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中文部分

王千倖(1996)。有效的小組討論教學。師友,353,44-49。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從恕(2001)。環境倫理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 文。

王順美(1994)解決環境問題教學沒事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22,頁 39。

王慧筠(2000)概念構圖在國中地理教學的實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 學碩士論文。

王鑫(1994)。環境保護教育。環境教育季刊,23,5-9。

王鑫(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7,87-103。

丘逸民(1988)。中小學階段的環境教育。中等教育,39:2,頁 62。

江蕙如(2003)。建構主義在歷史教學上的理論與實踐-以國二中國近代史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鵬(2004)。國民小學環境價值教育基本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屏東師範學 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聖欽(2006)。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地理基本內容的設計理念。地理教育,

32,17-35。

林寶山(2003)。實用教學原理。台北:心理。

李永展(1991)。環境態度與保育行為之研究:美國文獻回顧與概念模式之發展。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6,73-90。

李永展(1997)。永續環境規範之新典範。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一九九七年年 會及學術研討會,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

李永展(1999a)。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台北:巨流

李永展(1999b)。永續性之危機與轉機:如何將關懷轉化為行動。第九屆環境管 理與都會發展研討會,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李永展、陳錦賜(2001)。永續發展之反思。建築與規劃學報,2(1),43-57。

李緒武(1997)。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吳京一、王佩連、張瑞香、呂美芳(1996)。我國學生的能源意識─國小、國中、

高中學生。師大學報,41,367-392。

吳俊憲(2000)。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及其在九年一貫課程之相關性探討。

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11(4),73-88。

吳統雄(1985)。態度與行為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理論、應用、反省。民意學術 專刊,1(1),29-53。

沈廣誠(2002)。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屏東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競辰(1987)。環境教育系統規劃之探討—以東石、烏石鼻海岸自然保護區為 例。中興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文彥等(1993)。國內外推行環境教育體制之比較。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第 六屆環境規劃與管理研討會論文集,23-39,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侯怡秀(2010)。中部四縣市國小高年級教師將永續發展相關概念融入社會領域 課程之現況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生玉(1995)。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侯錦雄(1997)。遊客對台中市焚化廠環境態度及其視覺景觀改善方案偏好。東 海學報,38(6),37-52。

張世忠(1997)。討論教學的技巧與發現。科學教育月刊,205,2-8。

張子超(2000)。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育,589,12-21。

張珍悅(2010)。永續發展教育趨勢與國中生永續發展認知和態度之研究。台灣 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高廣孚(198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許佳殷(2008)。發現環境教學方案對國一學生環境永續發展概念之成效研究。

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書琪(2001)。地理教育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陳玉雯(2008)。高中職地理課程中永續發展概念及其融入的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

陳惠娟(2003)。國小教師永續教育專業知能之調查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鎮華(2010)。國小六年級學童實施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教學之研究-以教育部 數位學習示範系統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國森(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與家長的環境認知、態度、行為及其相關影響 變項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領域。台北:教育部。

游佾蓁(2010)。討論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以國二「中國近代史」單元教 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朝恩(1993)。永續發展概念的教材設計。環境教育季刊,18,21-31。

黃朝恩(1997)。永續發展的理論與實際。人文與社會學科教學通訊,7(6),62-78。

黃雅萍(2005)。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永續發展教育與多元智慧理論結合之行 動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心理出版社。

葉憲峻(2004)。社會學習領域之組織架構與教學策略。國教輔導,43(4),25。

楊冠政(1991)。環境課程發展模式與程序。環境教育季刊,9,4-5。

楊冠政(1993)。環境素養。環境教育季刊,19,2-14。

楊冠政(1995)。環境教育發展史。教育資料集刊,20,1-33。

楊冠政(1996a)。人類中心主義。環境教育季刊,28,33-49。

楊冠政(1996b)。生命中心倫理。環境教育季刊,29,17-31。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楊冠政(2001)邁向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的環境倫理。中等教育,52(2),4-19。

蔡清田(2003)。課程發展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甄曉蘭、曾志華(1997)。建構教學理念之興起與應用。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

179-208。

蔡慧敏(2000)。永續減災的的環境教育。環境教育季刊,41,63-70。

歐陽鍾玲(2007)。概念構圖應用於中學地理教學策略之研究。地理研究,47,

59-79。

盧誌銘(1998)。永續發展概念的興起與其演變。載於李公哲(主編),永續發展 導論(10-34 頁)。台北市: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及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

顏如君(2003)。台灣高中職學生在環境永續發展概念之現況調查─以南部地區 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Davidc. Engleson, Dennis H.Yocker (2003)。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周儒、張子超、

黃淑芬譯)。台北市:五南。

Kuhn, T. S. (1994)。科學革命的結構(程樹德等譯)。台北:遠流。

二、英文部分

Brown, A. (1988). Motivation to learn and understand: On taking charge of ones own learning.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5, 311-321.

Catton, W. R., & Dunlap, R. E. (1978).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a new paradigm.

American Sociologist, 13(1), 41-49.

Caron, J. A. (1989).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s of Blacks: Acceptance of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3), 21-26 Dunlap, R.,& Van Liere, K. D. (1978).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9 (4), 10-19.

Dunlap, R. E., & Van Liere, K. D. (1984). Commitment to the dominant social paradigm and concern for environmental quality.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65, 1013-1028.

Fien, J. (1993). Educ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 Critical Curriculum Theorising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Deakin University Press, Geelong.

Hatano, G., & Inagaki, K. (1991). Motivation for collective comprehension activity in Japanese classrooms.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 Educ. Res. Assoc., Chicago,

IL,.

Herremans, I. M., & Reid, R. E. (2002). Developing Awareness of the Sustainability Concept.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4(1), 16-20.

Huang, H. P., & Yore, L. D. (200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anadian and Taiwanese grade 5 children's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attitudes, concerns,

emotionaldispositions, and knowledge. Taiwan: RIESP.

IGU-CGE(1992). International Charter on Geographical Education,

1992.Commission on Geographical Edu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La Trobe , H. L., & Acott, T. G. (2000). A Modified NEP / DSP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Scal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2(1), 12-21.

McCormick, J. (1990). Reclaiming paradise: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movement.

Bloomington, In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Jum C. Nunnally & Ira H. Bernstein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2nd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三、網路部分

教育部(2008)。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2 年 7 月 21 日,取自國民教育社群網 頁:http://teach.eje.edu.tw/9CC/context/97-03-7.html

附錄一 討論教學法教學設計

主題一

主題名稱 台灣的自然生態 教學時間 45 分鐘 教學資源 單槍、學習單、簡報

教學目標

知識學習目標

1 認識台灣多樣生態的自然條件 態度學習目標

1 欣賞自然的特性

2 了解生命間的相互依賴性及同等的重要性。

教學活動流程(第一節)

教學流程 內容說明 時間

準備活動 1.熟悉地理教材

2.課程準備:以地理概念與基本生態知識設計有關生態環境問 題。

3.安裝電腦與投影機。

引起動機 活動一「地理知識大對抗」

全班分為六組,分三階段進行小組討論競賽。每個階段的程序 皆相同。

例如:第一階段由第一組與第五組輪流選擇題目,第一組先選 擇後,進行一分鐘討論。假如答錯後則由第五組回答,兩者皆 回答錯誤,則由其他組別搶答。當小組討論完之後,由老師抽 點一名學生回答,目的是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參與在小組討論 中。藉由團體活動,複習學生的地理先備知識。

10

發展活動 活動二: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題目(一)在不同生態環境所分布的動植物?

第一組「河流生態」、第二組「高山生態」、第三組「海岸生態」、 第四組「帄原生態」、第五組「近海生態」、第六組「高山生態」

第一題討論結束後,各組選擇一個生態系統,輪流報告。

活動三: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題目(二)台灣生態多樣的自然條件?討論結束後,

第一組與第三組報告

活動四:「台灣的國寶」簡報說明

簡報內容簡介台灣黑熊與櫻花溝吻鮭,播放過程,全班討論圖 片相關問題。

活動五: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題目(三)台灣特有種動物列為保育類動的原因?討 論結束後,第二、四組報告

◎小組報告後,學生可提出相關問題,進行全班討論。

◎教師針對本堂課學習進行總結。

30

綜合活動 1.各組交回分組學習單,個人學習單作為個人筆記,可自行再 上網搜尋相關答案。

2.學生填寫教學回饋單。

3.教師交待下次討論題目,學生可事先回家尋找資料。

5

主題二

主題名稱 台灣的環境問題 教學時間 45 分鐘 教學資源 單槍、學習單、簡報

教學目標

知識學習目標

1.認識破壞海洋生態的人類活動 2.分析台灣海岸侵蝕的現象

3.了解台灣山坡地水土流失的原因 4.分析台灣河川污染的原因

態度學習目標

1 省思人類對環境改變的力量

教學活動流程(第一節)

教學流程 內容說明 時間

準備活動 1.預備課程將討論的環境問題圖片。

2.準備主題二的討論題目。

引起動機 活動一:「台灣環境問題在哪裡?」圖片放映

藉由台灣不同地方的環境災害圖片,分析學生對環境問題的先 備知識,並且引導學生明白環境問題包括自然與人為因素。圖 片播放過程師生共同討論圖片內容

10

發展活動 活動二: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所分配到的環境問題,由於課堂前組員必頇事先找到 資料,此時是小組討論並歸納答案的時間。討論各種環境問題,

包括:第一組「海洋污染」、第二組「海岸侵蝕」、第三組「土 石流災害」、第四組「河川污染」、第五組「海岸侵蝕」、第六組

包括:第一組「海洋污染」、第二組「海岸侵蝕」、第三組「土 石流災害」、第四組「河川污染」、第五組「海岸侵蝕」、第六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