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研究流程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根據相關文獻編擬量化研究工具,以實施討論教學法為實驗組學生,

一般講述教學法為對照組學生,比較兩者實施永續發展概念融入地理課程的教學 成效;同時應用質化研究方式,分析實驗組學生以討論教學法進行課堂學習的歷 程。依據研究目的及文獻探討,擬定研究架構(圖 3-1),探討永續發展概念融入 地理課程實施討論教學法與一般講述教學法的教學成效。

本 研 究 採 用 準 實 驗 設 計 中 不 等 組 前 測 - 後 測 設 計 ( non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control group design)。實驗研究能考驗有關因果關係之假設的方 法,能解決教育上理論與實際操作的問題,使教育研究成為一門科學的有效途 徑。實驗研究中,研究者至少操縱一個自變項,控制其它有關變項,以及觀察一 個或多個變項的結果,由於學校情境無法因為實驗設計而更動課表或重新編班,

因此該種研究設計適合應用在教育研究領域,將學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分別 施以前測、後測,若兩組的前測分數一致,說明研究工具等影響力已經被控制,

實驗處理後發生的影響將可受到肯定(王文科,1995)。

本研究研究場域為國中校園,進行實驗研究無法隨機選取或分派受試者。由 於實驗教學的受試者,無法由國中生隨機抽樣將其分割進行實驗教學,因此受試 者是以班級為單位,成為獨立樣本,故本研究採取準實驗設計中之「不等組前測

-後測設計」(the pretest-posttest nonequivalent groups design),並輔以質性資料分 析探討討論教學法的學習歷程,以課堂觀察、教學省思、學習單以及實驗組學生 填寫的學習意見調查表作為質性資料。

實驗研究過程將研究者任教班級的國中七年級學生以班級為單位,根據班級 學習態度與班級氣氛選定兩班作為實驗組與控制組,由研究者擔任教學實驗授課 教師。

兩組學生同時實施前測,作為實驗教學後實施後測的比較數據。研究假設為 實施討論教學法的實驗組學生在永續發展概念的學習,包括知識與態度兩方面的 學習成效優於實施講述教學法的對照組學生。為考驗上述研究假設,實驗設計如 表 3-1 所示。表中X1表示實驗組接受討論教學法的課程,X2表示對照組接受講 述教學法的課程。O

1與O表示兩組學生在實驗前所實施的評量,包括永續發展 知識量表以及永續發展態度量表。O3 與O4 表示兩組學生在實驗後所實施的評 量,包括永續發展知識量表以及永續發展態度量表。

表 3-1 本研究之實驗設計模式

組別 人數 前測 實驗處理 後測

實驗組 30 人 O113

對照組 30 人 O24

以下內容說明研究變項,包括控制變項、自變項、依變項:

(一)控制變項:

本研究的控制變項主要包括課程教材、學生特質及教師特質三方面:

1.課程教材

本研究實驗組、控制組採用同一份地理課程教材,由研究者將永續發展概念 融入翰林版七上社會領域課本第六單元「台灣的環境問題與環境保護」編寫而 成。教學設計為實驗組、控制組的教學單元、教學內容及教學進度一致。

2.學生特質

本研究對象為新北市某國中七年級學生,該校編班方式依照國中入學智力測 驗成績,按照成績高低做S型常態編班。因此,各班學童在學業成就的表現,理 論上具有一致性。參與討論教學法的實驗組學生在預備實驗單元前,提前接受討 論教學方式,降低學生對討論教學的陌生感,藉以降低影響實驗教學的內在效度。

3.教師特質

教師是影響實驗結果的關鍵因素,本研究為確定掌握教師特質,避免影響實 驗結果,實驗組與控制組皆由研究者擔任教學工作。

(二)自變項

本研究以實施討論教學法及講述教學法作為實驗變項,實施討論教學法班級 作為實驗組,實施講述教學法班級作為對照組。

(三)依變項

指兩組學生以研究者擬訂編制的量表得分為依據,包含:永續發展概念知識 量表得分、永續發展態度量表得分。本研究從學生的永續發展知識與態度兩個面 向來檢視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的學習成效。在實驗教學之前,先以獨立樣本 t 檢 定的方式,考驗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的前測分數是否有顯著差異,若有顯著差異

(即起點行為不同),則研究者在實驗教學之後,會以此前測分數為共變數,進 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以降低兩組學生起點行為對實驗教學結果的影響。

圖 3-1 研究架構 二、研究流程

本研究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準備階段,期間收集並閱讀永續發展 不同教學法的教學組別

實驗組 對照組

(討論教學法) (一般講述教學法)

兩組在永續發展概念量表得分 1. 永續發展知識概念量表 2. 永續發展態度概念量表

自變項

控制變項

依變項

課程相關研究,擬訂研究計畫,確認研究方向與研究問題並設定研究對象;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