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

依據研究目的及研究設計,研究工具包括量化的研究工具為永續發展知識量 表、永續發展態度量表。質化研究工具包括課堂學習回饋單、學生活動學習單、

教師課堂觀察紀錄與教學省思記錄。各項研究工具分述如下:

一、量化研究工具

(一)問卷編製

本研究前、後測以自編問卷為研究工具。問卷設計是研究者閱讀國內教育領 域中關於永續發展教學相關文獻後,主要參考「高中職學生環境永續發展概念之 現況調查問卷」(顏如君,2003)以及 Fien(1993)歸納編寫的永續發展課程情 意目標編寫切合課程內容的知識與態度量表內容。

問卷內容同時配合七年級學生答題的能力斟酌題目遣詞用字,並加入 100 學年度七年級社會領域翰林版地理課程第六單元「台灣的環境問題與環境保護」

提及的環境議題,包括台灣地區的珊瑚白化、沿海地層下陷、山坡地土石流、河 川工業污染的相關知識。知識量表題型為國中生習慣的選擇題型式,由四個選項 中選出正確答案;態度量表內容採 Likert 五點量表的方式編寫,分別以「非常同 意」、「同意」、「沒意見」、「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個尺度給受試者勾選。

量表初步編寫完成之後,送請兩位環境教育領域學者審查其完備性與適當 性,給予題目編寫的建議與修正後,以此方式提高內容效度,再請兩位地理教師 與四名未參與實驗研究的七年級學生閱讀,目的在檢視問卷內容的意義及流暢 性,給予以修正與建議後進行問卷修改後,最後歸納整理問卷預試內容。

本量表內容包括「永續發展知識」、「永續發展態度」兩個量表。永續發展 知識量表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包括「台灣的生態特色」、「台灣的環境問題」、「促 進永續發展的作法」;永續發展態度量表內容涵蓋三個部分,包括「人與自然關 係」、「看待經濟發展」、「解決環境問題」。

為求量表的完備性與適當性,量表經由地理教師、以及專家學者提出的修正

與建議,研究者進行量表修正方向包括修正初稿題目、刪減題目兩個部分,關於

表 3-6 量表初稿刪除題目

敦請相關環境教育專家學者進行問卷之審查,針對內容之適切性與符合度進 行鑑定、提供意見。根據專家修正與建議,研究者重新編寫題目後,再請專家指 導後,編製完成預試問卷。

(二)量表內容

以下將編製完成的「永續發展知識量表」與「永續發展態度量表」兩者內容 加以說明。

1.永續發展知識量表

量表內容根據永續發展概念融入地理課程教學,將課程學習概念轉化編擬而 成,課程主題包括「台灣的自然生態」、「台灣的環境問題」、「認識永續發展」,

題型為選擇題。三項主題包含數個具體教學目標,量表依據教學目標編擬題目。

課程主題對應的教學目標與量表題數分布整理如下表 3-5 所示。

表 3-7 課程主題、教學目標與測驗題項分布表

課程主題 教學目標 題數 預試題號

台灣的自然生態 1-1 台灣生態多樣的自然條件 2 1、2、3、10、22、

台灣的環境問題 2-1 海洋生態惡化原因 3 5、28、30 2-2 海岸侵蝕原因 3 4、6、25、

2-3 山坡地水土流失原因 5 7、8、9、20、27 2-4 河川污染原因 4 11、14、24、29 認識永續發展 3-1 永續發展的意義 4 12、23、

3-2 促進永續發展的作法

2

13、15、16、17、18、

19、21、26

永續發展知識量表預試內容中,配合 7 個教學目標,編擬評量題數共計 30 題。題數最多的主題是「台灣的環境問題」,包含 15 個題目。

根據永續發展知識預試量表,運用雙向細目表分析各題的認知層次。在 30 題中記憶佔 14 題,理解佔 13 題,綜合佔 3 題。雙向細目表分析如表 3-4,表中 括號內為分布題號。

表 3-8 永續發展知識預試問卷雙向細目表 認知層次

測驗內容

記憶 理解 綜合 合計

1-1 具有多樣的生態環境

2(10、22)、

1(3)、1(2)

1(1) 5

2-1 海洋生態惡化原因 2(28、30) 1(5) 3 2-2 海岸侵蝕原因 2(4、25) 2(6、13) 4 2-3 山坡地水土流失原因 2(7、27) 1(9) 2(8、20) 5 2-4 河川污染原因 2(24、29) 2(11、14) 4 3-1 永續發展意義 1(23) 1(12) 2

3-2 促進永續發展的作法

5(15、16、

17、18、21)

2(19、26) 7

合計 14 13 3 30

2.永續發展態度量表

由研究者自編的永續發展態度問卷,主要參考「高中職學生環境永續發展概 念之現況調查問卷」(顏如君,2003),其內容分為永續發展態度與新生態典範 量表,其內容具有量好信效度,各分量表在信度方面 a 值均達.84 以上;為了更 切合課程教學內容,同時參考 Fien(1993)歸納編寫的永續發展課程情意目標設 計本研究自編問卷內容。

永續發展態度量表涵蓋三個面向的態度,包括「人與自然關係」、「看待經 濟成長的態度」、「解決環境問題的態度」,總共 21 題。採 Likert 五點量表方

式編寫,分別以「非常同意」、「同意」、「無意見」、「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 個尺度給受試者勾選。得分由「非常同意」得五分逐次遞減至「非常不同意」僅 得一分。

表 3-9 課程主題與測驗題號分布表

態度面向 題號 題數

人與自然的關係 1、2、3、4、5、6、8、13、14、12 10 看待經濟成長的態度 10、11、15、17、19 5 解決環境問題的態度 7、9、16、18、20、21、22 7

合計 21

(三)預試問卷分析

預試對象是由同一所七年級 4 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填答。共發出 125 份,回收 125 份(回收率 100%),淘汰各大題答案相同的無效問卷之後可用為 124 份(回 收率 99.1%)。預試問卷資料利用統計軟體 SPSS12.0 對知識問卷進行試題分析,

分析題目的難度、鑑別度、信度,作為篩選正式問卷題目的依據;態度問卷則進 行信度分析,刪除信度較低的題目後,最後完成本研究問卷前後測題目。以下分 別就預試問卷的難度、鑑別度、信度分析加以說明。

1.知識量表試題分析

為了瞭解知識量表的試題品質,本研究分析永續發展知識量表計分,利用難 度與鑑別度的分析方法,進行永續發展知識量表的評鑑。

根據郭生玉(1995)所認為合理的高分組及低分組的分組百分比在 25%-33

%之間。難度指數為高分組答對的百分比與低分組答對百分比的平均值,數值愈 高表示題目的的答對率愈高,顯示題目對受試者而言較簡單;難度愈低表示答對 率愈低,題目則較困難。鑑別度指數為高分組答對百分比與低分組答對百分比的 差異值,差異愈大表示試題的鑑別度愈佳,差異值愈小表示試題的鑑別度愈差。

試題的鑑別度指數介於-1 與 1 之間,當試題太困難,高分組與低分組全部答錯或

者試題太容易使高分組與低分組全部答對,鑑別度指數將為零,因此極端簡單或 極端困難的題目,鑑別度指數皆會很低。

本研究在預試的有效樣本中選取高分組與低分組得分來計算鑑別度、難度,

以下列出公式計算每題的鑑別度與難度。鑑別度與難度計算公式為:

鑑別度 D=PH-PL 難度 P=(PH+PL)/2

PH=高分組通過人數百分比 PL=低分組通過人數百分比

一般試題的評鑑標準為:鑑別度指數 0.4 以上,試題評鑑為非常優良;鑑別 度指數 0.4-0.3 之間評鑑為優良;0.20-0.29,試題評鑑為尚可,不過通常需要淘 汰或修改。難度指數通常在 0.20-0.80 之間,每題的難度指數愈高代表題目愈簡 單。本研究以 SPSS 軟體進行試題並考慮題目內容層面,刪除或修改題目為鑑別 度在 0.3 以下並且難度在 0.8 以上的題目。

表 3-6 列出永續發展知識問卷在預試施測後所分析出來的鑑別度與難度。鑑 別度顯示第 2、3、5、6、8、10、11、16、17、19、24 低於 0.3,其他題目皆在 0.3 以上。難度指數,第 6、7、8、12、16、17、19 難度指數高於 0.8,其餘題目 難度指數範圍在 0.2-0.8。根據難度與鑑別度結果,刪除同時符合難度高於 0.8,

鑑別度低於 0.3 的題目。根據比對結果,本問卷在預試後刪除第 6、8、16、17、

19 共 5 題題,其餘題目則保留作為正式施測的問卷題目(參看表 3-8)。 2.知識、態度問卷信度分析

信度可界定為真實分數的變異數與觀察分數的變異數之比例。本研究採用 Cronbach α 係數為分析問卷試題內容一致性的信度指標。Nunnally(1978)提出 Cronbach’s α 係數大於.70 者為高信度,介於.50-.70 間為可接受信度;Cronbach’s α 係數需符合最低標準.35 以上,若低於.35 者,則不具信度。吳統雄(1985)認 為α 介於.7-.9 為很可信。本研究採取上述觀點,以 α>.50 為最低標準,未達.50 以上的試題進行修改或刪除。

預試學生為 124 人,回收量表後進行譯碼、鍵入、轉換等程序,以 SPSS12.0

表 3-11 永續發展知識量表 Cronbach α 係數分析表

4 .895 保留 15 .904 保留 5 .898 保留 16 .907 保留 6 .906 保留 17 .904 保留 7 .906 保留 18 .894 保留 8 .909 保留 19 .894 保留 9 .901 保留 20 .892 保留 10 .895 保留 21 .894 保留 11 .905 保留 22 .896 保留

二、質化研究工具

本研究進行質性研究方法時,採用觀察法和三角檢測法。觀察法是研究者觀 察學生學習行為與態度的改變,依據研究者進入現場的程度可分:完全觀察者、

觀察者的參與、參與者的觀察、完全參與者等四種。本研究教學活動的進行中,

因為研究者即教學者,屬於觀察者即參與者的身分,故必須於教學中錄音與錄 影,以便於教學後轉譯分析學生的學習情形。

三角檢測法是在研究同一現象時,結合多方面的探究方法。研究者能夠針對 相同現象使用不同方法來蒐集不同來源型態的資料,將可減低或避免研究者的偏 見,增進其研究判斷的正確性(黃瑞琴,1991)。本研究使用多方面來源的質性 資料包括課堂觀察記錄、教師教學省思紀錄、學生活動學習單、討論教學意見調 查表。

質化研究工具包括活動學習單、課堂觀察紀錄、以及討論教學法意見調查表 進行分析比較,來輔助研究者瞭解實驗組學生實施討論教學法的想法與意見,資 料內容可見附錄四、五、六。量化資料可以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的差異,並 瞭解兩組進步狀況。

(一)課堂觀察記錄

課堂活動過程中,研究者利用錄音方式,呈現課堂活動狀況。在教學後,

研究者比對錄音資料填寫觀察記錄,分析學生課堂學習表現,根據每次的學習主 題,了解學生對於討論問題的反應以及理解程度,了解學生利用討論教學法在學

研究者比對錄音資料填寫觀察記錄,分析學生課堂學習表現,根據每次的學習主 題,了解學生對於討論問題的反應以及理解程度,了解學生利用討論教學法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