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 參、 、 、綜合型大學的創生 、 綜合型大學的創生 綜合型大學的創生 綜合型大學的創生

參 參

參 參、 、 、綜合型大學的創生 、 綜合型大學的創生 綜合型大學的創生 綜合型大學的創生

美洲英屬殖民地最先成立的三所大學校院,哈佛(Harvard University)、

William and Mary 以及耶魯(Yale University),性質皆同,都由三個不同教會所 興建。獨立戰爭之後,為符合社會及經濟發展的需求,新的州多為州民提供大學 校院的教育機會,由政府官員擔任董事會的官方代表,州政府也零星式的提供經 費補助,於是這些學府便呈現半公立的性質。除了由州政府的力量之外,聯邦政 府對於美國公立大學體系的建立也有顯著的貢獻。參議員莫瑞爾(Justin Morill) 向國會提出贈地(land grant)法案,著名的莫瑞爾法案便在 1861 年由林肯總統 (Abraham Lincoln, 1809-1865)簽署通過,並於 1862 年實施。該法案包含三 項要點:(1)根據 1860 年的名額,每州凡有國會議員一名,可獲得三萬英畝的公 有土地,或等值的土地券(land script);(2)聯邦政府在每一州至少資助一所學 院,在不排除科學和古典學科之下,開設以農業和機械為主的課程;(3)出售公 共土地所獲得的資金,10%用於購置校地,其餘的成立基金(endowment),其 年投資報酬率不得低於 5%(戴曉霞,2000:25;Rudolph, 1990:252)。贈地法 案強調農業、機械等實用科目,也不排斥科學、古典學科的學習,在歐陸,現代 語及實用課程只在聲望較差的學府教授,同時較差的學府也不會開設古典語文或

理論性課程,而美國卻大異其趣,是以,贈地法案決定美國大學將步上功利的途 徑,也奠定了美國綜合性大學的基礎。

除了公立大學之外,美國高等教育體系還有數量龐大的私立高等教育機構。

而美國的私立大學之所以能蓬勃發展,1819 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達特茅斯 (Dartmouth)學院的判決具有決定性的影響。1816 年大力推動州立大學的傑佛 遜(Thomas Jefferson, 1743-1826)及其支持者,提出了將達特茅斯學院改制 為州立大學的訴訟案,此舉令達特茅斯學院的董事會深感不滿,因此在 1819 年 上 訴 至 美 國 聯 邦 最 高 法 院 , 法 院 判 決 達 特 茅 斯 學 院 屬 「 慈 善 法 人 」 性 質 (eleemosynary corporation),立校特許狀是一種契約保障,能使該校免於民主 立法機構的介入或干預。達特茅斯學院的判決讓私人學院能免於公有化的憂慮,

也助長了美國私人興學的風氣。

在 1876 年以前,美國大學的程度只相當於歐陸的中學,待到吉爾曼(Daniel Coit Gilman, 1831-1908)與艾略特(Charles W. Eliot, 1834-1926)等人依循 德國研究型大學的路線,建立霍布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之後,

才一步步提高美國大學的水準。美國的先進大學,一方面承繼德國大學重研究之 傳統,一方面也承繼英國大學重教學之傳統。我們可以說,美國的研究院採德國 模式,大學部則多少受英國影響(金耀基,2001)。當時德國在學術上的卓越表 現,使得美國學子欣然負笈遠遊,柏林(Berlin)、萊比錫(Leipzig)、哥庭根 (Gottingon)等大學,便是當時美國學子最嚮往的地方。南北戰爭後,美國變成 一個工業化、都市化及非宗教控制的社會,因此需要一種新類型的高等教育來發 展專門技術、訓練特殊人才,而留德學成歸國的學人,以其擁有的專門技術與知 識,逐漸受到重視,紛紛受聘於各大學服務(李緒武,1982)。

在南北戰爭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約翰霍布金斯大學是研究改革大學的先 驅,於吉爾曼校長的領導下,在美國高等教育界非常活躍。此時約翰霍布金斯大 學建校的目的是為了全美國的發展,而非為適應地方性的需求,所以在建校之初 竭盡所能網羅優秀人才時,不管是教授還是學生,全校沒有一人是校址巴爾提摩 (Baltimore)的當地人。在研究課程中,霍布金斯大學也想要開闢一個新天地,

不因襲既有成規,設立了語言學、數學、倫理學、歷史學、科學等科系,因為這 是大學發展的基本,待到基本建立之後,再發展生活必須的職業課程。

為脫離教會統治或黨派政治的干預,同時也為後來新興的美國大學樹立新的 榜樣,更為了使霍布金斯成為一所非教會的大學,所以設校之初董事會堅決表示 霍布金斯大學有追求真理的自由。當時所延聘的教授都是受過德國式教育的學 者,由他們完全擔負起自由去實踐學術理想的任務,吉爾曼曾說:「研究是我們 每一位指導教授的責任,不只為了製造名氣,但名氣將因指導與鼓勵學生研究而 產生」(李緒武,1982:313)。霍布金斯大學將學者與其研究生涯結合,使學者 們能在教學之中,進行自己專長領域的創造性研究。吉爾曼也發現美國大學對社 會所負的重大責任,他認為大學教育應該為社會進化、文明的進步發揮其重要功 能,所以大學要追求高深的學問,並將研究成果應用於日常生活問題的解決。

霍大的教學方法和德國大學所流行的相同,討論、實地的實驗、學者的演講,

是德國教學技術的三個特性。對大班級採演講式、對高深研究採用討論、需要論 證者則採實驗法,發展實驗室、建立研究圖書館、成立學術討論會、指導研究論 文、細分課程的門類,促成課程的專門化,進而更增設學系,招收富有研究志趣 的學生。這種新的教學方法普遍地為各大學所採用,取代了在教室中「聽講」與

「背誦」的傳統方法。

校園裡充滿自由的研究氣氛,學生可以自由研究,依其興趣選修課程,甚至 有學生同時選修兩門以上的課程,學校行政當局和教授除了考試以外,向來不點 名,所以衝堂選課的情形,直到考試時才被發現。此種制度的最大優點是學習年 限縮短,資賦優異的學生可以提早畢業,但也有其困難與嚴重的缺失,是以艾略 特在 1869 年擔任哈佛大學校長四十年的期間,經過將近三十年的努力才確立了 選修制度,打破了美國大學固定的學年、課程及班級的教學組織,使教學更具有 彈性,更能配合社會及學生的需求,強化了學生的學習自由,也有利於各種類型、

層次人才的培育。此外,選修制度也讓大學教師不僅是傳統知識的傳播者,也能 夠以研究結果為基礎開設新課程,成為新知識的發現者。選修制度不但有助於教 學自由的強化,也有利於美國大學研究能力和水準的提升。

美國大學教學上的另一特徵是大學圖書館的建立與發展,在大學教育發展早 期的五十年中,美國的圖書館極為稀少,直到 1870 年代,杜威(Melville Dewey, 1851-1931)等才開始為學院中設置哲學科目圖書館,這是美國圖書館界的先 驅,而後,圖書館方逐漸開始成為一種專業。此後,圖書館成為一門專業技術,

由專業人員管理,分類系統的改良,編目、上架、閱覽形成一貫作業,大學的圖 書館與研究實驗的發展,對後來的人才培育及知識傳遞貢獻卓著。

高深知識的追求,是大學教育最神聖的責任之一,知識的獲得不僅限於參與 研究的個人,還要傳播給其他人,為達到傳播的目的,便必須藉助於期刊的發行 和著作的出版,吉爾曼有鑑於此,便於 1878 年在霍大極力提倡,並成立出版機 構專司其職。1948 年,全美各地計有三十五所大學成立了頗具規模的出版中心,

在這一年中大學出版的刊物和著作約佔全美出版量的百分之八,尤其是定期刊物 出版方面,各大學各有其特色,對文稿的選擇非常嚴格,刊物發行的目的在提高 論文品質,維護學校聲望,絕不以營利為目的(李緒武,1982)。藉著學術性刊

物的交流,美國的專家學者也得知德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最新發現和研究成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因應時勢需要發展,促成了相關學科知識的大 結合,美國語言學會(American Philological Association)、科學學會(Scientific Association)、考古人類學會(Archaeological Society)等組織頗為龐大的學術 團體,便應運而生,而從學術團體的進展中,又可反映大學的研究計畫的特色和 學術思想。

二十世紀初期,美國大學校園興起了一種校園生活的理念,年輕的畢業校友 在都市從事工商貿易,他們孕育出一種新作風—激賞於大學時代課外活動背後所 具備的社會價值。由於大學需款恐急,這批商界校友可以解囊捐助,且在選舉校 長時,更具一言九鼎的份量。感染了新作風的學生入學就讀,他們渴望參與各項 校園活動,期盼日後能運用在大學時代建立的網絡於工商世界中嶄露頭角,校際 運動競賽在這種過程中更是一強力催化劑,令學生狂熱投入同時也強化校友對母 校的忠誠。哈佛的校長 Abbott Lowarence Lowell(任職於 1909-1933)與普林 斯頓的校長 Woodrow Wilson(任職於 1902-1910),他們一方面介紹此種大學 生活理念,一方面也勸勉大學生要注重學習研究,冶兩者於一爐,大學的校園生 活理念就清楚地投入為大學教育的一環(林玉体,2002)。

1920 年代,大學生數量急遽擴充,一如 Martin Trow 所說,從菁英教育過 渡為大眾教育。菁英類型以全職學生、住宿、側重文雅學習的文化典型、品德陶 冶,且以畢業從事高地位職務為標誌。相反地,大眾化的高等教育,吸引了半工 半讀生或通勤生(commuting students),傳達實用性的知識,為日後從事技藝 或半專業職務的學習為典型。伴隨大眾化的腳步,高等教育擴充到為市民提供服 務,美國大學由教學、研究而服務的歷程,和威斯康辛理念(Wisconsin idea)

的推廣有密切的關係。

1848 年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創辦,因獲得贈地法案的補 助 款 , 成 為 注 重 農 業 和 機 械 科 目 的 大 學 。 凡 海 斯 (Charles R.Van Hise,1857-1918)於 1904 年出任威大校長,主張大學應該走出校園,步入社 區,提供推廣教育機會,將大學與民主社會的社區意識相結合,讓民眾瞭解大學 的理念,並結合大學課程與全民生活,把大學創新的知識予以推廣,以增進政治、

經濟、社會及人類之福祉。在凡海斯的領導之下,威大在 1915 年建立了為全州

經濟、社會及人類之福祉。在凡海斯的領導之下,威大在 1915 年建立了為全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