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原住民族在教育方面,長期忽略原住民族主體性,未將其重要歷史定位、細緻文化 傳統及原住民各族之特殊性納入教育考量,粗糙的定位衍生後續問題,影響了學生學習 表現、課程教材上的文化差異、親師與師生間的溝通障礙(洪清一,1997;楊肅棟,1999;

陳枝烈,2008、2010)。即使是目前原住民相關升學優待、教育補助增加,加上原住民族 在台灣以漢人的角度分類,通常以「弱勢族群」從社會位階將原住民視同身心障礙團體、

勞工、婦女等團體來思考(孫大川,2010)。

台灣的弱勢者教育習慣將原住民包含其中,忽略其若是來自結構性的不平等。包括教 育機會缺乏的區域、社區環境不利、經濟能力較差者、獨特的家庭型態,社會較無法 適應的家庭,絕大多數屬於結構性因素。和個人、個別家庭或族群非直接相關,將弱 勢冠在某一個族群身上就是一種標籤化 (范麗娟,2010,頁 33)。

長期於教育忽略原住民族主體性,加上結構性的不平等。有一群社會底層原住民族 學生無法經由優惠的教育管道獲得適性的教育服務,脫離不利教育環境的惡性循環 (吳 天泰,1998)。

1-1 失落的一角:惡性循環的中低階層

失落的一角:

學習表現差、

低社經地位、

文化差異,家 庭結構不完整 而進入特殊教

育系統。

學生學習表現符 合期待、藉由升 學優待相關福利 措施向上流動。

學生具有明顯 障礙:視障、

聽障;重度障 礙、肢體障 礙…等。進入 特殊教育服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

如圖 1-1,當今的教育制度下,一群原住民族學生可能因為社經地位、家庭結構及文 化差異影響學習,在不知何去何從的情形下,進入了特殊教育服務系統,成為弱勢中 的弱勢,研究者將針對這些無明顯障礙程度之原住民族學生進行研究,探討非個人生 理因素與原住民族學生進入特殊教育服務之間的關聯性。

一、 研究動機

研究者為師範體系培養下的特殊教育教師,尚未進入特殊教育領域工作前,有機會 參與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青少年文化成長班」1擔任五年課輔老師,主要輔 導彰化彰南地區文化成長班、彰化縣花壇地區及頂番婆地區;學員主要是以阿美族、布 農族及排灣族學生為主。在輔導原住民學生的過程中,確實有部分原住民學生在校成績 不佳,屬於學習低成就學生,部分原住民族學生被鑑定為學習障礙或智能障礙,就讀學 校的資源班。

在正式進入特教工作後,工作經歷包含以招收重度、極重度特殊學校為主的特殊學 校;一般普通高職綜合職能科教師。直至高職綜合職能科,始接觸部落生活的原住民學 生2,發現其生活功能、語言一切正常,外觀上無明顯障礙,平日生活甚至會隨同長者打 獵、農忙;卻持有智能障礙手冊,若站在原住民族為主體方向思考,原住民孩子具有基 本謀生能力,在生活上能自理,於部落中能和族人和諧相處、參加祭典與婚喪喜慶,生 活就如同一般部落青年,但回到漢人的教育體制中,生活自理正常的原住民族學生卻變 成特教班的學生了。如同人類學家 Kincheloe 的經驗,印地安小朋友 Larry 擁有豐富的 自然知識,但在所謂的現代知識的課程學習中過程中,不適應其文化背景相差甚大的學 習內容,最後甚至被老師認為是智商有問題(陳張培倫,2010)。台灣的原住民族學生是 否也面臨類似的狀況?

1原住民青少年文化成長班:根據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部落永續發展計畫」暨「原住民族文化 振興發展第2 期 6 年計畫」辦理,其目的為解決原住民青少年學生課後安全學習需要,彌補家庭及學校 教育之不足,研究者於2002~2006 擔任彰化區課輔老師,不同年級課輔班集中,平均 10 名學生有 3-4 名 白天接受特教班服務之原住民族學生。

2研究者於2011 年教師介聘至屏東佳冬高農綜合職能科,其中重度特教班、輕度班平均每班 10 名學生中 2-3 名原住民學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

因此,研究者欲藉此研究動機進一步進行相關探討,包含歷史的發展、政策的影響、

家庭社經地位的不利;居住環境的劣勢,以漢文化中心的教育策略,環環相扣的影響,

是否造成部分中下階層惡性循環的原住民族學生進入特殊教育體系?本研究將以客觀 角度及全貌觀的觀察,探討原住民族身心障礙者所隱含的原住民族教育問題。

二、 研究目的

依據研究動機,研究者期能透過本研究探討上述非生理性因素影響原住民族學生成 為身心障礙學生的關聯性,從教育發展、政策制度、統計數據、身心障礙鑑定制度面,

以及原住民族身心障礙學生的真實看法,其研究目的如下:

(一) 由原住民族教育歷史發展脈絡探討原住民族教育被塑造的意識型態。

(二) 由法規面:《原住民族教育法》、《特殊教育法》,探討政策制度對於原住民族身 心障礙學生的影響。

(三) 從原住民身心障礙學生統計數據,檢視目前原住民族身心障礙學生的概況,包 含:障礙學生的特教類別、地區分布;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生的比例與差異,從 數據的分析結果觀察原住民族身心障礙學生所隱藏的教育問題。

(四) 檢討國內身心障礙鑑定制度,包含鑑輔會的成員、運作方式;心理評量人員的 培訓制度、鑑定工具的適切性,探討上述因素對於原住民族學生鑑定結果的影 響。

(五) 教師為面對學生與家長的第一線人員,因此本研究從特殊教育教師對於原住民 族身心障礙學生導致障礙因素的看法、對於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與執行的情 形、對於原住民族身心障礙學生課程規劃的看法,了解特教教師對於原住民族 身心障礙學生的文化敏感度。

(六) 透過深度訪談原住民族身心障礙學生、學生家長及教師的看法,了解原住民族 身心障礙學生對於接受特殊教育服務的看法及面臨的困境。

透過上述本研究目的,探討歷年教育上的同化政策、經濟家庭結構上的問題,使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

住民社會深陷貧窮和低社經地位的困境,這些問題的深層結構關係著原住民族身心障礙 學生的存在。研究最後會依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可行之建議,以作為教育主管機關及未來 研究之參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