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原住民族知識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原住民族知識

現今的脈絡下「原住民族知識」開始受到關注,Russell 指出,當代對於原 住民族知識的關心,一部份起因於全球對原住民族人權議題的關注,也就是原住 民族權利議題的延伸(張培倫,2009)。而原住民族知識是原住民族發展與認同 的根本,因為有了自己族群的知識,才能區辨與他族的差異,形成族群的認同(陳 枝烈,2010),故以原住民族知識為核心的「民族教育」課程,才能讓民族文化 內涵確實進入教育體制中,而非現在只以「語言」及「活動」做為主軸的課程。

「原住民族知識」涵蓋哪些內容,目前並沒有結論,不少學者提出各自的看 法。Warren(1991)指出,原住民族知識與現今社會存在的知識不同,原住民族 知識是本土化知識,而現今知識體系則是由學術機構所發展建構的。Flavier 等人

(1995)認為,原住民族知識是一個動態的、經驗的創造過程,為因應外在環境 而有所改變,也是生活的基礎原則。至於原住民族知識的屬性,Maurial 認為有 以下三種(引自周惠民,2011:243):

一、地方性(indigenous knowledge is local)

地方性的知識型態,使得知識能夠因應自然環境的變化,因此,知識與生活 環境息息相關並且共生共存。

二、整體性(indigenous knowledge is holistic)

原住民族知識領域包含層面廣,如信仰、組織、工藝、語言等,必須以一整 體來看待和理解,若將其切割便無法了解文化的真正意涵。

三、口傳性(indigenous knowledge is a grapha)。

原住民沒有文字,口述是傳承文化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藉由「口傳」的文化 智慧是屬於整個部落或族群,但這些文化的支取必須在一定的規範下才能夠進 行。

張培倫(2009)文中提到 LINKS 網站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出 版品中,使用了「在地與原住民族知識」一詞,即指原住民族在與自然環境中互

26

動所有的複雜知識、技術、實踐和展現內容;再者,聯合國 2007 年通過《原住 民族權利宣言》第三十一條第一款亦指出:「原住民族有權保持、掌管、保護和 發展其文化遺產、傳統知識和傳統文化體現方式,以及其科學、技術和文化表現 形式,包括人類和遺傳資源、種子、醫藥、關於動植物群特性的知識、口述傳統、

文學作品、設計、體育和傳統遊戲、視覺和表演藝術。」對照上述內容,國內學 者陳枝烈(2010)也認為原住民族在醫藥、生態維護、教養孩子的知識對當前的 生活依然具有相當價值,可是,這些知識均流失而不被年輕一代所重視與學習,

並指出最大的問題在於政府行政部門與學術界也將原住民知識或文化視為是邊 陲或是博物館典藏的知識,將之忽視。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原住民並非原住 民族教育之主體,連帶原住民族知識文化被片面的、零碎的置入於現行教材中,

也造成多年來民族教育成效不彰的結果。

更簡單地說,就是由原住民族來決定原住民族教育課程要學習「哪些」文化 知識,同時透過原住民族知識的角度確立何謂「原住民族」及身為「原住民族」

的價值和自我認同。

對照上述內容,以下這封信4可以更清楚的呈現何謂「原住民族知識」:

親愛的老師,我想讓您先認識我的孩子「風狼」(Wind-Wolf)……,風狼所 處的教育環境,不但非常安全,而且相當具有色彩、複雜的、敏銳的和多元 的……他會在火塘邊注視著耆老們,並專注地聽著耆老們講述遠古的傳說和 狩獵的故事,也和他們一起歌唱。他曾看過部落的婦女們製作傳統的服裝和 綴飾,他也聽過父親、叔叔和部落祭司們在準備神聖舞蹈和祭典時所唱的歌 謠。

這些經驗必須花很長的時間去反芻和消化,這恐怕也是為什麼您會認為他學 習遲緩的原因。他的祖母和阿姨們在整理一些複雜的材料用來編織傳統置物 籃時,會教他如何數數。他也會聽著母親在珠串皮袋和頸飾時,數著每個不

4原視野:一對原住民父母寫給老師的信:父親篇(上),作者 Robert Lake(Medicine Grizzlybear),

譯者馬要‧夫度,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2672

27

同顏色的串珠。當我在架設汗屋(sweat-lodge)時,他會幫忙數著需要的石 頭,通常 7 顆石頭是用來使用葯草蒸氣,13 顆石頭是作夏至祭典之用,這些 石頭淋水加熱後,可以產生淨化的霧氣。

當他在玩我們傳統的遊戲時,學會了如何數手上的樹枝。我可以理解……。

他也知道有些老鷹只有 12 支或 7 支尾翼。他認識超過 40 種不同的鳥類,並 且能夠說出哪些鳥類棲息在什麼地方,會出現在哪些季節裡,以及如何在聖 祭中使用。他也許不太會寫他的名字,但他會用各種族語來表示自己的名字,

以及陳述其它事情。(略)

口述歷史、舞蹈、歌謠、編織、數數和動物特性等「知識」,都在生活情境 中直接傳授,這些知識是專屬於一個族群的文化內涵,透過傳授知識的過程可以 形塑對自我的認同和價值。

本研究以東魯凱族為研究對象,其原住民族知識包括生活中的一切,如狩獵 技巧、生活器具和服飾製作、生活態度、生態知識、歲時祭儀、社會組織……等,

以下就英雄國小發展之民族教育課程內容相關之知識簡短說明:

1. 口傳神話:

部落內有名的傳說有二則,一則是跑得比雨神還快的兩兄弟,相傳曾有 libali

(利巴利)、atonga(阿東嘠)一對兄弟,某日兄弟倆將收成的小米曬在戶外空

地之後,就回到部落裡休息。中午過後部落突然下起大雷雨,兩人擔心小米淋溼,

就從部落一路往山下跑去,越過溪谷來到小米田,小米田所在地在部落對面的另 一座山上,兩人不做休息趕緊動手將小米全部收進工寮,等到小米收完之後,大 雷雨才跚跚飄來,此則傳說也是第一本繪本的故事主題;第二則傳說故事,則在 本學期由學生創作成第二本繪本,據傳在數百年前,一位達魯瑪克婦女在溪邊洗 衣服時,發現了一群嘴巴會冒煙的紅頭髮怪人進到了部落的領域,婦女趕緊回部 落通報,libali、atonga 這對兄弟得到訊息後,第一時間就趕往溪谷將他們殲滅,

成了家喻戶曉的英雄(引自劉炯錫等人,1997:5)。

28

2. 歲時祭儀:

族人的祭儀活動與小米的生長息息相關,圍繞著小米生產的週期祭儀活動大 約可區分為:每年國曆 12 月為小米田整地時期;2-3 月小米播種;4 月小米除草,

舉行少女除草祭;6-7 月收割小米後,舉辦小米收穫祭、嘗薪祭、女性保護祭、

部落平安祭等(傅君,1997)。每年的豐年祭典,從祈祖靈祭開始,展開一連串 的儀式,引靈報信、成年禮祭、勇士舞祭、祭祖傳統舞祭等儀式(田哲益,2002)。

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鞦韆祭,它已成為每年豐年祭中最重要的一項活動,由頭目 帶領聚落成員,依序為耆老、婦女、男青年與女青年,圍繞在鞦韆的四周進行傳 統舞蹈,女青年們皆輪流地盪鞦韆,而拉鞦韆的男青年也交相輪替,鞦韆活動是 青年男女相互交流、傳情達意的時刻。

bekas 跑步文化,是長久以來部落居民以最原始及最自然的身體活動方式呈 現之競爭活動,配合小米收穫祭與青年會所組織的傳承,所形成的獨特文化。因 居住在山林,交通不便,為了傳遞部落間的重大訊息和保護部落安全,因此需要 鍛練體能,依靠部落男青年跑步至各部落通報訊息,bekas 就是長久訓練體能傳 統一直延續至今演變成跑步文化,以前功能性不再已經轉變成競賽性質,現今舉 辦的方式分成三組:12 歲以下的少年組、13 歲到 40 歲的青年人組和 40 歲以上 的成年人組,依組別有不同的跑步距離,藉此可以讓彼此鍛練體力也是相互競爭,

各組的第一名就是佼佼者稱為「sanga」,也就是古代負責部落傳遞消息的人選,

而現代則是一個光榮的頭銜「勇士」之意,這是人人會追求的榮譽,藉此讓部落 的人在比賽之前加緊練習,期待自己在比賽中都能得到這份殊榮,激發大家的榮 譽心(巴唐志強,2010)。

3. 社會組織:

社會階層分為頭目、貴族、士族與平民四個階級,以世襲頭目家為領導及宗 教核心,頭目以男性長嗣繼承為原則,社會階層以世襲為原則。

會所制(alokuwa)是部落組織的特色之一,在階級制度下有男子會所,會

29

所是部落軍事組織、部落會議、祭儀及經濟的中心(謝繼昌,1966)。部落青年 要在會所內接受訓練,會所內由資深年長的耆老、長輩或男青年教導少年,會所 內工作為維護整潔、服從領袖和男青年之命令、鍛練體能、供差遣等,通過成年 禮可以晉升為青年。但隨著社會變遷,會所功能不如從前,現今會所淪為小米收 穫祭及鞦韆活動中青年們暫時工作與休憩的場所(巴唐志強,2010)。

4. 技藝:

工藝製作方面,是以日常用品為主,如陶壺、木碗、匏瓢、皮囊和編籃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月桃的編織品;族人主要建築是石板屋。其所用的石材,係以當 地出產之黑灰板岩和頁岩,先經簡易加工後成為趨於規則片狀之石板,然後堆砌 而成具有民族特色之住屋;服飾的式樣以十字線繡、琉璃珠繡為主,其中以百合 花飾的佩戴最為特殊。百步蛇圖騰,是一種袓靈的象徵,據傳族人是百步蛇的後 裔,因此對袓先懷抱著崇敬。

原住民族知識涵蓋層面廣,無法一一贅述。原住民族知識是讓原住民族認識 自我和區別他族的工具,學校教育若無法教授,原住民族的受教權益確實受到影 響。周惠民(2011)以英國教育哲學家 R. S. Peters 的三項教育規準(Education Criteria ) 來 釐 清 原 住 民 族 知 識 在 教 育 上 的 可 能 性 , 分 別 是 合 價 值 性

(Worthwhileness);合認知性(Cognitiveness);合自願性(Voluntariness),認為 原住民族知識符合教育本質中價值、認知及自願的特性,因此學校課程應該以此

(Worthwhileness);合認知性(Cognitiveness);合自願性(Voluntariness),認為 原住民族知識符合教育本質中價值、認知及自願的特性,因此學校課程應該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