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博士生學習經驗與就業規劃之研究:以一所研究型大學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博士生學習經驗與就業規劃之研究:以一所研究型大學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8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 榮 政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博士生學習經驗與就業規劃之研究: 以一所研究型大學為例 Nat. io. sit. y. A Study on Doctoral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Career Planning:. n. al. er. A Case Study of a Research University.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趙 靜 婷 撰 中華民國 109 年 1 月 DOI:10.6814/NCCU202000345.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NCCU202000345.

(3) 謝辭. 謝謝我的指導教授陳榮政老師,在撰寫論文期間、口試和論文修正階段給予 我的指導和幫助,非常感謝。謝謝口試委員湯志民老師、何希慧老師細心審閱, 給予寶貴的修正意見,讓論文內容更加精進。謝謝所有政大師長在課程階段的用 心傳授與指導。 在政大念書期間,很感謝有玟燕為伴,相互扶持,妳對我的幫助我銘記於心。 謝謝賴喜美老師、彥慧,妳們的支持和關心,一路陪伴我完成論文。謝謝佰勝和. 政 治 大 體諒、Paul 的支持,你們給予我無限包容,我才能順利完成學位。 立. 所有幫助過我的學生,你們在問卷階段給予的意見和協助非常重要。謝謝媽媽的. ‧ 國. 學. 我非常感謝回覆問卷的 426 位博士生,你們的回覆是這篇論文完成的關鍵, 謝謝你們願意分享博士階段的學習經驗,衷心祝福你們今日付出的善意,未來都. ‧. 有最美好的回報。.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n U engchi. iv. 靜婷 2020 年 2 月. DOI:10.6814/NCCU202000345.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NCCU202000345.

(5) 摘要 本研究以一所研究型大學為例,探討博士生學習經驗與就業規劃之現況、差 異以及博士生學習經驗對就業規劃的預測因素。研究使用之調查工具為「亞洲旗 艦大學博士生比較研究(Comparative Study of Doctoral Students in Asian Flagship Universities)」臺灣研究團隊翻譯之問卷,有效樣本 426 份,以描述統計、卡方 檢定、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羅吉斯迴歸進行分析與探討,獲致 結論:. 政 治 大 能力訓練、課程規劃、支持系統層面均感受中高程度正向學習品質,而同儕 立. 一、博士生整體學習經驗現況極佳,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在文化氛圍、指導關係、. ‧ 國. 學. 互動及壓力情形之感受為中低程度。. 二、博士生就業規劃現況以非學術工作意向多於學術工作意向。. ‧. 三、指導教授的指導頻率影響博士生整體學習經驗,頻繁的指導對於博士生在指. sit. y. Nat. 導關係、課程規劃、支持系統、文化氛圍、能力訓練的感受均有正面幫助。. n. al. er. io. 四、不同專業學科領域在博士生就業規劃意向上具有顯著差異,STEM 領域博士. v. 生就業規劃意向傾向非學術工作,非 STEM 領域博士生就業規劃意向傾向 學術工作。. Ch. engchi. i n U. 五、就業規劃意向為學術工作之博士生在學習經驗中的指導關係感受高於就業規 劃意向為非學術工作之博士生。 六、STEM 與非 STEM 之專業領域以及學習經驗中的指導關係,對於博士生從事 學術工作之就業規劃具有顯著預測力。 根據以上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供高等教育機構及教育工作者未來研究參考。. 關鍵詞:博士生就業規劃、博士生學習經驗、博士教育. I. DOI:10.6814/NCCU202000345.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II. DOI:10.6814/NCCU202000345.

(7) Abstract. This study takes a research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fferences of doctoral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career planning, as well as the predictive factors of doctoral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career planning. The survey tool of this study is the questionnaire translated by a Taiwanese research team, namely “Comparative Study of Doctoral Students in Asian Flagship Universities”. A total of 426 valid sample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hi-squared test,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政 治 大. (one-way ANOVA),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Conclusion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立. ‧ 國. 學. 1. The overall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doctoral students is very good. Doctoral students experience a medium-to-high level of positive learning quality in terms. ‧. of cultural atmosphere, advisor-student relationship, ability training, curriculum. sit. y. Nat. planning, and support system during their doctoral studies, whereas the peer. n. al. er. io. interaction and stress level are at a moderate and low degree.. i n U. v. 2. Currently, in terms of career planning, the majority of doctoral students have a. Ch. engchi. higher interest in non-academic career than in academic career. 3. The frequency of the advisor’s guidance affects the overall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doctoral students. Frequent guidance provides positive assistance to doctoral students in terms of advisor-student relationship, curriculum planning, support system,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ability training. 4.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areer planning among doctoral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 areas: STEM doctoral students prefer non-academic career, while non-STEM doctoral students prefer academic career.. III. DOI:10.6814/NCCU202000345.

(8) 5. Doctoral students planning to pursue academic career have greater advisorstudent relationship experience than doctoral students planning to pursue nonacademic career. 6. STEM and non-STEM discipline areas, as well as the adviso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show significant predictability for the career planning of doctoral students planning to pursue academic career..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conclusions,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future research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educators.. 政 治 大 Keywords: doctoral student 立career planning, doctoral student learning experience, ‧. ‧ 國. 學. doctoral education.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IV. DOI:10.6814/NCCU202000345.

(9)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1. 第二章. 治 政 文獻探討…………………………….…………………………………12 大 立. 博士教育之現況探討……………………………………………….12. 第二節. 博士生學習經驗之探討…………………………………………….25. 第三節. 博士生就業規劃之探討…………………………………………….45. 第四節. 亞洲旗艦大學博士生比較研究之探討.............................................64. ‧ 國. ‧. sit. y. Nat. 研究設計與實施………………………………………………...…101. io. al. er. 第三章. 學. 第一節. v. 研究架構………………………………………………………….101. 第二節. 研究對象…………………………………………………………...103. 第三節. 研究工具...........................................................................................104. 第四節. 實施程序…………………………………………………………...112. 第五節. 資料處理…………………………………………………………...113. 第四章. n. 第一節. Ch. engchi. i n U.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115.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115. 第二節. 博士生學習經驗與就業規劃之現況分析………………………...120. 第三節. 不同背景博士生在學習經驗與就業規劃之差異情形分析……...128. 第四節. 博士生學習經驗對就業規劃之預測分析………………………...140 V. DOI:10.6814/NCCU202000345.

(10) 第五節 綜合討論…………………………………………………………...14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6. 第一節. 結論………………………………………………………………...146. 第二節. 建議………………………………………………………………...151. 參考文獻………………………………………………………...………….…….154 壹、中文參考文獻.………………………………………………………….154 貳、英文參考文獻………………………………………………………….157. 附錄………………………………………………………………….………...…...165. 政 治 大 附錄一 問卷授權同意書……………………..……………………………...165 立 附錄二 「亞洲旗艦大學博士生比較研究」臺灣研究團隊翻譯問卷…….167.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I. DOI:10.6814/NCCU202000345.

(11) 表 次 表 2-1. 近 10 年大專校院學生總人數、入學及畢業人數,以及博士生總人數、 入學及畢業人數……………………………………………………………22. 表 2-2 「亞洲旗艦大學博士生比較研究」相關發表成果彙整表……………….100 表 3-1. 研究母群體及有效樣本之學院人數分布表……………………………..103. 表 3-2. 博士生學習經驗題項……………………………………………………..105. 表 3-3. 博士生就業規劃題項……………………………………………………..107. 表 3-4. 博士生學習經驗之信度分析摘要表……………………………………..108. 表 4-1. 政 治 大 有效樣本基本資料及其他樣本特性描述………………………………..118 立. 博士生學習經驗各層面之現況分析……………………………………..121. 表 4-3. 博士生學習經驗各層面題項得分摘要表………………………………..124. 表 4-4. 博士生就業規劃各層面之現況分析……………………………………..127. 表 4-5. 不同性別博士生學習經驗各層面差異情形……………………………..129. 表 4-6. 不同年齡博士生學習經驗各層面差異情形……………………………..130. 表 4-7. 不同年級博士生學習經驗各層面差異情形……………………………..131. ‧ 國. ‧. y. sit. er. io. al. v i n 全職與非全職身分博士生學習經驗各層面差異情形………………..…133 Ch engchi U n. 表 4-9. Nat. 表 4-8. 學. 表 4-2. 不同專業領域博士生學習經驗各層面差異情形………………………..134. 表 4-10 不同指導頻率博士生學習經驗各層面差異情形………………………..137 表 4-11 不同背景變項博士生就業規劃各層面差異情形………………………..139 表 4-12 不同就業規劃博士生學習經驗之差異情形……………………………..141 表 4-13 博士生從事學術工作勝算比……………………………………………..142. VII. DOI:10.6814/NCCU202000345.

(12) 圖 次 圖 1-1. 研究步驟……………………………………………………………..……..10. 圖 3-1. 研究架構圖…………………………………………………………….….10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III. DOI:10.6814/NCCU202000345.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以「博士生學習經驗與就業規劃之研究:以一所研究型大學為例」為 研究主題,旨在瞭解博士生學習經驗與就業規劃之現況,分析不同背景變項博士 生在學習經驗與就業規劃之差異情形,以及不同背景變項與學習經驗對博士生就 業規劃之預測力。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為研究問 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治 第一節政 研究動機與目的 大. 立. ‧ 國. 學. 壹、研究動機. ‧. 面對全球化,各國高等教育機構競相以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為發展願景,追求. y. Nat. 卓越。在知識驅動型的社會(knowledge-driven society)中,頂尖研究型大學核心. er. io. sit. 任務是人才培育,而博士教育是大學人才培育的關鍵。英國高等教育機構 QS 公 布 2020 世界大學排名,臺灣唯一進入前百大的學校是國立臺灣大學,名列第 69. al. n. v i n 名,較 2019 年的 72 名進步 3C 名。QS 世界排名的調查指標,包含教師論文引用 hengchi U 率(citations per faculty) 、國際學生(international students) 、國際教員(international faculty)、師生比(faculty student)、雇主評價(employer reputation)、學術聲望 (academic reputation) 。世界排名前 5 名的學校依序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美國 史丹佛大學、美國哈佛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Quacquarelli Symonds, 2019 )。 研 究 者 的 指 導 教 授 為 「 亞 洲 旗 艦 大 學 博 士 生 比 較 研 究 (Comparative Study of Doctoral Students in Asian Flagship Universities)」國際合 作研究案臺灣計畫主持人,在亞洲地區,目前已參與此國際合作研究案的學校當 中,新加坡國立大學名列第 11 名,中國大陸清華大學名列第 16 名,香港大學名 列第 25 名,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名列第 37 名,日本廣島大學名列第 334 名,臺灣 1. DOI:10.6814/NCCU202000345.

(14) 國立政治大學名列第 551-560 名。研究者在一所研究型大學服務,若能嘗試使用 「亞洲旗艦大學博士生比較研究」問卷對博士生進行調查,將有機會幫助正在攻 讀博士學位與已經獲得博士學位的學生瞭解博士經驗的定位,並與亞洲其他頂尖 旗艦大學接軌比較,對於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化與人才培育具重要學術貢獻,此為 本研究動機之一。 Cassuto(2015)在《研究所的混亂:是什麼造成的?我們如何解決?(The Graduate School Mess: What Caused It and How We Can Fix It)》一書中,他認為大 學對研究的過度重視是以犧牲教學為代價的,但教學是研究所改革的起點。多年. 政 治 大 研究所的不滿情緒正在迅速上升,因為研究生花在學位上的時間越來越長,而這 立. 來,關於研究生教育的公開討論一直很少,但如今變得越來越普遍,這是因為對. ‧ 國. 學. 導致他們當中越來越少人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Cassuto 的中心論點是,在這個 時代,有效的研究生教育必須承認它所處的專業體系,教授、管理者和學生也必. ‧. 須認知:就業市場的真實情況是,大多數博士候選人永遠不會擁有他們教授所擁. sit. y. Nat. 有的那種工作,現在博士課程任教的教授們必須在一開始就向未來的學生和被錄. al. er. io. 取的學生闡明這一現實,而不是要求年輕人花費多年的時間接受培訓,進入一個. v. n. 低薪、不受尊重、流浪的臨時勞動力市場。研究生教育需要翻新課程、結構和標. Ch. engchi. i n U. 準,使學生有能力為更廣泛的就業作準備,而不僅僅是在學術界就業,而且學生 應該能夠在一段合理的時間內完成學位。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結構並不能使研究生 在思想上-更不用說在實踐上-做好準備,也沒有提供如何尋求工作的指導,結果 是太多的博士學非所用(underemployed) ,而且不快樂。未能給研究生安排足以 養活自己的合適工作有著廣泛的含義,但這本身就是未能正確的教學和指導研究 生的後果(Cassuto, 2015)。 Cassuto 認為學生應該被更好的對待,不是每個人都有博士學位,但是每個 努力的人都值得我們的關注和尊重,應該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研究生教育必須 恢復其公共服務的使命,教授們應該改革研究生課程,拓寬其狹隘的成功定義, 2. DOI:10.6814/NCCU202000345.

(15) 讓學生們在研究所內和研究所外都能為自己創造更能實現個人抱負的生活。研究 者認為,目前的學術環境是「以老師為中心」、「以政策為中心」,而不是「以學 生為中心」,Cassuto 也認為《研究所的混亂:是什麼造成的?我們如何解決?》 一書釋放了許多被壓抑的憤怒。因此,完成一篇「以學生為中心」的論文,為本 研究動機之二。 經檢視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近 10 年國內相關研究,博士論文 4 筆,碩士論文 8 筆,研究方法中,有質性訪談、文件分析、政府資訊公開與 NPHRST 資料庫、使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所蒐集臺灣高等教育整合資料庫輔以補充問卷等,. 政 治 大 查方式對一所研究型大學在學博士生進行資料蒐集,希望對文獻做出貢獻,為本 立 研究對象專為在學博士生之研究僅 2 筆,且均為質性訪談。本研究嘗試以問卷調. ‧ 國. 學. 研究動機之三。. ‧. 貳、研究目的. sit. y. Nat. 根據前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 al. er. io. 一、探討博士生學習經驗之現況。. n. 二、探討博士生就業規劃之現況。. Ch. engchi. i n U. v. 三、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博士生學習經驗與就業規劃差異情形。 四、分析博士生背景變項與學習經驗對就業規劃之預測情形。. 3. DOI:10.6814/NCCU202000345.

(16) 第二節 研究問題 根據前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提出之研究問題如下:. 壹、博士生學習經驗及就業規劃之現況為何? 一、博士生學習經驗之現況為何? 二、博士生就業規劃之現況為何?. 貳、不同背景變項之博士生學習經驗與就業規劃之差異程度為何?. 治 政 大 一、不同背景變項,博士生學習經驗是否有顯著差異? 立 二、不同背景變項,博士生就業規劃是否有顯著差異?. ‧ 國. 學. 參、博士生就業規劃之預測情形為何?. ‧. io. n. al. er. 二、博士生學習經驗對就業規劃之預測情形為何?. sit. y. Nat. 一、不同背景變項對博士生就業規劃之預測情形為何?. Ch. engchi. i n U. v. 4. DOI:10.6814/NCCU202000345.

(1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探討的重要變項意義更明確,爰將研究變項及重要名詞予以界定 如下:. 壹、博士教育 本研究之博士教育意涵,在臺灣意指博士生依「大學法」 、 「學位授予法」之 相關規定,在修業年限內修滿應修學分,通過博士學位候選人資格考核,符合畢. 治 政 大 在國際上意指依各國家博士學位授予之資格規範,取得博士學位之教育過程。 立. 業條件並提出論文,經博士學位考試委員會考試通過,取得博士學位之教育過程。. ‧ 國. 學. 綜覽國內外之文獻, 「博士教育與訓練(doctor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 「博 、美國的「研究生教育(graduate education)」 、 「(後) 士教育(doctoral education)」. ‧. 研究生教育(post)graduate education)」一詞,會交互使用。而「博士(doctorate)」 、. sit. y. Nat. 「博士(PhD)」 、 「博士生候選人(doctoral candidates)」 、 「博士生(PhD students) 」 、. al. er. io. 「博士生(doctoral students)」、「早期職業研究人員(early career researchers)」 、. v. n. 「早期職業學者(early career academics)」 、 「初級學者(junior academics)」在不. Ch. engchi. 同國家脈絡亦見交互使用,指稱博士生。. i n U. 貳、博士生學習經驗 博士生學習經驗是指在博士教育過程中博士生的學習與研究活動、課程品質、 能力發展、寫作、研究與發表、師生關係、同儕互動、學校及系所的支持系統、 壓力、完成率與流失率、學習及研究社群之文化氛圍、就業與生涯規劃等整體學 習歷程。 本研究使用「亞洲旗艦大學博士生比較研究」臺灣研究團隊翻譯之問卷中的 題項來探討博士生學習經驗現況,以「指導關係」、「同儕互動」、「課程規劃」、 5. DOI:10.6814/NCCU202000345.

(18) 「支持系統」 、 「壓力情形」 、 「文化氛圍」 、 「能力訓練」為博士生學習經驗之 7 大 層面,問卷上得分越高,代表博士生在學習經驗感受程度越高,反之越低。. 參、博士生就業規劃 博士生就業規劃指博士生於完成學位後預計從事之就業領域方向,本研究將 博士生就業規劃分為「學術工作」及「非學術工作」兩個面向加以分析。 本研究使用「亞洲旗艦大學博士生比較研究」臺灣研究團隊翻譯之問卷題項 來探討博士生就業規劃之選擇,以第 33 題「進入大學校院任教是您職涯發展的. 政 治 大. 最終目標嗎?」二分式選項「是」及「否」作為博士生從事「學術工作」及「非. 立. 學術工作」之就業規劃分類。. ‧ 國. 學. 肆、研究型大學. ‧. 教育部於 2001 年公布推動「國立大學研究所基礎教育重點改善計畫」 ,經由. sit. y. Nat. 此案選定 9 所國立大學為重點研究型大學,後分為 7 所研究型大學,分別為:國. al. er. io. 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陽明大學、國. v. n. 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山大學(教育部部史全球資訊網,2019)。研究型大學特別. Ch. engchi. i n U. 注重研究所的發展,偏重學術研究。本研究之案例大學為教育部公布之 7 所研究 型大學之一。. 伍、STEM 領域與非 STEM 領域 STEM 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 、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 (Mathematics)四類學科的首字母縮略字(Cambridge dictionary, 2019) 。 「亞洲旗 艦大學博士生比較研究」已發表之期刊中,對於博士生學科領域的分類,Shin、 Kim、Kim 與 Lim(2018)是分為硬學科(工程、自然科學)與軟學科(社會科 學、人文、教育)進行分析。Horta(2018)將工程、技術、自然科學、健康科學 6. DOI:10.6814/NCCU202000345.

(19) 歸為 STEM 領域,人文、藝術、社會科學歸為非 STEM 領域。Ge 與 Ho(2018) 以 STEM 領域與 HSS 領域進行比較,其研究中 STEM 領域之學科包括:科學、 技術、工程、數學、醫學,HSS 領域之學科包括:藝術、社會科學、商業、法律、 建築。Shibayama 與 Kobayashi(2017)按博士領域將樣本分為 STEM(科學、工 程、農業) 、Health(健康) 、HASS(人文、社會科學) 。Kim、Benson 與 Alhaddab (2018)將博士生的學科領域分為 4 類進行分析: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工程; 自然科學;醫學/健康。除前述「亞洲旗艦大學博士生比較研究」已發表之期刊 外,Passaretta、Trivellato 與 Triventi(2019)將博士生學科領域分為「硬科學(hard. 政 治 大. sciences)」 (工程、醫學、科學)及「軟科學(soft sciences)」(法律、經濟、人 文和社會科學)加以探討。. 立. ‧ 國. 學. 本研究之博士生學科領域,依據案例研究型大學 11 個學院,分類為 STEM 領域與非 STEM 領域進行分析,STEM 領域包括理學院、醫學院、工學院、生物. ‧. 資源及農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電機資訊學院、生命科學院;非 STEM 領域包括. n. al. er. io. sit. y. Nat. 文學院、社會科學院、管理學院、法律學院。. Ch. engchi. i n U. v. 7. DOI:10.6814/NCCU202000345.

(20)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節說明研究採用之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分述如次:.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首先蒐集與分析有關博士生學習經驗與就業規劃之 相關文獻資料,分析其意義、內涵、層面,作為研究論述依據。其次,根據文獻 探討之分析結果,使用「亞洲旗艦大學博士生比較研究」臺灣研究團隊翻譯之問 卷作為研究工具,以立意取樣法,滾雪球抽取案例研究型大學在學博士生為調查. 政 治 大. 對象,進行問卷施測。取得之問卷回覆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獨立樣. 立. 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羅吉斯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據以瞭解博士. ‧ 國. 學. 生學習經驗與就業規劃之現況與差異情形,以及博士生學習經驗對就業規劃之預 測情形,進而獲致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 ‧ sit. y. Nat. 貳、研究步驟. n. al. er. io. 本研究實施之步驟,如圖 1-1 所示,各步驟說明如下: 一、確定研究主題.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者之工作單位為一所研究型大學,依照工作領域與對高等教育議題之興 趣,經與指導老師討論,確認研究主題之範圍與內涵為博士生學習經驗與就業規 劃之研究。 二、蒐集與探討相關文獻 確定研究 主題後, 進行 相 關 文獻蒐集 。 運用「 牛津線上 書目 (Oxford Bibliographies Online)」和研究者工作之研究型大學圖書館資料查詢系統,輔以 「亞洲旗艦大學博士生比較研究」國際合作研究案目前 7 個國家(地區)8 篇發 表成果為基礎,反覆以相關關鍵字檢核,蒐集與研究主題有關之最新文獻。部分 8. DOI:10.6814/NCCU202000345.

(21) 近期文獻於圖書館尚未有紙本館藏或電子資源,則利用期刊文獻快遞服務 (Journal Article Delivery Express, JADE),付費申請文獻複印傳遞,力求本研究 之文獻探討篇章呈現最新國際研究成果與發展趨勢。同時進一步對照研究動機、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與研究設計依據。 三、選擇研究問卷 使用「亞洲旗艦大學博士生比較研究」臺灣研究團隊翻譯之問卷內容作為本 研究之調查工具。. 政 治 大 為有效執行問卷調查,研究者採取之問卷收集方式為使用線上問卷並提供電 立. 四、實施問卷調查. ‧ 國. 雪球尋找博士生進行調查,鼓勵博士生分享學習經驗。. 學. 子禮券,以提高博士生回覆意願,增加問卷回收樣本數,並以立意取樣方式,滾. ‧. 五、分析研究結果. y. Nat. er. io. sit. 將回收之有效問卷數據資料以 IBM SPSS Statistics 24.0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處 理與分析,以研究結果驗證本研究主題之待答問題,並進行討論分析。. n. al. 六、撰寫研究結論與建議. Ch. engchi. i n U. v. 依據問卷調查統計資料之分析結果,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完成論文撰寫。. 9. DOI:10.6814/NCCU202000345.

(22) 確定研究主題. 蒐集與探討相關文獻. 選擇研究問卷. 立. 治 政 大 實施問卷調查. ‧ 國. 學 分析研究結果. y. ‧. Nat. n. er. io. al. sit. 撰寫研究結論與建議. C h圖 1-1 研究步驟 engchi. i n U. v. 10. DOI:10.6814/NCCU202000345.

(2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本研究以一所研究型大學在學博士生為研究對象,研究調查期間為 2019 年 3 月至 6 月,在學博士生人數約為 3,367 人。 二、本研究內容分別探討博士生學習經驗與就業規劃之整體現況與差異分析,並 探討博士生學習經驗對於就業規劃之預測情形。. 貳、研究限制. 立. 政 治 大. 一、本研究問卷是針對博士生在學期間的就業劃意向進行調查,無法檢驗畢業後. ‧ 國. 學. 的實際就業安排。未來可建立機制長期追蹤博士畢業生的就業決定過程、目. ‧. 的地以及職涯發展路徑,作為系所課程規劃以及協助博士生職涯發展之依據。. sit. y. Nat. 二、本研究是針對單一所研究型大學進行調查,概推性有限。未來可擴大到其他. n. al. er. io. 研究型大學及非研究型大學進行比較。. i n U. v. 三、本研究的分析對於變項間的關係不允許因果解釋。未來的研究應可建立更健. Ch. engchi. 全的統計模型,以檢驗變項間之因果推論。. 11. DOI:10.6814/NCCU202000345.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第一節探討博士教育現況,第二節闡明博士生之學習經驗,第三節探究 博士生之就業規劃,第四節分析亞洲旗艦大學博士生比較相關研究,第五節綜合 討論,統整後提出歸納分析,作為本研究設計之理論基礎。. 第一節 博士教育之現況探討 本節首先分析博士教育之國際現況,進一步檢視東亞主要國家之博士教育現. 政 治 大. 況,其後探討臺灣之博士教育現況。. 立. ‧ 國. 學. 壹、博士教育之國際現況. 博士教育在不同國家體系中的理解、建構和定位有相當大的差異。在歐洲,. ‧. 博士教育的社會觀念是「訓練」,尋求博士學位者在歐洲被視為「初級研究者. y. Nat. sit. (junior researcher)」或「博士候選人(doctoral canditate)」 ,以監督指導為訓練模. er. io. 式基礎(Shin, Kehm, & Jones, 2018)。. al. n. v i n 歐洲博士教育理事會(EUA Education, EUA-CDE)是在 C hCouncil for Doctoral engchi U. 歐洲大學協會(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 EUA)的倡議下於 2008 年成立,. 目的是為了回應歐洲對博士教育和研究培訓日益增長的興趣。它現在是這一領域 最大的歐洲網絡,遍及 30 多個國家,彙集 250 多所授予博士學位的大學和從事 與博士教育和研究培訓有關機構的學術領袖和專業人員,主要目標是加強歐洲大 學的博士研究能力,在競爭激烈的全球環境中吸引和培養早期階段的優秀研究人 員(EUA-CDE, 2019)。2019 年 EUA 發布一項調查研究報告《今日歐洲的博士教 育:方法和制度結構》( Doctoral education in Europe today: approaches and.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概述歐洲博士教育制度的特點和現狀,展示歐洲十多年 來博士教育改革的關鍵成果。該報告是基於歐洲博士教育理事會與比利時根特大 12. DOI:10.6814/NCCU202000345.

(25) 學高等教育管理中心(Centre for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of Ghent University) 合作開展的一項綜合調查的結果,對所有歐洲高等教育機構開放,從 2017 年 11 月 8 日至 2018 年 2 月 7 日,共收到 311 份有效回覆,每個機構只接受一份問卷。 調查結果分述如下(Hasgall et al., 2019): (一)組織結構(Organisational structures):在歐洲,博士課程和學校是主要的 組織形式。 (二)培訓與活動(Training and activities):關於博士訓練活動,明確的重點是 研究能力訓練,可轉移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培訓雖然重要,但提供訓. 治 政 大 士生是早期的研究人員,主要把時間花在研究活動上,機構責任以培養科 立. 練的比例落後於特定(specific)和一般通用(generic)研究能力。歐洲博. 研能力為主。. ‧ 國. 學. (三)職業發展(Career development):歐洲大學為追求各種學術和非學術職業. ‧. 道路的早期研究人員提供了支援措施。博士生主要被視為未來的學者,但. y. Nat. 也越來越多成為未來的研究專業人士。可轉移技能培訓和部門間流動計畫. er. io. sit. 是大學促進博士學位持有者轉入非學術職業道路的兩個普遍例子。在機構 培育博士候選人的未來角色調查方面,78%的機構傾向認為博士生教育是. al. n. v i n 為未來一代的學者作準備,53%的機構認為是為高技能知識工作者作準備, Ch engchi U 52%的機構認為是為學術界以外的研究職位作準備,培養未來一代領導者. (管理者)的工作明顯不那麼重要(29%)。 (四)資金(Funding) :來源包括國家公共資源、受僱於大學、大學的獎助學金 等。對早期研究人員的財政支持是博士教育的核心問題。在研究過程中資 金的易用性和可獲得性影響博士生進行研究的許多面向。 (五)流動性(Mobility) :在歐洲的大學裡,大多數博士求職者留在同一個國家, 甚至經常是在他們完成高等教育並獲得研究型學位的同一所大學裡。略超 過半數的博士求職者繼續在他們最初獲得資格學位的機構進行研究。另外 4 分之 1 的求職者轉到同一國家的另一所大學,而 5 分之 1 的求職者在另 13. DOI:10.6814/NCCU202000345.

(26) 一國家的大學開始他們的研究,歐洲大學的國際成員比例相當高。 (六)完成學位時間(Time to completion) :大多數歐洲大學的情況,早期研究人 員平均需要 3.5 到 4.5 年才能完成博士論文。65%的大學平均完成時間在 3.5 年和 4.5 年之間,43%平均時間減少,42%保持穩定,只有 15%的機構 表示完成博士論文的平均時間增加。這些結果表示在歐洲攻讀博士學位的 時間有所縮短。 (七)監督指導(Supervision) :博士生培養已經成為一種集體、受到良好監管的 努力。博士學位的監督仍以指導教授為首,但他們越來越多與來自同一所. 治 政 大 :歐洲主要是根據未來的研究潛力 (八)申請及入學(Application and admission) 立 大學內部和外部的同事組成的監督團隊協同工作。. 而不是過去的成就來錄取博士生。. ‧ 國. 學. (九)決策過程(Decision-making processes)及申訴程序(Complaint procedures) :. ‧. 博士生候選人主要在他們的大學裡有求助或挑戰決策的過程。在 90%的回. y. Nat. 應大學中博士生可以採取與監督有關的正式投訴程序,87%大學有上訴的. er. io. 政策過程。. sit. 權利,在 83%的決策主體中有正式代表(有投票權),70%直接參與制定. al. n. v i n (十)完成率(Completion rate) 6 年內完成博 C :大多數早期研究人員(66%)在 hengchi U 士論文,不同國家間有顯著差異。. 在博士教育的策略重點方面,受訪機構認為博士教育最重要的策略重點是經 費、研究倫理、吸引國外博士候選人。其他重要策略優先事項包括:職業發展、 性別平等、開放資源、博士候選人的福祉以及博士候選人數量的增加。大學與企 業合作和博士候選人的社會參與的優先度則較低。未來趨勢在品質保證(Quality assurance)方面,EUA 調查結果中,機構評估作為博士教育品質的衡量指標程度 包括博士生的學術出版物(76%) 、博士候選人的完成率(72%) 、教員資格(66%) 、 博士生的滿意度(54%) 、其他定性指標(54%) 、國際化水準(53%) 、吸引競爭 14. DOI:10.6814/NCCU202000345.

(27) 性資金的能力(41%) 、博士畢業生的職業(33%) 、與社會的相關性(26%) 、與 經濟的相關性(18%)。 美國的研究生教育被認為是全球領先的博士模式。在美國,尋求博士學位者 被視為「博士學生(doctoral student)」 ,博士培育的社會觀念是博士「教育」 ,以 課程作業與監督指導研究為基礎(Shin, Kehm, & Jones, 2018)。美國的博士學位 通常包括 4 到 8 年的學習,包括學位完成前的幾個里程碑。學生首先完成所選專 業領域的必修課程,然後進行綜合考試。這些里程碑是為了培養學生在他們的領 域進行獨立研究的能力,通常跨越課程的前兩年。他們通常隨後提交和答辯論文. 政 治 大 開始,學生開始他們的論文研究。匯集、分析、傳播和捍衛答辯這項研究構成課 立 提案。這個過程是為了證明學生已經準備好進行他們的論文研究。通常從第 3 年. ‧ 國. 學. 程的其餘部分(Etmanski, 2019)。. Weisbuch 與 Cassuto(2016)回顧了 1990 年至 2015 年間美國博士教育發展. ‧. 的當代歷史,他們指出美國博士學位花的時間太長,人文學科大約 8 年,理科大. y. Nat. sit. 約 6 年,外加博士後。而美國博士課程流失率約 50%,在社會上處於不利地位群. n. al. er. io. 體的博士生所占比例嚴重不足,大多數學位課程都基於一項假設,認為博士生會. i n U. v. 從事學術工作,但事實上,在美國幾乎 50%的人文學科博士生從未在任何類型的. Ch. engchi. 大學或學院獲得終身職位,50%的理科博士生甚至沒有把學術生涯作為他們的就 業目標。Weisbuch 與 Cassuto 提出美國博士教育面臨的 12 項主要挑戰:入學和 流失率(Admission and Attrition);多樣性(Diversity);數據和評估(Data and Assessment) :課程缺乏學生成績和課程有效性的數據;學生支持(Student Support) : 財務支援;專業認同和公眾參與(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Public Engagement); 完成學位的時間(Time to Degree)長的不合理;職業生涯目標(Career Aims): 博士教育的課程結構往往以教師的職業生涯為前提,而不是發展具有跨社會部門 多方面應用的專門知識形式;課程的連貫性和知識的廣度(Curricular Coherence and Intellectual Breadth);指導和部門文化(Advising and Departmental Culture); 15. DOI:10.6814/NCCU202000345.

(28) 資格考試(Qualifying Exams) ;獎學金和學位論文(Scholarship and the Dissertation) : 發表的壓力延長了獲得學位的時間,或擠壓了其他的培訓;教學(Pedagogy): 博士生所教的課程是教授們不願意教的,而不是培養博士生有能力作為教育者的 一系列課程。. 貳、東亞主要國家博士教育現況 在東亞,博士教育的社會觀念是「博士教育與訓練」,訓練模式以課程作業 為基礎加上監督指導(Shin, Kehm, & Jones, 2018)。. 政 治 大 挑戰,研究的數據來源廣泛,首先選擇了有代表性的博士教育體系作為分析,包 立 Shin、Postiglione 與 Ho(2018)以全球與比較觀點分析東亞博士教育面臨的. ‧ 國. 學. 括 4 個歐洲系統(德國、法國、義大利、瑞典),4 個英美體系(美國、英國、 加拿大、澳大利亞),和 4 個東亞國家(日本、韓國、中國大陸、馬來西亞);. ‧. 其次是「變遷中的學術職業(The Changing Academic Profession, CAP)」調查數. sit. y. Nat. 據,來自主要博士訓練系統,包括英美體系、歐洲、拉丁美洲、南非和東亞體系,. al. er. io. 這是少數提供跨國博士訓練資訊的數據來源之一,調查包含在博士學生時的學術. v. n. 博士訓練經驗,選擇 2,744 位獲得博士學位的學者樣本;另外還包括「亞洲旗艦. Ch. engchi. i n U. 大學博士生比較研究」中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大學、首爾國立大學、一所美國 研究型大學的數據,每所大學提供超過 300 個案例;同時也使用提供博士教育國 家統計數據的其他數據來源,尤其是 2017 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提供的博士教 育數據。研究結果分析博士教育變遷的改變趨勢歸納為 4 個方面:各國博士教育 快速增長、各國博士訓練模式成長的相似性、伴隨知識產業日減增長的社會需求 而來的挑戰,以及基於能力的博士教育日益普及。Shin 等人指出全球博士訓練計 畫正經歷挑戰,包括訓練學者與訓練專業工作人員間的認同危機、博士學位的市 場價值下降,狹隘的學科基礎訓練、博士訓練的品質保證,以及為博士生提供資 助等議題。 16. DOI:10.6814/NCCU202000345.

(29) 以下針對東亞主要國家包括韓國、日本、中國大陸、臺灣等的博士教育現況 做初步描述,這幾個國家都以旗艦研究型大學、主要大學或全國調查的方式參與 了「亞洲旗艦大學博士生比較研究」國際合作研究案,瞭解不同國家的背景脈絡 能幫助本研究對於研究結果的解釋與比較。 一、韓國 Lim 與 Shin(2018)指出韓國目前的博士教育結構主要與美國模式相似,由 正規的課程組成,課程通常持續約 2 年,在完成課程並通過綜合考試後,學生提 交一份研究計畫,一旦研究計畫通過,學生就可以在指導教授和指導教授團隊的. 政 治 大. 監督下撰寫論文。大多數大學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英語能力驗證(如托福)作為入. 立. 學和畢業的先決條件。韓國政府為推行具競爭力的研究所教育,重要政策包括. ‧ 國. 學. 1999 年推出的「韓國腦力 21 計畫(Brain Korea 21, BK21)」、「世界一流大學 計畫(World Class University project , WCU)」(2008-2012)、2011 年推出的「全. ‧. 球博士獎學金(Global Ph.D. Fellowship)」計畫。2015 年韓國職業教育與培訓研. y. Nat. sit. 究院(Kore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 KRIVET)對. n. al. er. io. 韓國國內的新博士研究生進行的全國性調查,在 13,037 名博士研究生中,有 9,259. i n U. v. 人參與,調查結果顯示,近期獲得博士學位者有「老化」現象,獲得博士學位的. Ch. engchi. 平均年齡為 40.1 歲,這可能與兼職學生的增加有關。獲得學位的平均時間因學 科而異,總體平均時間為 5.1 年。另一項調查來自韓國一所頂尖研究型大學學生 自我報告能力發展的調查資料,樣本為 515 名學生,調查結果反映出軟學科和硬 學科在學習和研究型態上的差異,而且所有學科的學生在「教學」方面都表現出 較低的能力水準。在同一項調查中,學生從 3 個方面來評估對博士教育的滿意度: 同儕互動、課程和機構支持,結果顯示學生對同儕互動的滿意度最高,對課程的 滿意度最低,軟學科與硬學科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的學生 (自我報告)對課程的滿意度相對較高。韓國博士生的供給大於學術就業市場的 需求,獲得大學教職職位極其困難,有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在畢業後從事博士後 17. DOI:10.6814/NCCU202000345.

(30) 研究。而大多數韓國的研究所,即使是首爾國立大學,其課程結構都是以碩士學 位課程為基礎的,缺乏專門為滿足博士生需求而設計的高級進階課程,博士課程 的專門化程度有限。Lim 與 Shin 認為完善的博士教育體系只有在學術團體內部 有成熟的學術文化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而不僅僅是透過投入資金或增加博士生數 量。韓國的學術文化是以資歷為基礎的文化,特點之一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階 級」關係,教師角色非常重要。在韓國,研究生的人權問題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 社會問題,許多研究生在與導師的關係上遇到困難,許多研究生都經歷過言語和 身體虐待、教師的剝削、性騷擾、原創作者身分等問題(Lim & Shin, 2018)。教. 治 政 大 消極的學習態度著稱,他們很難挑戰老師的權威或觀點。在博士培育中,這種消 立 師與學生之間這種僵化的關係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成效。韓國學生以. 極的態度會產生更大的負面影響,因為會干擾博士生的批判性思考,而批判性思. ‧ 國. 學. 考是成為獨立研究者所必需的。. ‧. 二、日本. y. Nat. sit. Arimoto(2018)提出對日本博士教育的歷史發展與挑戰之觀察,日本的博士. n. al. er. io. 教育在戰前是德國模式占主導地位,戰後以美國模式占主導地位,日本的博士教. i n U. v. 育並不是獨立發展的,而是始終與德國和美國的模式相聯繫。在博士階段,學生. Ch. engchi. 需要在全日制學習 3 年以上,並在課堂上學習至少 50 個學分。學生必須完成一 篇論文。在研究所學習的最低年限為 2 年的碩士課程和 5 年的博士課程(碩士學 位後 3 年)。日本博士生的數量在戰後的近 40 年裡一直在增長,但在過去的 10 年裡一直在下降,這主要是由於日本國家的經濟停滯。博士生入學人數的下降意 味著日本未來社會和科學發展的負面影響,因為被授予博士學位者不僅是訓練研 究人員最重要的指標之一,而且是預測未來研究生產力的最重要指標之一。日本 的學術生產力正在下降,這種下降趨勢可能的解釋因素包括經濟成長的崩盤對攻 讀博士學位的人數產生了負面影響、就業率的下降、獎學金本身對目前世代學生 的吸引力下降。經濟和就業因素與學術界以外的外部壓力有關,獎學金與學術工 18. DOI:10.6814/NCCU202000345.

(31) 作有關,如研究和教學,這是由來自學術界內部的壓力造成的。因為缺乏吸引力, 日本攻讀博士學位的人數可能會繼續保持低水準。 Arimoto 認為當前日本博士生訓練面臨著以下幾項挑戰:博士學位授予下降、 就業人數下降、學生對獎學金的悲觀看法、研究、教學、學習間的關係功能失調。 日本博士就業安置率也呈現下降趨勢,這可能是因為博士學位持有者的工作機會 減少。目前,日本的就業機會不足以提供給所有的博士畢業生。傳統博士生從事 學術工作的比例在 1991 年達到 37.0%的高峰,2014 年下降到 23.3%。另一方面, 研究人員和工程師等職位從 1991 年的 22.3%增加到 2014 年的 41.3%。根據日本. 政 治 大 士學位的關鍵,學生主要關心的是經濟支持、就業前景、博士畢業生薪資提升和 立 1999 年一項全國性調查,多數學生認為經濟和就業因素是他們決定是否攻讀博. ‧ 國. 學. 晉升機會、更多的機會獲得學術職位、更好的條件對年輕研究人員契約制度改革、 研究環境的改善、學習在企業界有用的技能等。這些因素可摘要為三個方面:對. ‧. 博士生的經濟支持、博士學位持有者的就業、博士學位持有者更好的工作環境. sit er. io. 三、中國. y. Nat. (Arimoto, 2018)。. al. n. v i n 在中國,前蘇聯模式的學術系統和高等教育系統對現代中國高等教育的形成 Ch engchi U. 有著強烈影響,而隨著時間推移,其後中國的博士教育和培訓受到了美國模式的. 影響,特別是在博士教育和培訓中的課程和品質保證架構(Huang, 2018)。Huang (2018)指出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教育部和其他中央和地方層級省和部 門對高等教育機構的管理和控制幾乎涉及所有的行政和學術事務。這些措施包括 為批准新機構設立標準、招募新入學者、提供新的學術課程、確定教學和研究活 動的優先次序,以及任命關鍵的機構領導人和分配收入。中國博士學習的形式和 過程與英國和澳大利亞不同,但與美國相似。博士教育階段的標準學習年限為 35 年,也可以延長至 8 年,特別是對年長學生或在職攻讀專業博士學位的學生。 中國雖然還沒有成為高等教育的「高參與體系」之一(Trow, 1973) ,但以人數而 19. DOI:10.6814/NCCU202000345.

(32) 言,Huang 引用 2015 年中國教育部的資料表示,中國各類高等教育機構的在校 生總數為超過 3,500 萬人,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高等教育人口。中國的博士教 育與培訓是以課程結構為基礎,輔以綜合考試和博士論文的提交。雖然不同的高 等教育機構和學科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但博士生教育和訓練的過程包括五個階段。 在第一階段,博士生要花一年的時間完成所有的必修課程並獲得學分。第二階段, 學生必須在第二學年通過綜合考試。綜合考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整體能力,包 括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特別是研究能力。通過考試的人進入第三階段。在這一 階段,博士生在指導下回顧文獻,制定研究計畫,並口頭辯護研究計畫或初步研. 治 政 大 展進行中期評估。在最後階段,學生提交論文,由學生的指導教授和外部評審委 立 究結果。第四階段主要是對博士生的研究進展和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的進. 組成的考試和答辯委員會進行評審,博士生對論文進行口頭答辯。Huang 指出中. ‧ 國. 學. 國博士教育面臨的挑戰包括:來自境外的國際博士生只構成整個博士生的一小部. ‧. 分、中國高等教育的學術腐敗問題(貪污和特權階級)、博士生尋求就業的人數. y. Nat. 相應增加、有些學科無法達到提供博士學位課程所需的最低標準、絕大多數中國. er. io. sit. 教師沒有博士學位以致影響博士教育的品質、擁有博士學位的國際教師或專家所 占比例仍然較低(Huang, 2018)。. n. al. 四、臺灣. Ch. engchi. i n U. v. 依據「大學法」第 23 條第 3 項: 「取得碩士學位,或具有同等學力,得入學 修讀博士學位。但修讀學士學位之應屆畢業生成績優異者或修讀碩士學位研究生 成績優異者,得申請逕修讀博士學位。」同法第 26 條第 1 項: 「…修讀博士學位 之修業期限為二年至七年。」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 。另 107 年 11 月 28 日修 正通過「學位授予法」,修法目的係鑒於國際人才跨國流動日益頻繁,學位之授 予應符合國際潮流,始能與國際接軌;另為因應目前教育趨勢及現況,使學位授 予與學制更彈性多元及提升國際競爭力,因此檢討修正不合時宜之處。其中增訂 藝術類、應用科技類或體育運動類之碩、博士論文,得以作品、成就證明連同書 20. DOI:10.6814/NCCU202000345.

(33) 面報告或以技術報告代替。依據修正後「學位授予法」第 9 條:「大學修讀博士 學位之學生,具有下列條件者,得為博士學位候選人:一、修滿應修學分。二、 通過博士學位候選人資格考核。博士學位候選人依法修業期滿,符合畢業條件並 提出論文,經博士學位考試委員會考試通過者,授予博士學位。藝術類、應用科 技類或體育運動類博士班,其學生博士論文得以作品、成就證明連同書面報告或 以技術報告代替;各該類科之認定基準,由各校經教務相關之校級會議通過後實 施。前項之各該類科,得以作品、成就證明連同書面報告或技術報告,代替博士 論文之認定範圍、資料形式、內容項目及其他相關事項之準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治 政 大 同樣包含課程、資格考試以及學位論文的元素,以獲得博士學位資格。同時,新 立.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8) 。從法源來看,臺灣的博士教育似乎較傾向美國模式,. 修正的「學位授予法」嘗試回應社會各界長期以來對於博士學位重理論輕實務的. ‧ 國. 學. 疑慮,成效則尚待追蹤。. ‧. 臺灣博士生概況分析方面,臺灣博士生人數,由 85 學年度之前不到 1 萬人,. sit. y. Nat. 至 92、96 學年度分別突破 2 萬、3 萬人,99 學年度達 34,178 人高峰,100 學年. al. er. io. 度起因招生名額控管,人數轉為下降,107 學年度博士生 28,167 人,相當於研究. v. n. 所學生的 14%(教育部統計處,2019) 。根據 Trow(1973)指出高等教育發展的. Ch. engchi. i n U. 3 個階段:菁英體系(elite) ,參與者低於同年齡階層的 15%;大眾高等教育(mass) , 介於 15%至 50%之間;普及高等教育(universal),參與者超過 50%,臺灣高等 教育的發展已從以往聚焦在主流菁英教育轉變為普及教育。表 2-1 為近 10 年大 專校院學生總人數及入學與畢業人數、博士生總人數及入學與畢業人數。. 21. DOI:10.6814/NCCU202000345.

(34) 表 2-1 近10年大專校院學生總人數、入學及畢業人數,以及博士生總人數、入學及畢 業人數 學生. 入學. 畢業生. 博士生. 總人數. 人數. 人數. 總人數. 2018-2019 1,244,822 318,555 (107學年度). 301,170. 28,167. 5,413. 3,306. 2017-2018 1,273,894 313,439 (106學年度). 304,919. 28,346. 5,313. 3,423. 2016-2017 1,309,441 329,008 (105學年度). 304,649. 28,821. 5,388. 3,512. 2015-2016 1,332,445 342,993 (104學年度). 309,277. 29,333. 5,321. 3,623. 5,454. 4,000. 年度. 博士生. 新生人數 畢業人數. 政 治 大 309,849 30,549. 2014-2015 1,339,849 344,058 (103學年度). 立. 博士生. 31,475. 5,385. 4,048. 2012-2013 1,355,290 357,231 (101學年度). 309,333. 31,731. 5,688. 4,241. 2011-2012 1,352,084 355,351 (100學年度). 315,564. 33,686. 2010-2011 1,343,603 (99學年度). 349,117. 313,211. 34,178. Ch. 315,039. i n U. 3,861. io. sit. y. 6,030 6,611. 3,846. 6,832. 3,705. n. er. Nat. al. 2009-2010 1,336,659 (98學年度). ‧. ‧ 國. 311,041. 學. 2013-2014 1,345,973 344,362 (102學年度). 355,811. engchi. v. 33,751.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取自教育部統計處 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News.aspx?n=5A930C32CC6C3818&sms=91B3A AE8C6388B96 Chen(2018)回顧臺灣博士教育的發展,檢視的議題包括博士準備、高等教 育政策方向,以及臺灣博士學位供需不平衡等,同時也概述了博士課程歷史脈絡 與發展,理解快速成長的背景以及當前博士生面對的挑戰。Chen 指出臺灣博士 教育面臨的挑戰之一是供需失衡問題。低出生率導致近年來臺灣學校教師的需求 急遽減少,大量的博士畢業生和縮減的學術職位造成勞動力市場對於擁有博士學 位者的供需不平衡,持有博士學位者人數的增加並沒有驅動勞動力市場的同等需 22. DOI:10.6814/NCCU202000345.

(35) 求。除了人口變化外,還有 3 個主要因素導致博士學位供過於求。首先,1990 年 代的教育改革後,高等教育機構以及博士課程數量的快速增加導致博士畢業生供 給過剩,遠超過學術界與企業的需求。第二,博士教育並不符合市場需求,以至 於持有博士學位者對於企業工作而言是準備不充分的。第三,博士教育相關的技 能與市場所需的實務能力之間是不協調的。追求卓越的競爭也使臺灣高等教育機 構改變了形態,推動發表的生產量,但相應的對於博士教育產生負面影響。發表 的壓力導致教授對於博士教育的品質關注較少,這對於博士生的就業力以及學術 生涯機會都有負面影響。Chen 認為課程改革是競爭性博士教育的核心部分,因. 政 治 大 , 張芳全(2017)論述國內高等教育機構博士學位養成的重要問題與未來期待 立. 為透過課程發展而得的技能與知識是就業市場的關鍵(Chen, 2018)。. ‧ 國. 學. 認為臺灣博士養成訓練素質不佳的現象與問題包括博士生貪求快速畢業、研究能 力不佳、投入時間不足、學習態度不佳、發表論文信心不夠、研究方法未學好、. ‧. 不遵守研究倫理。他認為博士養成是一種專業社會化的過程,分為角色期待階段、. sit. y. Nat. 正式學習階段、師徒互動階段、論文完成階段,應具備良好的學習態度與觀念。. al. er. io. 同時在博士養成過程的師資因素方面,他強調師長應有治學風範,臺灣的博士生. v. n. 素質下降,其中一部分原因在於師資問題。從博士生的學習內容來看,授課者的. Ch. engchi. i n U. 研究能量不足,專業知識未與日俱增,導致博士生學不到足夠的專業知識,無法 在畢業時累積充沛的專業能力,因而撰寫的博士論文水準不高,日後也不再以學 術研究為就業目標。優質的博士養成需要有好的老師引導,他觀察到的問題包括 老師本身沒有投入研究發表、沒有盡力以身作則進行研究、自認可以全能指導不 同領域的論文、自認為全能開設不同領域課程、自認為對量化與質化論文都有指 導能力等(張芳全,2017)。 科技部陳良基部長 2019 年 12 月 18 日在國立臺灣大學辦理「博士這條路」 講座,會中簡報提及目前科學園區高階人才需求持續增加,但我國科技人才供給 減少,與國際趨勢相悖,且我國論文發表篇數逐漸下滑,以與南韓相比為例,2000 23. DOI:10.6814/NCCU202000345.

(36) 年臺灣與南韓論文發表篇數尚不相上下,2017 年南韓論文發表 60,719 篇,臺灣 為 25,663 篇,差距已相當顯著。目前科技領域就讀博士班意願大幅降低,科技部 配合「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人才培育促進就業建設」提出獎勵方案,包括「科技部 補助大學校院培育優秀博士生獎學金試辦方案」支持博士生安心、專心從事研究 工作,每年提供 300 個名額,每人每月至少 40,000 元,獎勵期間自博士班 1 年 級至 4 年級止。4 年時間設計的目的是希望攻讀博士學位的訓練過程不須那麼長, 重點是博士生的能力,同時也希望提供博士生支持系統,博士訓練是人才培育, 而不是指導教授的高階勞工。另有「博士卓越提升計畫」 、 「高階人才培育計畫」 、. 治 政 大 選派具創新創業企圖心之高階人才赴美國、法國及以色列等企業、新創公司以及 立. 「年輕學者養成計畫」,高階人才培育計畫中,「博士創新之星計畫(LEAP)」. 知名學研機構進行專案合作研習 1 年(補助新臺幣 150 萬元)。「重點產業高階. ‧ 國. 學. 人才培訓與就業計畫(RAISE)」為透過法人及大學校院連結合作廠商,提供實. ‧. 務訓練,3 年(107 年至 109 年)培訓 1,000 名博士菁英媒合博士至產業任職。. y. Nat. 「年輕學者養成計畫」有「愛因斯坦培植計畫」、「哥倫布計畫」,培植優秀年. er. io. sit. 輕學者,鼓勵其大膽創新構想,產出突破性的成果。提供大專校院有優勢可與國 外機構競爭國際人才之攬才(科技部,2019a;2019b;2019c;2019d;2019e)。. n. al. Ch. engchi. i n U. v. 臺灣目前對於博士教育發表的研究很有限,許多討論是在天下、遠見雜誌的 專刊,討論焦點多放在博士生的就業議題,包括學用不一致、失業率、過度教育 的學歷與職位不匹配、博士教育重理論輕實務、博士生不願低就、技能不足以符 合就業市場需求等。仔細檢視這些議題的核心,多是以政策為中心、以雇主中心、 以老師為中心,很多論述把博士教育成果的責任放在博士生身上,認為博士生失 業是因為技能不夠好,對於理論的應用性不足。研究者認為,博士教育的主體在 博士生,應該回到學生的觀點與需求,檢視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教育的品質, 博士生學習經驗是其中的關鍵。. 24. DOI:10.6814/NCCU202000345.

(37) 第二節 博士生學習經驗之探討 本節首先分析博士生學習經驗之內涵,進一步檢視博士生學習經驗之相關研 究,藉以發展本研究之博士生學習經驗變項。. 壹、博士生學習經驗之內涵 Jones(2013)對 1971 年至 2012 年間的 995 篇博士研究期刊進行主題分析 (Thematic analysis),結果發現,在過去 40 年間博士期刊的討論集中在 6 個主. 政 治 大 這些主題呈現出博士生的管理和培養。 立. 題上:博士課程設計、博士生經驗、師生關係、寫作與研究、就業與生涯、教學,. ‧ 國. 學. (一)博士課程設計:包括入學與招生、博士計畫資金、與實務和企業的連結、 方法論議題、品質與博士訓練範疇、地點與課程和主題的選擇、獎學金和. ‧. 資助、彈性方式、考試與評估、專業博士學位等議題。. sit. y. Nat. (二)博士生經驗:包括社會化過程、個人發展、攻讀博士學位的動機、進度、. al. er. io. 學生支持、歧視和平等的議題。. v. n. (三)師生關係:包括監督指導問題、博士生對指導老師的看法、指導教授對博. Ch. engchi. 士生的看法、師生互動、回饋等議題。. i n U. (四)寫作與研究:包括合作方法、研究意識、博士生對寫作的態度、研究與發 表的訓練、發表的壓力、研究生產力等議題。 (五)就業與生涯:包括選擇標準、生涯進展、追求學術生涯、找工作、終身職 體系、薪水、移動力等。 (六)教學:包括教學準備與教學重要性。 Jones 進一步分析發現美國(64.52%)、澳大利亞(11.66%)、英國(9.65%) 和加拿大(2.91%)主導著博士研究主題的出版物,博士期刊在這些國家已經活 躍了很長一段時間,因此討論的範圍不僅更豐富,而且更複雜,能探索博士生涯 25. DOI:10.6814/NCCU202000345.

(38) 中更微妙的問題。在未來進一步研究的領域方面,Jones 提到研究意識(research awareness) 、團體監督指導、指導教授對博士生的看法、回饋(feedback)等方向。 他認為在研究意識上,有研究發現,透過行為模塑可以提高博士生的生產力和文 化契合度,其中一種方法是提高指導教授(和教職員工)在研究數量、品質、內 容和風格方面的意識,博士生可能會產生強迫感去模仿他們的指導教授,因此需 要更多的研究,特別是實證工作,以充分探索這一現象。 Guo、Kang與Shi(2018)認為博士生訓練的五大重要因素包括:環境、學習 投入、研究投入、豐富經驗、指導教授的引導,可從3個構面加以分析:. 政 治 大 程的學術氛圍、課程跨學科與全球合作環境。這些是博士訓練的資源和環 立. (一)課程的「環境」。包括課程的基礎學習與研究條件、課程與學術要求、課. ‧ 國. 學. 境支持。. (二)學習和研究是博士生的主要活動。「學習投入」因素是指學生對學習活動. ‧. 的積極投入,包括在課程工作中深度學習、對學術問題的積極思考、積極. sit. y. Nat. 的學術寫作實踐,以及與其他學生和學者的合作學習。學生透過這些活動. al. er. io. 學習知識和方法。「研究投入」是指學生參與研究活動,包括由教授主導. v. n. 的研究方案和由學生開始的方案。學生透過這些實踐獲得研究經驗並提高. Ch. engchi. i n U. 研究技能。「豐富經驗」是指參加講座、出國留學、參加學術會議、向學 術期刊投稿等非正式的學術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學生開闊了視野,並與 博士課程以外的學術界建立了聯繫。 (三)指導教授的引導是博士訓練成功的關鍵因素。指導教授是課程中與博士生 合作最密切的人,他們是新手學者的導師和典範,幫助博士生學習知識和 技能,最重要的是傳遞學術社群的價值和倫理。 綜上,博士生學習經驗之內涵是指在博士教育過程中,博士生的學習與研究 活動、課程品質、能力發展、寫作、研究與發表、師生關係、同儕互動、學校及. 26. DOI:10.6814/NCCU202000345.

(39) 系所的支持系統、經濟資助、壓力、學習及研究社群之文化氛圍、就業與生涯規 劃等全面整體學習歷程。. 貳、博士生學習經驗相關研究. 大學競爭已經日益跨國化,績效與品質保證越來越受到重視,學生滿意度從 學士和碩士階段延伸到了博士階段的討論。博士生的滿意度,除了與博士教育的 品質相關,也與博士生追求學術生涯的決定相關。Dericks、Thompson、Roberts & Phua(2019)研究博士生滿意度的決定因素,探討指導教授、院系部門. 政 治 大. (department)和同儕的作用。409 名博士生樣本來自 20 個國家 63 所大學,學. 立. 科領域分佈在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領域。研究結果發現指導教授的支持是博士. ‧ 國. 學. 生滿意度的最大預測因素,但指導教授的學術品質則沒有顯著影響,院系的學術 品質和支持度都能顯著預測博士生滿意度。研究建議大學院系和博士生指導教授. ‧. 應該要共同努力,更緊密的合作,以達到博士生滿意度的競爭性水準。. y. Nat. er. io. sit. 博士生的師生關係方面,指導教授對於博士生的學位完成和滿意度具有關鍵 影響力。Cassuto(2015)認為博士生與指導教授(adviser)間的關係,是研究生. al. n. v i n 正規教育中最長、最重要的一種關係,是專業與個人的獨特融合。這是一種有後 Ch engchi U. 果的關係,是持續發展的關係連結。當它以正確的方式建立和維護時,它就會變 成一種終生的、富有成效的、不斷發展的、互惠互利的合作關係,這種關係往往 會發展成同事之間的友誼。如果處理不當,這種聯繫可能會滋生憤怒、怨恨、痛 苦,以及遠遠超出攻讀研究所本身的不滿足感。 指導教授的指導風格方面,Gruzdev、Terentev 與 Dzhafarova(2019)在 2016 年 4 月至 7 月對俄羅斯大學博士生進行跨機構量化調查,樣本是 12 所參與俄羅 斯學術卓越計畫 5-1002 的大學和聯邦大學,這些大學代表了俄羅斯頂尖大學的 主體,共有 2,034 名博士生參與(占所選大學博士生總數的 25%,N = 8,136)。 27. DOI:10.6814/NCCU202000345.

(40) 根據大學的不同,回覆率從 11%(N = 1,127)到 53%(N =802)不等。指導 (supervision)調查部分包括指導教授的職能、與指導教授的溝通面向(頻率、 困難、論文以外的溝通) 、對指導教授的滿意度(更換指導教授的渴望程度) 。博 士生被問及他們的指導教授所執行的職能,包括推薦論文主題的文獻、推薦專家 諮詢、組織與專家的互動、協助實地研究組織、提供關於資料分析方法的建議、 評論結果與結論、編輯論文文本、編輯文章文本、告知學生有關的科學事件、幫 助準備出版品、幫助尋找審稿人。研究目的在回答 3 個相關問題:指導風格及其 普遍程度、指導風格與博士生對指導教授的滿意度之間的關係、指導風格與博士. 治 政 大 (Gruzdev, Terentev, & Dzhafarova, 2019): 立. 生期望完成學位時間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提出了以經驗為導向的六種指導風格. (一)超級英雄型(superhero):對博士生工作參與度最高的指導者(占總樣本. ‧ 國. 學. 的 22%)。超級英雄們不僅幫助完成論文(對結果進行評論,推薦文獻,. ‧. 編輯文本) ,還為實地研究提供建議,説明組織工作,推薦專家和審稿人,. y. Nat. 幫助準備出版物。. er. io. sit. (二)不干涉型(hands-off supervisor) :與超級英雄相反,屬於這一類別的大多 數指導者都不履行所列的任何職能,這個類別在整個樣本中占 16%。. al. n. v i n (三)研究實踐調控者型(research :特徵是不參與研究過程的 C h practice mediator) engchi U 組織工作和論文答辯準備,通常不協助尋找專家和審稿人,也不參與組織. 和實地研究階段。這一類別指導者參與論文的文本和出版物的工作,在整 個樣本中的比例是 18%。 (四)對話夥伴型(dialogue partner) :對論文主題進行主要諮詢工作,推薦論文 主題的文獻,對研究方法提供建議,對論文的結果和結論進行評論。對話 夥伴占全部樣本的 13%。 (五)導師型(mentor) :在學術界,導師通常執行更多學術界指引方向相關的功 能,如推薦專家和組織與他們的交流,向博士生介紹科學事件和幫助出版 出版物。比例約為 16%。 28. DOI:10.6814/NCCU202000345.

(41) (六)研究顧問型(research advisor) :占總樣本的 15%。這類導師積極參與博士 生的研究(包括實地研究組織,對研究方法提出建議,參與發表的準備) , 但通常不從事與論文本身相關的事務(編輯文章,推薦專家,組織互動, 尋找審稿人)。 Gruzdev 等人的研究結果中,最有問題的一類為「不干涉型指導」 ,其特點是 不為博士生提供任何幫助,在這一類別中,博士生的滿意度最低,對學位的期望 時間最長,想更換指導教授的博士生人數最多。一項值得注意的數字是,有 3 分 之 2 的博士生報告他們的指導教授甚麼都不做,而與超級英雄型的指導相比,受. 政 治 大 度最高、畢業預期時間最短的兩類指導者分別為「超級英雄」和「導師」 。 立. 不干涉型指導的博士生要更換指導教授的可能性增加了近 18 倍。而博士生滿意. ‧ 國. 學. 博士生對指導教授的滿意度方面,高品質的博士指導不僅是博士學位成功的 關鍵,也是學生學習經驗的關鍵。Zhao、Golde 與 McCormick(2007)的研究指. ‧. 出博士生與指導教授之間良好的關係是博士生培養成功的重要組成部分,博士生. y. Nat. sit. 與指導教授間關係的品質直接影響博士教育經驗的品質。他們透過對美國 27 所. n. al. er. io. 大學 11 個學科的博士生的問卷調查,探究影響博士生對指導關係滿意度的因素。. i n U. v. 研究分析中,博士生選擇指導教授的三個主要向度:(一)指導教授聲譽,這反. Ch. engchi. 映了導師作為一名優秀教師、研究者和導師的名聲;(二)智力相容,顯示指導 教授知識利益和方法專長與博士生興趣的一致性,以及確保高品質工作的期望; (三)指導關係的實際利益,例如財務資助和有利的工作環境。對指導教授行為 的分析則確定了四個因素: (一)學術建議,基於與培訓和進展; (二)個人接觸, 反映指導教授在純粹學術關注外的興趣和支持;(三)職涯發展,反映學院的支 持、贊助和輔導;(四)廉價勞動力。這反映了師生關係中消極和剝削的方面。 研究結果發現,指導教授選擇策略(智力相容、指導關係的實際利益)和指導教 授的行為(學術建議、個人接觸、職涯發展、廉價勞動力)都會影響博士生對指 導關係的滿意度。只有一個指導教授的選擇因素,指導教授的聲譽,與滿意度無 29. DOI:10.6814/NCCU20200034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chematic phase diagram of high-Tc superconductors showing hole doping right side and electron doping left side.. The common Features i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of the OLE –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a broad and balanced curriculum with diverse learning experiences to foster whole-person development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Therefore, this paper bases on the sangha of Kai Yuan Monastery to have a look at the exchange of Buddhist sangha between Taiwan and Fukien since 19th century as well as th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students in learning in inequalities with one unknown, as well as to collect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errors in problem solving..

This research project tries to examine the issues of domestic green hotel service design, integrating QFD and VAHP, as well as to construct green criteria and their

This research of the installation service of telecom carry on integrating sex valuation, and take the operation of Chunghwa Telecom Hsinchu as an example and inquire in

Regarding Flow Experiences as the effect of mediation,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effect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Well-being on volunteer firemen, taking volunt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