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增進數感的教學方法

有些學者認為數感的教學與評量非常不容易進行(Resnick, 1989;Sowder, 1992)。在 國外,已有許多數學教育工作者紛紛投入大量的心血與努力,希望整合數感教學於課程 中。如果數感是一種思考方式,那麼就必須整體發展有意義的數感教學活動。簡單的說,

想要提升學生的數感能力,就是努力使數學教學有意義。教師不僅要著重學生數學概念 的發展,同時也要鼓勵學生探究並討論問題(Sowder, 1992a)。因此,一個好的老師應該 培養好奇、探究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真正能夠親自「操作」數學,才是發展數感最佳的 方法。

研究者參考了相關的數感教學文獻,發現數感的教學多是以班級教學為主,方法多 為小組討論、提供過程導向的活動、生活化的練習等;部分融入建構主義的教學方式,

透過討論、質疑、辯證的方式造成學生的認知衝突,來增進學生反省思考的能力。無論 是何種方式,在研究上皆對發展學生數感有正面的幫助。本研究因為採一對一教學訪談 的方式,故大班教學的數感教學方式並不完全適用於本研究,因此,研究者乃加以微調。

本研究以低成學生為對象,在研究過程中選擇適合低成就學生的教學鷹架來輔助學生。

以下就各個學者所提出有關數感及對低成就學生的教學建議,以方法來分類,作一 有系統的分析整理,並作為本研究之參考:

壹、藉由教師的發問來發展數感

老師所出的問題與學生的討論結果,能在問題解決的情境下,創造一種溝通數感概 念的環境。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幫助學生成功地與適時地應用他們所須的技巧 (Dougherty & Crites, 1989)。

在習慣使用數與計算的推論於處理問題解決時,有些學生可能需要協助,老師可藉 由發問來引導學生適當的思考,並協助學生發展明確的解決問題。老師可以發問如下的 問題:

一、我們將得到什麼類型的答案?

二、在此答案中最大的數字是多少?

三、你能猜猜看答案是多少嗎?

藉由教師的發問來培養學生不斷地自省,鼓勵其去思索答案的合理性,是協助學生 發展數感並瞭解數所必備的。

貳、提供生活化的練習,設計與生活情境相結合的課程

Thornton 與 Tucker(1989)認為欲發展學生的數感,老師必須提供生活化的練習,

並鼓勵學生由具體經驗自行建構數學知識,並強調教師應設計與真實生活經驗相結合的 課程。另外,Yang(2006)在透過真實情境發展數感的教學研究中也指出,教學者扮演 關鍵性的角色,設計挑戰性的活動,提供學生有價值且能引發學習興趣的數學問題,來 促進其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若學生能運用和連結生活中的數學概念時,他們就能理 解數學的重要性與實用性。由此可知,當數學問題能與生活情境相連結時,便能幫助學 生發展數感。

參、採用提示、認知衝突與簡化問題等鷹架策略

Kamii 與 Jones(1991)的研究報告說明,學生在初等數學課程的學習中,建構式

教學比傳統教學,在較高層次的思考、解決非例行性的問題(nonroutine problems)及心 算方面有較好的發展。黃明章(2001)針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進行數感教學研究,也發現 學童經由小組討論、產生質疑、辯證的方式,造成認知上的衝突,重新建構自己的觀念,

增進反省思考的能力,提升多元的解決策略,對數感的成長具有正面的意義。

從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Driver 和 Oldham(1986,引自郭重吉)所發展的建構式主義 的教學模式有五個階段:(一)澄清和交換;(二)置於衝突的情境;(三)建構新的想 法;(四)評鑑;(五)回顧想法的改變。這也說明衝突的情境和反省在數感教學的概念 改變上,有很大的功用。因此,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一開始先布題引導學生思考,再針 對學生的反應給予「提示」,並製造其「認知衝突」,讓其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建構新 的數學想法。

再者,教師在建構主義的研究裡有六個基本功能:示範、教練、鷹架和嗜好、橋樑、

反省、探索等(引林永喜,1998)。在教育情境上,鷹架可能包括示範、給線索、提示、

暗示、分解提問、放聲思考的示範和直接教學(Stuyf, 2002)。故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 視學生不同的反應,採取不同的鷹架策略。

根據Palincsar 與Campione(1993)所提到用以支持學習互動情境的四個具體策略分 別為提問、摘要、澄清與預測(引自蔡敏玲,2002,頁29),也可以發現,運用語言對 談做為教室教學的鷹架策略時,對談多以「提問」的型態出現,提問扮演教學鷹架的角 色實不容忽視。透過問題的提問,不但能引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也能引導學習方向,

還可透過問題的拆解,以問題「提示」問題,逐步「簡化」學習活動,同時,也能增加 問題的層次或具體性,作為學生學習狀況或已具備能力的評估。綜合上述,在研究過程 中,研究者依據學生當時不同的反應給予適當的鷹架。

肆、教學必須是具有意義及目的的

Howden(1989)認為提升數感,教學必須是具有意義、有目的,且能融入生活情境 的。他認為在教學的過程中,善用具體物與圖形可以提升學童數的概念,開放式的問題

亦可增進數感。

在解題過程中,低成就學童最常遇到的困境是問題表徵形成的困難,而國內外許多 研究指出,圖示表徵策略可協助低成就學童理解題意,形成內在表徵、降低認知負擔,

增進數學問題解決的成效(古明峰,1997;林秀燕,2004;徐文鈺,1992: 魏君芝,2003;

Fuson & Willis,1989: Xin, Jitendra & Deatline-Buchman, 2005)。

Empson(2002)也認為符號、繪圖、圖表及操作具體物等表徵工具能夠支持或協助 孩子發展他們的解題策略,也為這些解題策略提供了與別人溝通的視覺化基礎相同。另 外,教師本身應多使用多樣的表徵,同時也多鼓勵學生運用或選擇不同的表徵作為解題 策略,這樣才能促進不同的思考以建立數概念,並進而建立良好的數感。

表徵的運用使得解題過程意義化、合理化、生動化,學生的認知發展和操作不同的 表徵是相輔相成的(陳霈頡,楊德清,2005)。學生如果能用表徵和他人溝通,說明解 題過程和理由,才算是真正的理解。因此,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採用適當的「圖示」

表徵來協助學生問題的轉譯,降低學生的認知負擔,以幫助其順利解題及理解。

伍、提供學生探索數的機會

Markovits 與 Sowder(1994)在一個為發展七年級學生數感的教學研究中,在教學 設計上,將重點放在提供豐富的探索數與數之間的關係及運算的機會上,使學生們可以 去發現規則、發明演算的方法及發展彈性使用數的策略。由上述可知,教師適當地設計 教學活動,以提升學生們的數感,是相當重要的。

Markovits 與 Sowder(1988)提到,教師在教數、數的大小、心算和估算時,若能 鼓勵孩子討論和探索不同的解題策略,將會幫助學生發展數感能力。

Howden(1989)曾提出兩個教學原則:1.對數友善:在發展數感之前須先對數產生 友善的感覺。這可從認識周遭的具體事物所具有的數開始。2.有技巧的教師與鼓勵好奇 與探索的環境:教師本身對數的敏銳與覺察,並營造出鼓勵學生探索數意義的環境,是 協助學生發展數感的關鍵因素。

Hope(1989)認為數感的提升,有賴於有意義與有目的的教學活動,此活動包含 計算、測量與估計。因本研究著重處理數與計算的部分,故只針對數與計算來說明:

一、計算與數感:

學校教的計算常脫離日常生活的經驗,例如圓桌半徑為 10 公尺之類的問題,設計 的題目常不符合學生的生活情境。因此,應該讓學生明白計算的幾個觀念:

(一) 計算通常是因某種目的而產生的。學生應該為了解決實際生活上的問題而計 算,不應只是流於機械式的計算。

(二) 依情境來選擇採用何種計算過程。應該鼓勵學生在計算前,根據實際情境仔 細考慮計算的方法。例如,

4

100,當在金錢情境時,可想成 100 元分給 4 人,學生很快

就可以知道每人分到 25 元。

(三) 計算通常可以簡化。思考數與其間的關係正是數感的要點。要讓學生不再依 賴紙筆計算,可用口語發問的方式,例如,109×9 可以看成 100×9+9×9。

(四) 情境可以幫助判斷計算出來的答案是否合理。例如,當你去大賣場購物,挑 了三項不到 100 元的物品,結帳時卻要付 1000 元 ,馬上就會知道這是不合理的價錢。

(五) 必須能解釋計算出來的結果。例如,對生意人而言,1855÷12=154.58333,代 表 1855 顆糖果可大約分裝成 155 打;對某些情況而言,可能需要精確的求至小數第二位。

二、估計與數感:

可以合理的估計數就是數感的表現。老師需在教學中強調以下幾點觀念:

(一) 估計包含比較數量:學生必須對「之間」、「大約」,「接近」等詞有感覺,可透 過比較常用的數量來學習。

(二) 可用不同的方式作為計算的答案:一旦學生學會運算的意義,並能組合數字時,

便可進行估計和、差、積、商。

(三) 估計的精確程度依使用目的而定: 必須告訴學生沒有任何一種估計一定是對 的,估計的精確程度完全視實際情境而定。

Sowder (1992b)的研究亦顯示,一個好的估計者擁有以下三種策略:

(一)重組(reformulation):改變數字資料以方便心算。例如 0.24×439 改成 0.2×400=

80。

(二)轉換(translation):把原來結構轉成更易處理的形式。例如將 0.24×439 改成 4 1× 440=110。

(三)調整(compensation):是指將因為重組或轉換過程中改變了型式,所產生的「或 多」「或少」的差距做一些調整,可調整估計值至較接近的近似值。例如,將 0.24×439 改成 0.2×439 會呈現低估的現象,所以將其調整將 439 改為 450,變成 0.2×450=90,估 計大約為 90。

(三)調整(compensation):是指將因為重組或轉換過程中改變了型式,所產生的「或 多」「或少」的差距做一些調整,可調整估計值至較接近的近似值。例如,將 0.24×439 改成 0.2×439 會呈現低估的現象,所以將其調整將 439 改為 450,變成 0.2×450=90,估 計大約為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