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原住民族教育在台發展概述

第二章 原住民族教育與特殊教育概況

第一節 原住民族教育在台發展概述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1

第二章 原住民族教育與特殊教育概況

根據本研究欲探討歷史脈絡對於原住民族身心障礙學生的影響,因此在本章節第一 節將概述原住民族教育在台發展之歷史脈絡,檢視原住民族教育經歷荷治時期、清治時 期、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時期,統治者對於原住民實施的教育政策;第二節針對適用於 原住民族身心障礙學生的相關法規-《原住民族教育法》、《特殊教育法》進行檢視;探 討其對於原住民族身心障礙學生在就學時的影響;第三節則是根據國教階段原住民族身 心障礙學生統計數據,分析及探討相關問題。

第一節 原住民族教育在台發展概述

原住民族身心障礙學生在就學階段,具有兩種特殊身分。原住民族教育與特殊教育 服務對象立意不同,兩者雖均處於不平等的教育立足點,差異在於前者是經歷長期不同 殖民政權同化政策,導致原住民傳統語言、文化斷裂。在各項不利條件下,造成原住民 學自信心不足,影響學習成就(李季順,2004)。特殊教育則是因神經心理異常,導致生 理條件、心理條件受限,導致學習不利,生活適應困難。而非因文化差異或其他不利因 素而造成的障礙。但在以漢族中心之思維注入現代教育體系中政策、師資培育系統、課 程、教學、學生輔導、評量 (陳枝烈,2010),難以發現原住民學生與一般學生的的差異,

當教育制度上沒有所謂的「原住民教育服務」,而有「特殊教育服務」,教師面對學業表 現不佳、文化差異、社經地位低、家庭型態特別的原住民學生,只好將學生轉介至特殊 教育服務系統。

原住民學生與一般學生在學習與認知行為上的差異,卻少為人知甚至未被認 同,…有原住民學生的學校沒有如同對待特教學生的輔導措施,是制度與教育單位的 認知問題 (陳枝烈,2010,頁 9;15)。

其中原住民族歷史脈絡發展即是造成上述原因要關鍵之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2

原住民的不應等同於弱勢族群,其在今日的弱勢是來自於過去的歷史和長期的社 會歧視和忽視所造成的不平等 (范麗娟,2010,頁 38)。

目前教育制度內並未真正的將原住民族史納入教材;師資培育制度也從未要求教師 修習相關學分。

台灣原住民族社會諸多的問題,為政者往往費盡心思訂定各種政策或福利,試圖 改善原鄉貧困弱勢的情況;然而熟悉原住民族史的人,就能理解原住民族長期處於弱 勢的現象,與其歷史發展有密切關係 (林素珍,2015,頁 10)。

以下研究者就原住民族教育發展概述探討歷史脈絡與原住民族身心障礙者關聯性。

一、 荷治時期

十七世紀的荷蘭人在台灣本島陸續征服原住民部落,並由荷蘭派來牧師進行基督教 福音的傳播,設立學校課程培育原住民識字讀寫能力,除了達成傳教目的,同時教導原 住民簡單書寫防止當時原住民與漢人訂定契約時受騙,荷蘭人在台灣的教化政策,讓南 台灣平埔族群中有相當數量成員能夠書寫羅馬拼音文字。(陳其南,2014)當時荷蘭人以 原住民治理原住民的方式管理原住民各社,提升原住民首長的地位,確認其合法的地位,

定期舉行地方聚會。此種拉攏原住民長老地位的做法,除了強化荷蘭政府的統治權力,

且削弱了原住民教育思想的影響力。因為規定長老不得成為學校教員,教員亦不得成為 長老 (姜添輝,2006) 。因為當時傳教是荷蘭人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因此傳教士為當時 教化工作的主要師資,也兼任行政工作與司法事務。荷蘭殖民政府也積極深入了解各地 原住民語言,傳教士Gerugius Candidus、Robert Junius 將相關宗教教材譯成原住民語,

期間也先後設立了學校,都是宗教教育為主。荷蘭人主要採取較溫和的宗教教化、以夷 制夷方式來取代高壓手段的治理方式,最主要目的仍是穩固其統治政權來獲取更多的經 濟利益。

二、 清治時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3

清朝對於原住民教育政策分成兩階段,清初仍保有荷蘭人在台實施宗教教化的貢獻,

當時有一名詞「教冊」,即是形容在當時學會書寫羅馬字的人。而清政府欲急速漢化熟 番,開始設置社學,社學課本以四書五經為主,內容包含句讀、背誦及寫字。1696 年(康 熙三十四年),台灣知府靳揚創立社學,聘請教師教育番童。雍正初年擴及彰化,1735 年 (雍正十二年),彰化已設有社學二十幾處,當時包含大肚社、感恩社及遷善社都有社學;

南路則包含上淡水、下淡水、阿猴、塔樓、加藤、放索、武洛、力力等鳳山八社。社學 發展到嘉慶、道光年間,已經逐漸廢弛。當時平埔族以同化如漢人,進入當時的義學或 私塾就讀。清代後期則是採積極開山撫番的政策,興辦義塾教化原住民兒童。1875 年 (光緒年間)南部發生「大龜文事件」,加速了清朝開山撫番的速度,戰役結束,清朝採取 懷柔及教化手段,明定「尊薙法、編戶口、禁仇殺、立總目、墾番地、設番塾」。清朝 認為原住民仍有惡習,其教化目的是要改變原住民族「陋習」(台邦.撒沙勒, 2014;姜 添輝,2006;陳其南,2014)。

三、 日治時期

日治時期的教育,於前期(1895-1919 年)並無明確方針,直到 1919 年(大正八年)「台 灣教育令」頒布以後才逐漸改觀。日本時代在台灣的教育制度大抵分成日本人讀的「小 學校」、漢人讀的「公學校」、平地原住民讀的「蕃人公學校」以及山地原住民讀的「番 童教育所」四類。1895 年日本接收台灣後,成立台灣總督府,在民政局下成立學務部。

當時第一任學務部長伊澤修二在《台灣教育意見書》中認為當下最重要工作即是普及國 語(日語),因而頒布「國語學校規則」並在各地設置「國語傳習所」,同年在滿州里德村 (豬朥束社)設立「恆春國語傳習所豬朥束分教場」是第一個專門為原住民設立的學校 (台 邦.撒沙勒,2014)。1905 年「國語傳習所」改制為「蕃人公學校」;原住民就讀「蕃人公 學校」有別於一般漢人就讀的六年制公學校,基本上為四年制學制,可因地制宜。與「蕃 人公學校」同性質之原住民教育機構,則是「蕃童教育所」。當時日人認為,北部原住 民尚未完全歸順,南部原住民性情溫和,開化程度較高。因此以埔里為中心,分成南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4

部兩系統進行原住民教育工作 (浦忠成,2002) 。北部蕃童皆由警政單位擔任開化工作,

擔任教師者為當時任職警察,其明顯意圖為維持治安。南部則是依民情、日人認定開化 較高地區則設置蕃人公學校。1922 年後蕃人公學廢除改為一般公學校,更在 1941 年,

所有公學校改為國民學校。蕃童教育所方面,在1944 年達到全台設有 188 所,使得日 治時期原住民義務教育普及率比漢人高出許多,此種現象,提升日人管理原住民之效率,

期日治時期原住民教育場所如下表2-1:

2-1 日治時期原住民教育場所

蕃人公學校 蕃童教育所

隸屬單位 學務部或文教局 警政單位

師資 與漢人相同 警察

設置區域 開化較高,溫順之原住民地區 開化較低、尚未歸順之原住民 地區

資料來源:台灣原住民族論叢,頁 22-28;本研究整理 2015.12

同時,日人為了有效率管理台灣原住民,記錄台灣豐厚資產,故在殖民台灣期間有 多位學者在原住民部落進行踏查。前期著名的伊能嘉矩、鳥居龍藏和森丑之助;後期的 移川子之藏、宮本研人及馬淵東一 (陳其南,2014)。這些學者不畏高山險峻,甚至為危 及生命的研究精神,為台灣原住民留下豐富的田野資料,誠為現今推動民族教育有著不 可磨滅的貢獻。

四、 國府時期

台灣原住民族經歷過日本政府有計畫的教化後,原住民族在主體意識上動搖其根基。

國民政府接手後,國民黨延續了當時的歷史處境與統治性格,不同於日治時期無積極鎮 壓手段。但經過連續性國語推行政策、山地平地化、主流文化思強勢催化下,造成原住 民族在語言、文化傳承出現無法彌補的斷層。(孫大川,2010)以下研究者就戰後國民政 府台後對於原住民族教育政策分成四個時期進行整理說明(周水珍,2007;孫大川,20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5

台邦.撒沙勒,2014;林益陸,2003;周惠民,2010):

(一) 積極同化期:1949 年至 1961 年(民國 38 年至民國 50 年)

戰後原住民族教育及文化政策,是採行「同化政策」與「保障優惠措施」。國民 政府來台後將日治時期各類學校改成國民學校,將原住民學制納入一般學制。主要工 作則是去「皇民化」及「山地平地化」以改善山胞生活為由,將原住民比照邊疆學生 優待,當時山地優秀學生可保送省立高中、中等學校;投考專科以上學生以降低錄取 標準 25%為標準。師資方面則提供各種福利措施,鼓勵一般教師至山地學校任教。

1949 年訂定「臺灣省教育廳改善山地教育設施三年計畫」、1951 年公布實施「改進山 地教育實施方案」及1952 年的「臺灣省各縣加強山地教育行政設施要點」。此一階段 雖無採取鎮壓手段,但明顯感受到強勢的文化霸權積極注入原住民族文化體系中,尤 其是「推行國語運動」,影響到原住民族母語存續,破壞性延續至今,難以修復。

(二) 鼓勵融合時期:1963 年至 1984 年(民國 52 年至民國 73 年)

在解嚴前,國民政府對於原住民教育政策重點為促使其與一般社會融合,持續平 地化目標及保護扶植精神,並加強國家意識,推行國語,傳授技藝等。1963 年訂定

「山地行政改進方案」,1964 年制定與 1980 年修正公布「臺灣省加強山地國民教育 辦法」,鼓勵教師任教,學生享有書籍、文具等免費優惠,住校者免住宿費並補助伙 食費,增設分班分校等。此階段在台灣經濟結構上同時產生巨大改變,國民政府施政 重點轉移至經濟建設。故當時開發原住民地區相關經建政策猶如雨後春筍,而原住民 族教育方面無太大突破。但前後四十年的教育同化與融合,原住民在思維思想上早已

「山地行政改進方案」,1964 年制定與 1980 年修正公布「臺灣省加強山地國民教育 辦法」,鼓勵教師任教,學生享有書籍、文具等免費優惠,住校者免住宿費並補助伙 食費,增設分班分校等。此階段在台灣經濟結構上同時產生巨大改變,國民政府施政 重點轉移至經濟建設。故當時開發原住民地區相關經建政策猶如雨後春筍,而原住民 族教育方面無太大突破。但前後四十年的教育同化與融合,原住民在思維思想上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