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參與動機之相關理論探討

一、動機之定義

動機一詞(motivation)源自於拉丁文(mover),動機是指引起個體活動,

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促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歷程(張春興,1996)。

而心理學家在研究動機時大致有兩個取向:其一是生理的取向,主要研究以生理 作用為基礎的動機,如原始性動機、需求等概念;其二是心理的或社會的取向,

主要研究以心理作用或學習得來的動機,如成就動機、合作動機等(張春興,1996)。 馬啟偉與張力為(1996)認為動機可以引起和發動個體的活動,動機也可以指引活 動向某一目標進行或選擇活動方向,動機亦是維持、增加或制止、減弱某一活動 的力量。所以他們認為運動員在參與運動的動機上是受到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交 互作用的影響,如圖2-2-1。

銀盃獎勵 讚賞表揚 外在激發

運動效能 內在激發 自我享受感 自我表現感

圖2-2-1 內、外在動機的產生及其相互作用影響圖

資料來源:馬啟偉與張力為(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16

而關於動機此一名詞,有許多說法與解釋,表2-2-1是將國內外學者針對動機 所下的定義,彙整如下:

表2-2-1 各專家學者對「動機」定義彙整表

學者及年代 定義

盧俊宏(1998) 認為動機是引起個體活動並維持此項活動朝向 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歷程。

許樹淵(2000) 動機是個體的一種意識、驅力,個體的行為在正 常情況下都有他的動機,激勵個體去從事某項工 作,扮演著任何活動參與與否的重要因素。

蔡宗信(2004) 動機是行為的原動力,許多行為的發生都必須先 有動機,才會有再進一步的行為產生。

黃丞傑(2006) 是一種心理歷程,可以激發並維持自願性活動達 成目標的要素,而其程度大小視行為後所獲得的 報酬或滿足感而定。

胡耿賓(2008) 個體驅使自己做某些行為或追求某些目標的一 種狀態或情境,並促使人們採取某種行為,以滿 足某種需求的力量。

趙鋅國(2010) 動機是因刺激與需求等因素的作用,而產生因應 的行為,而行為是動機的外在反應表現。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而成。

綜合以上專家學者的動機定義,發現不同理論學派各有不同的詮釋,由此可 知其概念與意義相當的複雜,而個人當時的意念情緒也會影響其動機的反應表現。

17

而本篇是針對棒球運動之參與動機做研究,棒球運動帶給他們快樂、愉悅等感覺 就是運動參與動機,而藉由棒球運動轉換、調整及舒洩情緒等作用是參與棒球運 動的一個重要心理動機。

二、動機相關理論

如前所述,國內外許多學者專家對於動機有相當多的研究,在不同的學派當 中,對動機的看法與歷程的解釋就有相當的差異,而這些學派的理論均可作為參 與動機的研究基礎。張佩娟(2003)認為所謂動機理論,是指心理學家針對「動 機」所做的理論性與系統性的解釋。以下是有關動機理論整理概述,以心理分析、

行為、認知、需求層次等理論,做為有關動機理論的探討依據:

(一)心理分析學派:

心理分析論的鼻祖佛洛依德,以性和攻擊兩種本能的衝動解釋人類一切行 為 的根源。人類行為的發展都有一定的模式,每一時期都以「性衝動」為一 切行為的動力,此為「生之本能」,另一方面與「生之本能」的相對為「死之 本能」,兩者為人類與生俱來的兩種本能。而理論中動機的概念有:均衡作用 與唯樂主義。均衡作用是行為的主宰,唯樂主義則是行為的目標 (林生傳,

1994) 。

(二)行為論學派:

行為學派認為人類的動機是學習來的,其學習歷程皆循需要-驅力-行為 的模式。成人的動機是由幼稚期基本需要分化演變而來。由此些基本需要而產 生相對的五種動機:飢餓、排泄、性、依賴、攻擊等,與此五種動機相當的五 種行為:吃、大小便、性、依賴及攻擊的行為。而此五類行為,均隨個體的成 長愈趨分化與複雜。

18

(三)認知學派:

認知論認為動機是因個體對自我的了解,也就是個體的行為是按其事先的 設想與計畫,向預定目標進行的,即所謂動機認知論(cognitive theory of motivation)此學派是從人類內部動機出發強調人的興趣感、能力感、控制感 和主動感在運動中的重要性,深入探討影響內部動機的因素與解釋行為的變 化。此類學者認為,個體除了對自己的所做了解外,並依照抱負水準及預期價 值來引導自己達成目標。盧俊宏(1998)認為動機是因個體自己了解的,亦即個 體的行為是其事先設想與計畫,向預定目標進行的。

(四)人本學派:

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A.H.Maslow)認為人類的動機是整體的,各種動機 之間是彼此關聯的,各種動機間的變化又與個體生長發展的環境背景有密切關 係。同時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由需求所引起的,這樣的需求排列七個層 次,依次序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需求、尊重需求、知的需求、

美的需求及自我實現需求。而其中包含了幾個主要概念:其一,動機是內發性 的,人類本來就有積極努力追求向上的傾向,這種傾向不需要外力約束,自然 會達到完美的發展。其二,各種需求層次的關係,低層需求達成後,高層需求 自然產生,次序並不會改變。其三,層次越低的需求,普遍性越大,個別差異 也越小,反之層次越高,普遍性就越小,個別差異也越大。Alderfer衍生了馬 斯洛的需求理論提出了ERG 需求理論。ERG 需求理論的核心理念是生存 (existence)、關係(relatedness)、成長(growth)等三種個人需求。而Alderfer 需求理論說明個人追求需求層次的滿足並非如馬斯洛所言,只是單向的由下而 上,不易同時並存,他認為個體可以在同一時間追求一種以上的的需求,而且 沒有優先順序之分,亦即各需求可以同時存在,且同時具有激勵作用;此外,

19

需求的階層可上可下,端視追求滿意的成功或挫敗而改變(黃李祥,2001)。

(五)社會學習學派:

林生傳(1994)認為社會學習論是將認知與行為學派的動機理論整合,強調 人類的行為是學習而來,這種行為不止受增強作用的影響,還受個人知覺所左 右。而馬啟偉與張力為(1996)則認為此一學派將人的動機行為看成社會情景 中,人的認知過程與思維過程的表現。

綜合以上,動機是推動一個人進行活動的心理動因或內部動力,能引起並維 持人的活動,使學習者擁有正向的樂趣、情感及自信,促使他朝向目標的原動力,

此動力導向一定目標,滿足個體的念頭與理想,引起學習者投入參與,然而學習 者在參與過程中,能保有高度的動機、正面的肯定及自我挑戰。而從文獻中,可 以發現自我察覺能力高者持續參與運動的機會就更高,內在動機較高者喜歡有挑 戰性的工作,其學習比較有效率,外在動機則會隨環境改變而增強或減弱。

三、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 (一)參與動機之測量工具

根據上一節中對動機的定義及相關理論的探討可知,行為的產生與動機有 著密切的關係,各學者所依據的理論及研究對象、背景及時間的不同,所發展 出來的動機量表也會有所差異,以下就國內外學者之相關研究所發展出的動機 量表彙整如表2-2-2。

20

表2-2-2 國內外學者參與動機相關量表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動機 Beard &

Ragheb

1983 休閒參與動機量表 知性需求、成就需求、社會需求、

刺激的避免 Brodkin

& Weiss

1990 游泳參與者 游泳參與者競賽特色、健康與適 能、社會地位、歸屬、放鬆、重 要他人、樂趣

謝鴻隆 2003 台北市國小學童參與課後 運動

技巧發展、自我挑戰、運動樂趣、

同儕關係、團隊氣氛及健康適能 洪輝宗 2004 國小學童參與國術運動 健康適能、心理需求、刺激避免、

社會需求、成就需求及技術需求 張豐盛 2004 台南市國小民俗體育團隊 滿足動需求、友誼知性追求、自

我成就需求、他人建議與鼓勵以 及刺激避免

李旭旻 2005 臺北縣國小選手參與運動 代表隊

獎賞稱讚、訓練情境、滿足需求、

人際關係、成就感

張伯謙 2005 台北市國小運動代表隊 運動發展、成功與成就、挑戰與 競爭、精力釋放、環境影響、活 動、友誼

王柏森 2009 慢速壘球參與者 知性需求、健康需求、社會需求、

成尌需求、刺激避免需求

黃玉青 2010 國小躲避球運動代表隊 健康適能、社會需求、成就需求 洪齡襄 2010 高雄市國民小學舞蹈社團 健康適能、自我成就、心理需求、

社會需求、技能需求等

21

林雅卿 2010 臺中縣國小打擊樂團學童 興趣與成就、自我挑戰、休閒放 鬆、人際關係

林佳慧 2010 長跑運動者 紓壓放鬆、健康需求、成就需求、

身體形象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而成。

根據表2-2-2顯示,各學者在做參與動機因素之研究時,所使用之動機量表 都有些許的差異,而本研究是以國小棒球隊學生作為對象,因研究者本身擔任棒 球隊教練瞭解選手習性,將從社會需求、健康適能及成就需求做相關性的探討。

(二)參與動機相關理論研究

動機是運動員從事運動競賽及訓練的一種內在燃料,可以讓運動員和一般 人願意付出時間和精力從事運動(盧俊宏,1998)。Stipek(1993)認為內在動機 是維持運動員持續從事運動的主要動力,學習如果是基於內在的理由時,其學 習效果最佳。許多的研究指出學習新的運動技能、獲得樂趣、增進技術、保持 健康及社交經驗為許多年輕運動者持續參與運動的重要因素(Ewing and

Seefeldt, 1989; Gould and Petlichokoff,1998; Weiss and Chaumeton1, 1992)。以下為參與動機相關文獻,摘要整理參與動機在運動團隊及學校教育

Seefeldt, 1989; Gould and Petlichokoff,1998; Weiss and Chaumeton1, 1992)。以下為參與動機相關文獻,摘要整理參與動機在運動團隊及學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