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博士教育之現況探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第一節探討博士教育現況,第二節闡明博士生之學習經驗,第三節探究 博士生之就業規劃,第四節分析亞洲旗艦大學博士生比較相關研究,第五節綜合 討論,統整後提出歸納分析,作為本研究設計之理論基礎。

第一節 博士教育之現況探討

本節首先分析博士教育之國際現況,進一步檢視東亞主要國家之博士教育現 況,其後探討臺灣之博士教育現況。

壹、博士教育之國際現況

博士教育在不同國家體系中的理解、建構和定位有相當大的差異。在歐洲,

博士教育的社會觀念是「訓練」,尋求博士學位者在歐洲被視為「初級研究者

(junior researcher)」或「博士候選人(doctoral canditate)」,以監督指導為訓練模 式基礎(Shin, Kehm, & Jones, 2018)。

歐洲博士教育理事會(EUA Council for Doctoral Education, EUA-CDE)是在 歐洲大學協會(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 EUA)的倡議下於 2008 年成立,

目的是為了回應歐洲對博士教育和研究培訓日益增長的興趣。它現在是這一領域 最大的歐洲網絡,遍及 30 多個國家,彙集 250 多所授予博士學位的大學和從事 與博士教育和研究培訓有關機構的學術領袖和專業人員,主要目標是加強歐洲大 學的博士研究能力,在競爭激烈的全球環境中吸引和培養早期階段的優秀研究人 員(EUA-CDE, 2019)。2019 年 EUA 發布一項調查研究報告《今日歐洲的博士教 育:方法和制度結構》(Doctoral education in Europe today: approaches and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概述歐洲博士教育制度的特點和現狀,展示歐洲十多年 來博士教育改革的關鍵成果。該報告是基於歐洲博士教育理事會與比利時根特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學高等教育管理中心(Centre for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of Ghent University)

合作開展的一項綜合調查的結果,對所有歐洲高等教育機構開放,從 2017 年 11 月 8 日至 2018 年 2 月 7 日,共收到 311 份有效回覆,每個機構只接受一份問卷。

調查結果分述如下(Hasgall et al., 2019):

(一)組織結構(Organisational structures):在歐洲,博士課程和學校是主要的 組織形式。

(二)培訓與活動(Training and activities):關於博士訓練活動,明確的重點是 研究能力訓練,可轉移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培訓雖然重要,但提供訓 練的比例落後於特定(specific)和一般通用(generic)研究能力。歐洲博 士生是早期的研究人員,主要把時間花在研究活動上,機構責任以培養科 研能力為主。

(三)職業發展(Career development):歐洲大學為追求各種學術和非學術職業 道路的早期研究人員提供了支援措施。博士生主要被視為未來的學者,但 也越來越多成為未來的研究專業人士。可轉移技能培訓和部門間流動計畫 是大學促進博士學位持有者轉入非學術職業道路的兩個普遍例子。在機構 培育博士候選人的未來角色調查方面,78%的機構傾向認為博士生教育是 為未來一代的學者作準備,53%的機構認為是為高技能知識工作者作準備,

52%的機構認為是為學術界以外的研究職位作準備,培養未來一代領導者

(管理者)的工作明顯不那麼重要(29%)。

(四)資金(Funding):來源包括國家公共資源、受僱於大學、大學的獎助學金 等。對早期研究人員的財政支持是博士教育的核心問題。在研究過程中資 金的易用性和可獲得性影響博士生進行研究的許多面向。

(五)流動性(Mobility):在歐洲的大學裡,大多數博士求職者留在同一個國家,

甚至經常是在他們完成高等教育並獲得研究型學位的同一所大學裡。略超 過半數的博士求職者繼續在他們最初獲得資格學位的機構進行研究。另外 4 分之 1 的求職者轉到同一國家的另一所大學,而 5 分之 1 的求職者在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國家的大學開始他們的研究,歐洲大學的國際成員比例相當高。

(六)完成學位時間(Time to completion):大多數歐洲大學的情況,早期研究人 員平均需要 3.5 到 4.5 年才能完成博士論文。65%的大學平均完成時間在 3.5 年和 4.5 年之間,43%平均時間減少,42%保持穩定,只有 15%的機構 表示完成博士論文的平均時間增加。這些結果表示在歐洲攻讀博士學位的 時間有所縮短。

(七)監督指導(Supervision):博士生培養已經成為一種集體、受到良好監管的 努力。博士學位的監督仍以指導教授為首,但他們越來越多與來自同一所 大學內部和外部的同事組成的監督團隊協同工作。

(八)申請及入學(Application and admission):歐洲主要是根據未來的研究潛力 而不是過去的成就來錄取博士生。

(九)決策過程(Decision-making processes)及申訴程序(Complaint procedures): 博士生候選人主要在他們的大學裡有求助或挑戰決策的過程。在 90%的回 應大學中博士生可以採取與監督有關的正式投訴程序,87%大學有上訴的 權利,在 83%的決策主體中有正式代表(有投票權),70%直接參與制定 政策過程。

(十)完成率(Completion rate):大多數早期研究人員(66%)在 6 年內完成博 士論文,不同國家間有顯著差異。

在博士教育的策略重點方面,受訪機構認為博士教育最重要的策略重點是經 費、研究倫理、吸引國外博士候選人。其他重要策略優先事項包括:職業發展、

性別平等、開放資源、博士候選人的福祉以及博士候選人數量的增加。大學與企 業合作和博士候選人的社會參與的優先度則較低。未來趨勢在品質保證(Quality assurance)方面,EUA 調查結果中,機構評估作為博士教育品質的衡量指標程度 包括博士生的學術出版物(76%)、博士候選人的完成率(72%)、教員資格(66%)、 博士生的滿意度(54%)、其他定性指標(54%)、國際化水準(53%)、吸引競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性資金的能力(41%)、博士畢業生的職業(33%)、與社會的相關性(26%)、與 經濟的相關性(18%)。

美國的研究生教育被認為是全球領先的博士模式。在美國,尋求博士學位者 被視為「博士學生(doctoral student)」,博士培育的社會觀念是博士「教育」,以 課程作業與監督指導研究為基礎(Shin, Kehm, & Jones, 2018)。美國的博士學位 通常包括 4 到 8 年的學習,包括學位完成前的幾個里程碑。學生首先完成所選專 業領域的必修課程,然後進行綜合考試。這些里程碑是為了培養學生在他們的領 域進行獨立研究的能力,通常跨越課程的前兩年。他們通常隨後提交和答辯論文 提案。這個過程是為了證明學生已經準備好進行他們的論文研究。通常從第 3 年 開始,學生開始他們的論文研究。匯集、分析、傳播和捍衛答辯這項研究構成課 程的其餘部分(Etmanski, 2019)。

Weisbuch 與 Cassuto(2016)回顧了 1990 年至 2015 年間美國博士教育發展 的當代歷史,他們指出美國博士學位花的時間太長,人文學科大約 8 年,理科大 約 6 年,外加博士後。而美國博士課程流失率約 50%,在社會上處於不利地位群 體的博士生所占比例嚴重不足,大多數學位課程都基於一項假設,認為博士生會 從事學術工作,但事實上,在美國幾乎 50%的人文學科博士生從未在任何類型的 大學或學院獲得終身職位,50%的理科博士生甚至沒有把學術生涯作為他們的就 業目標。Weisbuch 與 Cassuto 提出美國博士教育面臨的 12 項主要挑戰:入學和 流失率(Admission and Attrition);多樣性(Diversity);數據和評估(Data and Assessment):課程缺乏學生成績和課程有效性的數據;學生支持(Student Support): 財務支援;專業認同和公眾參與(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Public Engagement);

完成學位的時間(Time to Degree)長的不合理;職業生涯目標(Career Aims):

博士教育的課程結構往往以教師的職業生涯為前提,而不是發展具有跨社會部門 多方面應用的專門知識形式;課程的連貫性和知識的廣度(Curricular Coherence and Intellectual Breadth);指導和部門文化(Advising and Departmental Cultur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資格考試(Qualifying Exams);獎學金和學位論文(Scholarship and the Dissertation): 發表的壓力延長了獲得學位的時間,或擠壓了其他的培訓;教學(Pedagogy):

博士生所教的課程是教授們不願意教的,而不是培養博士生有能力作為教育者的 一系列課程。

貳、東亞主要國家博士教育現況

在東亞,博士教育的社會觀念是「博士教育與訓練」,訓練模式以課程作業 為基礎加上監督指導(Shin, Kehm, & Jones, 2018)。

Shin、Postiglione 與 Ho(2018)以全球與比較觀點分析東亞博士教育面臨的 挑戰,研究的數據來源廣泛,首先選擇了有代表性的博士教育體系作為分析,包 括 4 個歐洲系統(德國、法國、義大利、瑞典),4 個英美體系(美國、英國、

加拿大、澳大利亞),和 4 個東亞國家(日本、韓國、中國大陸、馬來西亞);

其次是「變遷中的學術職業(The Changing Academic Profession, CAP)」調查數 據,來自主要博士訓練系統,包括英美體系、歐洲、拉丁美洲、南非和東亞體系,

這是少數提供跨國博士訓練資訊的數據來源之一,調查包含在博士學生時的學術 博士訓練經驗,選擇 2,744 位獲得博士學位的學者樣本;另外還包括「亞洲旗艦 大學博士生比較研究」中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大學、首爾國立大學、一所美國 研究型大學的數據,每所大學提供超過 300 個案例;同時也使用提供博士教育國 家統計數據的其他數據來源,尤其是 2017 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提供的博士教 育數據。研究結果分析博士教育變遷的改變趨勢歸納為 4 個方面:各國博士教育 快速增長、各國博士訓練模式成長的相似性、伴隨知識產業日減增長的社會需求 而來的挑戰,以及基於能力的博士教育日益普及。Shin 等人指出全球博士訓練計 畫正經歷挑戰,包括訓練學者與訓練專業工作人員間的認同危機、博士學位的市 場價值下降,狹隘的學科基礎訓練、博士訓練的品質保證,以及為博士生提供資 助等議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下針對東亞主要國家包括韓國、日本、中國大陸、臺灣等的博士教育現況 做初步描述,這幾個國家都以旗艦研究型大學、主要大學或全國調查的方式參與 了「亞洲旗艦大學博士生比較研究」國際合作研究案,瞭解不同國家的背景脈絡

以下針對東亞主要國家包括韓國、日本、中國大陸、臺灣等的博士教育現況 做初步描述,這幾個國家都以旗艦研究型大學、主要大學或全國調查的方式參與 了「亞洲旗艦大學博士生比較研究」國際合作研究案,瞭解不同國家的背景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