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原住民族博物館的應然與實然

第三節 原住民族博物館的實踐與改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1

第三節 原住民族博物館的實踐與改善

博物館與地方關係的強化

經過以上關於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以及相關的分析與對比,知道泰雅民族博物館本身,

若以文化自主性來檢視,有一些有待進步之處。然而現今的發展也不全然悲觀,且公辦公 營模式,也有其文物保藏及極力促進參觀人數成長使更多遊客得以初步知曉泰雅文化的功 勞。

然在加強與地方族人關係議題上,筆者觀察期間,由於族人策展員的規劃以及館內人 員的努力下,針對博物館在文化層面欠缺之處,著擬進行一些改變,以增加族人參與的誘 因:

一、 博物館在典藏文物的說明上,以及一樓展區,原本在文物或是展示說明,沒有族 語名稱或鮮少有族語日常用語,但現今已多數都有加上,提高族語的使用比例,透過 族語,增進族人認同博物館是個烏來泰雅族的空間,有我們說的語言。

二、 由於烏來族人從事織布作為生計工作與文化復振工作的風氣頗盛,光烏來一地便 有十二家立案織布工坊,亦有編織協會進行傳統編織高階技法的學習與走向當代文創 新樣貌成品的研發。因此博物館今年新增織布展示區,請當地懂得高階技法的耆老來 進行實際編織過程的操作,以說明烏來編織文化復振之風,亦更接近「活的博物館」

目標。

三、 烏來泰雅族傳統植物的運用:黃藤編織,亦是烏來少數尚有耆老從事的傳統文化 技術,因此博物館與新北市原住民部落大學合作,聘請烏來當地耆老,於博物館進行 教學課程,以期族人能多加利用、進入博物館,參與文化傳承的過程,以實踐「文化 聚會所」的動態文化再現理念。

而未來計劃,則有以館藏文物說明的再補充。烏來由於甚早與漢人接觸,生活地域重 疊,時有交易,加上日治時期與民國時期的國家政策(前者改變生活慣習,禁止或影響泰雅 傳統習俗;後者引進資本主義經濟與現代主義式生活)

與觀光發展,文化流失嚴重,因此對於泰雅文物文化意涵與脈絡,不如其他泰雅部落熟悉,

常有禮失求諸野的情形,如前文提到的本期特展搗米展,但烏來沒有小米,或如傳統製弓 技術已失傳,是聘請外地師匠教導。而館藏文物的說明多為簡述其用途,並未說明其在泰 雅文化脈絡的角色、使用契機及其文化意涵,因此在文化復振的意義上,不是那麼明顯,

透過對館藏文物說明的再補充,強化烏來泰雅族對自身文化的瞭解與研究,那最近、最佳 的地點就是泰雅民族博物館。

另外欲將導覽拉到戶外,帶領參觀者進到部落,實地參觀真實環境,並介紹與當地泰 雅族歷史、文化相關地點:

報導人 K:

所謂活的博物館,應該要把博物館的文化帶到當地,不要說非原住民漢人瞭解,就 我們所知,真正的族人對自己的文化認知也非常薄弱,那你在很薄弱的情況下,非原住 民到你的部落,其實無法讓他了解你的部落,你也講不出來,才會希望部落從自己的文 化拓展,也希望博物館不要死氣沉沉,不是在這館內,而是把文化導覽帶出館外,所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2

今年7月開辦,成效如何,目前還不知道。

2018 年新變化

2018 年對本館而言是相當重要一年,據筆者與館內同仁瞭解,主要是經建科負責館務 的承辦科員更換,現任科員對館務相當有想法,在 2018 年 6 月推動了一連串的改變。加上 原住民發展中心(前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管理局)為改善地方原住民文物館普遍存在的博物館 營運專業性不足的問題,派駐一專任文物維護員,改善文物典藏的維護與制度的建立。以 及原民局增設一約僱人員負責博物館網路部份的營運。

以下將整理館內變化:

1. 一樓常設展區進行大幅更動,將三樓特展區移至一樓,空間擴大,原一樓展區的家屋模 型移至三樓原特展區。

圖 4-2 原一樓常設展區改為特展區

2. 一樓賣店改由當地族人業者經營,該族人亦為編織工藝老師,因此也能在館內文創賣店 區舉辦如編織體驗的文創活動。(見下頁圖 4-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3

圖 4-3 文創賣店改為在地族人業者

3. 新增文物維護員,對典藏、庫存空間進行全面盤點,並強化文物典藏與維護 4. 新增一人員負責本館網路部份營運,官網獲得全面更新

5. 書籍、文獻、資料、檔案等文書從沒有館長的館長室空間,移至更大空間的辦公區圖書 牆置放,並進行編目及管理

6. 館務重心不再只有導覽接待,而是四大重點:導覽、田調、文物、行政。(見下頁圖 4-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4

圖 4-4 轉為四大重心的排班規劃

7. 導覽及計時人員不再全部設置在展場,展場輪值人員外,移至辦公室,進行幕後工作,

如協助典藏維護及前述第六點的田調與部分行政

8. 展場影片更新,從製樟產業發展介紹變為當地耆老的黃籐編織影片

圖 4-5 烏來在地耆老黃籐編織影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5

9. 靜態展示裁撤一樓狩獵、捕魚等區,三樓服飾展區縮小改置有老照片的圖文說明

圖 4-6 服飾區縮小,新增老照片圖文說明

另外據館內同仁提到,目前有計畫將沒有館長的館長室打掉,作為典藏庫房的擴充,

然而此事涉及工程,尚在研議中,另一個原作為支援原民局活動道具置放的倉庫,目前已 清空,但是否作為典藏庫房的擴充空間還有待商議,主要是該空間有漏水問題。

整體而言,本館進行相當大程度的更新,且個個切中問題,人力配置獲得充分的改善,

導至館務幕後工作,加上文物維護員進駐,大大提升本館文物典藏的推動(見下頁圖 4-7、

4-8)。而本期特展為當地編織師匠的編織作品展,加上常設展區如前述增加了老照片,且 有文字說明該老照片的意義,並與一旁的民族誌物件相呼應。網路部份也有專人負責,官 網也獲得網頁更新,此前文不對題,文案不完整的現象得到改善(見頁 95 圖 4-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6

圖 4-7 文物保護盒製作流程資料

圖4-8 典藏文物基本資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7

圖4-9 烏來泰雅民族博物官網網頁(2018/8/21 截圖)

然而就筆者2018 年實地參觀及與館內人員交談,認為尚有幾處有待考慮之處,一為 網路部份雖前述獲得改善,但內容上筆者認為可再充實,如圖4-9,以兩行文概括烏來的 歷史與族群,似乎太過簡略,另外該網頁圖放置的是紋面道具,與該標題「歷史與族群」

還是有圖不對題的狀況。

二則目前館內典藏庫存正在進行盤整,筆者認為部分資料可以網頁方式呈現,如各期 特展留下的文物、資料、檔案數位化,每期可彙整為一簡介,放置官網提供點閱,一來充 實官網,二來可稍微減少典藏空間壓力,三則為過去的特展留下對外資訊的紀錄。且今年 本館獲當地耆老高茂源先生捐增文物一批,館藏更加豐富但典藏空間尚在調整的情況下,

如何有效率地運用網路空間來協助實體空間的不足,也是一個方向。

第三為,本館大幅更動常設展區,有了不少新增,然也裁撤到部分展區,從入館-一 至三樓的動線規劃,再原有展區是明顯有一思考邏輯:即環境地裡(含居住空間)與民族簡 介,再到介於人地之間的狩獵、漁獵及農耕祭儀,再到二樓的相關器物,再由此進入泰雅 族的價值觀如 gaga 與 utux,是有個依循漸進。而目前將 3 樓特展區移至一樓展區,裁撤到 狩獵、漁獵及農耕祭儀,這個漸進的層序剛好缺掉中介的一塊,且由於特展性質每期不一,

應難以補齊這塊展示在規劃上的意義。

因此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將展區規劃及參觀動線在作一個整體考量,利用入口與一樓特 展區前目前的閒置空間,將裁撤掉的狩獵、漁獵、農耕祭儀,做靜態展示補上。或是考量 將二樓器物展區稍作調整,以銜接一樓展區,即將特展區視為動線外的獨立個展,將動線 設計由入口處的烏來環境模型,直接到二樓展區,在二樓展區補上原狩獵、漁獵、農耕祭 儀的展示。泰雅族的傳統產業配置是男獵女織,而當前的展示若去除狩獵、漁獵,將變成 男獵不見了,多為女織的展區,比例上似乎有些失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8

另外對於本館典藏空間不足的問題,筆者認為之前政大有一計畫在烏來部落設置一老 屋活用的烏來樂酷計畫,該老屋為當地族人提供,在此計畫結束後,逐漸未有使用而荒置,

本館可洽談利用該老屋,作為與部落互動的據點,將與部落相關史事或當代議題放至老屋 展區(如復興鄉歷史文化館的做法,反映當地族人在時事上的觀點),作為額外的展示區,

亦可規劃如口簧琴或編織教學等活動。

未來發展建議

本館於2018 年 6 月在館務細節上,進行大幅度更新,然而根據本章的討論,仍可初 步歸結出對於泰雅民族博物館在未來發展上,幾個重要的議題:

一、主管機關在政府治理的角色上,如堅持維持公辦公營的現狀,則應對內部作出適度的 調整;或比較省事的作法:公辦民營或委外經營

二、在經濟與文化取向之間的比例該如何取捨?而在博物館這個具體實踐的載體,如要兩 者兼具,文化產業是一個不錯的軟體來操作,但目前館的發展,僅限於文化商品賣店 可沾上邊,但販賣內容一來與館外賣店有重複,為外地工廠批發製作,二則較欠缺當 地工坊的產品。此外,文化產業是文化的延伸,因此文化研究的部分必不可少,若缺 乏研究的情況未改善,其文化產業將會是空洞的文化工業,欠缺特色與賣點。因此文 化研究還是首要之務。

三、館的營運與發展,要面對的是遊客還是面對族人?當館內人力八成都在展場服務以面

三、館的營運與發展,要面對的是遊客還是面對族人?當館內人力八成都在展場服務以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