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英雄國小融入式民族教育課程緣起和現況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英雄國小融入式民族教育課程緣起和現況

依據《原住民族教育法》第四條對「民族教育」定義為:指依原住民族文化 特性,對原住民學生所實施之傳統民族文化教育。原住民族文化特性,筆者認為 是指可以區辨我族與他族的文化知識,也是族群的價值觀、生活方式、文化知識、

祭典儀式等,部落族人對於原住民族知識的想法也是如此。

其實知識很廣泛耶,除了技藝性的知識之外呢,還有神話傳說故事,文化祭 典,還有就是平常的日常生活……其實都跟我們的文化技藝、社會制度也相 關。(姿晴,2012/04/03)

只要是過去我們所知道的祖先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對於生活的信仰跟一些 傳統的祭儀、智慧等。(宜真,2012/03/25)

知識包含層面十分廣泛,包括傳說故事、如何替土地命名、祭儀實施的時間 與方式、分辯建造房屋的石材、禁忌、飾品配帶的意義、雕刻技巧等都是原住民 族知識。簡言之,知識存在於生活中,生活中所學習的一切就是知識,也就是族 群文化,而民族教育課程應該以「原住民族知識」為課程內涵。

在九年一貫課程權力鬆綁後,各校擁有自行設計符合學校特色課程之權利,

再者,《憲法增修條文》和 1998 年公佈之《原住民族教育法》等法令規定發展民 族教育課程的正當性,這樣的時空背景下促使許多原住民學校發展其特色課程,

而政府也給予經費上的補助,英雄國小融入式民族教育課程「山林奔跑」逐漸成 形。

民族教育這一塊,學校在推這一塊的時候都比較偏重在於技藝的東西,我看

47

幾個研究報告裡面都是提這一點,那時候我就在思考說,民族教育還可以怎 麼做,我到這裡看過去所做的大概也都是偏向技藝類的東西,所以我想說除 了這個之外應該還可以開發出其他東西出來…,但是我們裏頭的項目還是會 有豆畫、刺繡和珠繡這三個為主,就是在技藝類部分做改變,然後一個比較 大的不同就是我們從去年開始有申請一個三年期的計畫。(高昇,2012/03/08)

民族教育課程偏重技藝類的確是一個有待改善的問題,偏重技藝的課程往往 忽略文化內涵層面(江政文,2007;周水珍,2007),因此,英雄國小開始著手 開發不同以往的民族教育課程。在進行課程開發之前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做了前 置作業,也就是認識當地族群文化,利用週三進修時間進行民族教育人力資源培 訓,外聘許多專家、學者和社區耆老講授「原住民文化」又或者實際至部落踏查,

目的是讓教師們先認識「原住民文化」和自己教學環境的部落歷史。林明地(2000)、

周水珍(2009)都曾提過發展學校本位課程重心人物為校長,校長的領導風格將 會決定學校課程發展的方向。英雄國小也是如此,前面幾任校長雖然也有推動民 族教育課程,但多以辦理教師研習為主,又或者因校長喜歡生態環境等知識,因 此著墨較多在了解部落內生態環境,直到第一位原住民籍校長進入英雄國小,民 族教育課程發展因而有了不同以往的改變。

校長剛來的時候其實很用心,特地去問教務組長,全校總共有哪些族群,然 後在開學式的時候,他這些族群的「你好嗎?」全部都先學起來之後,當天 一口氣閩南、客家…他一口氣(問候),學生都(哇)…,其實他是有刻意 製造這樣的氛圍,……。(詩詩,2012/04/10)

校長雖然不是魯凱族人,但對於推動民族教育課程態度十分積極。在教師方 面辦理專業成長研習,邀請對原住民文化有研究的專家及學者進行講座讓教師具 有多元文化觀點協助推動民族教育;學生方面,安排原住民族人士到校與學生分 享經驗,讓學生接觸不同族群的佼佼者,從中認識和肯定自我;至部落參訪,實 際與當地居民接觸拉近彼此距離,同時引進部落專業人士進入校園教學,增加學

48

校課程的豐富性;僱用(魯凱族)民族教育支援教師協助整合部落資訊、文物和 網頁管理,協同民族教育之教學;課程方面,延續傳統舞蹈、傳統藝術和刺繡教 學活動外,研發傳統歌謠教材及創新改編繪本。

就在其中一場研習中,講師是一位正在攻讀博士班的當地族人,他和老師們 分享博士論文研究方向是部落內「山林奔跑」的長跑運動,引起了老師們的注意。

這幾場的講師裡面,……,但是唯一會讓大家覺得耳目一新的東西就是這個 長跑運動,感覺上好像在別的族群裡面沒有碰過,如果說要做教案、做繪本 的話也覺得這個題材覺得蠻新鮮的,所以才會往這方面去走。(詩詩,

2012/04/10)

教師們開始針對「山林奔跑」開發一系列課程,教學對象為一至六年級,並 且融入各領域當中,也就是 100~102 年度的融入式民族教育課程,以下為課程 架構圖:

圖 1 課程架構圖 資料來源:筆者繪製(課程名稱有修改)

英雄國小教師在多場研習座談中,從認識原住民族文化至聚焦在部落生活文

49

化,而後選定「山林奔跑」做為融入式民族教育課程的主軸,再由教師自行設計 相關課程內容。課程架構圖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含族群分布、遷移史、社 會制度和歲時祭儀等,是以「認識自我」為主題,民族教育課程以融入社會領域 為主並輔以綜合、資訊與彈性時間,對象為三至六年級;第二部分以「山林奔跑」

為課程核心,將其相關的神話傳說、由來、意義、功能、舉辦方式和路線融入至 彈性時間中教學,對象為一至六年級;第三部分結合藝術與人文領域以「產出」

為主,目前產出作品有一本創新改編繪本、錄製傳統歌謠 CD,對象為三至六年 級,「山林奔跑」獎牌圖騰創作則是以三至五年級為主;最後,第四部分則與社 區結合,將課程延伸至社區村里校運動會,讓學生一同參與「山林奔跑」比賽,

參與對象比賽以六年級學生為主。

當要真的發展成「山林奔跑」課程的時候,就不是單純的只是活動性質了,

不是跑跑步就結束了,包括源由、背後的一些歷史、沿革,這一些都要把它 融合在課程裡面…。(佳佳,2012/04/03)

此融入式民族教育課程強調將部落文化元素帶至課堂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 中可以接觸群族文化,課程與生活經驗結合學生可以更加瞭解歷史、傳說文化,

同時藉由實際操作的方式產出歌謠 CD、繪本,並且有機會體驗「山林奔跑」比 賽,更加符合原住民族學生活潑好動的學習型態,課程內容也符應文化回應教學 的特質,學生從中體認文化背景知識、生活經驗,以增進學習成效。教學人力方 面,學校藉助社區人力資源與教師專業知能相互結合,使教學內容更能符合在地 觀點,讓學校與社區關係更緊密。

老師基本上是對這個(跑步)主題已經慢慢有些認識的……大概架構出來之 後,就由老師蒐集資料去設計裡面的內容,……我們就要求他們(老師)跟 我們幫他推薦的那些部落的講師去討論,看看他這樣設計的教案是不是需要 做更改,他們會做過討論、做過修正之後,他(講師)就會按照我們安排的 課程去上……。(高昇,2012/03/08)

50

原住民族學校以保存和傳遞文化理念出發,開發出融入式民族教育課程,不 再是單純以技藝為主的活動課程,而是真正融入七大領域,教學時由教師與部落 耆老或社區人士進行協同教學,教師也能從中認識原住民文化,學生有更多時間 能瞭解族群文化之外,課程內容隨時做修正,期望開發一套屬於英雄國小的融入 式民族教育課程。

自 90 學年度起實施族語教學以來,族語課程成效令人憂心(瓦歷斯‧尤幹 1994;朱自強 2000;陳枝烈 2000;童春發 2000;林光輝 2001;浦忠成 2002), 但是英雄國小一直是縣內族語比賽的常勝軍,即使如此,校長依舊認為族語實施 方式可以再多點著力,並且要讓學校中各個族群的學生都能夠上族語課的機會,

將原本只有三個族群的族語教師擴充至八個族群,因為校長認為「學習語言」是 一個最基本的權利,學習自己族群的語言是認識文化的第一步,學校理當提供師 資供學生選擇,也將族語融入戲劇中,族語戲劇可以練習口語、肢體動作、舞蹈 和台風,讓學生透過族語能夠多方面發展,此外,族語教學除了向下延伸至幼稚 園,搭配文化主題課程讓國幼班學生提早認識族群文化,校長積極發展民族教育 課程的作為實屬難能可貴。

此外,校長也意識到部落、家庭無法營造族語環境的情況下,光靠一週四十 分鐘學習族語之成效實在有限,若語言流失快速文化保存也相對艱難,但是在不 違反課程大綱的教學情形下,開始著手保存紀錄部落文化,具體成果有一本創新 改編繪本和錄製傳統歌謠 CD。

一、創新改編繪本:

繪本內容以傳說故事為基礎,將小米、跑步、兩個兄弟等元素融入故事當中,

重新改編故事而成,其中的文字蒐集和撰寫由老師們負責,插圖的部分則是委外 完成;今年同樣也會產出繪本,內容是關於神話傳說,最大的改變就是將由四年 級學生負責文字撰寫和插圖,老師從旁協助,並邀請賴馬到校與學生分享創作的 經驗,對學生來說十分有挑戰性。

51

二、採集傳統歌謠:

基於對保存紀錄文化的使命,部落族人和學校一起合作開始收錄過去傳唱的 歌,魯凱族生性內歛,常常借助歌唱表達內心感受,傳統歌謠種類包含三大類,

第一類祭儀性歌謠:大多與收穫祭、重要祭典相關,演唱內容與社會制度有關,

第一類祭儀性歌謠:大多與收穫祭、重要祭典相關,演唱內容與社會制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