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原住民族博物館的文化主體性:以北部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為主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原住民族博物館的文化主體性:以北部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為主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5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原住民族博物館的文化主體性: 政 治 大 立 以北部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為主之研究.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張慧端博士 研究生姓名:黃崇泰. 中華民國 107 年 8 月. DOI:10.6814/THE.NCCU.ETHNOS.003.2018.A06.

(2) 致謝 這份早該完成的論文,從 101 年入學,到 107 年才完成。因為大學時期有國 科會大專生參與研究計畫,更早前便開始在烏來的研究,入學之初還想要破系史 紀錄,2 年就畢業。殊不知人有旦夕禍福,加上自己田野方面基礎不穩,心性也 未成熟,竟差點得憂鬱症看精神科而半途中斷三年,一度要放棄完成。 所以首先要感謝在我人生低谷時,鼓勵我重啟完成這篇論文的眾老師們,當 然包括我的指導教授張慧端老師,系上的藍美華老師、趙竹成老師、系主任王雅 萍老師,其中尤其感謝張慧端老師、王雅萍老師、藍美華老師,三位對我在個性 任性、隨意、沒有禮貌之處包容甚多。而趙竹成老師、已離開系上的陳文玲老師 以及馬騰嶽老師,都是在我學術生涯路上,提點了我決定性重點的建言,可惜當 下並沒有體悟出來,而是到差點發病後回想,才發現:阿,原來是這個意思,早 點領悟或許就不用跑精神科了,非常感謝三位老師的提點。. 政 治 大. 張慧端老師作為指導教授更是仔細查對論文的細節,錯字、語句不通順之處 都仔細提醒,也提點了不少論文未注意之處,並提供專書借我閱讀、補強,非常 感謝。甚至在論文口試後,先是關心我個人未來規劃與工作,並強調本論文的重 要性,甚至希望能拿一本給監察院副院長孫大川先生過目,實在過於看重,很慶 幸能請張慧端老師擔任我的指導教授。 再來要感謝兩位口試委員,李子寧老師和江桂珍老師,兩位老師不辭舟車勞 頓來擔任口試委員外,在學術上長期不遺餘力的推廣博物館學,且為原住民文化 發聲,令我敬佩,兩位老師的著作也為本論文的書寫提供了大量的資訊、知識與 思考,針對論文不足之處,都當頭棒喝的指出來,並提供了許多寶貴意見供我補 強,讓論文得以完整,並強化原先論述不足的缺點。 同時,也要感謝在烏來田野期間,幫助我的眾多族人,如陳勝榮校長、阿洛 老師、武茂、沙力達的 Yata Amuy 等人,以及在南澳巧遇的學長曹天瑞校長、林 業生活館的新北市文史協會夏聖禮理事長,都協助我進行了不少訪談。以及泰雅 民族博物館內的同仁,淑華、小琪姊、春蘭 Yata、Amuy 姊、彌迦姊、愛觀姊等 等,在館務繁忙之餘還要協助受訪。尤其淑華姊,相處相談最多,收獲也最多, 也欽佩其一路繁忙加班到晚上,並努力學習到一人支撐本館的營運發展。 也要感謝德隆助教在行政上的支援及提醒。還有支持我的朋友們,工作上的 老闆兼好友的竹君跟 Amy 夫婦願意放人,並經常關心;以及比我還忙,以博物 館為家的芳儀(雖然近期我們之間深聊的機會好像就那麼一次 XD),還有其他許 多在此不及感謝的朋友們,感謝大家。 最後要感謝我的父母,雖然他們對論文一點幫助都沒有(笑),但對於在學術 界搞到差點憂鬱症,跑去工作,然後又停職回頭去寫論文,這個看似詭異的決定, 也都沒有反對的意思,還是支持完成這篇論文。 文末,不免要說:要謝的人太多,就謝天吧。大家的幫助,銘記在心。.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THE.NCCU.ETHNOS.003.2018.A06.

(3) 摘要. 本文探討台灣原住民族文化館設作為原住民文化主體性實踐的載 體,其實踐是怎樣一個過程。其牽涉到博物館學與新博物館學的進展與 運用,以及館設所在族群的文化、歷史特性。本文以烏來泰雅民族博物 館為主要探究個案,輔以台灣北部四個泰雅文化相關館設案例。 本研究發現,本案在博物館發展實踐上,受到其民族格局、主管機 關的更迭與錯置、博物館管理上的專業性不足,並偏離初始設計理念, 限制了館方努力及改善的成效。而本文試圖以短、中、長期三階段提出 改善之道。 此外,本案例呈現出烏來泰雅族歷史的特殊性:文化與經濟為互相 消長揉合,不能截然二分,這樣的特性使其走向「創發的傳統」 :經濟/ 文化、傳統/創新,皆是兩面的一體,而民族博物館則扮演此過程的紀 錄者與再現者,並做為原住民族文化主體性自我建構的載體所用。.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關鍵字:新博物館學、原住民文化主體性、烏來泰雅族、烏來泰雅民 族博物館、創發的傳統、文化產業. DOI:10.6814/THE.NCCU.ETHNOS.003.2018.A06.

(4) 目次 緒論------------------------------------------------------------------------------------------3~9 第一章 博物館的脈絡 第一節 西方的脈絡--------------------------------------------------------------------10~16 第二節 新博物館之路-----------------------------------------------------------------16~23 第三節 台灣及原住民博物館發展---------------------------------------------------24~26. 第二章 民族、地方與博物館的成立 第一節 泰雅族概述--------------------------------------------------------------------27~30 第二節 烏來泰雅族概述---------------------------------------------------------------30~37 第三節 博物館成立的原則------------------------------------------------------------38~40. 立. 政 治 大. 第三章 北部泰雅族博物館. ‧ 國. 學. sit. Nat. 第四章 原住民族博物館的應然與實然. y. ‧. 第一節: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41~70 第二節:北部泰雅博物館案例-------------------------------------------------------70~78 第三節:綜合比較-----------------------------------------------------------------------78~81. n. er. io. 第一節 博物館行政與專業性---------------------------------------------------------82~86 第二節 在民族誌博物館與民族博物館之間游走-------------------------------86~89 al iv 第三節 原住民族博物館的實踐與改善--------------------------------------------90~98. n U engchi 結論-----------------------------------------------------------------------------------------99-100. Ch. 參考文獻-----------------------------------------------------------------------101~104 附錄-----------------------------------------------------------------------------------------105~145. 1. DOI:10.6814/THE.NCCU.ETHNOS.003.2018.A06.

(5) 圖表目次 表 1----------------------------------------------5 表 2-------------------------------------------6~7 表 2-1------------------------------------------29 表 2-2------------------------------------------32 表 2-3------------------------------------------35 表 2-4------------------------------------------36 表 2-5------------------------------------------38 表 2-6------------------------------------------39 表 3-1------------------------------------------47 表 3-2------------------------------------------48 表 3-3------------------------------------------50 表 3-4--------------------------------------69~70 表 3-5--------------------------------------79~80. 圖 1----------------------------------------------4 圖 2----------------------------------------------8 圖 3----------------------------------------------9 圖 2-1------------------------------------------38 圖 3-1、3-2-----------------------------------46 圖 3-3------------------------------------------48 圖 3-4、3-5-----------------------------------51 圖 3-6------------------------------------------52 圖 3-7、3-8-----------------------------------53 圖 3-9------------------------------------------54 圖 3-10-----------------------------------------57 圖 3-11-----------------------------------------60 圖 3-12-----------------------------------------67 圖 3-13-----------------------------------------68 圖 3-14-----------------------------------------74 圖 3-15-----------------------------------------75 圖 4-1-------------------------------------------90 圖 4-2-------------------------------------------92 圖 4-3-------------------------------------------93 圖 4-4、4-5------------------------------------94. 學 ‧. ‧ 國. 立. 政 治 大. n. er. io. sit. y. Nat. a. 圖 4-6-------------------------------------------95 l C hengchi 圖 4-7、4-8------------------------------------96 圖 4-9-------------------------------------------97. i n U. v. 2. DOI:10.6814/THE.NCCU.ETHNOS.003.2018.A06.

(6)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研究最初始動機來自於生活經歷,於烏來老街觀光時,品嘗了「應」極具原住民風味 的馬告山豬肉香腸,卻發覺沒有馬告清香、山豬肉口感,只是一支普通香腸,以「馬告」、 「山豬」做為吸引顧客的符號,卻沒有實質的內涵。 這樣的經驗其後歷經相關課程的進一步接觸與了解,在 2010 年通過國科會大專生參與 專題研究計畫:「從文化工業論觀點看原住民文化觀光產業:以烏來文化觀光產業為例之 研究」,在烏來進行實地調查,探討當地文化產業發展與其泰雅族文化形塑之間的關係。 在這過程當中深感當地產業發展,由於不同角色的互動角力而顯得複雜,當地泰雅族 業者和當地漢人業者以及外來資本財團在觀光業的競爭、水源保護區與經濟開發之間的矛 盾、地方協會的各立山頭……在這樣的情境之下,公部門居中的角色便顯得重要;而宏觀 檢視這問題,則牽涉到觀光業發展的階段性而呈現的文化轉向,以及原住民議題的被重視, 面對這宏觀思潮與微觀的地方關係與發展,必須在文化政策上作出方案以達到國家組織的 治理功能,而這樣的結果對於地方的他者族群而言,會有怎樣的反應,是否符合思潮的理 念以及當地族群的文化與經濟利益,抑或是造成公部門與當地族群的矛盾與衝突。 在這過程中,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是一個極為突出的存在,它的設置來自於國家文化 政策的指導及地方自主的推動,但後續的發展卻又受到地方政治與利益的影響而在選址上 與初始規劃相異,及博物館公立屬性的種種限制:經費不足、任何更動都需繁複的官定程 序,如館內有塊介紹祖靈祭的展示板,說明是錯的,館內人員也知道,但從筆者第一次去 博物館到最近一次,時隔近 3 年,依然是以錯誤的說明展示於原地。 基於上述,在 2010 年調查之基礎上,加上對博物館學與新博物館學的探討,試圖探究 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的發展面臨怎樣的當代情境與困難,以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為主要對象, 再加上北部其他泰雅族文物館作為對照,尤其做為台灣第一個縣級博物館以及單一原住民 族博物館的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更有指標性意義。 其呈現的原住民文化再現、政策,與概念論述有何差異,而博物館展出文物所屬人群, 如何看待這個過程,並在其中扮演怎樣角色,能有多少文化自主性。然而考量到實際操作 的可行性,本研究將先著手博物館學的脈絡進行耙梳,並針對泰雅民族博物館的設計建置 到當前營運的整個過程,進行比對檢視。 本研究將以北部泰雅民族博物館(文物館)為對象,其中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為主要研 究對象,針對以上進行分析探討,試圖達到以下目的: 一、對博物館發展史作脈絡的耙梳 二、就學理概念萃取擬定原住民族博物館的檢視準則 三、完成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沿革與現況的調查 四、釐清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的設計理念與實際營運間是否有落差 五、北部泰雅民族博物館(文物館)的比較.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DOI:10.6814/THE.NCCU.ETHNOS.003.2018.A06.

(7) 六、由上述試圖探究台灣單一原住民族博物館發展的情境與問題. 研究範疇與對象 本研究在範疇上有三個層次,一是橫向的地理空間層次,以本研究涉及的五個博物館所 在地域為主:新北市烏來區烏來里、忠治里、孝義里,桃園復興鄉、宜蘭南澳鄉、宜蘭大 同鄉;二為縱向的時間層次,以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源起籌備至營運的當下(2015)進行耙 梳與調查,以了解今昔的變化;第三為概念層次,透過對博物館學及新博物館學以降學理 上的討論,去檢視當前台灣原住民單一民族博物館的營運實踐是否合於學理上所賦予的文 化自主性。 研究對象主要以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的館內展示、空間及其工作人員,以及過去曾參 與博物館籌備及營運過程的當地泰雅族人為主,前者透過實地觀察及訪談,後者則以深入 訪談以進行調查。 而在分析過程,則會切分為文化政策、文化再現、博物館發展三個層面來進行探討, 同時分析結果也可作為未來延伸研究時,探討文化政策、文化再現、原住民博物館發展三 層面的實際個案。.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1: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地圖(圖片來源 Google 地圖搜索) 因本研究之報導人,多為公立博物館或公部門的從業人員,考量公部門對博物館館務 發言有所限制,為提高受訪意願及不影響報導人現實生活,所有報導人皆以代號及身分簡 述呈現,不涉及其職務 4. DOI:10.6814/THE.NCCU.ETHNOS.003.2018.A06.

(8) 表1:報導人列表 報導人. 簡述. 訪談方式. 地點. A. 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 籌備時期主管. 深入訪談. 報導人家中. B. 當地退休教師,文史 工作者. 深入訪談. 報導人親戚家中. C. 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 前員工. 深入訪談. 報導人老家. D. 當地生態導遊及藝術 創作者. 深入訪談. 報導人親戚家. E. 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 員工. 深入訪談. 報導人母親家. G. 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 員工. 深入訪談. 烏來泰雅民族博 物館. H. 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 員工. 深入訪談. 烏來泰雅民族博 物館. I. 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 員工. 深入訪談. 烏來泰雅民族博 物館. J. 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 員工. 深入訪談. 烏來泰雅民族博 物館. K. 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 主管機關代表. engchi. L. 烏來區公所職員. 深入訪談. 烏來區公所. M. 文史工作者. 深入訪談. 新店文史館. N. 南澳地方學校校長. 深入訪談. 南澳火車站. O. 大同泰雅生活館館員. 深入訪談. 大同泰雅生活館. n. y. sit. er. io. Ch. 深入訪談. ‧. Nat. al. 學. ‧ 國. F. 政 治 大 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 深入訪談 報導人母親家 立 員工. iv 烏來泰雅民族博 n U 物館. 5. DOI:10.6814/THE.NCCU.ETHNOS.003.2018.A06.

(9) 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心路與實際調查歷程,本研究提出五組問題,希望透過這五組問題的探討, 得到核心研究問題「原住民族博物館發展及對於族人再現自身文化的情境與問題」的答案: 一、從博物館學及新博物館學來看何謂民族博物館 二、哪些特性可為原住民博物館發展的原則 三、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的沿革、設計理念與營運狀況 四、北部泰雅民族博物館的比較 五、當地族人在泰雅民族博物館發展過程的文化自主性 而五組研究問題又可細分為數個小子題,參見如下: 表 2:研究問題與子題示意表 研究問題. 研究子題. 一、從博物館學 及新博物館 學來看何謂 民族博物館. 博物館學. 立. 政 治 大 西方發展. ‧ 國. 學 民族誌博物館. ‧. 新博物館學. 生態博物館 社區博物館 鄉土博物館. 日本. n. al. 地域博物館. er. io. sit. y. Nat. 西方. Ch. i n U. v. 生態博物館. e台灣發展 ngchi. 社區博物館 民族博物館. 二、哪些特性可為 博物館學 原住民博物館發 新博物館學 展的原則 民族文化. 博物館的專業性. 三、烏來泰雅民族 沿革 博物館的沿革、設 計理念與營運現 況 設計理念. 山地文物室. 博物館的文化自主性 歷史脈絡與當代情境. 泰雅文物館 泰雅民族博物館 籌備期 馬騰嶽團隊 名匠團隊 6. DOI:10.6814/THE.NCCU.ETHNOS.003.2018.A06.

(10) 營運現況. 展示 行政 研究 教育推廣. 四、北部其他泰雅 桃園市復興區歷 民族博物館 史文化館. 宜蘭縣南澳鄉泰 雅文化館. 立. 概述. 政概述 治 大. 概述. ‧ 國. 烏來林業博物館. ‧. 概述. 學. 宜蘭縣大同鄉泰 雅生活館. n. er. io. sit. y. Nat. al. 綜論比較. i n Ch 館方作法 U 籌備與建置時期 e n g c h i. 五、當地族人在泰 雅民族博物館發 展過程的文化自 主性 營運時期. v. 地方族人參與 館方作法 地方族人參與. 7. DOI:10.6814/THE.NCCU.ETHNOS.003.2018.A06.

(11) 博物館學. 新博物館學 治. 大 學. ‧ 國. 立. 政. 北部泰雅博物館. ‧. n. al. er. io. sit. y. Nat. 烏來泰雅博物館. 籌建 沿革. Ch. e n管理 gchi. i n U 佈展. v. 模式. 原住民族博物館實務. 原住民族博物館概念. 原住民文化自主性 圖 2:研究架構與概念圖 8. DOI:10.6814/THE.NCCU.ETHNOS.003.2018.A06.

(12) 研究方法與流程 1.研究方法 本研究內容可分為歷史回顧、學理研究及現況調查三部分,因此前兩者研究方法以文 獻閱讀及文本分析為主,而後者以參與觀察、深入訪談為及對比分析為主;由於本研究至 2015 年年中,考量時間,在整體研究設計以質性研究為主要方法,一是透過過去國科會計 劃積累的田野經驗與熟識的報導人,有利深度訪談,另外透過參與觀察法,直接參與博物 館營運事務,較易找快速了解狀況及問題,其他由現有文獻研究量化數據為補足;三則研 究過程一些議題不易外顯且敏感,較適合用質性研究法。以下按照各章節順序就其使用方 法做分述: 第一章:博物館的脈絡 本章為文獻爬梳、回顧,由於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是 80 年代年代原住民運動 後才逐漸發光的議題,直至 90 年代始有專門展設原住民藏物文化的原住民族博物館(而非 一館附設原住民主題展示),因此有必要鑑往知來,尤其對以「人」為主的新博物館學理念, 原住民博物館所應乘載的原住民文化,是相對應的,透過對博物館發展的整理,一則了解 博物館概念之演進與特性,二為可作為原住民博物館概念參考的前提。 第二章:民族、地方與博物館化 本章主要以文獻閱讀及文本分析為主:第一節就泰雅族文化進行概述;第二節就主要 案例背景資訊、歷史脈絡作敘述;第三節從前章博物館史脈絡出發,再從本章前兩前對泰 雅文化的層面,進行綜合性的歸納、整理,擬出本研究檢視原住民族博物館的原則。 第三章:北部泰雅族博物館 本章兩節以田野調查及參與觀察為主,輔以文獻閱讀,旨在透過實例,瞭解實際上民 族博物館的運營上,可能面臨哪些情境與問題:第一節針對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建置過程 及營運現狀,進行瞭解與耙梳;第二節則對其他北部泰雅博物館作個案的瞭解與分析 第四章:原住民族博物館的應然與實然 本章針對前述文獻爬梳及田野實調所得之資料,針對案例的部分作對比分析,並將前 兩章整理納入,與第三章案例自身發展及歷史脈絡進行整合分析,企圖對所呈現問題進行 釋因及改善之道,並試圖討論這種現象所呈現的意義為何 深入訪談 參與觀察 文獻閱讀.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泰博館建置參與族人 地方族人. Ch. engchi. 泰博館的空間與展示 泰博館的行政營運. i n U. v. 新博物館學學理 博物館設計理念. 文本分析、對比分析 整合分析 圖 3:研究方法運用對象示意圖 9. DOI:10.6814/THE.NCCU.ETHNOS.003.2018.A06.

(13) 研究限制 本研究以北部泰雅民族博物館為範圍,因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為唯一縣級單一原住民 族博物館,具指標性意義,故著重於此。但也因此擠壓到其他北部個案的文獻爬梳與訪查 比例,因而未能如烏來一例清楚詳細,有待後續研究補充。 其次,本文雖在新博物館學的討論會涉及些許概念的探討,但整體而言本研究不涉入 相關理論的討論,僅以學理論述作為與實際狀況比較的準則,再依田野調查所得之資料與 現況進行分析。 文化自主性的展現有很多方式,博物館雖可視為文化政策下的產物及文化產業的一種 展現形式,而本身又涉及展示物的文化再現,具有綜合意義,但以博物館為探討的結果, 是否能充分解釋當地原住民的文化自主性?恐怕在此面相的詮釋力,僅是一部分,後續仍 需從原住民文化產業與觀光活動等面向作進一步的探討。 此外,由於本研究所探討之泰雅族博物館,皆為公立性質,故在實際調查的時程上也 受到公部門節奏的限制,如年底為公家機關行政事務繁忙之際,故館方人員都忙於年底報 帳、結算等行政事務,或出勤規定,無法使用焦點團體訪談。即便熱心幫忙,但能給予的 訪問或協助時間都很有限,因此在細節上,仍有可精進之處。 承上,亦由於公立性質,抑或當地族人彼此熟識,或涉及地方事務、利益關係等等…… 使報導人有所顧忌,如訪談時不願多說館務較缺失之處,或願意跟筆者透漏內幕、細節, 但要求「私下聊天就好,你不要寫上去」 ,又有些帶有個人身家資訊,基於尊重報導人意願 及保護,故本文未能談及處不少,使得訪談內容的使用,一個完整訪談有數處涉及敏感事 務或報導人不願被寫出來,無法完整呈現,因此本研究採將訪談內容依研究子題分項、分 段、夾敘的方式引用,因此僅能片段式呈現,此為遺憾之處,文末附錄會附上扣除敏感片 段外,還尚稱完整或報導人同意刊出的訪談稿,以供參考。 另外筆者在研究期間才開始學習泰雅語,故程度不佳,有賴地方族人的協助,也使得 受訪者多為 30-50 歲區間的中生代族人,缺少其他年齡層族人的看法。在地方族人對博物 館的看法上,由於本館歷程多受波折,使得族人對其沒有多少期望,在訪談中多隻字片語 就結束這個話題,又館內族人人員是本文重點,壓縮到對地方族人的訪談樣本數,使得在 論文呈現上,較欠缺地方族人對本館的詳細看法。 本研究研究期間主要為 2010 年至 2014 年,此後由於兵役及個人健康因素中斷,直至 2018 年才重啟為文,因此資料已與現實有段差異,本文將 2018 年的現狀新增於第四章, 然而變化還在發展中,而本研究已到學籍年限,因此不足之處還有待後續研究。.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0. DOI:10.6814/THE.NCCU.ETHNOS.003.2018.A06.

(14) 第一章. 博物館的脈絡. 本章將分三個部分,一從博物館的源起與西方發展談起,二則台灣博物館發展的概況, 三為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的發展.從中爬梳出博物館在歷史長河裡的脈絡,並作為下章學理 概念整理所憑之基石.. 第一節 西方的脈絡 早期脈絡 人類文化或文明的發展,源始之初,必來自生存之所需,在謀生過程,面對大自然種 種不確定性與風險,產生了工具,隨之是應用工具的技巧、技術,當一個群體隨著生產規 模的擴大得以不用每個成員都兢兢業業在生計之上,開始有了輔助性的從事與心理面上的 追求,而群體也開始有管理的規矩,宗教、制度開始產生。若要探究起博物館,自不能脫 離這樣的脈絡,若以一個考古博物館為例,陶罐,會是個在形象、宣傳都廣泛重要的象徵。 它同時代表著博物館的物質性(藏物),由此沿伸出來的知識性(陶罐的生產與使用),而眾多 陶罐的擺放則具備了空間性與展示性,而換個相反的角度,陶罐也反向的映照了如何運用 陶罐的人群,人、具象物質、抽象想法(知識與觀念)構成了一個完整運作的文化體系。即 人類透過物質生活,反映與其自然環境的互動關係,而這互動過程,在時間長河的醞釀, 形成了人類不同階段發展的心理文化與價值體系,而博物館正是其見證與再現的載體之 一。 博物館,Museum,字源來自於希臘語 Mouseion,意指「一處人類心靈可避開日常瑣碎 1 事物狀態的場域」, 從前述字源意義來看,早於希臘時代便有蹤跡,然而此時期的 Mouseion, 主要是作為神廟,服侍謬思(Muses)神,因此也兼為教育場所。這來自兩個因素,一是希臘 人對奧林帕斯山諸神的崇拜,二則希臘哲學的發展 2,因此基於宗教因素,將神廟與休閒 教育場所結合,作為傳授哲學的學校,由此展現對謬思神(Muses)的服務。 所以雖有一具體特定空間,也有教育意義,神廟的日常運作也有專職管理的守廟人 (Hieoropei),對藏品、供物作登錄,也帶有些許文物維護的性質。但整體而言終究是個神廟, 宗教信仰意義為主,且未有研究部分,亦非專門為博物館用途,可將其視為博物館的前身。 希臘時代另一脈絡來自哲學家柏拉圖及亞里斯多德,分由兩人創立的柏拉圖學院及亞里斯 多德講堂(The Lyceum of Aristotle),這兩空間是其傳授哲學知識的學校,因柏拉圖主張萬物 屬於可視界,其皆有一理型,而萬物只是其理型的外在仿品,此理型存在於相對可視界的 可知界,唯有透過對可視界萬物進行觀察、研究、思辯才可得知 3,因此這兩地也保存許.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 i n U. v. th. Norton,Peter B. and Joseph J. Esposito, 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Founded 1718, 15 ed. Chicago, vol. 8,p.441 。轉引自徐純,<<文化載具:博物館的演化腳步>>p1-2,2003。 2 此哲學發展主要指在希臘三哲之前偏向形上學的脈絡,著重在對自然、演變的探討 3 此即柏拉圖的理型論,受其師蘇格拉底影響,柏拉圖認為理型的最終面貌即是善,美、真而止於善,為柏 拉圖哲學的核心影響其徒亞里斯多德及整個西洋藝術與哲學的發展。 11. DOI:10.6814/THE.NCCU.ETHNOS.003.2018.A06.

(15) 多文物,但是是附屬的性質,收藏的文物是追求理型的配角與工具,但因此脈絡使得後續 希臘化時期,產生了結合前述神廟及哲學學校兩者,相當接近於現代功能的完整博物館。 而希臘化時代(B.C.323-A.C.30)的亞歷山大博物館可作為博物館一個起點,亞歷山大博 物館為托勒密二世(B.C.285-246) 4所立,與前述希臘時期的 Mouseion 神廟及學院相比,兼具 了兩者特性,更加接近於現今所認知的博物館: 1. 宛若百科的多樣化藏品 2. 對藏品進行分類及有組織的研究 3. 古物文獻的保存、利用大於宗教收藏 4. 透過分類研究,進行學問的建立與教育 當時的亞歷山大博物館,收藏各式動植物標本、該王國損壞的文件與物件,亦作為解 剖學研究與天文觀察站,功能頗多。而作為其對手的思勒婁克斯王國 5,則建立一希臘式 圖書館,稱之為波嘉門(Pergamun) 6,除有大量古籍藏書外,也有眾多希臘雕像與繪畫,按 其發展史作展示,同時聚集學者們在此討論歷史、藝術與哲理,相較於前者的多樣功能, 波嘉門較近於圖書館與研究院的揉合,兼作為藝術品的展示所。相較於前者的多學門與教 育意義,後者的圖書館兼藝術發展展示的歷史博物館模式更為普遍。這兩座後代博物館雛 型的源頭相同的是,其館藏是不可能再流通於世─這點在當代原住民博物館的發展,是重 要的焦點。其次,博物館的推動─國家上而下的主導模式,也是此時期所奠定 至羅馬時期,由於羅馬人尚武的民族性及軍功社會,整個羅馬之世,多處於征戰及擴 張版圖,國境之內民族眾多,這使得羅馬當局發展重點放在以制定放諸四海為準的羅馬法, 規範治理轄下不同民族的公民社會。這意味著,一個具有高深學問與研究功能的大型博物 館,並不適合這個時代的典範-羅馬時代的博物館特性是作為戰爭戰利品的藝術品、珍寶 的展示所。將領透過珍稀戰利品的展示建立地位與權威,士兵透過戰利品的賞識形成對上 層的服從,也由於不斷擴張版圖,越打離家越遠的情況下,羅馬政權迫切需要利用娛樂與 美感來滿足公民對於長時間征戰的反抗,因此對公民開放的公共場域在此時期非常發達。 因此,本文認為用「博物館雛形」表述整個羅馬時期的博物館特性,更為洽當。一是 此時期的博物館像是藝術品或珍寶展示所,毫無研究功能,文化傳播的涵義甚少,但珍寶 藝術品的展示所確實是博物館的一個開端,且此時期這類場域開始對一般民眾開放,是希 臘化時代的博物館所無。亦有學者認為「當時羅馬帝國並沒有任何博物館經營藝術收藏, 但羅馬城卻開闢成一個整體性的博物館,這種全城為博物館的典型,可以做為近年來發展 文化村的參考」7。因此可以說羅馬時期是最早發生博物館的大眾化取向的源頭,但並未對 接下來的時代產生影響。.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4. 亞歷山大帝逝世後,其帝國由其部將一分為三,托勒密(Ptolemy)王國、思勒婁克斯(Slelucus)王國、安提古納 斯(Antigonus)王國。 5 思勒婁克斯(Slelucus)王國的阿塔利茲王室(the Attalids)在當時與托勒密二世就轄下博物館藏書較勁,托勒密二 世禁止紙出口以防古籍被對手抄錄,而阿塔利茲王室的俄曼納斯二世則因此發明了更為持久羊皮紙,作為手 抄本的材料,一路延至中古時代。 6 Bazin,1967,p14-15。轉引自徐純,<<文化載具:博物館的演化腳步>>p13-14,2003。 7 徐純<<文化載具:博物館的演化腳步>>p20,2003 12. DOI:10.6814/THE.NCCU.ETHNOS.003.2018.A06.

(16) 中古時代(476A.D.-1517A.D.)8因其時代特性:基督宗教的發展是首要核心,博物館在此 時沒有顯著的發展,但此時期的教堂猶如希臘時期的神廟,仍是當時藝術品、珍寶的保存 處,且因其宗教重心的地位,幾乎不受戰亂波及,是商業與文化穩定的交流地。中古時代 另一特性是君權神授的封建社會,因此權貴基於喜好收藏或作為教會賦予權位的保證,私 人收藏成為該時期另一個文物珍寶的收藏處。但整體而言,中古時代的博物館發展,只能 說維持了博物館典藏文物的功能,僅是宗教有關的聖物收藏所。. 博物館的現代化之路 在進入正文前,需先說明「現代性」:指現代社會的性質或特徵,因指涉的對象不同, 有不同含意,本段標題「博物館現代化之路」,將專注在現代性對博物館發展過程的影響,並 不去細究現代性的各種意涵與說法,而是談當時歷史事件-這些歷史事件的特性構築了博物館 的現代性,也定義了現代性博物館該有哪些特徵。. 治 政 大 在中古時代之後,16-17 世紀之後博物館發展受到幾個時代特性變化:文藝復興、地理 立 大發現、科學革命 及中古時代基督教發展本身遺緒所影響。中古時代基督教神學奠基於 9. ‧. ‧ 國. 學. 聖奧古斯丁與亞里斯多德的混合,如十三世紀的聖托馬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 寫下<<神學大全>>( Summa Theologica),便是這兩種哲學的集大成者,然而在中古時代晚 期,人們對這樣的神學特性開始產生疑問: 當時很多學者開始認為,十二、十三世紀時,對亞里斯多德或聖奧古斯丁的 哲學與理論的說法,是一種荒謬的混淆,既不是純粹的信仰,又不是復古的理想。10 因此宗教人士撤除教堂內的非宗教文物,文物外流使時人將不受重視的非宗教文物與古籍 串聯,得以閱讀,對於歷史產生了不同的詮釋,以神為主的價值觀轉為以人為主:人及世 間萬物皆是神所創造,研究神所創造物並未脫離對神的信仰與探究。這樣的現象引發了人 文主義的抬頭與追求復古,形成了文藝復興運動。這使古物蒐藏成為一種時尚,連帶考古 工作也大為盛行:當時的資產階級富人提供財源支持,形成了古物學的研究,使得博物館 回到以學術為基礎的階段。但學術專業的博物館在此一時期仍未誕生,只能說是回復了古 希羅時期的研究功能。 另一方面,長久以來中古時代封建莊園的經濟社會模式,也產生了變化,商業發達與 城市興起,使國家在貿易上得以進一步向外擴展,造船業、航海術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大 大擴展了當時西方人的視野:是謂地理大發現。同時並謀求遠洋貿易的巨額利潤,也促成 當時人們有了「旅行」的嗜好-當然這不意味現代的國民旅遊,而是有財力進行遠洋貿易 的特定人士(或跟這類目的有關係者)的一場異地奇珍異寶之旅-以獵奇為目的,成為前述.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8. 中古時代的起年定在西羅馬帝國滅亡的 476 年較無分歧,但定年終止於何年,學界有不同的看法,如 1453 年東羅馬帝國滅亡,或以該世紀最後一年的 1500 年作為終止,本文為凸顯中古時代特有的宗教影響,採用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 1517 年作為中古時代的終止。 9 這三個不同性質的時期,定年範疇比起中古時代更為分歧、模糊,且有很長時間是三者穿插交疊,尤其 16-17 世紀,因此本文就博物館發展的角度以三者交疊的 16-17 世紀為階段,前承中古時代,後續 18 世紀現代性博 物館 10 徐純<<文化載具:博物館的演化腳步>>p31,2003 13. DOI:10.6814/THE.NCCU.ETHNOS.003.2018.A06.

(17) 回歸學術的另一脈絡。 承續前述文藝復興及地理大發現的脈絡,及前述神學上的重點轉變,進一步促發了十 六世紀有知之士對自然及其歷程尋求科學性的探究,形成了自然史(natural history)的概念, 透過有系統地蒐集構成世界的各種文物,為了便於檢視、研究,須將文物收集於一處,探 究其性質及與世界整體的關聯性,在十七世紀發展成一套「百科全書式」的寫作與出版 11。 最具代表性的是 the curious man-探索的人,一六九零年出版的「世界辭典」 (Dictionnaire Universel)中說明:這種人「想知道、學習一切。渴望學習與觀看關於 藝術與自然的珍藏,就是所謂有『探索的心』 ,這是一種褒揚。曾遍遊歐洲,尋求好書或 稀有的書的人是有探索的心。精密的實驗而得到的發現,常是『探索的』化學家的工作 成果。收集最稀有、最美、最特別的藝術、自然物的人也是一位熱衷而探索的人。書、 徽章、印製品、繪畫、花卉、貝殼、古董和自然物等,都有對其熱衷的人。」。 純為獵奇尋寶與知識性探索世界的兩種不同動機,不約而同促成了當時私人存放文物 空間:珍物陳列室(cabinets of curiosity) 12,後來成為十七、十八世紀私人博物館的前身,而 從文物著手對世界的探究、百科全書式的寫作,也影響了十八世紀博物學的發展。 獵奇搜寶帶動了當時拍賣業與鑑定工作的發展,促成拍賣目錄的出現,加上文藝復興 回歸學術的古物學及探究世界的自然史脈絡,以及當時藏品與收藏範疇日趨廣泛與豐富, 導致形成博物館的分類專業,1565 年昆齊堡(Samuel Quiccheberg)發表了最早的博物館學論 文,倡言典藏分類的重要性:藏品應作體系、組織的分類後始可作公開展示 13;其分類法 與現代博物館屬性十分近似,足見其指標意義。 他將其收藏分為五類:繪畫與聖物、無機物件、有機物質(包括水、陸、空三 種)、藝術品與開創者的光榮紀念品。令人驚奇的是他的分類法竟可與今日博物館 的屬性全然吻合,我們僅將這些詞彙改為:藝術、應用藝術、自然歷史、歷史遺 物及遺址而已 14 促使當時博物館學走向科學方法的另一面向是科學革命 15,16-17 世紀的科學復興,有 另一概略原則體現在當時的分類法上,即自然/人為的對比分類,如 1683 年開幕的牛津大 學艾許摩林(Elias Ashmolean)博物館即採用這樣的分類-與中古時代的收藏分類看的是個 人偏好,有很大的差異。值得一提的是,艾許摩林也是當時第一個將私人收藏公諸於世並 捐贈給大學,始有牛津大學艾許摩林博物館的成立-是當時第一所公開給學者與群眾使用 的公共性大學博物館,在此之前是部分公開,僅與主人有私交方可參觀。科學革命也影響 當時啟蒙科學發現者在古物學和博物學的基礎上,將科學精神運用在珍奇收藏上,進一步.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Schulz, Eva (1994) ’Note on the History of Colloecting and of Museums, ‘In Interpreting Objects and Collections, Susan Pearce(Ed.), London: Routledge.轉引自張慧端,p22,1998 12 吉田憲司<博物館與蒐藏的歷史>,收錄於<<民俗/民族文化的蒐藏與博物館>>,p06,2011 13 陳國寧<<博物館學>>p34,2003 14 徐純<<文化載具:博物館的演化腳步>>p36,2003 15 科學革命分為兩階段,約略可用 17、18 世紀做分野,前期稱作科學復興,復興了古希臘至羅馬時期間的 科學知識,及 16-17 世紀建立的科學通論性的法則,如培根的歸納法及笛卡爾的演繹法;後者則是科學革命 此 「用語」的起源(但「科學革命」 一詞及完整論述要到 20 世紀),以牛頓一系列科學定理的發現及林奈(Linnaeus) 自然系統分類作為科學化「現代性」的基石 11. 14. DOI:10.6814/THE.NCCU.ETHNOS.003.2018.A06.

(18) 刺激了研究以及在 17 世紀開始出現的學會 16 以培根所做的詮釋為基礎,他們都認為:知識為增加人類對自然控制的一種 力量,發展人類天賦的才能與優越。在經驗哲學的名義之下,其範圍是百科具備 的,包括了道德、自然科學、考古、人種學,甚至歷史與文學 另外需說明的是,雖然本文以 17 世紀與 18 世紀作為博物館發展的前現代與現代差異 的分界,是為方便理解時代特性,然而這段歷史並不能截然二分,兩者前後是一個有灰色 地帶的連續變化-有些地區可能早些年產生演變而另一地是相對較晚的,又或著某一變化 的影響剛好是在世紀交替前後,將兩者連接但早晚兩端又有些不同。 例如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包括萬有引力定律以及牛頓運動定律作為經典力學 的以及科學主導的現代性基石,其實是發表於 17 世紀晚期的 1687 年,但後續主要在 18 世紀 激起一連串的影響;而前述的艾許摩林博物館,雖開幕於 17 世紀晚期的 1683 年,使用初期 的自然/人為二元分類法,代表著博物館現代性教育功能首次出現,但此時的教育功能對象僅. 政 治 大. 限學者、教師、學生,而不完全是普羅大眾,因而它有前現代/現代的特徵,又與當今的現代 有異。. 立. 又如前述的珍奇收藏與分類法,雖受科學革命影響有了初步的自然/人為二分法,但此時. ‧ 國. 學. 認為萬物乃神所創造之物者仍多, 「基於神的意旨產生的萬物連鎖」 ,反映在珍奇收藏上是包羅 17. 萬象的-即以神為主軸串起這些繁雜的收藏 ,甚至遇到當時科學無法解釋之物(如無法歸類. ‧. 之化石),也會歸論於上帝之力 18。 至十八世紀,博物館學的發展更加細緻全面,1727 年奈克流士(Caspar F. Neikelius)發表 <<博物館學>>(Museographia),內容豐富而全面,出現了博物館學哲學論上的闡述,他認為 「人類只能透過圖書館與珍奇的收藏得到物質界的知識,是人類瞭解自己及其環境之途 19 徑。」 :. er. io. sit. y. Nat. 一七二七年的 Museographia 中作者寫道:「人唯有經由圖書館和探索的收集── curiosity collection 才能獲得外在世界的知識(knowledge of physical world)。博 物館能夠幫助人們瞭解自己與世界二者都是神的創作,因此應當包括自然物、人工製品 和書」。 20 書中還提到管理及藏品維護的概念(如登記造冊、光線對繪畫的損害)。至 18 世紀末,歐洲 收藏家已多注意文物、藝術品的修護,甚至出現以此為業的修復專家。 在博物館分類法上,1758 年林奈發表的<<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產生了重大影響。 林奈完成動植物界體系分類,直接影響了自然史博物館的展示分類,另外也促成博物學的發展。 傅科認為博物學就是賦予可視物品名稱的作業,以及儘可能將人類所擁有的知識以表現的方式、. n. al. Ch. engchi. i n U. v. 如 1657 年西芒托學院(Accademia del Cimento)、1660 年倫敦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of London)、1666 年巴 黎科學院 17 吉田憲司<博物館與蒐藏的歷史>,收錄於<<民俗/民族文化的蒐藏與博物館>>,p11,2011 18 徐純<<文化載具:博物館的演化腳步>>p39,2003 19 徐純<<文化載具:博物館的演化腳步>>p46,2003;陳國寧<<博物館學>>p35,2003。該書中文譯名有「博 物館學」 、「博物館實務」 ,本文考量該書在博物館學哲學論上的闡述,已不只是實務,選用前者。 20 Pearce, Susan(1996) ’Introduction,’ In The History of Museums, SusanPearce(Ed.),Routledge.p11、p15.轉引 自張慧端,p22-23,1998 16. 15. DOI:10.6814/THE.NCCU.ETHNOS.003.2018.A06.

(19) 21. 繁雜的事物改變為具有秩序的多樣性 ,也就是以肉眼可見的特徵為基準,進行分類、排列, 一個特徵放在一個格狀區隔,來達到體系化的整理。 在 18、19 世紀,除了科學革命的延續,雙元革命形成另一大脈絡,工業革命提升了物質 技術,並影響博物館的展覽方式,如平板玻璃的大量製造,開始有了玻璃展示櫃(在此之前為 22. 架板) ,也凸顯博物館公開後,讓觀眾得以一眼望盡的展示功能變得重要。工業革命帶來的物 質技術進步構成現代性的重要環節,在英國出現工藝主題博物館,彰顯其時代性,並為工業設 計提供教學用途。 法國大革命為另一重要脈絡,對博物館發展有數個重要影響,一為皇家及教會收藏一律充 公,轉型為博物館,大大充實法國博物館的質與量;二則為彰顯異於皇家王國的人民共和國政 體,這些博物館皆對民眾公開,成為國家遺產,亦是人民公共財產,博物館則成為這些文化資 產的經營方式;三為勞動者應享有文化的接觸,博物館應做為提升公民素養的學習工具,具教 學示範意義。在此脈絡下,博物館成為國家民族主義的一環,肩負國家文物資產的經營與提供. 治 政 大 18 世紀後半到 19 世紀前半的百年間,承續地理大發現而來的大航海時代、工業革命帶來 立 物質技術的船堅炮利、以及法國大命形成的民族國家,加上 19 世紀中葉達爾文發表<<物種起 國民教育的途徑。. ‧ 國. 學. 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史賓賽發表<<第一原則>>(First Principles)形成的社會達爾文主. ‧. 義,共同構築了以國家為單位的海外擴張,殖民地四起,形成殖民主義風潮,19 世紀因而出 現初期的民族誌博物館,除承續早期「獵奇」的陳列室脈絡,其也具有政治意義-成為殖民母 23 國瞭解殖民地土著特性與知識的工具。 由於各個脈絡在此時期的匯流,博物館發展已走向主題的專業化,承續陳列室與拍賣場脈 絡的藝術博物館、科學革命脈絡的自然史博物館、人文主義脈絡的歷史博物館、古物學脈絡的 考古博物館、工業革命脈絡的工藝博物館、殖民主義脈絡的人類學博物館,同時出現。即便主 題不同,博物館幾個共通的特性:管理機制的健全、科學知識的運用、公開展示的公共性與教 育性,構築了博物館的現代化。但須注意的是,此時的教育性受國家民族主義影響,偏向由上 而下的單一思想輸出,與後來新博物館學的教育性,在本質上有很大的不同。如 1793 年成為 共和國後重新開幕的羅浮宮展覽,受到當時藝術界對其依藝術價值的選件式展示有所抨擊,其 主張應採編年式以利民眾瞭解;此後發展雖採納編年排列的教育示範法,但羅浮宮亦成立學院, 24 培訓藝術管理與博物館專業的精英。 另外,在 20 世紀 70 至 80 年代左右,與前述現代性博物館大相庭逕的新博物館學興起, 然而這並不代表現代性博物館的終結,而是異地並存。例如英國博物館的發展主流,承襲英國 哲學經驗主義與新保守主義,認為秉持過往傳統的經驗,面向新局漸進式改革才是穩健作法, 因此其發展是延續現代性博物館,圍繞館藏文「物」所構築的維護、展示、研究等等所構築的 博物館專業性,但因應新時代納入些許新博物館學以「人」 、 「地方」為主的內容,但博物館整.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21. 吉田憲司<博物館與蒐藏的歷史>,收錄於<<民俗/民族文化的蒐藏與博物館>>,p11-12,2011 徐純,2003:49 23 當時人類學發展主流為體質人類學,在當時流行人類體質特徵和道德性相對應,因此以身體的數量性測量, 作為衡量其道德及文化進化量度的基礎,這種想法亦推波殖民主義浪潮。吉田憲司,2011:17 24 同註 20,57-59 22. 16. DOI:10.6814/THE.NCCU.ETHNOS.003.2018.A06.

(20) 體發展的重心依然是邁向全國性及經營目標是觀眾而非地方族群。博物館除了服務當地居民. 之外,也必須要能吸引外地的觀眾,才能創造足夠的營收,保證其能永續存活。 25. 第二節. 新博物館之路. 博物館的發展,在 20 世紀上半葉開始至下半葉為轉變及過渡期,大致以 70 至 80 年 代交界為分水嶺,有了一次全面性變革,即兩次世界大戰,戰爭的殘酷,刺激人們省思過 去對文明及現代性的追求,博物館領域也開始思索與過往不同的發展: 二次大戰後的人類已經有了一個較清晰的意識:人類的生存需要和平,有 很多人開始明瞭文化價值的判斷要注意到投身處地的文明過程,由促進對彼此 文化的了解,可以減少許多主觀錯誤的紛爭或摧殘。人與人之間可以互相觀摩 學習之事很多,這種觀摩與學習不是盲從或隨意的符合,而是對自己立足點的 明瞭與啟示,以至有更新之創造,人類相互的團結,能夠發散出無比的力量。26 對博物館界有指標意義的國際博物館協會(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簡稱 ICOM),於 1946 年成立,其代表著秉持某單一觀點的博物館學要走向多元觀點並彼此交 流,而博物館的發展也越趨多元,並發展專業理論,同時強調博物館應服務社會,甚至 要促進社會發展,並強化國際間的串流與合作。會章申明其目標: 1. 去鼓勵支持與幫助各類博物館的建立與發展專業管理 2. 去提升博物館的功能與闡明博物館的角色與特質,以服務社會並促進其發展 3. 在國際間為各博物館與博物館專業人員,組織合作與相互協助 4. 去代表、支持與促進各類博物館專業人員的興趣 5. 去促進與傳播博物館學與其他有觀博物館管理及營運方面的知識 27 之後 ICOM 便經常作為博物館界重要事件的推手,如 1972 年聖地牙哥圓桌會議的四 大主題,可見學界探討的方向明顯開始轉向地方社會與文化,並強調終身學習: 1. 鄉村環境中的博物館和文化發展、農村發展 2. 博物館與環境的社會和文化問題 3. 博物館與科技的發展 4. 博物館與終身教育 28.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其並做出決議,提倡「整合性博物館」 ,即博物館應當與其所屬社會、自然環境、地 區居民及提供該地服務的其他組織有效的整合: 每一個展示,無論其主題為何,每一種活動,無論其目的為何,都必須將所處理 的物件與其周遭環境人類和歷史做有機的聯結;廣義言之,這是一種社會學的或人類 學的博物館型態 29 25 26. Davis, P.,1999 Ecomuseums : A Sense of place , Leicester: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p143 轉引自張譽騰,2004:101 陳國寧,2003:50. 27. 同上註,p51. 28. 同註 25,p53。轉引自張譽騰,2004:30 同註 28,p32. 29. 17. DOI:10.6814/THE.NCCU.ETHNOS.003.2018.A06.

(21) 承上,不具政治目的,純粹文化、知識教育甚至終身教育的推廣在這階段普遍受到 重視,大量博物館開始與地方學校合作,亦開始設置兒童展覽室並推出適合兒童的節目, 而在 70 年代這種博物館與學校、社區的良好合作,在歐美十分受到市民重視 30。國際博 物館協會會章,1974 年版本與最近的 2007 年版本相比,1974()年版本在「研究」之後的 「教育」在 2007 年版本被放到「研究」之前,更加凸顯教育是博物館首要任務:「博物 館是一個服務社會與其發展之非營利與常設機構。基於教育、研究與娛樂之目的,而向 公眾開放,依此獲得、保存、研究、溝通與展示人類物質與非物質性遺產與環境。」 31 博物館的在地化與社區化是另兩個新博物館學的特點。博物館的在地化,意味著兩 個層面的轉變,一是國際間核心/邊陲的邊陲國家,透過 ICOM 也能就博物館議題發出自 己的論述;第二是受到全球化衝擊的地方傳統文化,也開始受到重視,如 UNESCO 於 2000 年推動博物館界進行無形文化資產保護運動,即旨在透過保護與記錄工作,延續地方傳 統文化。博物館的社區化,有幾個方式,一是如前述藉由教育推廣,結合社區民眾及地 方學校。二為因過去某種產業盛行後來卻沒落的城鎮,利用過去產業的歷史文化及自然 環境-將這些文化資產及社區整個博物館化,而走向觀光以活絡、復興地方發展。 隨著 20 世紀西方自由主義經濟思想蔚為主流及經濟全球化,博物館營運開始出現法人 化、企業化經營的模式,如博物館產業化最著名的案例:古根漢美術館集團,透過統籌代 購收藏品及展示、教育設計,再向加盟館收取權利金的形式營運,突破了過去傳統博物館 學的思維。同時,博物館的發展開始與地方發展相結合,藉由博物館來帶動地方觀光或產 業,如 1997 年西班牙畢爾包的古根漢美術館成功的帶動當地觀光產業。因此,將博物館視 為一個文化產業,亦是新博物館學一個特點。 以下將敘述新博物館學所發展的兩個重要博物館思潮與途徑,即生態博物館與社區 博物館: 生態博物館運動發源於法國,其受到當時 60、70 年代當時幾個思潮影響,一是「生 態主張」 ,工業革命短短百年以來日趨嚴重的汙染、資源枯竭,觸發生態學的全面運用- 不只是自然科學、生物學,並擴及到政治、經濟、社會各個層面,形成一股反璞歸真的 思潮-離開都市、中央、現代工業,而回到以前生長的鄉村、地方、田野、農業,在經 濟上主張地方性經濟及政治上的區域自主權,反對國家權力的集中;另一方面 1968 年巴 黎發生「五月風暴」學運,雖是當時法國高等教育問題導致對右派戴高樂政權的不滿, 其本身與「生態主張」無關,但這一社會運動對同樣反國家集權性質的思潮與行動造成 推波助瀾之效。 在前述背景下,先後曾任國際博物館協會主席的希微赫(Georges Henri Riviere)與瓦西納 (Hugues de Varine)兩位學者倡導博物館應去中心化,而改以下述方式進行: 以科際整合與社區參與的方式來呈現某一個地理區域的集體記憶,而非汲 汲於以學術或功能分組的專業部門為基礎,去執行傳統博物館的收藏、研究、 展示和教育功能。博物館的範圍不在侷限於有形的建築,它可以經由祖織的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30 31. Ch. engchi. i n U. v. 陳國寧,2003:52 馬騰嶽,2012:239 18. DOI:10.6814/THE.NCCU.ETHNOS.003.2018.A06.

(22) 作,利用核心和衛星的發散式網絡系統,將博物館的領域擴展為整座村莊、校 園、自然保留區甚至整個國家。博物館的營運基礎也不僅限於館藏品、展示或 教育活動,實際上博物館組織立量所能及的地域中的自然與人文資產(heritage) 都涵蓋在內。 32 概要而言,生態博物館的發展中具有下列五個理念 33:. 1. 主張博物館要從中央威權「由上而下」的型態,變成「由下而上」的草根型 態。呼籲博物館拋棄其威權性格與國家機器意識型態,讓地方充份參與博物 館的規劃和營運,追求地方的定位與文化的認同。 2. 主張博物館要由傳統的「由內而外」變成「由外而內」的經營方式。傳統博 物館有專業的博物館人員,博物館的展示、研究、收藏,都是由這些專業者. 政 治 大. 所掌控 和發動的,其展示或教育成為他們寫作的場域。新博物館學認為專業 者的角色應予以降低,地方社區人民的參與是必要的因素,博物館權力核心 發生改變,由專業者 回到社區人民的手中。 3. 主張博物館要放棄大理論(Grand Theory)或大論述(Grand Discourse)。將專 業學術的主流論述改變成一種文化多元性、注重地方的文化傳統與弱勢團體 聲音的博物館論述,博物館在各種作業上,不再依賴專家熟悉的主流理論, 而是從地方的集體記憶、地方遺產、地方人民希望如何建立自己文化的角度 來經營博物館。博物館學也因為館論述的改變,由專家知識變成通俗性的博 物館學(popular museology)。 4. 主張博物館的營運基礎要有所改變,由「以物為主」 (object-oriented)變 成「以人為主」(person-oriented)。所謂「以物為主」是因傳統博物館的物 質基礎是文物的收藏,所有 博物館的營運都圍繞在收藏品周圍,博物館藏品 的徵集、鑑定、保存、維護、修復等工作是博物館營運的基礎。但對新博物 館學而言,收藏品不再是博物館的核心, 有收藏品不再是博物館成立的充份 條件,如何將人民所在地域的文化資產以最佳方式詮釋出來、呈現出來,才 是工作的要點。所以,博物館營運的基礎應是社區人民 的需要、觀眾的需要 及互動的需要。這就是所謂以人(觀眾、社區人民)為主的營運方式。 5. 主張博物館要從過去導向(past-oriented)變成現在或未來導向(present or future-oriented)的機構 。博物館不再是一個具有懷舊色彩的機構,應該參 與社會的變遷,作為社會發展的催化劑(The Museum as a catalyst for social change)。換言之,生態博物館的發展策略不在於過去曾經發生什麼事情,而 是希望改變現在,甚至創造一個新的未來.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32 33. Ch. engchi. i n U. v. Riviere,G.H. 1985;轉引自張譽騰,2000,頁 102 同上註,頁 103 19. DOI:10.6814/THE.NCCU.ETHNOS.003.2018.A06.

(23) 社區博物館 西方社區博物館(Neighborhood Museum)的概念始於 1966 年美國學者芮普萊(Dillion Ripley)在全美博物館會議發表的一篇論文,倡導博物館要走向民眾,透過觸摸與操作來達 到比閱讀更有效的學習,因是在參與過程中不斷試誤,因此社區博物館強調各自的特殊社 會脈絡而無一放諸四海皆準的原則。而在博物館的管理上,強調由下而上,在芮普萊參與 的安納寇斯蒂社區博物館,即是由該博物館所在的華盛頓西南社區各階層成員,組成「街 坊顧問委員會」 、 「街坊展示委員會」 ,作為博物館的經營管理組織,也連繫了博物館與社區 34 成員之間的關係與互動。 日本則有不同的脈絡,變化源於鄉土博物館(Heimat Museum)概念的形成,鄉土博物館 指得是小規模的地方博物館,即便典藏物、資料及人力都很缺乏,但藉由與鄉土教育相輔 相成而能蓬勃發展,並且賦予新意,學者後藤和民以鄉土博物館的概念說明這段過程: 現在實際所居住的大地或市町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舞台,所有文化活動的 基礎,(中略)也是生育、養育、教育子孫的環境,必須傳承給下一代,因此環 境與條件的整理就是我們的責任。所以,自然、風土、歷史、文化資產、文化 環境、教育環境等所有生活與文化活動的條件以及相關人群和社會關係等就是 現代的新鄉土。為了創造新鄉土,而追究舊鄉土的歷史。 35 而後學者新井重三將上述的鄉土博物館概念,結合西方社區博物館的概念,提出地域 社會博物館(Community Museum)概念,可視為東、西對於社區博物館概念的匯流,Community 可譯為具體的「社區」,也可譯為精神認同的「共同體」。之後村上義彥則將此地域社會博 物館,進行在地化的轉化,提出地域博物館(Local museum),定義為與特定地域密切連結的, 而且在營運上也如此考量的博物館。 整體而論,西方的社區博物與日本脈絡偏重與地方鄉土、文化、教育各方面的連結, 強調博物館的展示主題必須與地方人文環境緊密扣合,在地化的程度較高。而西方的社區 博物館概念強調地方民眾的參與以及博物館需帶動地方發展,在展示上較無特定主題,而 後者則更偏重在地歷史、人文的養成,略有不同,但在後續的整合發展,可視為同一類型 的概念.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民族博物館 民族博物館此一名詞,在實務上,中國大陸的博物館界用得遠比台灣多,與共產 政權建立之初在國民政府圍剿下,受到少數民族幫助的歷史背景以及蘇聯民族政策的 影響有關,其較為重視和關心少數民族文化,然而中國致力的「民族博物館」概念, 偏向以「異族觀光」的模式,帶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反而造成當地少數民族被 異化成歌舞觀光的表演者,欠缺文化自主性與話語權。 另外,政治大學民族學系亦有一個「民族博物館」,意為館藏以少數民族文物及 其文化為主題,因此所指為館藏主題、目標的「民族」(ethnic group),同時亦有包含. 34 35. 張譽騰,2000:133-136 後藤和民,1979。轉引自黃世輝,1999 20. DOI:10.6814/THE.NCCU.ETHNOS.003.2018.A06.

(24) 透過民族學學理及方法所建置的博物館之意,意即「民族博物館」是一個多含意的名 詞,在本文有必要去做釐清、定義。 台灣盛行的主要是前述社區博物館的概念,較欠缺以台灣原住民為主體的「民族 博物館」討論-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理念的重要設計者馬騰嶽提出,其運用了應用人 類學中「倡護人類學」(Advocacy Anthropology)的觀點,認為是相對於「民族誌博物 館」的概念 36,筆者將根據其文作簡單整理與描述如下: 1. 民族博物館的藏物不僅僅是標本,而是未脫離原有脈絡,具有宗教或文化上 的神聖性,且對當今民族仍具有這樣的意義。 2. 除了標本物件的展示,該民族的歷史故事,是該民族觀點下的歷史與集體記 憶,有別於統治者的歷史敘事。民族博物館應當展示這段過程,而帶有該民 族的自我歷史詮釋與教育目的 3. 民族博物館的公共空間也是該民族的文化聚會所,藉由各種儀式及文化活動 的舉行,使得民族博物館也是個動態的文化再現場域。 4. 民族博物館的精神就是民族的博物館,即該民族政治自治機構具有在人事權 及文化詮釋權,藉由這些權力的施展來體現其自治與文化自主性 5. 倡護人類學的核心觀念是合作,合作關係建立在人類學者與社群領導者之間, 人類學者並非變遷的行動者,而是社群領導者的輔助角色。 6. 倡護人類學第二個基本是,有關社群發展與計畫,應由具有知識能力的社群 居民構思與主導。 3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Nat. sit. n. al. er. io. 若將重點聚焦在「民族」,將脈絡再往前追溯,民族博物館概念是隨著博物館學 的發展而不斷演變,後半階段受人類學發展影響,本文將其分為四個階段:文藝復興 至 17 世紀、17 世紀至 19 世紀上半葉、19 世紀下半葉至 20 世紀上半葉、20 世紀中至 今。而民族博物館概念,發生在第四階段: 獵奇珍寶 前節提及中古時代的結束,人們對世界的關注重心由「神」轉為「人」,開始關 注古物,回復古希臘時期以來知識性的探究,形成古物學以及在探究古物實務上形成 的考古學,但此時期蒐集這些古物是獵奇的心態,將之放置私人的珍品陳列室,並不 關心蒐集來的古物與使用它的族群之間的關係,只需要知道古物是從哪來,屬於哪個 民族或古物的功能不知道也無妨,重點在蒐集者的族群眼中是珍稀古物就行,整個陳 列室呈現的是其擁有者的獨到眼光與淵博見識,與古物原有族群沒有關係。. Ch. engchi. i n U. v. 36. 關於民族誌指涉是否僅涉及文物,學界有不同看法:ethnography 在英語中指稱人類學對所研究的人群深入、 完整的描述,也包含其精神、價值等層面,只是不涉及理論的探究。實際上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民族誌概 念也不相同,如中國所使用的「民族志」便比較偏向文物;另外下文將會提到美國人類學家鮑亞士的主張也 將「民族誌」的指涉轉變產生很大的影響。然而為凸顯新博物館學精神,本文仍以研究主目標烏來泰雅民族 博物館設計者馬騰嶽先生的說法為主,另行註明於此 37. 馬騰嶽,2012:245-247 21. DOI:10.6814/THE.NCCU.ETHNOS.003.2018.A06.

(25) 博物學 承上,與前述純粹獵奇相比,文藝復興帶動人文思潮後,在 17 世紀初形成自然 史的研究方式,著重世間萬物與世界之間的關聯性探究。而後在 18 世紀轉變,因林 奈完成動植物界分類系統的論述,進一步形成博物學,透過一個井然有序的方法去呈 現世界的體系性,如上節所引傅柯對於博物學的評價,這樣的方法,完全捨棄了物件 在原有地的歷史脈絡與背景,而是用一種外來生硬的公式去畫格表列,其體現的是當 時科學深入人心的時代典範,在對物件本身的理解上如性質屬性,比獵奇時期來得清 楚,並涉及物件與其世界的關聯性探索,但在這之中「人」-族群的角色,依舊沒有 多少探究。 民族誌物件 「民族誌物件」一稱,最早見於 1845 年大英博物館設置民族誌學組附屬人類博 物館,對其藏物確立了該詞,但在分類上仍然是以「珍品」的方式,以蒐藏者為中心 進行分類。至 1859 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 ,及史賓賽在此前後相關社會進化論的 論述發表,影響了當時的人類學發展,社會進化論的論調結合前述科學進展的精神, 使得注重人體測量的體質人類學與文化傳播論的蓬勃發展,試圖在原始-未開化-文 明的進化框架下,理解相對「文明」的土著世界。加上當時殖民主義以及歐洲列強在 海外殖民地的發展,為便於殖民地的統治,有必要對當地族群的社會文化進行瞭解, 將其研究成果作為治理方針。整體而言,在此階段,雖然進展至民族誌物件與所屬族 群的研究,但仍不改以物質為主的重心,這個時代可稱為是一個「知識本身被視為是 蘊含在器物中」的時代。 38且具有目的論式的理解,建立一套特定的解讀世界運作發 展的模式 39,且歐美西方為這套模式的中心引導者。.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至 20 世紀,前述性質開始有所轉變,在前述社會進化論盛行之際,學者鮑亞士(Franz Boas)對其批判,其提倡的文化人類學主張,不認為科學定律的移用能妥善充分的解釋一個文 化的各種嘗試,文化的發展為流動與動態的觀念,往往不是社會演化論的一條線演化模式,應 當將文化下個體的行動,放在其歷史脈絡下檢視,同時鮑亞士也主張,應當以文化相對論的,. Ch. engchi. i n U. v. 做為博物館展示的理念:很早就接觸到民族誌展示現場的鮑亞士,透過以「文化的個別性」. 呈現民族學博物館的理想,主張「應該廣泛普及文明並非絕對,而是相對的這種概念」40其 後,尚有主張強調文化制度與社會組織功能的功能學派興起,進一步將重點從民族誌物件 拉到其民族的社會文化本身,民族誌物件僅是探究過程的佐證。. 民族主決 以物質為中心及以人為中心的兩種不同觀點,在 20 世紀中呈現一個消長的分水 嶺,但物質文化依然是民族博物館這一議題下的一個持續研究的課題,另一方面,當 文化相對論與注重社會文化本身功能的功能學派之後,隨之而來的是一陣省思,即博 38 39 40. Stocking, 1985。轉引自李子寧,2011:98 這樣的論述可見其與基督教神學世界觀的連繫,相信有一個自然、外在和既定的進步規律 吉田憲司,2011:21 22. DOI:10.6814/THE.NCCU.ETHNOS.003.2018.A06.

(26) 物館蒐集而來的民族誌物件,是殖民主義與進化論下的被剝離,猶如被囚禁的俘虜, 而保存這些民族誌物件的博物館,就是牢籠,由此延伸,不只是民族誌物件的歸屬, 也包括對於文物的知識詮釋,包括怎麼詮釋以及誰來詮釋,知識的內涵與詮釋權的解 放,成為這一波省思的主軸。其中 1970 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文物歸還運動, 具有重大意義: 「1970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提出一旨在期望各國政府遏止非法交易、 歸還非法文物與保護原址文物的公約――「非法進出口文化資產與其所有權移轉之禁 止與預防手段公約」(Convention on the Means of Prohibiting and Preventingthe Illicit Import, Export and Transfer ofOwnership of Cultural Property)。」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支持的文物歸還運動,不僅針對盜掘、竊取的非法文物, 也包括過去在殖民統治之下所失去的。在上述背景之下,歸還館藏原住民文物的問題 在 1970 年代也受到國際與聯合國的重視,最終並對博物館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41 返還文物也包括了尊重原住民與西方之間不同權利、法律概念的差異及所延伸出 的政治上的解殖意義及前述知識內涵與詮釋詮的轉移,如博物館透過其認為合法的途 徑蒐集到的民族誌物件,付出一定代價取得所有權,但這過程可能有違該物件所屬族 群的規範,或是收購於一族人,但該族人在其文化規範下並未有該物的所有權,而可 能屬於部落共有,博物館如欲收購,應經部落內部機制決議同意下才算合理合法。 1960 年代,美國語言學者(Kenneth Lee Pike)提出人類學研究中有 insider 和 out sider 這相對視角的描寫方式,影響思維方式、描寫立場和話語表達;派克由這個理論出發, 借用語言學術語 42創造了 emic/ etic(主位/客位) 的概念組: 主位(emic)被認為是文化承當者本身的認知,代表著內部的世界觀乃至其超自 然的感知方式。它是內部的描寫,亦是內部知識體系的傳承者,它應是一種文化持 有者的唯一的謹慎的判斷者和定名者”。與主位相對,“客位(etic) 則代表著一 種外來的、客觀的、科學的觀察,它代表著用外來的觀念來認知、剖析異己的文化。43 這樣的主位/客位的概念,也刺激了博物館學在解讀文物-文化-族群的視角與 反思:如博物館展示所再現民族誌物件及其文化,本身即經由策展者理解的詮釋,其 所用的是客位的專業素養(博物館學或人類學),而非來自該族群本身對自身文化及文 物的主位詮釋。如何將這再現過程除了過往的專家學者,到自民族成員也包括在內, 然而主位詮釋亦須客位技術相輔,以利於博物館的經營,因此這兩者之間在博物館發 展過程中,如何達到一個最佳效應的比例與平衡,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透過博物館所再現的文物又經過策展者主觀的詮釋,這些一再轉手的意義轉換使 得文化展示變得格外受到質疑。人類學家 M. Ames(1992:139)就表示「當我們試圖使 他者在我們眼中變得較不陌生,反而使他們在他們自己眼中變得陌生」。博物館的展 示技術一直將學術的分類強加於其他文化中。將其他文化凍結在人類學的分類概念中,.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41. 張慧端,2012:134 借用語言學術語指的是用「phonemic」的字尾“emic”來表示文化群體本身對自己文化的認知;用“etic” 表示外來群體透過科學或其文化觀點來認知異己文化。 43 沈海梅,2006:32。 42. 23. DOI:10.6814/THE.NCCU.ETHNOS.003.2018.A06.

(27) 以及人類學所謂民族誌現在的時間下。 44 至此,將前述作個歸結,可大致了解新博物館學的幾個精神: 1. 博物館論述不再是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一元觀,而是具有文化多元性,注重地方的文化 傳統與弱勢團體等等「他者」聲音。 2.從「物」到「人」。傳統博物館的基礎是文物的收藏,圍繞在藏品的徵集、鑑定、保存、 維護、研究等工作,奠定了博物館的專業性。但對新博物館學而言,與收藏品有關的「人」 及其「文化」才是博物館的核心,如何適當地透過博物館將其所在地理空間的文化資產及 歷史脈絡、價值觀、思想適當地展示才是重點。 3.從「由上而下」的專家詮釋及國家政策介入到「由下而上」的鄉民意見及地方自主發展 與管理,並尋求地方的定位與認同,博物館不再是國家意識的傳聲筒,而是地方定位與認 同的凝聚。 4.博物館不拘泥於建築本身,而擴大至與當地社區及環境生態,與當地的歷史文化、環境 生態整合,在空間上呈現出一個富涵時空立體感的生態體系。 5. 教育推廣大於研究。過去博物館以對藏品的研究為主,現今則以知識的擴散為己任,並 以教育推廣作為社會參與的管道,博物館不再只注重典藏物的「功能」 ,而問知識傳遞的「目 的」。 6. 博物館的營運可以不是公立、不可營利性質,而以文化產業的概念及企業經營模式運作, 除追求營運上的自給自足,也有利於帶動博物館所在地的產業發展。 7.重視博物館藏品所涉民族的我群觀點,並強調由「其人」管「其館」。 博物館學與新博物館學的最大差別,在於新博物館學透過讓在地「他者」參與發 展策畫、館務經營、蒐藏,而非國家公立性質由上而下的經營,促使地方性博物館紛 紛成立,透過當地人群的組織、行動,得以提高文化自主性及自我詮釋其文化再現, 成為「我者」。 而從前述博物館走向該民族主決的發展脈絡中,亦可知「民族博物館」其概念與 新博物館學可說是同出一脈,但具體上,民族博物館後期發展,更具體聚焦在「解殖」, 體現在文物的返還、文物及其在自身歷史脈絡的解釋,不同價值觀、法律觀的表述, 博物館作為該民族的實際文化活動空間等等,這整體的再現過程,須以該民族自身為 核心的發動者,而人類學者則扮演協助者的角色。.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第三節 台灣及原住民博物館發展 44. 李子寧,2011:103 24. DOI:10.6814/THE.NCCU.ETHNOS.003.2018.A0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uberge de Ganne),今日已經成了一間博物館,館內收藏著一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歷史與文化的縮影,也是認識一座

 武術 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五 千年前原始社會時期,起初是人類為求生存而進行獵殺

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 民國一○二年度.. 機關團體及其作業組織結算申報

Image source: www.kimbellart.org; www.panoramio.com; Hong Kong Museum of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美惠教授帶領的社區林業研究團隊長期深 耕,陪伴墾丁國家公園(台 26 線)及屏北原鄉部落(台 24 線),建立森 林與部落的生態旅遊推動模式,研究成果於 2008

本書立足中華文化大背景,較為深入系統地分析研究了回族傳統法文化的形成基礎、發展歷

孔憲紹博士伉儷中醫藥博物館是香港首間以中醫藥為主題的博物館,主要分為中 醫展覽廳及中藥標本中心。展覽廳內共有六個區域,如「歷代中醫藥展區」 、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