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南韓政黨體系變遷與民主轉型經驗

第三章 歷史脈絡描述:台灣和南韓政黨體系變遷與民主 轉型經驗

第三節 南韓政黨體系變遷與民主轉型經驗

118 Gary Cox, 1987, The Efficient Secre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9 吳文程,《政黨與選舉概論》,頁13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龐雜與失焦。基此,本節參酌若干學者的分項範式,120配合筆者自身 的研究心得,依照南韓六個共和時期為基礎的時序劃分架構,且以各 共和國的政權領導者為基準點,依政黨體系發展特徵區分為:「草創 期」、「壓抑期」、「開放期」、「規律期」。

一、草創期(1945~1961)

1945 年 8 月,朝鮮半島光復是現代政黨體系草創的肇始點,自此 政黨體系就圍繞在「民主-威權循環圈」(democratic-authoritarian cycle) 的政治體系中運作。涵蓋的時序縱深,歷經 1945~1948 年美軍軍政廳 託管治理時期,1948~1960 年李承晚專權的第一共和時期,1960~1961 年短暫實施內閣制的第二共和時期。20 世紀初,與台灣政治命運相 同,朝鮮半島由於地緣戰略的重要性,成為列強俎上肉,最終於 1910 年淪為日本殖民地。「李氏朝鮮王朝」(Chosun Dynasty, 1392-1910)覆 滅後,不少愛國志士相繼出走海外,建立抗日基地,為有效統合力量,

開始形成類似一種政治團體,經由不斷組織演化和權力組合,逐漸發 展以金九(Kim Gu)為領導中心的「韓國獨立黨」(Hankuk Independence Party)和金若山(Kim Yak-san)121為首的「朝鮮民主革命黨」。前者走的 是「民族主義」的右派路線;後者則偏向「共產主義」左傾色彩,政 黨個人化與左、右翼意識型態分歧已見雛型,但也開啟政黨的濫觴。122 惟當時政黨活動以反日及光復朝鮮為宗旨,性質類似一種抗爭團體或 游擊組織,非從事體制內選舉競爭與政治動員的正式政治組織。這些 流亡海外的政黨組織多採激進的抗日路線,並與當地政府有一定政治 聯繫,給日方不小的統治難度。為防堵海外勢力與朝鮮本土反日陣線 的串連,殖民政府採取的因應策略與治台後期類似:一方面採取全面 遏阻與強力取締組黨活動,另一方面也允許少數親日的本土菁英參與 地方議會的投票與選舉,123且選舉制度同樣也引進 SNTV-MMD 制,

120 筆者檢閱國內外有關探討南韓政黨政治發展或政黨體系變遷之諸多文獻,鮮少以政黨體系類型 做為內容描述的區分基準,大部份多以六個共和國時期或各時期領導人直接區分。另有其它學 者則以政黨體系變遷過程的特徵,配合政治權力演進或制度變動做為區分的依據。筆者係採取 後者,區分方式主要參考的學者,如鄭繼永,將其劃分為「形成期」、「壟斷期」、「集中期」及

「分散期」。石忠山則區分「初胚期」、「壓抑期」和「解放期」。筆者統整之後,根據自己的研 究心得,區分為內文中之四個時期。參見鄭繼永,〈韓國政黨體系〉,頁 35;石忠山,〈當代韓 國政黨政治之發展與挑戰〉,頁 133-139。

121 亦稱為金元鳳(Kim Won-bong)。

122 林秋山,1998,《韓國綜論-政經外交篇(中)》。台北:水牛出版社。頁 295。

123 Andrew Namn, 1993, Korean 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 History of the Korean People. Seoul:

Hollym Corporation. Pp. 34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但並未引發類似台灣地方派系化的傾向。總體而言,第二次大戰結束 前,朝鮮並沒有出現類似西方國家的政黨政治實踐,而是光復後美國 託管治理時期有計劃性扶植的結果。

(一) 軍政廳時期(1945~1948)-外部力量的營建

本小節接著剖析草創期的三個分項時期。首先是美軍軍政廳治理 時期。由於朝鮮半島佔有優越的戰略地緣位置,124為儘速鞏固佔領區 的支配權,美軍在 1945 年 9 月登陸仁川(Inchon)後,旋即成立「美軍 駐韓陸軍軍政廳」(The United States Army Military Government in Korea, USAMGIK)125。託管期間,北緯 38 度線以北,由蘇聯與中共 背後支持的金日成政權控制,以南則是出現社會失序與政局紛亂的亂 象。為防止金日成蠢動南攻與蘇聯趁機覬覦,儘快恢復朝鮮半島南部 的安定與和平,移入美式的民主規則和政治制度,加速改造南韓為民 主國家成為重點目標,同時為落實民主憲政制度的有效運作,開放政 黨成立成為優先任務之一。

起初,軍政廳對於結社組黨採取無限制的「自由放任」政策,卻 造成社會充斥著政黨林立的亂象,以及左、右翼政黨間激烈鬥爭傾軋 的失序局面。為確保美國戰略利益,官方說辭名為抑制無組織政黨的 無條件亂立,但背後動機是藉此扶植親美的右派政黨勢力,進而壓制 親日的守舊派或意識型態傾共的左翼勢力趁機崛起,手段包括:嚴禁 勞工與農民團體的設立、關閉親左傾報社、逮捕反美勞工或政治領袖 等高壓作為。126為實踐「扶右制左」的政黨處理最高指導原則,全面 建立一種「反共產體系」,127最高司令官霍奇(John R. Hodge)於 1945 年 9 月發布一條非常重要的訓令:「美方未來只跟有組織化的政治團體 談論與進行戰後重建的工作。」128循此準則,軍政廳於 1946 年改採「政

124 Woon-tai Kim, 2001, “Korean Politics: Setting and Political Culture.” in Understanding Korean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edited by Soong-hoom Kil and Chung-in Moon.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p. 11.

125 中文文獻對於美軍駐南韓最高託管機構的名稱翻譯不一而足。有的稱為「美軍駐韓臨時政府」, 亦有稱為「美軍駐韓託管政府」,甚有的直接稱為「美國駐韓軍政府」等。本文以下採用軍政 廳名稱,以突顯「軍政合一」與「臨時託管」的治理型態與機構定位。

126 Sun-hyuk Kim, 2000, The Politics of Democratization in Korea: The Role of Civil Society.

Pittsburgh,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Pp. 27.

127 Chan-pyo Park, 2002, “The American Military Government and the Framework for Democracy in South Korea.” in Korea Under the American Military Government,1945-1948, edited by Bonnie B.C. Oh. Westport, CT: Praege. Pp. 123-149.

128 胡本良,2008,〈韓國與中國台灣地區民主政治發展比較〉。《行政論壇》6:8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黨登記制」,深刻制約日後政黨體系的發展格局。此一舉措,衝擊最深 是,大量充斥以政治老闆和少數菁英為主的個人化或「幹部型政黨」

(cadre party),129開啟日後個人主義和權威主義化的政黨體系傾向。

儘管改行嚴格的政黨登記制,但為爭取建國後政治主導地位,當 時南韓舊傳統與新崛起的政治菁英、社會意見領袖、抗日代表人物或 海歸派人士等紛紛利用個人的資源和名望成立政黨來競逐政治權力,

企圖拓展自身的人脈網絡及政治版圖,一時之間,登記政黨成為主流 運動。單從1945年8月光復至10月短短2個多月時間,竟高達有54個政 治團體完成登記,1年之後,政黨數目更爆增到超過154個,130到1947 年,國內自行籌組的政黨竟多達344個之多。131群黨並起的驚人盛況,

如同火山爆發的「共噴現象」。132雖然政黨數目多不勝數,但絕大多數 均為缺乏嚴謹組織規範及無明確的政黨理念的政治幫派或團體派系而 已,133類似一種「宗派政治」和「幫派政治」的特徵。134

在繁星政黨群中,主要政黨包括呂運亨(Yeo Un-hyeong)、李承晚 (Rhee Syng-man)、金九與朴憲永(Park Heon-young)等過去在日治時期 的政治人物組成的政黨(見表 3-9)。由於政黨的亂立與浮濫,造成政治 亂象叢生,使得軍政廳對政黨登記審查開始趨於嚴格。135在有意扶植 親美人士的右翼政黨之控管策略下,多數極端左翼與非親美路線的政 黨逐漸沒落或遁入地下,政黨體系版圖在美方強力支配下不斷洗牌及 重整,最終整合為「民族自主聯盟」、「國民會」、「韓國民主黨」、「韓 國獨立黨」四個主要政黨把持政黨體系的局面。136

129 David C. Kang, 2001,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Korean Politics.” in Understanding Korean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edited by Soong-hoom Kil and Chung-in Moon.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p. 84.

130 C.I. Eugene Kim and Young Whan Kihl, 1976, Party Politics and Elections in Korea . Silver Spring, MD: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n Korean Affairs. Pp. 9.

131 344 個含非註冊與註冊之政黨,參見 Youn-ho Park, 1988, State, Sosiety, and Authoritarian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Korea.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inncinnate. Pp.89.

132 鄭繼永,〈韓國政黨體系〉,頁 35。

133 董向榮,2006,〈韓國政黨政治的發展與演變〉。《當代韓國》2:50。

134 鄭繼永,2007,〈韓國政黨與政黨體系的變遷動因初探〉。收錄於李文主編,《東亞:政黨政治 與政治參與》。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頁 75。

135 軍政廳對於南韓政黨的基本立場是建立在扶植親美右翼路線,排擠走左傾路線的政治勢力的 思維上。為落實此一思維,軍政黨透過政黨審查制度的篩選方式來達成,從登陸南韓後,最早

採行的政黨放任態度,到後來一系列的「政黨申報制」、「政黨登記制」到「政黨許可制」,政

黨審查可謂愈趨嚴格。例如,1946 年 2 月 23 日,軍政廳頒布第 55 號「政黨登記法令」當中 規定,「凡三人以上組織的政治團體必須向軍政廳登記,否則視為無效或非法政黨。

136 鄭繼永,〈韓國政黨體系〉,頁 3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3-9 1945 年光復初期南韓主要政黨暨變遷一覽表

政黨名稱 主導人物 成立時間 消亡時間

建國準備委員會 呂運亨、安在鴻 1945 年 08 月 17 日 1945 年 11 月 12 日 韓國獨立黨 金九、趙素昂 1945 年 08 月 28 日 1948 年 07 月 17 日 國民黨 安在鴻 1945 年 09 月 01 日 1947 年 07 月 02 日 朝鮮共產黨 朴憲永 1945 年 09 月 12 日 1945 年 11 月 13 日 韓國民主黨 元世勛、金炳魯、趙炳玉 1945 年 09 月 16 日 後不斷被他黨吸收 韓國人民黨 呂運亨 1945 年 11 月 12 日 1947 年 05 月 24 日 南朝鮮勞動黨 安在鴻 1945 年 11 月 13 日 1949 年 10 月

勤勞人民黨 呂運亨 1947 年 5 月 24 日 1947 年 07 月 19 日

資料來源:鄭繼永,〈韓國政黨體系〉,頁 35。

依 Huntington 的分類,當時南韓政黨體系發展,屬於初始的「派 別活動」階段,也就是參政及制度化的水準非常低度。137以下幾項特 徵可解明:1.政黨組織在權力至上和利益優先的軌道上分合頻繁,黨 名依政情變化快速更動。2.政黨淪為政治強人恩庇或內部派系爭權的 御用工具,「以人領黨」或「派系治黨」特徵明顯,「派系主義」

(factionalism),「個人主義」(personalism)與「恩庇主義」(clientelism) 普遍瀰漫於政黨體系,138造成政黨隨領袖實力強弱快速消長,多數的 政黨壽命不長。3.政黨內部沒有一套正常運作制度、嚴謹黨規紀律與 縝密組織架構,僅聽命於菁英的命令或意志辦事。139以上特徵,開始 形塑政黨體系「首腦化」、「私有化」、「零碎化」、「派系化」等不良特 徵及惡性體質,延續為政治傳統與政黨運作習慣,鋪陳南韓政黨體系 制度化的不利發展條件。

(二) 第一共和時期(1948~1960)

三年託管結束後,政局紊亂的南韓走向建國之路,民主憲政體制 的建立與實行,宣告政黨開始嵌入政治體制與立憲主義運作,政黨體 系不再是大國權力支配的臨時產物,而是必須結合選舉制度、憲政體

三年託管結束後,政局紊亂的南韓走向建國之路,民主憲政體制 的建立與實行,宣告政黨開始嵌入政治體制與立憲主義運作,政黨體 系不再是大國權力支配的臨時產物,而是必須結合選舉制度、憲政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