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六年級低成就學童數感能力的表現及其解題類型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小六年級低成就學童數感能力的表現及其解題類型

本節就研究中所設定的數感五個向度,來探討三位個案在解題時的反應,並依照學 生反應背後的思維來分類。研究者發現,低成就學生不全然無數感能力的展現,在訪談 過程中,學生是具有部份的整數估算能力,例如在整數乘法的問題中,其具有估算能力。

但絕大部分的時候學生是無數感展現的,有時是因為數概念不足,有時是不懂得運用策 略來判斷,因此,以下研究者將先敘述學生具備數感能力的部份;再探討數感不足的部 份。研究者分析學生解題反應的背後思維後發現,學生的反應主要可歸為基本概念不 足、認知表徵不足而影響概念、及能記憶計算或判斷的規則但不懂運用的技巧三種類 型。當學生概念不清楚(如有迷思概念、或不懂分數的性質時)歸類為基本概念不足;

當學生因知覺受限於表徵形式,或無法適當的轉換表徵而影響其概念的運用時,研究者 將之歸類為認知表徵不足而影響概念;當學生只會記誦某些規則而無法將這些規則內化 成本身的能力來判斷答案的合理性時(例如知道被成數乘以比 1 小的數會越來越大,但 不知道原因時)則將其歸類為能記憶計算或判斷的規則但不懂運用的技巧。茲分述如后:

壹、數感能力的展現

以下分別敘述學生在乘法估算及整數數線上運用參考點的能力:

一、知道整數乘以比 1 的大的其值會變大

在乘法問題中,當乘數大於 1 時,乘積會比被乘數大。面對此問題 S01 和 S02 能肯 定的知道乘以比 1 大的數答案會變大,回答也較有自信【札 960503】。他們皆認為因為

乘數大於 1,所以乘積會大於 1 倍(如例 1-1,1- 2 所示)。

【例 1-1】

研:來!你先看第一題246×1.3 □ 246,不用算喔!答案是多少?

S01:大於。

研:為什麼?

S01:因為它乘以 1.3,然後 1.3 有超過 1。

研:所以比 1 倍還要怎麼樣?

S01:大。

研:所以是大於?

S01:嗯。【D10101-0108】

【例 1-2】

研:好!第一題,不用計算,在框框中填入大於小於或等於。

S02:大於。

研:為什麼?

S02:因為小數大於 1,所以越乘越大。

研:小數怎麼樣?

S02:小數超過 1。

研:誰超過 1?

S02:1.3 阿。

研:超過 1,所以會怎樣?

S02:越乘越小。

研:然後呢?

S02:ㄟ…不對…是越乘越大。

研:為什麼越乘越大?

S02:因為…因為…因為…1.1 的後面…ㄟ…等一下…後面就越來越大。

研:所以…

S02:就越乘越大。【D20101-0118】

由以上的例子,研究者可以發現學生在整數乘以帶小數的問題中,能將乘數的值當 作參考點,來判斷合理的答案,且能運用數與數間的關係,來判斷答案的大小。所以在 此問題中 S01 和 S02 學生是具有數感的。S03 雖然也回答答案是大於,但感覺較沒自信,

而且他解釋其原因為看起來比較大,因此,研究者判斷其回答的方式仍屬直觀反應。三

個個案中,S03 與 S01 和 S02 相較之下,其此部分能力較顯不足。

二、乘法問題具有估算能力

在估算的問題中,學童要能靈活運用使用重組、轉換和調整等估算策略,且要具 有判斷答案合理性的能力,能觀察數字間的關係,及察覺不合理的答案。研究者發現,

學生在面對整數問題時多能運用估算策略,雖然三位學童各有不同的解題策略,但無 論是那一種,皆有數感能力的展現。例如在估算 106×156 的問題中,S01 和 S02 出現了 重組策略(如例 1-3,1-4 所示),他們先將 106 看成 100 去乘以 156,估算出答案大約 是 15600;而且 S02 知道答案是介於一萬多到二萬多之間;S03 則是估算答案大概是一 萬多(如例 1-5 所示)。

【例 1-3】

研:那 106×156 答案大約是多少?

S01:15600。

研:怎麼來的?

S01:先把 100×156,然後再用 6×156,相加。【F10232-0235】

【例 1-4】

研:好下ㄧ題 106×156 答案大約是多少?

S02:1…等一下喔!先把它看成 100 的話…156×100+156×6。

研:你再講ㄧ次。

S02:156×100+156×6。

研:什麼意思?

S02:我把 106 看成 100 然後先乘以 156。

研:嗯!

S02:然後 156 再乘以 6。

研:你把 106 看成 100,然後 100 再去乘以 156,那出來答案是…

S02:15600。

研:那然後呢?156×6 是哪裡乘以哪裡?

S02:乘數乘以被乘數的個位。

研:好那你覺得答案大概是多少?

S02:1 萬多到 2 萬多吧!【F20632-0640】

【例 1-5】

研:好再來,106 乘以 156 答案大約是多少?

S03:嗯…【想了好ㄧ會】

研:你先告訴我你覺得答案大概是多少?

S03:答案大概是…

研:大約是多少?

S03:大約是…1 萬多。

研:為什麼呢?

S03:因為…因為…因為 2 個數字都很大。【F30437-0504】

由上述例子可知,三位個案在回答問題時皆會大略估算答案,但是當研究者進一步 請他們解釋想法時,卻出現直式算則的想法,可見的他們雖有估算能力出現,但是並不 會解釋原因。值肯定的是,三位個案沒有一開始就要求計算,願意大約的去估測答案,

因此,他們在整數方面是有數感能力的展現的,可以找最接近且容易相乘的整數來做估 算,並估計大約的答案。此情形與 Sowder 和 Wheeler(1989)的研究結果不太相同,他 們認為要求學生做估算的時候,沒有一位學生可以拋棄傳統的計算模式,學生們很難忽 略不影響結果的數字,也很難將這些數字視為零。但本研究顯示,學生能重組或轉換該 數字來進行估算,而不需使用傳統的計算模式。由此可知學生在整數的估算上較無困 難,若能以此為根基,則能進一步幫助學童發展更進階的概念,如小數及分數的估算策 略。

三、整數數線題型中學生能主動運用參考點,找出數線中間的參考值

研究者發現,學生在回答整數數線的問題時,較能主動運用參考點【札 960424】,

會利用 50 來判斷答案的合理性,如例 1-6 所示,S01 以 50 為參考值,再找出 50 到 100 的一半是 75。

【例 1-6】

研:好!第一題【如右】答案是多少?

S01:75【很快的回答出來】

研:為什麼?

0 50 100

S01:因為這一段距離就是他的一半…

……

研:你剛剛說這段距離怎樣?

S01:這段距離..阿..中間好像就是他的一半(指 50 到 100 的中間是一半)。 研:誰跟誰的一半?

S01:50 到這個箭頭(指 100)的地方。

S01:就一半一半去看阿… 25..50..75。【B10108-0205】

S03 的反應也與 S01 相同,但 S02 雖然也運用 50 來當參考值,他卻回答框框裡的 答案是 60(如例 1-7),顯示他並不了解數線的相對位置,亦不會判斷答案的合理性。

【例 1-7】

研:好!來先看第一題,然後告訴我框框裡面答案是多少?

S02:60。

研:為什麼?

S02:因為 50 的後面是 60…ㄟ..50 前面是 60【不知如何表示數線上的說法】。

研:到底是前面還是後面?

S02:前面。

研:50 再來是多少?

S02:是 60。

研:那這應該叫右邊,不是前面。

研:50 的右邊是誰?

S02:50 的右邊是 40。

研:對呀!你覺得這個位置剛好 60 嗎?

S02:嗯!【B201001-0202】

由以上的情形來看,除了 S02 外,其他兩位學生對於整數數線上的數值表示較無問 題,可以運用參考點來判斷該數值在數線上的位置。

壹、 數感能力的不足

經過訪談,研究者發現學生數感不佳的原因主要可分為三大部分,首先是基本概念 不足而影響數感發展;其次是因為認知表徵不佳而影響其概念;最後一類為能記憶計算 或判斷的規則但不懂運用的技巧。以下依照研究者在訪談時學生解題反應的不同,分成

研究者所歸納出的三大類型來分別敘述。

S03:對!【A30101-0110】

S03因為不瞭解分數的意義,而認為分母比較大,分數就比較大,忽略了分母與分

S01:哎呀!我不知道怎麼講嘛!(害羞的笑笑)【A10101-0109】

由以上的例子中,研究者發現 S01 已知道分的意義,並能說明

並敘述分割後的單位分數大小,以及部分和全體的關係。

(二)有小數稠密性的迷思

在發展小數稠密性的能力前,學生要能理解小數的位值關係、小數是除的結果,並 知道兩個小數間有無限個小數,意即小數間可以無限分割。認知到達此層次的學生,即 可知道小數和小數之間會有無限多個小數。當學生具備此能力時,便能大略的將數排 序。因此具備小數稠密性概念能讓學生進一步對數系統有所瞭解。

研究者發現三位個案在小數稠密性的概念方面皆顯不足【札960501】。例如在「9.4 和 9.5 之間有多少個小數?為什麼?」這道題目中,三位個案的答案各異。S01認為9.4和9.5 之間只有一個小數,他的想法為9.5減9.4等於0.1,所以有1個小數,顯示其運用小數加減 的方法來解釋。S02認為9.4跟9.5中間沒有小數,顯然在判斷時受到整數性質的影響,未 具有小數稠密性的概念。而S03認為9.4跟9.5中間有0.1個小數,一樣是用小數加減的問題 來解釋(例1- 10,1-11,1-12所示)。

【例 1-10】

研:那現在問你喔!9.4 跟 9.5 這兩個數的中間有多少個小數?

S01:一個。

研:為什麼?

S01:一個,因為算出來是 1。

研:哪裡算出來是 1?

S01:9.4 跟 9.5。

研:9.4 跟 9.5?

S01:差 0.1【C10508-0516】

【例 1-11】

研:來!9.4 和 9.5 之間有多少個小數?

S02:1…差一個而已…9.4 跟 9.5…0.1 個小數。

研:0.1 個小數?

S02:就是 1 個而已。

研:1 個?為什麼?

S02:9.4 跟 9.5…嗯..應該差 0 個吧!0 個小數。

研:0 個小數喔!為什麼?

S02:9.4 再來就是 9.5 了

研:所以你覺得他中間沒有小數了喔?

S02:對阿!【訪 C21323-1332】

【例 1-12】

研:再來第二題,9.4 跟 9.5 之間有多少個小數!為什麼?

S03:嗯…【想了一會】0.1 個。

研:9.4 跟 9.5 中間有…

S03:0.1 個。

研:為什麼?

S03:因為…0.4 再加 0.1 就等於 0.5。【C30534-0540】

根據 S02 的反應,他認為 9.4 和 9.5 中間沒有小數,極有可能是因為小數的學習在 整數之後,因此受整數性質的影響,將整數概念過度類推到小數上,認為相鄰的兩個整 數間沒有數字。而 S01 和 S03 皆認為 9.4 和 9.5 中間有一個小數,其思考方式都是用小數 的加減來回答,未建立小數稠密性的概念,因而產生迷思。劉曼麗(1998)及 Hart 等人

(1981)的研究中發現不少學童缺乏小數稠密性的概念,本研究三位學童的反應亦有類 似的現象。

由以上三位個案的反應中可知,三位皆未認清小數具有稠密性的性質,不知道任意 兩個小數之間有無限多個小數存在,皆具有小數稠密性的迷思。此現象將會影響學生的 數感能力,學生可能無法利用稠密性這個概念來排序數的大小。

由第二章文獻探討中可知,比較數大小的能力包括了比較整數、分數、小數等不同 數系中不同數值,依照大小將不同的數加以排序、以及了解數的稠密性等。因此,可以 得知,如果能建立學生數的稠密性概念,對於學生發展比較數大小的能力會有相當的重

由第二章文獻探討中可知,比較數大小的能力包括了比較整數、分數、小數等不同 數系中不同數值,依照大小將不同的數加以排序、以及了解數的稠密性等。因此,可以 得知,如果能建立學生數的稠密性概念,對於學生發展比較數大小的能力會有相當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