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六、風險態度

企業經營者追求利潤就必須承擔風險,往往利潤愈高,風險就愈大。

McClelland(1976)認為發展成就動機高者,傾向於中度風險。Henshel(1971)

認為,經濟者成功的要素之一即是有創意地承擔風險(creative chance taker),即 願意承擔合理的、估計過(calculated)的風險。Simon(1986)認為創業的過程 涉及風險承擔,所以創業者必須承擔風險才能發揮創造力。有創意的管理者的共 同特性之一即是傾向風險承擔,願意冒險。因此,承擔風險以追求利潤最大化是 創業者的基本精神,也是創業者的特質之一。

參、創業動機與創業架構模型

創業家之所以會創業的促成因素,是本研究在討論都市原住民創業行為背 後之創業心理動機,並綜合促成創業行為的成功模式過程,因此分為個人創業動 機與創業架構模型二個部份,來分別討論個人的動機原因,及整體創業行為中,

外在環境及歷程探討。

一、創業動機

德國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曾指出創業家積極創業最有力的 三個動機:

1. 建立個人王國的夢想。

2. 有征服的雄心,戰鬥的衝動,是為了成功不僅是計價成果。

3. 享受創造和完成的喜悅或鍛鍊自己的能力。

陳明璋(1986)認為創業的因素大致上為:

1. 國人喜歡當老闆的心理。

2. 社會表揚創業有成者。

3. 家族企業盛行,關係企業蓬勃發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證券市場不發達,標會與青年創業貸款相配合。

Dubini(1989)列出二十八項創業家考慮創業的可能原因:

1. 希望對公司的成功有直接貢獻。

2. 希望不斷學習,充實自我。

3. 希望接受挑戰。

4. 為了推展您的構想。

5. 具有創新的意圖。

6. 追求個人成就。

7. 為了與您喜歡的人一起工作。

8. 為了改善家庭經濟。

9. 為了促進團體福祉。

10. 希望受朋友尊敬。

11. 可以增加在團體中的影響力。

12. 可以提高社會地位。

13. 可以擁有樂趣。

14. 需要更多的錢。

15. 較有保障(免於被解雇的恐懼)。 16. 可以擁有較高的報酬。

17. 避免遇上不合理的老闆。

18. 希望逃離不安全的情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可以在您喜歡的地點工作。

20. 工作較具彈性。

21. 可以和您選擇的人一起工作。

22. 可以控制自己的時間。

23. 可充份發揮您的技術。

24. 繼續家族的傳統。

25. 為追隨您所從崇拜的創業楷模。

26. 為了出生地的福祉。

27. 創業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28. 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

有關創業動機的實證研究,推(push)與拉(pull)理論是最為人知的理論:

1. 推的理論:指人們因為一些負面的因素,而激發其創業潛能,將個人「推」

向創業的領域,這些負面的因素如:對現有工作不滿意、失業等。

2. 拉的理論:指因為一些事業有吸引及潛在獲利能力的機會,而吸引個人 採取創業活動。

陳芳龍(1988)指出男性通常被能控制他們自己的命運,使事情發生的驅 力所激勵,這樣的驅力通常源於與老闆的意見不和或覺得他們能使事情進行的更 順利;相反地,女性則被獨立或成就需求所激勵著,而獨立或成就需求是源於工 作挫折感,即不被允許去從事執行其能力可達的任務或工作。

雖然一般研究顯示,創業者的創業動機大多類似,然而對於少數族群或女 性創業者,在受人僱用的工作經驗中,知覺到達成慾望目標的阻礙較多,更常因 遭遇「負向的推力」(negative push)(Feldman,Koberg & Dean,1991),而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發自行創業的決定。

Feldman 等人(1991)針對美國境內白人與少數族群創業者比較研究,結果 顯示將近 30%的少數族群因負向推力而創業,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跨國的研究 中。而何麗英(2001)針對十位原住民所做的質化研究結果亦顯示金錢動機為原 住民創業的主要驅力,其次為成就動機、自由動機、挑戰風險動機,而地位動機 則是最弱的動機。

二、創業架構模型

影響創業家決定創業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考量創業家本身的創業動機、創 業特質之外,同時也必須要考量到總體經濟因素、社會及政治環境、財務或環境 的有力支持等條件因素,因此,本研究以下將說明各種創業決策架構。

Powell & Bimmerle(1980)認為一個創業決策過程分成三個部分(請參考 表 2-10),包括:創業的條件、創業的原因及創業的評估。

表 2-10:創業決策過程

1.創業的條件

(1)特質:包括成就的需求、願意冒高險、高度動機、自信、

責任感、正直等。

(2)個人的適合性:包括良好的健康、積極、承受挫折能力。

(3)專業技能:包括分析、溝能、行政與領導等能力。

2.創業的原因

(1)對工作產生不滿意。

(2)有了機會。

(3)受了別人的鼓勵。

3.創業的評估 (1)創業的評估。

(2)支持:包括財務、社會心理、技術的支持。

資料來源: Powell & Bimmerle,1980;作者自行整理。

Gartner(1985)根據創業行為的各種情況提出創業行為的觀念架構,此架構 中包含四個構面(請參考圖 2-1),而每個構面的主要內容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個人(individual):創業者特徵。

2. 組織(organization):新事業是屬於那一類型的公司。

3. 環境(environment):影響新事業的週遭環境因素。

4. 過程(process):創業的行為或行動。

許士軍(1990)則提出台灣創業者形成的理論架構(請參考圖 2-2),從此架 構中可瞭解創業行為是受到三個構面所影響:

1. 總體經濟環境(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s):包括國際整體環境、政 府產業政策適合創業投資,加上外國買主的易覓與穩定及競爭利益的易 獲性,綜合如此的經濟環境即產生經濟的吸引力,而此經濟的吸引力分 為創業與就業的吸引力二項,而創業家決定捨棄就業而產生創業行為尚 須以下二項因素相配合。

2. 社會與政治環境(social & political environments):包括政治的穩定性、

政府公共政策的導向與基礎設施的足夠、社會對創業的期許及接受性等。

個人

過程

環境 組織

圖 2-1:創業行為的觀念架構圖 資料來源:William B. Gartner,1985

3. 個人因素(individual factors):包括擁有創業家的特質、個人特徵及家庭 背景、社會結構所引發的創業動機與促發因素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