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討論教學法課堂觀察及學生學習單分析與討論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結果

第三節 討論教學法課堂觀察及學生學習單分析與討論

一、主題一:台灣的自然生態

教學主題一是「台灣的自然生態」,教學設計上配合的概念為認識台灣生態 多樣的環境因素,強調的環境因素包括:以山地為主的地形分布、四周環海的島 嶼地形、溫暖潮濕的氣候特徵。課程討論題目有三個,包括:「在不同生態環境 所分布的動植物」、「台灣生態多樣的自然條件」、「台灣特有種列為保育類動 物的原因」,從討論過程中認識台灣的生態多樣性的環境因素以及欣賞不同自然 環境孕育出的多樣生態景觀,了解生物對自然環境的依賴,以及生命的相互依賴 與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主題一的教學活動設計方案可參考附錄一。

(一)教學活動流程(第一堂課)

課程開始,教師說明上課的主題是要學生認識台灣的自然生態。先與學生討 論生態的意思。接下來進行小組競賽,以簡報「地理知識大對抗」作為競賽模式,

過程是分兩組對抗。題目是地理概念與生態常識。活動結束後,開始進入小組討 論,將事先發給學生的學習單,要求學生在六分鐘內歸納結論並派出一位組員負 責發言報告。課程依序討論三個題目,首先討論「在不同生態環境所分布的動植 物」,每一組分配不同的生態環境,討論完由各組依序報告,其他學生可在報告 後提出疑問,由老師總結。

第二個討論題目為「台灣生態多樣的自然條件」,組員提出個人的答案後,

整理小組結論,本次討論題目指定由第一組與第三組報告,其他小組就報告內容 補充或提出疑問,最後由老師總結。未口頭報告的小組,以書面報告呈現結果。

第三個題目為「台灣特有種列為保育類動物的原因」。在討論台灣特有種動 物前,教師利用簡報簡介台灣黑熊與櫻花溝吻鮭的生態環境特色,讓學生認識台 灣特有種意思。接下來學生開始討論題目,最後由第二、四組上台報告,其他小 組則以書面報告呈現結論。

(二)學生學習分析

1.了解自然環境對生物生存的限制

討論「在不同生態環境所分布的動植物」這項題目,可以從每個小組的報告,

讓學生檢視動植物能適應的環境,遇到混淆不清的分類時,藉由全班討論,除了 更了解生物生存環境,同時明白物種生存會受到自然環境限制的概念。

第三組報告河流的物種時提到紅樹林。此時 S(11)提出問題:為什麼河流裡有 樹?好像講錯了。於是第三組學生針對疑問回答。

S(1):紅樹林的根可以生長在水中,淡水河的出海口尌有紅樹林。

S(11):紅樹林應該算是海岸生態吧!。

T:紅樹林主要分布在河川出海口,但是是在河岸邊,當海水漲潮時,水會淹沒 根部,所以歸類在海岸生態或河川出海口的生態環境。知道為什麼紅樹林侷限在 河川出海口嗎?

S(3):紅樹林可以在鹹水裡,但是其他樹木大部份沒辦法生長。 (觀察 1-2) 2.認識島嶼環境對台灣生態的影響

討論「台灣生態多樣的自然條件」題目前,學生提到的自然條件,包括地形 特徵、氣候因素。經過小組討論後,學生學習島嶼環境對台灣生態的影響。

T:台灣有許多不同生態系統,這些多樣的生態是哪些自然條件造成?

S(12):台灣有高山和帄原、丘陵、盆地地形,高低不同,所以自然環境不同。

S(22):位置在緯度比較低的地方,氣候比較溫暖,所以動物與植物種類多 T:好,現在小組根據你們找到的資料討論學習單第一題。

討論過程中,教師巡視各組時發現有學生在討論課本內文。原來是有些不了解課 文意思。在小組報告前,教師問學生是否有疑問?

S(26):看不懂冰河時期的海水面變化跟生態有什麼關係?

T:台灣在冰河時期海水面低,因此與大陸相連,冰河時期結束後,因為海水面 上升出現台灣海峽,台灣尌形成什麼環境了?

Ss:島嶼

T:在台灣海峽出現後,台灣西部出現哪些生態環境。

Ss:海岸……沙岸。 (觀察 1-2)

3.認識動物保育的意義

討論「台灣特有種列為保育類動物的原因」,從小組學習單發現,多數小組 認為因為動物瀕臨絕種,數量稀少是主要原因。

有些動物已經快絕種,禁止人們獵殺,因此被列為保育類動物。(學習單 1-1)

保育動物是為了維護物種多樣性。(學習單 1-2)

人類獵捕,瀕臨絕種,非常稀有。(學習單 1-3)

因為數量少,而且也是生態的一份子,不應剝奪其生存權利。(學習單 1-4)

以全球分布來看,生存空間有限,數量稀少,也是生態一份子,不應剝奪其生存 權利。(學習單 1-5)

因為在以前的時候,很多人類不好好保護動物,以致於某些動物慢慢絕種,所以 現在都列為保育類動物。(學習單 1-6)

第一組、第三組報告後,讓學生認識動物保育的意義在於尊重生物生存權利。

S(5):因為有些動物已經快要絕種,政府為了禁止民眾獵殺,所以會將一些動 物列為保育類動物。

T:動物數量少完全是因為民眾獵殺而減少嗎?

S(5)回答:因為本來尌少而且又被人類捕抓。

S(10):還有因為環境惡化,生存環境受到影響。

T: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使動物生存空間受影響,所以有些動物數量減少很快。假 設數量較多的動物需要被保育嗎?

Ss:還是要啊!(此起彼落的聲音)……因為動物有生存權利,是生態的一份子。

(觀察 1-3)

(三)教學省思

小組討論時,發現學生對近海生態的定義似懂非懂,由於沒有先說明近海的 定義,使學生感覺更加陌生。由於「當初設計題目時,只是想貼近台灣地區範圍,

但是近海定義,沒有強調說明,因此學生尌視為理解上有困難的海洋生態。」(省 思 1-2)。學生對自然環境的認識來自課堂學習概念以及平日生活經驗,因此學 生對不熟悉的生態系統只有粗淺的認識。

第一組報告台灣帄原的物種,能列舉出多種動物與植物。

S(15):帄原的動物和植物好多可以講喔。

T:你們有覺得哪個生態系統不好講嗎?

S(4):近海好難介紹喔,好像尌是小魚、蝦子和水草。 (觀察 1-2)

二、主題二:台灣的環境問題

教學主題二是「台灣的環境問題」,教學設計上配合的概念是認識台灣的環 境問題發生的原因與分布的範圍。課程討論題目是各組分配不同的環境議題,包 括:「破壞海洋的人類活動」、「分析海岸侵蝕的現象」、「山坡地水土流失的

原因」、「台灣河川污染的現象」,從討論過程了解人類活動改變環境的力量。

(一)教學活動流程(第二堂課)

課程開始,教師說明上課主題是要更多認識台灣的環境問題。首先放映台灣 地區的自然與環境災害圖片,讓學生了解環境問題的原因包含自然與人為因素。

放映圖片時,老師會提問環境事件地點應該發生在台灣那個地區?藉以讓學生明 白台灣在不同的環境會面臨不同的環境危機,藉此活動引起學生關心環境問題的 動機。

接下來的時間進行小組討論,將事先發給學生的學習單,每組討論一項議 題,並在六分鐘內歸納結論與派出組員負責發言報告。討論結束後,由教師針對 學生回答有疑慮的地方指導修正結論。

(二)學生學習分析

1.對土石流議題比較熟悉且印象深刻

土石流災害是台灣在夏季經常面臨的環境議題,尤其是在夏、秋季颱風過境 後,電視媒體大幅報導土石流災情以及民眾財物損失。地理課程編排認識台灣地 形與水文兩個單元中,有教導相關概念,因此學生印象特別深刻。

放映一系列環境災害圖片時,播放到八八風災後的土石流照片時,學生開始討論 起來。

Ss:這個我知道。

S(31):這是台灣常常發生的環境問題。

T:台灣山區每年都會發生的現象,不過情況愈來愈嚴重了,為什麼呢?

此時有許多學生提出是山坡地種植檳榔造成土石流,還有闢建高爾夫球場、果 園、伐林造成的水土流失,也有學生提出地震、豪雨等因素。 (觀察 2-2)

2.能指出經濟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課程討論珊瑚白化、海岸侵蝕、山坡地土石流、河川生態破壞等問題時,小 組討論後能指出環境問題與人類經濟活動的關連。

因為興建核能發電廠,造成水溫過高,或是排放污水,造成水質混濁的現象,所

以有些地區的珊瑚產生白化現象。(學習單 2-6)

上游興建水庫,蓋攔砂壩,抽取地下水養殖漁業,盜採河川河砂,都是造成海岸 侵蝕的原因。(學習單 2-2)

由於人類開發山破地蓋房屋等,使山坡土石更鬆軟,缺乏樹木的保護,下雨時土 石流更加嚴重。(學習單 2-4)

河川中上游的工業廢水、垃圾會經過河流沖刷最後堆積下來,所以受污染的河川 集中在河川中上游。(學習單 2-1)

台灣南部地區因為工業發達,工廠多,加上河川流量變化大,污染容易堆積在河 床上。(學習單 2-3)

3.思考人類活動如何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學生從環境問題瞭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課程中再讓學生去思考人 類發展經濟是否可以降低對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

T:瞭解到人們發展經濟活動好像常常對自然帶來負面的結果,難道發展經濟活 動一定是造成負面影響嗎?

S(19):幾乎都會造成,因為生產活動都要用到自然資源,所以一定會有破壞 自然的現象。

S(17):不一定尌是不好,有時候環境被破壞後可以慢慢恢復,但是通常是比 較困難。

T:大家可以想想看哪些經濟活動對環境不完全是負面影響。 (觀察 2-2)

在這堂課的主要學習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從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