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教學晤談的方式及所運用教學策略,依所欲增進的數感能力之不同而有些微差別,

以下先說明教學晤談的原則,再依題目的類型及所欲培養的數感能力,舉出三個教學晤 談示例,其餘教學晤談題目及運用的相關策略請參閱附錄三:

壹、 教學晤談原則

根據第二章的文獻探討,歸納出幾項教學晤談時的大原則:

一、盡量設計與真實生活經驗相結合的活動

Thornton 與 Tucker(1989)認為教師多給予學生生活化的練習有助於數感的提升。

Hope(1989)亦認為情境可以幫助學生判斷答案的合理性,故當學生無法理解題目意思 時,研究者轉換問題情境,以求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來幫助學生判斷。例如學生無法 估算512×0.5大約等於多少時,研究者便會轉化問題情境,將原問題轉化成你有500元分 一半給家人還剩多少,研究者協助學生將問題轉化成其熟悉的金錢情境,以協助學生思 考解題。

二、多利用圖形表徵

研究者參考 Howden(1989)的建議,在教學的過程中多善用具體物與圖形來提升 學童數的概念。另外,Sowder 與 Markovits(1989)的研究亦顯示,學生使用圖示和操 作的方式來比較分數的大小,學生會以

2

1或1為參考點比較分數大小,成功的比較不同 分母或不同分子分數的大小,因此,研究者在進行晤談時選擇採用大量的圖示策略來進 行研究。

三、教導學生運用估算策略

Sowder(1992b)認為一個好的估算者擁有重組、轉換、調整這三種策略,故研究者 在進行研究時,若數字太大對學生造成困擾,則教導學生運用重組策略,即將數字變小 以方便計算;若學生對問題結構不理解,則轉換問題結構幫助學生理解;在計算過程中,

對估算有困難時,則教導學生調整估計值。

四、教學過程多使用口語提示、製造認知衝突等策略

在訪談過程中,研究者視學生的反應來決定採取何種鷹架策略,教師在建構主義的 研究裡有六個基本功能:示範、教練、鷹架和嗜好、橋樑、反省、探索等(引林永喜,

1998)。而鷹架可能包括示範、給線索、提示、暗示、分解提問、放聲思考的示範和直 接教學(Stuyf, 2002)。

貳、 教學晤談示例

以下以發展不同計算策略與判斷答案的合理性及具有比較數大小的能力,舉例說明 教學晤談時的引導重點、運用策略及目的,如表 3-3、3-4 及 3-5 所示。

一、發展計算策略與判斷答案的合理性

表 3-3 和 3-4 為研究者進行晤談時的引導重點及相關的運用策略,研究者把學生可 能遇到的問題,及可能的解決策略一一列出,以做為研究時的參考。在進行研究時,研 究者視學生的不同反應,來決定採用何種策略。

表 3-3 教學晤談示例一

題目:大雄用計算機算 512× 0.45 的時候,小數點按錯了,結果出現答案 2304,請用 估計的方法,幫他填上小數點的正確位置。

引導重點(問話舉例) 運用策略 目的

口述布題,要求學生不用紙筆計算,說出自己的想法。

當學生還是依賴紙筆計算時,提問:乘數 0.45 接近多 少?

提示 鼓勵學生用 參考點估算。

若學生還是無法回答出答案,便以具體的事例轉化問 題,並協助學生理解原問題,與新問題的簡化關係。例 如將本問題的數字及情境轉化並簡化為:當你有 500 元,分一半給妹妹你還剩多少元?

轉換情境 生活經驗

利用生活經 驗幫助其解 題

研究者依上述的比喻,請學生回頭看題目,提問乘數 0.45 可看成多少?小數點的位置應該點在哪裡比較合理?

問題分析 請學生判斷 答案的合理 性

( )

二、 比較數大小的能力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