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政黨體系制度化」的基礎與原型-「政黨制度化」

第四章 比較分析工具的建構: 「政黨體系制度化」的測量

第二節 「政黨體系制度化」的基礎與原型-「政黨制度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對於民主鞏固表現的影響力與實證性;另一方面也順勢說明為何採用 此一概念做為比較分析工具的理由。本文認為:

「政黨體系制度化在於能夠以政黨間競爭、政黨與社會 關係、政黨在民主政治中的正當性及黨內組織化等各種連動 面向,呼應社會分歧與制度主義兩大政黨理論,也契合民主 鞏固概念中價值內化與制度認同的雙重觀點。因為在民主政 體的運作機制,政黨必須接受選舉競爭的考驗,為維持在各 項選舉的競逐實力,避免被淘汰,就必須藉由擴大與社會的 連結關係的功能,並盡責扮演溝通公民與國家的橋樑角色,

適時反映民眾的需求,以政策爭取選民的政黨認同,進而轉 化成選票。當此種效應擴散其它政黨時,自然促使多數政治 行為者、社會團體與公眾選民認可政黨,乃民主政治中不可 替代的標竿機構。而這一套邏輯關係的建立,必須植根在政 黨本身內部的組織化與民主化的原始基礎上。試想一個被某 一政治領袖或少數菁英所把持或壟斷的威權性或工具型政 黨,勢必在民主環境中難以存活,其政黨壽命必然短暫,政 治命運充滿變數。在民主市場,如果到處充斥這些個人化政 黨,不僅難以維持選舉競爭的穩定性,跟選民的連結與社會 互動是短暫的,對民主鞏固的衝擊將可預見。」

第二節 「政黨體系制度化」的基礎與原型-「政黨制度化」

一、「政黨制度化」與「政黨體系制度化」的論辯與融合

當今學界檢證政黨體系與民主鞏固因果關係的分析面向與測量 工具,主要有「政黨制度化」與「政黨體系制度化」兩種分析層次。

前者的分析層次定位在個別政黨的內部關係,關切焦點在於黨內組織 結構與權力運作模式等組織化問題。後者則擴大到政黨體系,是一種 多層次的動態概念或多面向的解釋模型,著眼於政黨的選舉競爭穩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性、植根社會的能力或社會正當性等面向。32對應 Schonfeld 歸納的 傳統政黨理論兩大研究途徑:第一種途徑聚焦於政黨的特徵屬性,以 及內部的組織結構與權力運作機制,所以黨內民主化、派系活動、提 名機制、菁英關係或領導權更迭等就成為主要議題。第二種途徑強調 政黨在政黨體系內扮演的角色與履行的功能,研究重心置於各政黨選 舉競爭實力、政黨與社會聯結等主題。33顯而易見,政黨制度化屬於 第一種研究途徑;政黨體系制度化則歸類在第二種途徑。

雖然有些學者主張,政黨與政黨體系是不同層次的研究主體,兩 者制度化的概念不能劃上等號,否則會造成研究結果的偏失,因此必 須嚴格加以區別。譬如,Basedau 與 Stroh 就強調:「政黨與政黨體系 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現象,因此從事制度化分析時,要嚴加區分。」34 但有研究者反對這樣壁壘分明的觀點,因為兩者的分析層次與研究取 向容或有異,然並不表示兩者概念相關性的絕對脫勾,而且這樣的二 分法,對於全盤理解民主鞏固問題是沒有裨益的。Randall 與 Svåsand 就強烈倡議:「不少研究政黨制度化的文獻出現一種趨勢,就是排除 或迴避政黨體系制度化的議題。但這樣的二分法對於全盤理解民主化 沒有裨益。因此,我們應該倡議,藉由政黨體系制度化建立的一些主 要面向與判準,開始探索與儘可能的拉近政黨制度化及政黨體系制度 化的連結關係,因為政黨體系制度化的過程是有助於對民主鞏固議題 的了解,特別是政黨體系的態樣將牽動一個競爭的層次。」35

對於上述爭論,筆者是贊同 Randall 與 Svåsand 的「調合論」

(harmonization)觀點。首先,政黨制度化及政黨體系制度化雖在研究 層次及分析面向有所差異,但兩者是一體的,都是環繞在制度化層次 發展成形的概念,本質上是具有互補性、衍生性、轉換性與連結性等 特徵。其次,政黨體系制度化的概念意涵及測量指標等,確實許多是 植根或延續政黨制度化概念之產物。例如,政黨體系制度化最後一個 分析面向「政黨組織化」,不僅概念意涵源自政黨制度化,測量指標

32 Vicky Randall and Lars Svåsand, 2002, “Introduc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Parties to Democracy an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Democratization 9(3): 8.

33William R. Schonfeld, 1983,“Political Parties: The Functional Approach and the Structural Alternative.” Comparative Politics 15(4): 477-499.

34 Matthias Basedau and Alexander Stroh, 2008, “Measuring Party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New Research Instrument Applied to 28 African Political Parties.” German Institute of Global and Area Studies working papers (69): 6.

35 Randall and Svåsand, “Party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New Democracies,” Pp. 6-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也幾乎沿用,如政黨壽命與政黨競爭持續力等。最後,兩者都有共同 的研究目標,那就是竭力探索政黨或政黨與民主政治的因果關係與影 響程度。因此,無論就學理的邏輯關係或是研究方法觀之,政黨制度 化可謂是構成政黨體系制度化概念的基礎,彼此具有強固與明確的概 念連結與指標依循性。基於上述背景,以下就針對各學者建構的政黨 制度化概念與測量指標加以闡述。最後再提出筆者的個人意見。

二、「政黨制度化」的多元概念與各種指標

根據裴振實(Bae Jin-seok)36的歸納,政黨制度化有兩大研究途 徑:(一)「規則導向途徑」(rule-oriented approaches):此途徑傾向分 析政黨組織內部的行為模式的變化,聚焦黨內行為者的互動與遊戲規 則的例行化與扎根化程度。(二)「組織導向途徑」(organization-oriented approaches):此途徑視政黨組織為一個分析單位,側重在組織的結構 層面。看待組織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個體價值追求,進而衍生政黨組織 化及組織複雜性等具體概念。37這兩大途徑的區分如同「指南針」

(compass)一般,能更清晰了解到政黨制度化當前的研究方向,為本 節提供有系統的論述脈絡。

開創以制度化面向與指標檢驗政黨與民主政治關係的奠基者為 Huntington。他首先對何謂制度化做了概念界定。制度化係指:「組 織和程序得以建立價值及獲得穩定的一種過程。」38反映在政黨體系 變遷過程,會經歷「派系化」、「極化」、「擴展」、「制度化」等四個不 同階段的發展路徑,而政黨能否達成制度化的最終階段是一國能夠促 成「政治穩定」(political stability)的條件。Huntington 將制度化的過 程銜接政黨發展階段的連結,以發掘各階段的政黨體系特徵,更重要 的創見是視政治穩定為測量民主鞏固的一個變數。

總體而言,政黨是政治系統一個關鍵要素,因為從制度面上,它 提供強化政治穩定的催化劑。據此前提,倘缺乏制度化政黨做為基 礎,一個發展的民主政體勢必無法成為回應或調和社會需求的管道。

36 中文名稱係為音譯。

37 Jin-seok Bae, 2003, “Why Not Organization? Toward a Definition of Party Institutionalization.”

presented for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west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the 61th National Meeting of the Midwest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Chicago, IL, April 7-10, 2003.

38 Samuel P. Huntington, 1965,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Decay.” World Politics 17(3):

39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對地,若建立政黨制度化,將提供一個組織上的結構來聚合與穩定 社會需求,進而確保有效率的政府治理能力。39梳理其核心思維:「一 國若政黨業已制度化,能夠培植更多的水平或垂直課責性,更大的公 共利益穩定性及更優質的重大政策產出,這些對於提升民主品質都有 重要的裨益。」40本此概念意涵,他建構衡量制度化的四項指標:41 1.「適應性」(adaptability):組織或機構,在面對各種內外環境挑戰

及時間壓力所能承受的程度。如果此組織能長期的維持穩定且持續 的運作,代表適應性愈強。

2.「複雜性」(complexity):係指機構的內部次級單位或下轄組織,其 層次與種類的「繁化」(multipication)與功能「分化」(differentiation) 的程度。當繁化和分化愈高時,表示制度化的程度愈高。

3.「自主性」(autonomy):機構的組織結構、議事程序或權力運作等,

能夠與其它機構社會做出有效區隔或得以獨立自主的程度。

4.「一致性」(coherence):公民社會的成員或政治行為者,對於此機 構欲發揮的功能或解決衝突對立的能力,能夠產生一致的共識與普 遍的認可。

Huntington 界定的制度化概念意涵與四項創發指標,對於持續建 構測量指標具有啟示作用。最大的影響,乃導引後續不少制度學派學 者,紛紛把制度化的概念分別運用於政黨或政黨體系的研究上,競相 提出自己的概念界定、意涵詮釋,並設計不同的衡量指標,逐漸發展 成衡量政黨或政黨體系與民主鞏固關聯性的工具學,也奠定日後政黨 體系制度化概念的崛起與發展。其中,包括 Panebianco, Levitsky, Janda, Dix, Lane, Ersson, Randall, Svåsand 等比較有代表性的學者。42 以下就針對這些學者的核心意見做一整理並說明如下。

Panebianco 延續 Huntington 的概念與指標,加以調整與修正,研 究主軸側重在個別政黨的研究層次,特別是如何以一套方式來鞏固初 生政黨的組織化。事實上,他發現,政黨制度化的程度與政黨組織形

39 Huntington,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Pp. 13-24.

40 Hicken and Kuhonta “Shadows From the Past: Party System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Asia,” Pp.573.

41 Huntington ,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Decay,” Pp.386-430.

42 提出政黨制度化的學者近年來日益增多,著作也相當豐富,但囿於篇幅,因此僅能列舉幾位

學者的觀點,筆者主要參考的是 Lupu 文中提出的學者意見為主。參見 Noam Lupu, 2008,

“Nationalisation and Party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Argentina.” Presented for the Conference on Party-System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Latin America. Barcelona: The Barcelona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November 20-21, 200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成的方式有關,決定形成的方式,有兩個關鍵要素:1.政黨組織在「散 佈」(diffusion)或「滲透」(penetration)兩類擴散方式的抉擇。2.是否 有外部「支援者」(sponsor)的存在。根據這個發現,導引出定義:「制 度化在於建立一套『鞏固』 (solidify)組織的方式。」43至於如何鞏固 政黨組織,有兩個重要的尺度:1.組織與環境「面對面」(vis à vis) 的自主化程度。2.組織內部「系統化」(systemness)的程度,或是組織 內部分支部門相互依賴的程度。

深入檢視 Panebianco 觀點,可以發現,他以自行創設的系統化 指標,融入 Huntington 提出的「複雜性」與「一致性」這兩項指標,

而捨去「適應性」的衡量功用。換言之,一個高度制度化的政黨是由

而捨去「適應性」的衡量功用。換言之,一個高度制度化的政黨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