鍵的角色,

加上行動裝置的普及,讓分享新聞報導、影像,討論新聞議題等行為成 為使用者普遍的經驗(Pew Research Center, 2014)。英國牛津大學路透 新聞研究學院(Reuters Institute),針對社群網站上的新聞近用研究亦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示(2015),臉書和推特的使用者會以瀏覽新聞動態、與其他使用者討 論時事和分享連結等方式來參與新聞。分享行為的簡易和普遍性,讓透 過「轉發」來進行新聞參與的使用者,遠多於自行產製的人(Pew Research Center, 2010)。

圖 1-2:2014 年社群媒體使用者的新聞使用經驗比例

資料來源:“8 key takeaways about social media and news,” by K.Matsa and A.Mitchell, 2014.Retrieved from Pew Research Center Website:

http://www.journalism.org/2014/03/26/8-key-takeaways-about-social-media-an d-news/

二十一世紀裡,使用者擁有前所未有使用科技的權力,可以自行選 擇互動對象、所接收的資訊( Shapiro, 2000/劉靜怡譯,2001),背後 揭示著根本性概念是個人的自主性。使用者不必再倚靠單一來源來認知

新聞事件的面貌,弱化了傳統媒體掌握議題設定的權力;從另一個觀點 來看,對於一個民主社會而言,使用者的主動參與,揭示公民監督的價 值和機制(鄭貞銘、廖俊傑、周慶祥,2010),透過更多資訊的流動和 使用者間的對話,促進更多對於公共事務的討論和政治事務的參與。

新聞事件的面貌,弱化了傳統媒體掌握議題設定的權力;從另一個觀點 來看,對於一個民主社會而言,使用者的主動參與,揭示公民監督的價 值和機制(鄭貞銘、廖俊傑、周慶祥,2010),透過更多資訊的流動和 使用者間的對話,促進更多對於公共事務的討論和政治事務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