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永續發展概念融入地理課程教學研究

一、國中地理課程內涵

九年一貫課程整體架構是由「七大學習領域」為主軸、「彈性學習」為輔軸,

再將重要教育議題融入在主軸、輔軸之中,構成一個整體的課程架構。「十大基 本能力」是一至九年級各學習領域、各項教育議題、彈性學習的共同目標。經由 九年循序漸進的教學,在每個階段依序完成分段能力指標,最後能夠培養學生具 有十大基本能力(葉憲峻,2004)。

根據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主要內涵包括 歷史文化、地理環境、社會制度、道德規範、政治發展、經濟活動、人際互動、

公民責任、本土教育、生活應用、愛護環境與實踐等方面的學習。主要內涵由九 大主題軸串連而成,包括「人與空間」、「人與時間」、「演化與不變」、「意義與價 值」、「自我、人際與群己」、「權力、規則與人權」、「生產、分配與消費」、「科學、

技術與社會」、「全球關連」。

人類所熟知的世界是一個三度空間的世界,而時間可以被視為生活世界的第 四個向度,故第一軸「人與空間」與第二軸「人與時間」構成了人類的坐標系統。

宇宙萬物的變化皆發生在此一坐標系統當中,但變化之中又有其穩定與規律之 處,因此,第三軸「演化與不變」構成了基本的宇宙觀,此一宇宙觀自然會影響 人類對自我、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與整體生活世界的看法。當坐標和宇宙觀 定位之後,我們再從人類的主體性出發,首先探索「意義與價值」(第四軸),然 後踏出自我,進入一般社會生活層面思考「自我、人際與群己」之間的互動關係 (第五軸),跟著就進入政治與法律等生活層面,探討「權力、規則與人權」(第六 軸),進入經濟與商業等生活層面,探討「生產、分配與消費」(第七軸),進入當 代文化生活的重要層面,探討「科學、技術與社會」(第八軸),最後,所有的生 活都關連在一起,彙整成地球村的生活,歸結到第九軸「全球關連」(教育部,

2003)。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一綱多本政策,卻造成坊間版本因為內容差異性過大使教

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產生困擾,於是教育部邀請相關研究人員編寫「社會學習領域 基本內容」,提供作為教材編寫、教學過程、教學評量、基測命題的重要依據。

民國 94 年教育部公告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基本內容,民國 96 年國民中學社會 學習領域各版本教科書已正式採用基本內容架構進行編撰。

林聖欽(2006)發表《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地理基本內容的設計理念一 文》,提出基本內容的設計理念與基本內容結構的要點,歸納如下:

台灣長期以來採用目標模式作為課程規劃原則,所以社會領域基本內容的編 寫是根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精神建立,並不違背課程綱要提出的基本理念。有 關「地理」課程的基本內容包含的主題、要項與項目則是依循下列三項原則安排:

一、依照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理念,以國民所需要的基本知識為基礎,依此基本 知識,能與社會學習領域其他分科進行統整教學。

二、配合分段能力指標,減少與國民小學教材的重複性,在概念上銜接高中地理 課程,符合地理課程螺旋式結構特徵。

三、以區域差異作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概念,涵蓋重要的地理知識,強化學生對社 會多元特色的認識,理解與包容各種差異,培養在地感情,擴展國際視野。

基本內容的設計是由近而遠、由具體而抽象的順序安排,從台灣開始循序漸 進到中國、亞洲、世界,近而以人類社會、環境的永續發展為學習宗旨。設計時 是由兩個核心價值著手,包含課程綱要的基本理念以及學科的專業知識。課程綱 要的基本理念涵蓋課程目標與能力指標;學科的專業知識指地理學最基本的三項 核心概念:環境、空間、區域。環境強調的是人地關係;空間強調的是地表的分 布;區域則是環境、空間兩個概念的高層次理解。

本研究以七年級地理教材單元作為永續概念融入地理課程的教學實證研 究,根據基本內容的設計,七年級地理以台灣區域地理為主,共有六項內容,十 個說明(表 2-1)。

表 2-1 社會領域地理課程基本內容第七冊部分

主題軸為「人與空間」,並非意味地理只包含這項主軸,只是這項主軸與地 理學核心概念關係最密切,例如社會領域九大主軸之一的「意義與價值」,其涵 蓋能力指標包括 4-4-4「探索促進社會永續發展的倫理」所表現的標準為「探索 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瞭解社會永續發展的倫理意義」(教 育部,2004)當中提及的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是地理學三項核心概念的環境概 念,為一種人地關係的具體表現(林聖欽,2006)。永續發展概念融入地理課程,

可以從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造成的環境變遷作為永續發展概念知識面的內容。

九年一貫課課程大綱將環境教育列為七大議題之一,目的是將環境教育融入 在各領域教學中。因此,目前中小學教科書,已經將環境教育融入教學單元,例 如七年級上學期自然領域第六單元主題包括生態保育。

根據九年一貫課程大綱,社會領域教育理念為統整自我、人與人、人與環境 的互動關係。人與環境互動衍生出來的環境議題作為社會領域教材內容,可視為 環境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的教材內容。環境議題課程是教導個人認識人與環境 問題間相互關係的教育過程(丘逸民,1988)。杜威曾在《民主與教育》這本書 中,強調學習者能從生活環境中的爭議與衝突,增進認知及道德的發展(引自王 順美,1994),因此,建立學生的環境認知以及正確價值觀,可藉由環境議題發 展教學活動。

國中社會領域包含地理、歷史與公民三項課程,地理科探討地表現象與人類 活動關連,強調透過地表景觀變化,理解人類活動的特色及其對環境產生的影 響。空間為地理學的中心課題,而環境問題本身就是一個空間的問題,因為它具 有空間的度量(丘逸民,1988)。因此,地理課程中的環境議題教學,主張強調 環境問題的空間性。現行九年一貫教材,已將環境議題列為單元主題之一,即在 七年級上學期第一篇《台灣的環境上》第六章以台灣環境議題為內容,教導學生 探討環境議題所需具備的地理概念。

綜上所述,本研究課程設計以永續發展概念的知識與態度作為融入地理課程 的教學內容,在知識面的教學主要為:人在不同空間與環境的互動方式,例如海 岸的養殖漁業與港口建設;人與自然環境互動對環境產生的正面或負面影響,例

如生態破壞與平衡;永續發展的積極作法,例如設置國家公園、保護區等。在態 度面的教學內容主要為:省思人與自然的關係;重視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 響;看待環境問題的態度,例如偏向短視近利或是長遠考量。

二、永續發展概念融入學校課程的教學研究

(一)課程設計模式

永續發展概念的提出是要促進自然環境資源能持續供人類未來發展運用,而 維護與善用資源是實踐環境永續發展的策略。考量兼顧社會與經濟能穩定平衡的 狀態,課程教導人們對自然環境有害的人類活動提出反省與檢討,並提出邁向永 續發展的行動與計畫,因此將永續發展概念融入課程可視為一種環境教育課程。

將永續發展概念視為環境教育的課程內涵。有關環境教育的實施方式,專家 指出,環境教育不是在現行課程中增加一個科目,而是併入學校所有的課程當中 實施。Hungerford 等建議環境課程發展目標應包含生態學基礎、概念覺知、問題 研究與評估和環境行動技能訓練與應用四個階層,將知識、技能和態度作階層狀 發展,並且在實施時不限定某個年段,同時課程發展應與教學密切配合,依序圖 2-3 說明 Hungerford 等建議的模式圖(引自楊冠政,1991)。

教學 目標 課程發

展目標

教學 活動

教學 評量

課程 評鑑 學前

評量

圖 2-3 環境課程發展模式

資料來源:楊冠政(1991)。環境課程發展模式與程序。環境教育季刊,9,4。

環境教育計劃及課程的發展考量三方面:(一)人類於生理、智識、道德、

倫理發展上的需求;(二)履行社會責任的需求;(三)了解不同學科訓練內容 的需求。環境教育應該與已知的學習發展型態配合,而孩童成長與發展方面的相 關 研 究 提 供 了 環 境 教 育 課 程 規 劃 的 基 本 架 構 ( Davidc.Engleson & Dennis H.Yockers, 2003)。將環境課程結合地理課程教導學生永續發展概念,可視為多 科性融入式環境課程,就是將適當的課程主題或環境成份(包括概念、態度與技 能)融入現行各科課程中,其組織模式如圖 2-4。

圖 2-4 多科性融入式環境課程組織模式

資料來源:楊冠政(1997)。 環境教育(頁 163)。臺北市:明文書局。

國中七年級地理課程內容主要為認識台灣的環境,包括人文與自然環境,在 上學期的台灣自然環境課程內容,學生學習到台灣的位置、地形、氣候、水文,

在最後一個主題中,以台灣的環境問題與生態保護為主題,是環境教育融入地理 課程比重較大的教學內容,本研究配合課程所探討的環境議題,融入永續發展概 念,使學生認識環境問題外,同時學習以永續發展為前提去看待環境問題以及培 養永續發展作法背後應當建立的環境態度。本研究設計永續發展概念融入地理課

在最後一個主題中,以台灣的環境問題與生態保護為主題,是環境教育融入地理 課程比重較大的教學內容,本研究配合課程所探討的環境議題,融入永續發展概 念,使學生認識環境問題外,同時學習以永續發展為前提去看待環境問題以及培 養永續發展作法背後應當建立的環境態度。本研究設計永續發展概念融入地理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