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協助發展數感的教學策略

本節主要敘述研究者協助學生發展數感所運用的教學策略,並分析這些策略的成 效。綜合第一節的發現,三位個案數感能力的展現大致可分為基本概念不足、認知表徵 不足而影響概念、及能記憶計算或判斷的規則但不懂運用的技巧等三類問題。因此根據

所發現的這三大類問題,研究者採取不同策略來進行訪談,以協助個案發展數感能力。

首先,在基本概念的問題方面,根據 Howden(1989)的觀點,他認為要提升數感,

教學必須具有意義、有目的,且能融入生活情境,在教學過程中善用具體物與圖形可以 增加學童數的概念。因此,若學童出現數概念方面的問題,研究者採取簡化問題、圖示 或轉換問題的方式以求更貼近學童的生活經驗;再則依據建構主義的六個基本功能:示 範、教練、鷹架和嗜好、橋樑、反省、探索等(林永喜,1998)。在訪談過程中,研究 者會運用認知衝突的策略來刺激學生檢驗各種不同的例子,及去證明或否定他們最初的 想法。其次,在認知表徵不足而影響概念這類型的問題上,研究者運用參考點、圖示、

簡化問題、轉換問題情境、認知衝突等方式加以協助。最後,在能記憶計算或判斷的規 則但不懂運用技巧方面,研究者則透過簡化問題、轉換問題情境、重組、轉換、參考點、

同分母比分子等鷹架來加以協助學童。

本節先描述訪談過程中研究對象遇到問題,再敘述研究者針對學生此困難提供的策 略及教學鷹架的效果如何。以下針對第一節所分的三類思維,提供不同的數感策略敘述 如后。

壹、基本概念不足時所用的策略

一、當學童不暸解分數的意義時所用的策略

學生因為不瞭解分數的意義,因此無法正確的比較分數大小,而比較數大小的能力 也明顯不足。當研究者請學生比較分數大小時,根據不同的問題,三位研究對象分別出 現三種不同的反應,例如在比較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兩個分數大小時,S03 認為分母 比較大的分數就比較大;S01 有發現兩個分數的分子相同,可是卻不知如何去解釋;S02 亦發現兩個分數的分子相同就比分母,但研究者請他解釋原因時,他卻是用通分計算的 方法來解釋。針對三位研究對象不同的反應,研究者也運用不同的策略來引導學童瞭 解,並進行分數大小的比較:

(一)出現「分母比較大的分數就比較大」的問題,運用「簡化問題」、「認知衝突」

研:不用通分的方式,先想想看,來

研:那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判斷?

S03:用畫的。

研:那你來畫一下好了。

S03:【畫圖中】

……

研:好!這是多少?【指著 S03 畫出的兩個長條圖】

S03:

13 5 。 研:另一個呢?

S03:

11 5

研:從圖中可以看出哪個分數比較大嗎?

S03:

11 5

研:你剛剛一開始講的

13

5 比較大,合理嗎?

S03:不合理。

研:那你從這裡發現什麼?

S03:【不講話】

研:它的分子都是 5,分母一個是 11、一個是 13。

S03:【依舊沉默】

研:發現什麼?

S03:【依舊沉默】

研:如果他分子一樣的話,那分母越大的話這個分數會越…

S03:小!

研:那如果分子都一樣,分母越小的話的,這個分數會越…

S03:越小。

研:兩個都越小?

S03:越大【改口】!【A30216-0336】

由此以上的例子可知,「圖示」法可讓學童看圖說故事,能說出分子相同分母不同 的狀況下,哪一個分數比較大。為了確定S03已經理解此概念,研究者又多出了一道題 目繼續追問,如例2-3所示,

【例 2-3】

研:那我再問一題喔!

6 4

7

4哪一個分數比較大?

S03:

6 4。 研:為什麼?

S03:因為分母越小,分數越大。

研:你是用記的嗎?背口訣的?

S03:(搖頭)。

研:為什麼分母越小,分數越大?

S03:因為用畫的話…【聲音越來越小,很沒信心的感覺,研究者幾乎聽不到】

研:用畫的?然後呢?

S03:畫起來比較多…【A30337-0408】

由例 2-3 可知道,經過「簡化問題」、「認知衝突」及「圖示」等策略後,S03 面對 類似的題目不需再畫圖,便能回答何者較大。而研究者請他解釋原因時,他則選擇用圖 示的方式來說明其背後原因。雖然他的回答很沒自信且解釋得不是很清楚,但值得肯定 的是,S02 已逐漸釐清其原本的錯誤觀念,且不需要真的畫圖具體的圖像來說明背後原 因。

研究者也在過程中發現,學童能進一步的運用其他的圖形表徵,例如,除了會用圓 形圖外,亦會使用長條形圖來表示【札 960412】。學童不會只使用單一的圖形表徵方式 來解答題目,可知除了模仿研究者的解題方式之外,也有其自己的想法出現,不會一味 的運用單一特定的表徵。

(二)當學童發現「兩個分數的分子相同」,但不會利用此關係來比較時,運用「簡

研:兩個喔?等一下、等一下來…這個

S02:…【A20217-0301】

因為 S02 解釋不清,因此研究者就針對 S02 自己所舉的例子,「圖示」給 S02 看(如

研:來起來,不要趴著。為什麼?

S02:面積。【A20409-0507】

綜上所述研究者發現,面對像 2 1和

3

1這種較「單純」且貼近學童經驗的分數時,學

童雖可以輕易的回答出來,但仍然很難擺脫傳統算則的影響。因此,研究者藉由「簡化 問題」---改變數字,過度到「圖示」,從較數字較小的分數來比較大小,幫助學童去理 解「兩個分數比大小,當部份量(分子)相同時,則比較全體的量(分母)」的概念。

再藉由此類推到比較 11

5 和 13

5 的大小,讓學童逐漸拋開傳統算則的影響,真正理解「同

分子比分母,分母越大該分數就越小」的概念。

二、小數稠密性的迷思,利用「圖示」和「認知衝突」策略

對於小數稠密性的問題,學童皆忽略了兩個小數間會有無限個小數。當研究者在研 究之初問及學童有幾個小數介於兩個小數間時,學童皆無法正確回答。因此,在處理學 童小數稠密性的迷思上,研究者先要求學童「圖示」,先畫出數線圖,再將小數標示在 數線上。接著,利用此圖形表徵,將學童所給定的兩個小數中間的線段再進行細分,目 的在製造學生的「認知衝突」,讓學童瞭解數線可以無限分割。例如,在面對 9.4 和 9.5 之間多少小數的問題,當研究者問 S01「9.4 跟 9.5 之間有多少個小數」,S01 表明不懂題 目的意思,如例 2-6 所示。

【例 2-6】

研:好!再來第二題 9.4 跟 9.5 之間有多少個小數?為什麼?

S01:他們之間喔?

研:恩!9.4 跟 9.5。

S01:【想了好一會】我看不懂他的意思ㄟ。

研:9.4 跟 9.5 中間啊!看不懂意思喔!那你會不會用畫的?

S01:好阿!

研:你用數線表示出 9.4 跟 9.5,這兩個數你覺得他中間會有多少個小數?

S01:【想了一會】9.4 跟 9.5 中間…有幾個小數…看不懂ㄟ…【C10413-0424】

所以研究者請他畫數線圖,把題目的意思畫出來,研究者逐步引導 S01 畫出以下的 數線圖(圖 4-2-2),但當研究者進一步提問 9.4 和 9.5 之間有多少個小數時,S01 回答一

個。(研:那現在問你喔!9.4 跟 9.5 這兩個數的中間有多少個小數?S01:一個。

【C10508-0510】)S01 解釋因為 9.4 跟 9.5 差 0.1,所以 9.4 和 9.5 中間有一個小數,顯示 其對於小數的概念不清楚,把 0.1 當成是 1 個個數,亦不知道 0.1 在數線上所代表的意 義為何,因此才會把 0.1 當作是 9.4 和 9.5 中間的小數。

圖 4-2-2 S01 訪談問題 C(二)解題記錄 1

接著,研究者依據學生的回答及學生提出的解題策略給予「認知衝突」,研究者把 9.4 和 9.5 再細分成 10 等分。然後問學童,數線上所表示的兩個小數間的線段可不可以 再繼續分割,經過此步驟,學童豁然開朗,知道兩個小數之間會有無限多個小數,如例 2-7 所示。

【例 2-7】

研:那我問你喔!如果我在 9.4 跟 9.5 中間再繼續分呢?

S01:【沉默】

研:分十個小段呢?

S01:【沉默】

研:那他會有幾個小數?

S01:無限多個ㄟ!

研:為什麼?

S01:因為它可以一直分、一直分、一直分阿!【C10535-0605】

由上述的例子可知,若給予學童適當的引導,還是能幫助學童克服小數稠密性的迷 思。但因為學童本身對於數線的概念不足,所以當他畫出數線圖後,仍無法運用數線上 的線段可無限分割的觀念回答問題,故研究者再進一步把數線當中的一個線段細分,運 用「認知衝突」的方式讓學童明瞭數線可以無限分割,進而理解兩個小數中間有無限多 個小數。在訪談過程中研究者發現,S01 和 S03 皆能用數線表示出小數的位置,S02 則 表明對於用數線表示小數有困難。而三位學童共同的現象皆為畫出數線、標上小數後,

仍不知道數線可以無限分割,他們並無法依據所畫的數線回答兩個小數間會有無限多個 小數。研究者推論會有此現象的原因可能在於學童對數線的觀念不清楚,因此,光是採 用「圖示」無法立即協助學童理解,反而是製造學童的「認知衝突」後,效果比較明顯。

三、當不瞭解數線的意義時,採「認知衝突」、「圖示」、「轉換問題」策略

如第一節所言,因為學童不瞭解分數的意義,所以更進一步影響到數線概念,姑且 不談論學童的分數概念,其在數線上的問題大致有:忽略數線的起始數、忽略數線上的 參考值等問題。因此,研究者依據學童不同的反應,採取不同的策略。當學童忽略數線 的起始數時,研究者先提醒學童注意線段左右兩端的標示,接著「轉換問題」,使其貼 近學童的生活情境,藉由生活經驗相關的問題來幫助其思考。而當學童忽略線段上所標 示的數值,研究者同樣先提醒其注意數線上的參考數值,接著再製造「認知衝突」,讓 學童進而思考自己答案的正確性。例如,在以下的題目中, S01 因為忽略了數現左右所 標示的數字,而回答空格裡的答案是 0.5。因此研究者先提醒學童注意線段左右兩端的 標示,當學童正確反應出空格是

2

1的一半卻要用計算的方式算出 2

1的一半是多少時,研

究者接著「轉換問題」情境,先問一塊披薩分成一半再分一半是多少,使其貼近生活的 情境,S01 很快的變反應出答案是

4

1,如例 2-8 所示。

【例 2-8】

研:來你看這一題!框框裡的答案是多少?

研:來你看這一題!框框裡的答案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