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理論探討與文獻回顧

第二節 民主鞏固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持度的改變,即政黨體系的「浮動性」(volatility)。4.政黨體系反映 出來的社會分歧程度。53

第二節 民主鞏固

一、民主鞏固議題的興起:民主化的必然或退潮?

根據Huntington的說法,自1974年葡萄牙(Portugal)軍人獨裁政 權垮台走向民主國家以來,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已成功席捲與主導全 球政治體制的走向。54以南歐為幅射基點,擴散的民主動能,不但 在1990年代成功推倒中東歐與蘇聯共產世界之鐵幕圍牆,55帶動的 骨牌效應與示範作用,也讓拉丁美洲、非洲到亞洲等其他區域的獨 裁與威權政權相繼崩潰,大量新興民主國家崛起或「重新民主化」

(re-democratization),曠世成就被讚譽為「民主世紀」(the century of democracy)的來臨。56不同前二波的民主化,大量獨裁與威權國家轉 型為新興民主國家是為主要特徵。截至2012年為止,根據「自由之 家」(Freedom House)的的統計,在受評比的全球195國已有90國已 達「完全自由」的標準,比率佔46%,「選舉式民主」(electoral democracies)國家共有117個,比率佔60%,較之30多年前的不到40 個民主國家,數量已超出近3倍之多(見表2-2及表2-3)。正因全球大 規模民主轉型現象造就的民主榮景,導致相關的民主化理論,成為 比較政治領域研究的「真實成長工業」。57

53 Jan-Erik Lane and Svante Ersson, 1994, Politics and Society in Western European. 3th. London:

Sage.

54 Doh Chull Shin, 2007, “Democratization: Perspective from from Global Citizenries.”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Behavior, edited by Russell J. Dalton and Hans-Dieter Klingeman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316-339; Samuel P. Huntington, 1991, The Third Waves: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OK: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55 從 1989 年匈牙利率先從一黨專政體制轉型到多黨競爭體制開始,之後蘇聯、波羅的海三小

國、波蘭、東德、捷克、羅馬尼亞等共產體制相繼崩潰,同時開始舉行有競爭性的選舉。

詳見 Samuel P.Huntington 著,劉軍寧譯,2004,《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 21。

56 Wolfgang Merkel, 2004, “Embedded and Defective Democracies.” Democratization 11(5):33-58.

57 Doh Chull Shin, 1994, “On the Third Wave of Democratization: A Synthesis and Evaluation of Recent Theory and Research.” World Politics 47(1): 138-13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2-2 全球自由狀況調查(1980~2012)

年度 國家

總數

完全自由國家 部份自由國家 非自由國家

數目 比例(%) 數目 比例(%) 數目 比例(%)

2012 195 90 46 58 30 47 24

2011 195 87 45 60 31 48 24

2010 194 87 45 60 31 47 24

2009 194 89 46 58 30 47 24

2008 193 89 46 62 32 42 22

2007 193 90 47 60 31 43 22

2006 193 90 47 58 30 45 23

2005 192 89 46 58 30 45 24

2004 192 89 46 54 28 49 26

2003 192 88 46 55 29 49 25

2002 192 89 46 55 29 48 25

2001 192 85 44 59 31 48 25

2000 192 86 45 58 30 48 25

1999 192 85 44 60 31 47 25

1998 191 88 46 53 28 50 26

1997 191 81 42 57 30 53 28

1996 191 79 41 59 31 53 28

1995 191 76 40 62 32 53 28

1994 191 76 40 61 32 54 28

1993 190 72 38 63 33 55 29

1992 186 75 40 73 39 38 21

1991 183 76 42 65 35 42 23

1990 165 65 40 50 30 50 30

1989 167 61 37 44 26 62 37

1988 167 60 36 39 23 68 41

1987 167 58 35 58 35 51 30

1986 167 57 34 57 34 53 32

1985 167 56 34 56 34 55 33

1984 167 53 32 59 35 55 33

1982-1983 166 52 31 56 34 58 35

1981-1982 165 54 33 47 28 64 39

1980 162 51 31 51 31 60 37

資料來源:http://www.freedomhouse.org/sites/default/files/FIW%202013%20Charts%20 and%20 Graphs%20for%20Web.pdf.

說明:1981–1982 年與 1982–1983 年此兩次為自由之家的跨年調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2-3 全球「選舉式民主」國家的統計調查(1974~2012)

年度 國家總數 選舉式民主國家總數 所佔比例(%)

2012 195 117 60

2011 195 117 60

2009 194 116 60

2008 193 119 62

2007 193 121 63

2006 193 123 64

2005 192 123 64

2004 192 119 62

2003 192 117 61

2002 192 121 63

2001 192 121 63

2000 192 120 63

1999 192 120 63

1998 191 117 61

1997 191 117 61

1996 191 118 62

1995 191 115 60

1994 191 113 59

1993 190 108 57

1992 186 99 53

1991 183 89 49

1990 165 76 46

1989 167 69 41

1974 142 39 28

資料來源:http://www.freedomhouse.org/sites/default/files/FIW%202013% 20Cha ts%20and%20Graphs%20for%20Web.pdf.

經過 30 多年的發展,由於新興民主國家的擴散速度與增加數量 已大幅趨緩,故學界的研究趨勢與探討視野,逐漸從偏向民主轉型 的 過 程 問 題 轉 移 至 後 民 主 化 時 代 「 民 主 鞏 固 」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議題。58對此,Huntington 即指出,民主化歷經四個階 段:(一)「威權體制的衰敗」(decay of authoritarian rule);(二)「轉 型」(transition);(三)「鞏固」(consolidation);(四)「民主政治秩序 的釀成」(the maturing of democratic political order)。其中,民主轉型

58 有關民主化理論研究方向轉移的探討,參見 Andres Schedler, 1998, “What is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Journal of Democracy 9(2): 91-107;施正鋒,2002,〈台灣民主化的挑戰-

國家肇建、民族塑造、以及國家打造〉。發表於「從歐洲反思台灣-在民主的元素中,探 索台灣主體性的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歐洲聯盟研究協會主辦,2002 年 11 月 16 日。

頁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與民主鞏固問題為現行學者最為關切與投入的研究焦點。59當今有 關民主鞏固的學理研究和實證應用,雖缺乏一致的標準與共識,應 然面與實然面仍有接軌落差。然受到以下三種原因的影響,致使民 主鞏固議題的研究迄今不曾間斷:(一)第三波民主化是否會重蹈前 兩波民主化的「民主回潮」(democratic reverse)現象;60 (二)新興民 主國家視追求民主鞏固為重大政治目標引發的研究誘因;(三)一些 學者對民主化仍在全球持續擴散抱持高度樂觀的態度,認為全球民 主化的轉型工程尚未停歇,甚至預言會再出現或接續「第四波民主 化」(the fourth wave of democratization)的現象。61基於此,學者們不 僅積極詮釋和界定民主鞏固的概念、定義和內涵,也競相探索那些 因素、變數與環境,會影響或干擾一國民主鞏固的變動過程及強弱 程度,並嘗試設計各種測量民主鞏固的操作化指標,希望透過質化 與量化研究途徑的結合,勾勒一套完整性和系統性的民主轉型理 論,進而增強民主鞏固的學理底蘊。62

二、「民主鞏固」的概念:「廣義」與「狹義」的分歧

當前民主鞏固研究的主流趨勢,明顯受到比較政治學領域興起 的「新制度主義」所影響,63多半聚焦一套符合民主要求的政治制 度安排,對於民主鞏固的影響和制約。641970 年代末期興起的民主 化理論和後續的民主鞏固概念,因為制度觀點、思維模式與研究路 線的契合,故擷取新制度論的觀點,紛紛強調以「民主過程的制度

59 Samuel P. Huntington, 1989, “The Modest Meaning of Democracy.” in Democracy in the Americas: Stopping the Pendulum, edited by Robert A. Pastor. New York: Holmes and Meier.

Pp. 33.

60 根據 Huntington 的見解,民主政治史上,前二波民主化之後,都發生過大規模的民主逆流。

分別是:1922~1942 年第一次逆流與 1958~1975 年第二次逆流。參見 Huntington, The Third Waves: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Pp.13.

61 Larry Diamond曾經以Huntington第三波民主化理論為基礎,提出了「第四波民主化」(the fourth wave)是否會出現的概念。他認為,第三波民主化經過30多年的擴散,似乎有退潮的 趨勢,而第四波民主化是否會出現,觀察重心聚焦於中國大陸與回教、阿拉伯世界民主發 展的可能性,以及各區域的新興民主國家是否會持續增加。至於其它學者,則是以民主倒 退後再重新民主化來界定第四波民主化的概念。參見Larry Diamond, 2000, “The End of the Third Waves and the Start of the Fourth,” in The Democratic Invention, edited by Narc F. Plattner and Joao Carlos Espada.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p.13-33; Michael McFaul, 2002, “The Fourth Wave of Democracy and Dictatorship: NoncooperativeTransitions in the Postcommunist World.” World Politics 54(2): 212-244.

62 David Collier and Steven Levitsky, 1997, “Democracy with Adjectives: Conceptual Innovation in Comparative Research.” World Politics 49(3): 4311-4345.

63 Arend Lijphart and Carlos H. Waisman(eds), 1996, Institutional design in new democracies:

Eastern Europe and Latin America.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64 黃德福,1997,〈政黨體系與民主政治之鞏固:以臺灣和南韓為例〉,頁 22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化與正當化」為研究取向。65在新制度主義倡議者眼中,民主政治 的形成和鞏固,不僅來自社經條件的支持,也需要仰賴政治制度做 為後盾。66相對地,倘一國的民主業已鞏固,代表該國的民主政治 制度必定擁有深廣的正當性基礎,67因為迥異西方民主國家的制度 已高度「定型」,新興民主國家,無論在民主轉型過程或民主鞏固階 段,民主體制的制度化過程,不僅可成為推進政治改革與民主轉型 的動能,之後更可建立一套可資運作和信任的穩定民主運作機制,

提供公民和菁英參與和競爭的管道,進而形塑共同的民主價值、制 度共識和政治信念。然不可諱言的,民主制度的脆弱性,也可能帶 來威脅和破壞民主發展的風險,導致民主鞏固或崩潰的不確定性。

在新制度主義的觀點下,民主鞏固初始特徵為「選舉民主」

(electoral democracy)形式的實踐。申言之,我們要探視何謂民主鞏 固的概念,就必須從民主內涵的原點出發。Diamond 曾闡明:「民主 不僅是公平競爭與多元參與的表現形式和具體實踐,也涵括課責性 的維持、公眾意見表達、集體行動及各種公民權利及政治自由的展 現』等各種不同變項。」68經由以上的詮釋,大致擘劃出「程序民 主」(procedural democracy)與「形式民主」(formal democracy)的雙 重一體概念。69在程序民主方面,這種概念的理論淵源至少可追溯 至 Schumpeter 的經典民主定義:「民主的方式,是為了達成各種政 治決定一套制度安排,透過這種安排,某些政治行為者藉此爭取投 票者的選票,以獲取決策的合法權利。」70這種「菁英競爭理論」

的民主觀,結合 Dahl 之後建立的「多元主義論」(pluralism)與「民 主程序論」(democratic proceduralism)等觀點,構成「程序民主」的 中心意旨。而何謂「形式民主」?即是涉及到社會大眾集體針對形 塑其社會中的重要決策,要求能有更多的自主意志、論辯權利與參

65 Alex Pravda, 2001, “Introduction.” in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in Eastern Europe, Vol. 2:

International Transnational Factors, edited by Jan Zielonka and Alex Pravd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4.

66 Alfred Stepan and Cindy Skach, 1995, “Presidentialism and Parliamentar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The Failure of Presidential Democracy: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edited by Juan J. Linz and Arturo Valenzuela.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p. 119.

67 Diamond著,廖益興譯,〈緒論:民主鞏固的追求〉,頁15。

68 Larry Diamond, 1994, “Rethinking Civil Society: Towards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Journal of Democracy 5(3): 4-17.

69 Şebnem Yardımcı Geyikçi, 2011, “The Impact of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on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The Case of Turkey. “Presented for 3rd Annual Doctoral Dissertation Conference Conference of LSE Contemporary Turkish Studies. London: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May 6, 2011. Pp. 6.

70 Joseph Schumpeter , 1947,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Pp.26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與空間。71Pridham 則指出,形式民主的核心概念是一種牽涉到政權 轉移過程的思維,從而改變對於民主化理論的研究導向,從較早集 中政權轉型問題的探討,逐步轉移至「實質民主」(real democracy) 領域的研究路線上。72上述程序論與形式論的民主內涵,也成為後 續民主鞏固概念的形成與產出,奠定理論基礎與構想來源。

民主鞏固概念於 1970 年代中期左右開始形成,但有系統的建 構者應為 Huntington。他創設「雙流轉測驗」(two-turnover test)73做 為檢驗新興民主國家民主鞏固的指標。74所謂「雙流轉測驗」係指:

「一個國家只要透過民主普選方式,中央政權在不同政黨間和平輪 替兩次以上,即認定業已達成民主鞏固的目標。」75 Power 和 Gasiorowski 更有精確清晰的審度基準。他們認定,自由開放的民主 選舉是政黨取得政權及組成政府的唯一合法管道,不同的政黨參與 此一途徑,能夠交替取得中央執政權兩次,且達到公民對於政黨輪 替的期待指數持續 12 年以上,就標示民主鞏固的工程已經完成。76 但部份學者對此種「量化式」與「數字簿」的界定方法抱持質疑態 度,強烈批判這種侷限於選舉制度的觀察,僅靠兩次政黨輪替的單 一標準就斷定一國已經進入民主鞏固的狀態,不僅界定觀點太過狹 隘與主觀,也缺乏科學性的論證與整體理論的支撐,更在實務經驗 上,無法運用於一些民主倒退或崩塌的前民主國家。77舉例而言,

一些拉丁美洲或東亞民主國家,透過選舉競爭而政黨輪替的次數早 就遠超過二次以上,但民主鞏固仍處於非常不穩定的狀態,甚至從

71 Mary Kaldor and Ivan Vejvoda, 1997, “Democratization in Eastern and Central European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Affairs 73(1): 62.

72 Geoffrey Pridham, 2000, The Dynamics of Democratization: a Comparative Approach. London:

Continuum. Pp. 5.

73 文獻亦有譯稱為「雙翻轉測驗」、「二次政黨輪替測驗」、「二輪政黨輪替測驗」等等不

73 文獻亦有譯稱為「雙翻轉測驗」、「二次政黨輪替測驗」、「二輪政黨輪替測驗」等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