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全國國小棒球聯賽球員參與動機、社會支 持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全國國小棒球聯賽球員參與動機、社會支 持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Copied!
17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湯慧娟 教授

全國國小棒球聯賽球員參與動機、社會支 持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研 究 生: 賴志偉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2)
(3)
(4)

謝誌

時光飛逝,碩士學位論文即將完成,難掩心中的喜悅,但是對於即將離開臺 東大學卻又有些許的不捨。

回首三個寒暑的研究路程,最要感謝湯慧娟老師諄諄的教誨,培養我做學術 研究,對於我論文寫作做最大的指導,其次感謝康正男、王傑賢老師在口考時給 於我論文的指導,使本論文可以更加精進。接著也要感謝所上的每一位老師,在 專業領域及研究方法上的指導。另外,要感謝體碩班的所有同學,有你們的陪伴 與協助,使我在臺東的日子更加多采多姿。

當然,在臺東的這些日子裡,我要感謝我的老婆,謝謝你在臺東陪伴著我;

感謝我可愛的女兒,每當在繁忙的課業壓力中,看到你可愛的模樣,心情就會變 得很開心。最後,我要感謝我的父母親,雖然您來不及分享到我的喜悅,但我想 您是感受的到!

賴志偉 謹誌 中華民國101年8月

(5)

i

全國國小棒球聯賽球員參與動機、社會支 持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研 究 生 : 賴 志 偉

指 導 教 授 : 湯 慧 娟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在瞭解臺灣各國民小學棒球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社 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之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在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學習 滿意度之的相關情形和差異,並且探討選手參與動機、社會支持對學習滿意度的 預測力。

本研究結果發現,在參與動機方面以「健康適能」為最佳,社會支持方面為

「同儕支持」之情況最佳,學習滿意度屬稍微偏高程度,其中以「同儕關係」的 滿意度最佳;不同年資、父母親的職業、先發與否及聯賽成績是否進入前16強的 選手在參與動機上達顯著差異;不同之母親職業和聯賽成績是否進入前16強的選 手在社會支持方面達顯著差異;不同之父母親職業和先發與否的選手在學習滿意 度方面達顯著差異;選手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的整體和各構面,與學習滿意度具 顯著相關性;主要預測變項中,「教練支持」、「成就需求」、「同儕支持」、

「家人支持」、「健康適能」及「社會需求」對選手整體學習滿意度具聯合預測 力。

在本研究最後提出幾項建議:1.加強對選手的關懷。2.安排教練研習進修以 提升教學效能。3.不過度追求名次,但求學生學習樂趣。4.給予指導教練適當福 利。

關 鍵 詞 : 棒 球 、 參 與 動 機 、 社 會 支 持 、 學 習 滿 意 度

(6)

ii

A Study on Participation-Motivation , Social Support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 on Players of National Elementary

Schools Baseball League Match

Postgraduate: Lai Chih-Wei Adviser: Tang Hui-Chua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status quo of participation motives ,social support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baseball team contestants in Taiwan, to explore and discuss rela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ontestants`

participation motives, social support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and further to discuss the impact as well as predictability of the former two towards contestants` overall satisfaction with participation motives and social support.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as following: the 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in the participation-motivation was of high degree;the fellow support in social support was also of high degree ; learning satisfaction is a little bit in high level,in which the fellow relation get the best degree ; the number of years on the school team ,parents’

occupational,the contestant was starter or not and the league match`s resul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articipation-motivation;contestants of different parents’

occupational and the league match`s result also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ocial support;contestants of different parents’ occupational and if they were starter or not also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arning satisfaction ; contestant`s participation-motiv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propos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learning satisfaction.Among the main predicting variables contestant`s " support from coach " , " the needs of achievement ", "fellow support", " family`support ", together with "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and "social requirements", could collectively predict contestant`s overall learning satisfaction.

Finally ,I offer several suggestions in this research:

1. Take more care of the contestant.

2. Arrange for the coach to pursue further education.

3. Ask for the interesting of learning more than pursue the rank of position excessively.

4. Give appropriate benefit to the guide coach.

Keywords: baseball, participation motives, social support, learning satisfaction

(7)

iii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次--- vi

圖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五節名詞操作性定義--- 5

第六節 研究的重要性---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棒球運動之發展--- 8

第二節 參與動機之相關理論探討--- 15

第三節 社會支持之相關理論探討--- 24

(8)

iv

第四節 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理論探討--- 34

第五節 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43

第六節 本章總結--- 4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0

第二節 研究程序--- 5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7

第一節 背景變項特質描述--- 67

第二節 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之現況--- 69

第三節 背景變項在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 73

第四節 背景變項在社會支持之差異分析--- 84

第五節 背景變項在學習滿意度之差異分析--- 94

第六節 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分析--- 105

第七節 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之預測分析--- 109

(9)

v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8

第一節 結論--- 118

第二節 建議--- 121

參考文獻---

124

一、中文部份--- 124

二、外文部份--- 133

附錄---

137

附錄ㄧ 預試問卷--- 137

附錄二 問卷審查專家學者名單--- 141

附錄三 專家效度意見表--- 142

附錄四 專家效度意見彙整表--- 148

附錄五 正式問卷--- 153

(10)

vi

圖表目次

表次

表 2-2-1 國內外各專家學者對「動機」定義彙整表--- 16

表 2-2-2 參與動機相關量表彙整表--- 20

表 2-3-1 國內外各專家學者對「社會支持」定義彙整表--- 24

表 2-3-2 社會支持相關量表彙整表--- 30

表 2-4-1 國內外各專家學者對「學習滿意度」定義彙整表--- 35

表 2-4-2 學習滿意度相關量表彙整表--- 39

表 3-3-1 預試對象統計表--- 54

表 3-4-1 參與動機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56

表 3-4-2 參與動機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58

表 3-4-3 參與動機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59

表 3-4-5 社會支持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60

表 3-4-6 社會支持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61

表 3-4-7 參與動機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62

表 3-4-8 學習滿意度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63

表 3-5-9 學習滿意度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64

表 3-4-10 學習滿意度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66

表 4-1-1 景特質分析摘要表--- 67

(11)

vii

表 4-2-1 與動機各構面分析摘要表--- 69 表 4-2-2 社會支持各構面分析摘要表--- 71 表 4-2-3 學習滿意度各構面分析摘要表--- 72 表 4-3-1 不同年資國小棒球隊選手參與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4 表 4-3-2 不同訓練時間國小棒球隊選手參與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

--- 75 表 4-3-3 父親為不同職業的國小棒球隊選手參與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76 表 4-3-4 母親為不同職業的國小棒球隊選手參與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77 表 4-3-5 是否為先發球員國小棒球隊選手參與動機t考驗分析摘要表- 79 表 4-3-6 聯賽成績是否進入前16強國小棒球隊選手參與動機t考驗分析摘要

表--- 80 表 4-3-6 不同背景變項與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80 表 4-4-1 不同年資國小棒球隊選手社會支持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4 表 4-4-2 不同訓練時間國小棒球隊選手社會支持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12)

viii

表--- 85 表 4-4-3 父親為不同職業的國小棒球隊選手社會支持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86 表 4-4-4 母親為不同職業的國小棒球隊選手社會支持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88 表 4-4-5 是否為先發球員國小棒球隊選手社會支持t考驗分析摘要表- 89 表 4-4-6 聯賽成績是否進入前16強國小棒球隊選社會支持t考驗分析摘要表 --- 90 表 4-4-7 不同背景變項與社會支持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91 表 4-5-1 不同年資國小棒球隊選手學習滿意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4 表 4-5-2 不同訓練時間國小棒球隊選手學習滿意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 95 表 4-5-3 父親為不同職業的國小棒球隊選手學習滿意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表--- 97 表 4-5-4 母親為不同職業的國小棒球隊選手學習滿意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表--- 98 表 4-5-5 是否為先發球員國小棒球隊選手學習滿意度高t考驗分析摘要表

(13)

ix

--- 100

表 4-5-6 聯賽成績是否進入前16強國小棒球隊選手學習滿意度t考驗分析摘 要表--- 101

表 4-5-7 不同背景變項與學習滿意度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102

表 4-6-1 參與動機與選手學習滿意度之相關分析--- 105

表 4-6-2 社會支持與選手學習滿意度之相關分析--- 107

表 4-7-1 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分析表--- 110

表 4-7-2 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對整體選手學習滿意度之迴歸預測分析摘要 表--- 111

表 4-7-3 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對個人表現選手學習滿意度之迴歸預測分析 摘要表--- 111

表 4-7-4 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對教學與設備選手學習滿意度之迴歸預測分 析表--- 113

表 4-7-5 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對同儕關係選手學習滿意度之迴歸預測分析 摘要表--- 114

表 4-7-6 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對健康與成長選手學習滿意度之迴歸預測分 析摘要表--- 115

表 4-7-7 主要預測變項與選手學習滿意度之迴歸預測關係--- 116

(14)

x

圖次

圖 2-2-1 內、外在動機的產生及其相互作用影響圖--- 16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51 圖 3-2-1 研究流程圖--- 53

(15)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全國國小棒球聯賽的球員在社會支持、參與動機與學習滿意 度之相關研究,以及三者間的相關。本章共分為七節,第一節:研究背景;第二 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假設;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 制;第六節:名詞操作性定義;第七節:研究的重要性。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棒球,堪稱臺灣歷史最久、影響最廣、最受歡迎的運動,棒球項目素有「國 球」的稱譽,它不但是台灣少數可以在國際體壇上能與他人一較高下的競技運動 之一,更是陪伴國人走過青春歲月的重要體育活動之一。棒球運動在臺灣已有一 百餘年的歷史了,它能讓臺灣人廢寢忘食、徹夜守候,並短暫忘卻人生的紛擾及 不如意。因此棒球可以說是全台灣最風靡的運動項目,因為沒有一種運動可以像 它一樣讓人心沸騰(鍾任翔、鄭虎,2004)。棒球在臺灣的源頭可以溯及日據時 期,日本人統治臺灣,棒球運動隨著日本軍民的進駐,悄悄的進入臺灣土地,開 啟了臺灣人開始打棒球的歷史!

從日據時期棒球的生根及紅葉少棒瘋迷全臺到職業棒球聯盟的成立,紀錄了 臺灣棒球運動的發展史,其輝煌的成績更是有目共睹,如1992年於巴塞隆納奧運 會中榮獲銀牌、2001年世界棒球錦標賽獲得季軍等,其成功最主要的關鍵在於基 層的紮根與推廣。換言之,各級學校棒球隊成為培育優秀棒球人才最主要管道。

體育政策的發展必當要全面的兼顧,一個目標是以全民健康為福祉、增進國 民健康、充實國民生活為依歸的全民運動;另一個目標是以培養優秀運動員、提 昇運動水準、提高運動競技成績、奪取金牌為導向的競技運動。學校體育是社會 體育的搖籃,對於體育活動全民化及運動競賽國際化,背負著重大的責任,藉著 組訓代表隊的訓練達到培養優秀選手、為國家爭取榮譽、推動全民體育、達成全

(16)

2

民運動風氣的最佳途徑(何森榮,2001),所以學校組訓運動代表隊實際關係著 國家體育發展,而國小棒球隊的組訓更是影響棒球發展的未來。

棒球運動在臺灣發展已一百多年,而國小棒球聯賽自78學年度發展至今已22 年,培育無數基層優秀棒球人才,更是全國少棒隊年度最重要的賽事,今年的少 棒聯賽報名隊數436隊,其中硬式組179隊,軟式組257隊(中華民國學生棒球運動 聯盟,2011),隊數看似相當的可觀,不過據筆者比較前幾年的隊數發現年年遞 減,尤其相較於1992年的841隊,隊數幾乎將近折半。何育敏、張庭彰、何國龍、

陳禾青(2008)認為,國小棒球員人數的流失可能的原因有:成就感消失、家長(以 子女課業退步等因素限制其參加球隊)以及級任導師(球員需長時間練習而無法配 合班上作息以及生活常規不好等因素而不讓學生參與球隊),或是小朋友因為長時 間的練習產生心理疲累的感覺,而對練習產生了倦怠感,因而退出球隊。

不可諱言,棒球運動對一些人而言,是個危險且恐怖的活動,所以更遑論是 參加棒球的競賽活動了。尤其,現在運動團隊眾多,對於學生來說選擇的項目很 多,如:躲避球隊、羽毛球隊、桌球隊等,所以學童願意參與棒球代表隊,其動 機更顯可貴,值得去探討。一個球隊的成功與否,除了指導者的因素之外,還有 一大部分的因素來自於學童的參與動機。動機是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 動,並導使此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歷程(張春興,1996),所以瞭解並培養 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教學上的重要課題,學童是為了提升自己的技藝或是為了同 儕而參加,亦或是為了強健身心呢?所以研究者想要瞭解究竟是何種動機促使學童 願意參與團隊的學習,此為研究者有興趣深入探究的動機之一。

綜觀國內有關社會支持、參與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相當多,但是有關國 小運動代表隊且以棒球為主題的情形卻付之闕如,如:范萬宇(2007)以新竹縣原 住民學生參與國民小學棒球聯賽為研究,此研究是探討新竹縣原住民學生參與棒 球運動的現況,未探討參與動機、社會支持及學習滿意度;陳德順(2009)以全國 國小棒球聯賽球員社會支持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此研究雖然是以全國國小棒球聯

(17)

3

賽球員為對象,但只以前16強選手為調查對象,亦未探討參與動機及學習滿意度。

因而基於身為第一線的國小棒球隊教練,本研究希望探討國民小學棒球代表隊選 手的參與動機、社會支持及學習滿意度,以作為日後教學設計、訓練計畫擬定及 選手選訓計畫之參考,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運動與遊戲是兒童成長的糧食,對於培養兒童和鍛鍊兒童社會能力、運動能 力佔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邱金松,1988)。在國民小學階段成立各種運動團隊,辦 理各項體育競賽活動確有其必要性,而棒球運動兼具團隊合作與遊戲活動,其適 合學童身心成長與發育。Sallis and Nader(1987)指出,社會支持可以幫助個體 在心理上抵制不協調的外在訊息,強化並維持動機。社會支持的力量愈大,抵制 外來不良的影響也愈大,成為行為背後的促進動力;反之,缺乏社會支持,不僅 個體行為在現實環境遭受挫折,更容易導致適應困難,引發態度和學習情意的改 變。研究者發現,現今許多學童會因為課業壓力以及每天密集性的訓練,對球隊 的練習產生倦怠感,也有些家長會認為練球會影響其課業,認為球隊的練習會壓 縮到學童的早修或午休的時間,因而產生功課退步的情形,導致學童萌生退隊之 意。所以透過了解棒球隊成員的家人、同儕與教練是否支持與重視,是否會影響 學童參與棒球運動的動機?因此探究國小棒球隊選手其背後支持的力量為何?是 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三。

但是在學生擁有高度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後後,是否可以長久的練習棒球運 動則成了下一個需探討的主題了,影響動機與社會支持的因素尤其甚多,但又以 學生學習的滿意度影響學生對此活動未來的從事為甚,謝惠卿(2002)即認為學 習滿意度是一種感覺或態度,而這種感覺或態度來自於學習者對整個學習活動的 喜愛程度。蔡妙玟(2011)的研究指出,當個人社會支持越多,則學習滿意度越高;

黃玉青(2010)研究國小躲避球運動代表隊選手社會支持、參與動機及學習滿意 度之研究,發現社會支持會顯著且正向的影響參與動機;社會支持會顯著且正向 的影響學習滿意度;參與動機會顯著且正向的影響學習滿意度。個體從活動中獲

(18)

4

得滿足感,此種滿足感又轉而強化個體繼續參與活動的動機;休閒參與者從參與 活動中感受到的內在動機愈強,他的滿意度也就愈高,相對的如果他的動機越弱;

則其滿意度相對會下降(張春興,1996)。所以從許多文獻中發現對於以國小棒 球隊學生研究參與動機、社會支持及學習滿意度對象案例付之闕如,因此筆者想 探討學童參與棒球代表隊的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三者之間是否有所 相關?是否有相互的影響?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四。因此,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參 與動機、學習滿意度和社會支持對國小棒球隊選手的影響現況與相關情形,以作 為相關單位的參酌。

第二節 研究的目的

依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國小棒球隊參與動機 與社會支持之關係,其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國小棒球隊學生參與動機、社會支持及學習滿意度之現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的國小棒球隊學生在參與動機、社會支持及學習滿意度之差異 情形。

三、探討國小棒球隊學生參與動機、社會支持及學習滿意度之相關情形。

四、探討國小棒球隊學生在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對學習滿意度之預測力。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要深入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國小棒球隊學生在參與動機、社會支持及學習滿意度之現況為何?

二、不同背景的國小棒球隊學生在參與動機、社會支持及學習滿意度上是否有差 異?

(19)

5

三、國小棒球隊學生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情形為何?

四、國小棒球隊學生在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對學生學習滿意度是否具預測力?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有關研究樣本的選取上,係以參加100學年度國小棒球運動聯賽軟式組全國賽 各國民小學代表隊選手為研究對象,總共54所參與比賽之國小選手,對其實施問 卷填答測驗。

二、研究限制

(一)棒球運動的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具有其時效性,本研究的結論僅代表受試 者在研究期間的實際反應,若因時空因素的改變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可能

會有不同的結果。

(二)本研究以100學年度國小棒球運動聯賽軟式組全國賽各國民小學代表隊選 手為研究對象,是否能推論至其它年度或未參加全國聯賽之各地區球員,

尚待進一步研究。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本研究中,為使範圍與內容更加清晰與明確,茲將所涉及的重要名詞界定如 下:

(20)

6

一、全國國小棒球聯賽軟式組球員

本研究之全國國小棒球聯賽球員係指由參加聯賽之各校選派出棒球代表隊,

透過各縣市選拔賽結果,所選拔出各縣市國小棒球代表隊之球員,參加由教育部 主辦,中華民國學生棒球運動聯盟承辦之全國國小棒球聯賽,其目前區分為「硬 式組」、「軟式組」等兩項賽事,分別舉行,而軟式組報名之球員不得出現於同 一年度之硬式組賽事中,否則將會受到懲處。

二、參與動機(Participation Motives)

動機是行為的原動力,許多行為的發生都必須先有動機,才會有再進一步的行 為產生(蔡宗信,2004)。本研究中所謂「參與動機」係指引起受試者開始、持 續參與棒球代表隊的原因。棒球運動帶給學生快樂、愉悅等感覺就是運動參與動 機,而藉由棒球運動轉換、調整及舒洩情緒等作用是參與棒球運動的一個重要心 理動機。本研究之參與動機的操作性定義是指國小棒球運動代表隊學生在「參與 動機量表」上之得分,其得分越高表示參與動機越強,反之得分越低。

三、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

社會支持是指個體透過與其他個人或團體的互動,從中得到情緒性的支持、

訊息性支持和工具性支持,對個人追求目標、滿足需求的特定情況下所產生的作 用,並強調支持必須由當事者來衡量(House,1981)。因此社會支持指「人們互相 依賴以便在基本需求上獲得滿足」,它一方面實現了他人的人際需求;另一方面,

社會支持也幫助人們在特殊需求上的滿足。所以社會支持對個體的影響有一生之 久(林曉怡,2005)。

本研究社會支持的測量分為家人、同儕、級任教師和教練四種來源,操作型 定義為: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的「社會支持量表」得分越高,表示所獲得的社會 支持越高,反之,則表示越低。

三、學習滿意度(Learning Satisfaction)

學習滿意度是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後,高興的感覺或積極的態度、願望或需求

(21)

7

的達成、知覺學習能力的提升等(林美智,2000)。在本研究中學習滿意度指在學 習活動過程中得到的一種感覺或態度,學習者感到愉悅、舒服即是滿意的學習,

在他們對於參與棒球運動訓練及比賽後,對整個棒球運動的感覺及感受後之學習 滿意度。操作型定義為:在本研究者之「學習滿意度量表」中得分越高,表示學 習滿意度越高。

第六節 研究的重要性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棒球隊學童社會支持、參與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間的關 係,可提出之貢獻如下:

一、瞭解國小棒球隊學生的參與現況,並探討社會支持、參與動機與學習滿意度 之間的關聯性及重要性為何,希望藉此提高國小學生參與棒球運動的意願,

達到終身運動的終極目標,並期望能找出提升國民小學學童參與棒球運動的 方法。

二、國小棒球運動在發展運作上面臨學生成就感消失、家長(以子女課業退步等因 素限制其參加球隊)或是小朋友因為長時間的練習產生心理疲累的感覺,而對 練習產生了倦怠感,因而退出球隊。據統計國小棒球代表隊的隊數年年遞減,

為了提升棒球發展之外來,故認為探討了解國小棒球隊學生其社會支持、參 與動機與學習滿意度有其必要,期望透過本研究調查所得的資料,將有助於 未來棒球之發展。

三、本研究結果可做為後續國小棒球相關運動研究之參考,供未來研究者進一步 探討何種方式可以進一步吸引更多學生參與棒球運動及其國小棒球團隊的經 營策略有較顯著的效果。

(22)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討論與本研究之相關文獻,其目的在於探討國小棒球隊選手參與動 動機、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棒球運動的發展;第 二節參與動機之相關理論與研究;第三節社會支持之相關理論與研究;第四節為 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理論與研究;第五節為本章總結;第六節為研究假設。以下分 別將其相關理論與文獻進行回顧與探討。

第一節 棒球運動之發展

一、臺灣棒球運動的發展

棒球運動的起源眾說紛紜,有源於美國或英國的兩種說法,根據大英百科全 書(Britannica)及大美百科全書(America)記載:「棒球源起於英國,而在美國發 揚光大」(功力靖雄,1991)。臺灣的棒球運動則起源於日據時期,而日本棒球 運動則又受美國影響甚深(陳德順,2009)。在1906年日據時期,由於日本政府 在臺灣實施移民政策,興辦中、小學校供其移民子弟就讀,而這些學校課程中有 棒球的遊戲,可以說是臺灣棒球運動的播種時期(何森榮,2002)。

1945年日本投降,臺灣光復後,國民黨政權取代日本殖民政府對於臺灣的 統治,原先因視棒球為日本帝國所發展的殖民運動,於是在初期致力掃除前殖民 政府所留下來的「餘毒」,並不重視臺灣棒球運動已發展的規模而將其禁止。當 然也有人認為來自中國的國民黨政府因為並不瞭解棒球運動,所以將體育發展重 點放在籃球,對於棒球運動只是任其自身自滅,棄之於不顧而非禁止(林琪雯,

1994)。總之,在戰後初期臺灣棒球的發展完全是來自於民間與社會的自主力量,

政府對於此一運動並不熱衷,政府戰後初期不論在經費的補助或者場地的興建等 等,皆以籃球運動為主(謝柏宇,2011)。1968年第20屆「全省學童棒球賽」紅 葉少棒奪冠,並以簡單的設備與資源擊敗應邀來臺的世界少棒錦標賽冠軍日本和 歌山隊,引起國內對於少棒的重視,政府對棒球運動的態度也由冷漠轉變成直接

(23)

9

介入主導。1966年,將棒球列入《中小學體育教育指引》,由此來看棒球運動在 戰後終於正式成為體育教育內容的一部份(林琪雯,1994)。

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之後,中華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受到動搖,只要 在國際舞上有所發揮,每一位選手,都被媒體大幅報導並以民族英雄視之。1969 年至1996年止,台灣少棒隊於威廉波特得到世界少棒賽冠軍總計拿到17次冠軍頭 銜;青少棒方面則從1972年首次參加在美國蓋瑞舉行的世界青少棒賽即奪得冠軍,

到1996年止共獲得16次第一;而青棒方面,則是從1974年開始參加世界少棒聯盟 於羅德岱堡所舉行的青棒賽,一直到1996 年總共得到17次冠軍(陳德順,2009)。

1974年,中華青棒代表隊、屏東美和青少棒隊、高雄立德少棒隊共同為我國取得 世界三級棒球冠軍,為我國棒球史寫下輝煌的一頁,並在1977、1978年連續兩年 締造三冠王的佳績(何森榮,2002)。就這一時期,是臺灣棒球運動的巔峰,不 過此一時期臺灣棒球不單單只是單純的運動而已,而是被扭曲變成一種畸形的社 會現象,一種民族情感的壓力宣洩。

我國成棒因政治因素在諸多國際賽事缺席多年後,終於在嚴孝章理事長的努 力下,突破政治上的會籍問題,1982年開始以中華台北名義參與重要國際賽事。

中華成棒隊重回國際棒球舞台後,旋即在漢城舉行第27屆世界盃錦標賽獲得第四 名;1983年的亞錦賽,與韓、日並列冠軍,更在加賽擊敗日本隊取得奧運參賽資 格;1983 年的洲際盃中華隊榮獲第三名;在1984年第二十三屆洛杉磯奧運會棒球 表演賽中,中華成棒代表隊更一舉奪得銅牌;1986年在荷蘭舉行的世錦賽,中華 隊雖僅獲銅牌,但卻擊敗封王的超級強隊古巴,獲得肯定;1991年中華成棒隊獲 得在中國舉行的亞錦賽銀牌;於1992年的巴塞隆納奧運會中,棒球第一次被列為 正式項目,中華成棒代表隊又更上一層樓獲得奧運銀牌(陳德順,2009)。

1989年,台灣棒球跨進另一領域,由當時棒協理事長唐盼盼與兄弟飯店洪騰 勝先生共同推動成立中華職業棒球聯盟,由棒協理事長兼任職棒聯盟會長,至此 中華職業棒球聯盟正式成立,味全、統一、三商、兄弟等四個企業本著熱愛棒球

(24)

10

的心,成為第一批投身職棒的球團。至1997年,中華職棒聯盟也由創始的四隊陸 續增加成為七隊。同年又成立了「台灣大聯盟」第二個職棒聯盟,當時是為我國 職棒的全盛時期兩個聯盟之總隊數共有11支,但因職棒陸續的發生簽賭案,使得 職棒運動蒙上陰影,至今台灣大聯盟已不復存在,僅剩下中華職棒聯盟4支隊伍。

二、國小棒球運動的發展

(一)國民小學棒球運動之發展

各縣市政府與體育會為提倡少年棒球運動,於1948至1968年間陸續舉辦學童 棒球賽。1948年,台北市和台南市分別舉行第一屆學童棒球賽,隔年台中市、台 東縣也跟進,其他如新竹縣、桃園縣、彰化縣、台中縣、宜蘭縣亦尾隨而至(曾 文誠、盂峻瑋,2004)。各縣市少棒賽紛紛舉行,帶動各國小組織棒球隊,在校 方及各方家長熱心的組訓下,使得各地少棒運動呈現蓬勃發展的盛況。1949年2月,

「第一屆全省學童棒球賽」於新竹舉行,受到國內棒球風氣隆盛的影響,棒球比 賽在熱烈的氣氛下進行,全省主要縣市都組織代表隊參賽,使得此時期台灣的少 棒呈現欣欣向榮的盛況;1954-1962年間,第6-14屆「全省學童棒球賽」每年在各 地舉行,各縣市參與狀況非常熱烈,但是受到國內整體棒球環境不佳的影響,加 上國小學童升的學問題,使得國小學生運動機會大減,棒球運動在各地逐漸乏人 問津,成為少數球隊在玩的遊戲(張廷榮,2007)。

直至1968年紅葉少棒於第20屆的「全省學童棒球賽」奪得冠軍,並擊敗當年 奪得世界少棒冠軍應邀來台的日本和歌山少棒隊,這才引起國內對於少棒的重視。

翌年,金龍少棒隊更拿下當年世界少棒賽的世界冠軍。隨後幾年,包括嘉義市七 虎、台南巨人、立德等少棒隊陸續進軍威廉波特,把國內少棒運動的熱潮帶至高 峰,全國各地棒球隊紛紛成立,盛況可謂空前(溫勝智,2004)。此種熱潮到了 1970年達到最高峰,舉國上下對棒球的熱烈與瘋狂,也促使政府重視棒球的推展,

棒球運動成為國家推展運動的主要項目。

(25)

11

(二)學生棒球聯盟之發展

教育部為配合國家體育建設中程計畫,提昇運動水準與廣植運動人口,自民 國七十六年起,逐年舉辦各類校際運動聯賽,希望透過深具教育意義的聯賽制度,

在廣植運動人口之餘,能發掘優秀運動人才並長期加以培訓,使體育教育能真正 在學校生根萌芽,生長茁壯。而強化我國基層棒球運動,普及棒球運動人口,教 育部於七十八學年度開辦國小棒球聯賽,並委請台北市士林國小承辦我國首度規 劃興辦之國小學生棒球聯賽。為使推展國小、國中、高中三級學生棒球運動政策 之宗旨、精神一致,持續發展,教育部從八十三學年度開始,成立『中小學棒球 運動聯賽指導委員會』,負責聯賽之規劃與指導,並責成「中華少棒聯盟」成立 任務編組型態『中小學棒球運動聯賽籌備委員會』,執行我國學校三級棒球運動 聯賽相關工作事宜,以期三級學生棒球聯賽之承辦單位之組織精簡、事權統一、

經費節省、考核完整,並達學生棒運發展銜續,事半功倍之效。

由於我國基礎棒球運動之推展工作,由國小、國中、高中、進而大專,教育 部為再促進學生基礎棒球運動之發展,推動「改善學生棒球運動方案」,以期配 合國內社會業餘與職業棒球運動之銜續發展,積極輔導『中小學棒球運動聯賽籌 備委員會』成立專責學生棒球運動的社團法人團體,規劃並轉型為法人化的學生 棒球運動組織。由『中小學棒球運動聯賽籌備委員會』規劃向內政部申請設立「中 華民國學生棒球運動聯盟」,賡續推動我國學生棒球運動,為校園學生棒球運動 提供最佳的服務。民國九十二年三月中旬,由『中小學棒球聯賽籌委會』工作同 仁,以及各縣市聯賽之工作小組、教練、裁判等熱心棒球人士,共同擔任學生棒 球聯盟發起人,響應發起籌組聯盟。發起人遍布全省二十一縣市各地。並以中小 學棒球聯賽籌委會廖主任委員敏雄名義,代表發起人正式行文內政部申請籌設。

同年5月22日於舉行發起人代表會議,會中決議,推薦廖敏雄先生擔任『學生棒球 聯盟籌備會』主任委員,並請蕭光遠、官文炎、李一晃、李峰銘、廖財能、李仁 德擔任籌備會委員,推薦李仁德擔任籌備會執行長,執行籌備工作。8月28日,學

(26)

12

生棒球運動聯盟於空軍官兵活動中心舉行成立大會,廖敏雄榮選為第一任會長、

副會長蕭光遠、監事會召集人王錦明、秘書長由李仁德擔任等職務人選。

同年10月1日,內政部發給聯盟會長當選證明書、聯盟立案證書及圖記。有 關學生棒球運動民間法人社團組織,學生棒球聯盟正式開始誕生營運。成立之初,

由於學生棒球聯賽之委辦工作,係屬政府經費補助之年度計畫,計畫未執行結束 之前,有關三級棒球聯賽工作仍『中小學棒球聯賽籌委會』執行,『學生棒球聯 盟』與『中小學棒球聯賽籌委會』之間關係,雖是同時存在,但此過渡階段,聯 盟均以規劃典章制度及銜接工作為主要工作。12月31日,92年度學生棒球聯賽計 畫執行結束,『中小學棒球聯賽籌委會』長達十年餘任務,終於功成身退,改由

「中華民國學生棒球運動聯盟」接棒,93年1月1日起我國學生棒球運動掀起推展 新的一頁(引自中華民國學生棒球運動聯盟網站,2011)。

(三)學生棒球聯盟宗旨與聯賽目的

1.學生聯盟設立宗旨:以推展國小玩棒球,國中學棒球,高中練棒球,大專 愛棒球為基本原則,倡導各級學校學生棒球運動,廣植校園棒球運動人口,

促進學生棒球運動風氣,增進棒球技術水準,紮實棒球基礎工作,厚植國 家棒球基礎實力。

2.學生棒球聯賽目的:高中棒球乃是配合國際棒球發展趨勢,加強推展高中 棒球運動,促進校園棒球競技運動風氣,提昇基礎棒球技術水準,儲備國 家優秀棒球人才。國中棒球係加強推展國中棒球運動,倡導校園運動風氣,

充實青少年校園生活,紮實基礎棒球技術水準,廣植棒球運動人口。國小 棒球是推展小學棒球運動,倡導校園運動風氣,充實學童快樂校園生活,

促進團隊精神及人際關係,廣植基礎棒球運動人口(引自中華民國學生棒 球運動聯盟網站,2011)。

三、教育部棒球發展重點計劃:

民國99年教育部奉行政院「振興棒球運動總計劃」,特公佈為期4年之「促進

(27)

13

優質學生棒球運動方案」,預定計畫將於民國99年至102年間,逐步落實此方案6 大目標及51項策略工作內容,積極提升我國棒球競技實力。

(一)總目標:小學玩棒球、國中學棒球、高中練棒球、大學愛棒球,建置屬 地棒球、根留地方,邁向優質永續經營之學生棒球運動。

(二)分項目標:

1、輔助學生棒球運動社團與球隊,廣增運動人口來源。

2、加強學生棒球運動教育管理,協助進路發展。

3、強化學生棒球運動賽制,提升優質競爭實力。

4、建置學生棒球優先區與屬地特色,根留地方。

5、建置學生棒球區域培訓體系,促進合作夥伴關係。

6、加強棒球環境與設施,充實學生棒球運動空間。

(三)預期績效指標及評估基準

1.廣增棒球運動人口:至102年,各級學校參與棒球運動聯賽及社團數成 長至1,634隊,其中代表隊數由795隊成長至880隊;運動社團數由377

隊成長至754隊。

2.健全棒球運動環境:99至102年新建學校簡易球場20座(每年5座),修 整建80座(每年20座),4年總計新修整建100座。

3.辦理教練在職進修:每年辦理4梯次(每梯次18小時),每梯次提供100 個名額,預計至102年共辦理16梯次,提供1,600名教練進修。

4.建立棒球優先區與屬地特色:自99年起專案補助花東兩縣深耕基層棒 球,暢通升學系統,並補助地方特色盃賽(如台東縣紅葉盃、嘉義縣阿 里山盃、嘉義市諸羅山盃、宜蘭縣蘭陽盃等)。

5.建置棒球區域培訓體系:補助科研協助各級學校棒球選手及教練培訓

(28)

14

與輔導,建置各級學生棒球人才資料庫,建立國小至大專培訓體系。

6.改革賽制:自99學年度起研擬改以地方聯盟、縣市聯盟、分區聯盟及 全國聯盟四級賽制辦理(教育部全球資訊網-促進優質學生棒球運動方

案,2011)。

四、小結:

由以上可以知道,棒球發源自英國,在美國發光發熱,但臺灣的棒球起源,

可追溯於日據時期,臺灣棒球運動發展深受日本殖民統治時代推展的影響,臺灣 光復後,雖然初期不受政府推展,但臺灣人民仍對棒球運動的熱愛,及近年發展 至職業化運動的歷程,臺灣棒球躍入國際舞臺及許多球員赴美日職棒發展,如郭 源治、郭泰源、王建民、郭泓志、倪福德及陳偉殷等。

教育部為強化我國基層棒球運動,普及棒球運動人口,教育部於78學年度開 辦國小棒球聯賽,開辦至今已進入第22年,培育無數優秀基層棒球人才。而為持 續推動基礎棒球運動之發展,行政院推出「振興棒球運動總計畫」,教育部依據 此計畫特公布為期四年的「促進優質學生棒球運動方案」,積極提升我國的棒球 實力。

雖然棒球運動深植臺灣社會各的角落,也號稱「國球」,由此可知棒球對臺灣 人民的重要性。雖然政府大力的推展棒球運動,但國小棒球隊數年年遞減,據何 育敏、張庭彰、何國龍、陳禾青(2008)研究,國小棒球員人數的流失可能的原因 有:學生成就感消失、家長認為會影響功課以及球員因為須長時間練習而無法配合 班上作息以及生活常規不好等因素因而導師不讓學生參與球隊,或是學生因為長 時間的練習產生心理疲累的感覺,對練習產生了倦怠感,因而退出球隊。為了提 升國小學童參與棒球運動的風氣,本研究除了探討國小棒球隊成員參與動機、社 會支持及學滿意度之關係外,並進一步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學童在參與動機、社會 支持及學滿意度上是否有差異,希望藉此提高國小學生參與棒球運動的意願,達 到終身運動的終極目標,並期望能找出提升國民小學學童參與棒球運動的方法。

(29)

15

第二節 參與動機之相關理論探討

一、動機之定義

動機一詞(motivation)源自於拉丁文(mover),動機是指引起個體活動,

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促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歷程(張春興,1996)。

而心理學家在研究動機時大致有兩個取向:其一是生理的取向,主要研究以生理 作用為基礎的動機,如原始性動機、需求等概念;其二是心理的或社會的取向,

主要研究以心理作用或學習得來的動機,如成就動機、合作動機等(張春興,1996)。 馬啟偉與張力為(1996)認為動機可以引起和發動個體的活動,動機也可以指引活 動向某一目標進行或選擇活動方向,動機亦是維持、增加或制止、減弱某一活動 的力量。所以他們認為運動員在參與運動的動機上是受到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交 互作用的影響,如圖2-2-1。

銀盃獎勵 讚賞表揚 外在激發

運動效能 內在激發 自我享受感 自我表現感

圖2-2-1 內、外在動機的產生及其相互作用影響圖

資料來源:馬啟偉與張力為(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30)

16

而關於動機此一名詞,有許多說法與解釋,表2-2-1是將國內外學者針對動機 所下的定義,彙整如下:

表2-2-1 各專家學者對「動機」定義彙整表

學者及年代 定義

盧俊宏(1998) 認為動機是引起個體活動並維持此項活動朝向 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歷程。

許樹淵(2000) 動機是個體的一種意識、驅力,個體的行為在正 常情況下都有他的動機,激勵個體去從事某項工 作,扮演著任何活動參與與否的重要因素。

蔡宗信(2004) 動機是行為的原動力,許多行為的發生都必須先 有動機,才會有再進一步的行為產生。

黃丞傑(2006) 是一種心理歷程,可以激發並維持自願性活動達 成目標的要素,而其程度大小視行為後所獲得的 報酬或滿足感而定。

胡耿賓(2008) 個體驅使自己做某些行為或追求某些目標的一 種狀態或情境,並促使人們採取某種行為,以滿 足某種需求的力量。

趙鋅國(2010) 動機是因刺激與需求等因素的作用,而產生因應 的行為,而行為是動機的外在反應表現。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而成。

綜合以上專家學者的動機定義,發現不同理論學派各有不同的詮釋,由此可 知其概念與意義相當的複雜,而個人當時的意念情緒也會影響其動機的反應表現。

(31)

17

而本篇是針對棒球運動之參與動機做研究,棒球運動帶給他們快樂、愉悅等感覺 就是運動參與動機,而藉由棒球運動轉換、調整及舒洩情緒等作用是參與棒球運 動的一個重要心理動機。

二、動機相關理論

如前所述,國內外許多學者專家對於動機有相當多的研究,在不同的學派當 中,對動機的看法與歷程的解釋就有相當的差異,而這些學派的理論均可作為參 與動機的研究基礎。張佩娟(2003)認為所謂動機理論,是指心理學家針對「動 機」所做的理論性與系統性的解釋。以下是有關動機理論整理概述,以心理分析、

行為、認知、需求層次等理論,做為有關動機理論的探討依據:

(一)心理分析學派:

心理分析論的鼻祖佛洛依德,以性和攻擊兩種本能的衝動解釋人類一切行 為 的根源。人類行為的發展都有一定的模式,每一時期都以「性衝動」為一 切行為的動力,此為「生之本能」,另一方面與「生之本能」的相對為「死之 本能」,兩者為人類與生俱來的兩種本能。而理論中動機的概念有:均衡作用 與唯樂主義。均衡作用是行為的主宰,唯樂主義則是行為的目標 (林生傳,

1994) 。

(二)行為論學派:

行為學派認為人類的動機是學習來的,其學習歷程皆循需要-驅力-行為 的模式。成人的動機是由幼稚期基本需要分化演變而來。由此些基本需要而產 生相對的五種動機:飢餓、排泄、性、依賴、攻擊等,與此五種動機相當的五 種行為:吃、大小便、性、依賴及攻擊的行為。而此五類行為,均隨個體的成 長愈趨分化與複雜。

(32)

18

(三)認知學派:

認知論認為動機是因個體對自我的了解,也就是個體的行為是按其事先的 設想與計畫,向預定目標進行的,即所謂動機認知論(cognitive theory of motivation)此學派是從人類內部動機出發強調人的興趣感、能力感、控制感 和主動感在運動中的重要性,深入探討影響內部動機的因素與解釋行為的變 化。此類學者認為,個體除了對自己的所做了解外,並依照抱負水準及預期價 值來引導自己達成目標。盧俊宏(1998)認為動機是因個體自己了解的,亦即個 體的行為是其事先設想與計畫,向預定目標進行的。

(四)人本學派:

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A.H.Maslow)認為人類的動機是整體的,各種動機 之間是彼此關聯的,各種動機間的變化又與個體生長發展的環境背景有密切關 係。同時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由需求所引起的,這樣的需求排列七個層 次,依次序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需求、尊重需求、知的需求、

美的需求及自我實現需求。而其中包含了幾個主要概念:其一,動機是內發性 的,人類本來就有積極努力追求向上的傾向,這種傾向不需要外力約束,自然 會達到完美的發展。其二,各種需求層次的關係,低層需求達成後,高層需求 自然產生,次序並不會改變。其三,層次越低的需求,普遍性越大,個別差異 也越小,反之層次越高,普遍性就越小,個別差異也越大。Alderfer衍生了馬 斯洛的需求理論提出了ERG 需求理論。ERG 需求理論的核心理念是生存 (existence)、關係(relatedness)、成長(growth)等三種個人需求。而Alderfer 需求理論說明個人追求需求層次的滿足並非如馬斯洛所言,只是單向的由下而 上,不易同時並存,他認為個體可以在同一時間追求一種以上的的需求,而且 沒有優先順序之分,亦即各需求可以同時存在,且同時具有激勵作用;此外,

(33)

19

需求的階層可上可下,端視追求滿意的成功或挫敗而改變(黃李祥,2001)。

(五)社會學習學派:

林生傳(1994)認為社會學習論是將認知與行為學派的動機理論整合,強調 人類的行為是學習而來,這種行為不止受增強作用的影響,還受個人知覺所左 右。而馬啟偉與張力為(1996)則認為此一學派將人的動機行為看成社會情景 中,人的認知過程與思維過程的表現。

綜合以上,動機是推動一個人進行活動的心理動因或內部動力,能引起並維 持人的活動,使學習者擁有正向的樂趣、情感及自信,促使他朝向目標的原動力,

此動力導向一定目標,滿足個體的念頭與理想,引起學習者投入參與,然而學習 者在參與過程中,能保有高度的動機、正面的肯定及自我挑戰。而從文獻中,可 以發現自我察覺能力高者持續參與運動的機會就更高,內在動機較高者喜歡有挑 戰性的工作,其學習比較有效率,外在動機則會隨環境改變而增強或減弱。

三、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 (一)參與動機之測量工具

根據上一節中對動機的定義及相關理論的探討可知,行為的產生與動機有 著密切的關係,各學者所依據的理論及研究對象、背景及時間的不同,所發展 出來的動機量表也會有所差異,以下就國內外學者之相關研究所發展出的動機 量表彙整如表2-2-2。

(34)

20

表2-2-2 國內外學者參與動機相關量表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動機 Beard &

Ragheb

1983 休閒參與動機量表 知性需求、成就需求、社會需求、

刺激的避免 Brodkin

& Weiss

1990 游泳參與者 游泳參與者競賽特色、健康與適 能、社會地位、歸屬、放鬆、重 要他人、樂趣

謝鴻隆 2003 台北市國小學童參與課後 運動

技巧發展、自我挑戰、運動樂趣、

同儕關係、團隊氣氛及健康適能 洪輝宗 2004 國小學童參與國術運動 健康適能、心理需求、刺激避免、

社會需求、成就需求及技術需求 張豐盛 2004 台南市國小民俗體育團隊 滿足動需求、友誼知性追求、自

我成就需求、他人建議與鼓勵以 及刺激避免

李旭旻 2005 臺北縣國小選手參與運動 代表隊

獎賞稱讚、訓練情境、滿足需求、

人際關係、成就感

張伯謙 2005 台北市國小運動代表隊 運動發展、成功與成就、挑戰與 競爭、精力釋放、環境影響、活 動、友誼

王柏森 2009 慢速壘球參與者 知性需求、健康需求、社會需求、

成尌需求、刺激避免需求

黃玉青 2010 國小躲避球運動代表隊 健康適能、社會需求、成就需求 洪齡襄 2010 高雄市國民小學舞蹈社團 健康適能、自我成就、心理需求、

社會需求、技能需求等

(35)

21

林雅卿 2010 臺中縣國小打擊樂團學童 興趣與成就、自我挑戰、休閒放 鬆、人際關係

林佳慧 2010 長跑運動者 紓壓放鬆、健康需求、成就需求、

身體形象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而成。

根據表2-2-2顯示,各學者在做參與動機因素之研究時,所使用之動機量表 都有些許的差異,而本研究是以國小棒球隊學生作為對象,因研究者本身擔任棒 球隊教練瞭解選手習性,將從社會需求、健康適能及成就需求做相關性的探討。

(二)參與動機相關理論研究

動機是運動員從事運動競賽及訓練的一種內在燃料,可以讓運動員和一般 人願意付出時間和精力從事運動(盧俊宏,1998)。Stipek(1993)認為內在動機 是維持運動員持續從事運動的主要動力,學習如果是基於內在的理由時,其學 習效果最佳。許多的研究指出學習新的運動技能、獲得樂趣、增進技術、保持 健康及社交經驗為許多年輕運動者持續參與運動的重要因素(Ewing and

Seefeldt, 1989; Gould and Petlichokoff,1998; Weiss and Chaumeton1, 1992)。以下為參與動機相關文獻,摘要整理參與動機在運動團隊及學校教育 領域的相關研究如下:

林仁義(2001)在原住民甲組成棒選手參與棒球運動動機研究中指出:

原住民選手參與棒球運動的過程中,家長、教練及老師為最大影響參與因素。

吳佳鴻(2004)在臺灣韻律體操發展概況與中小學韻律體操選手參與動機之研 究指出:選手當初參加韻律體操的原因以興趣最多;選手參與動機傾向知識需 求與健康適能,其次為壓力避免與成就需求,較不重視社會需求。張淑惠(2009)

(36)

22

以高雄市國小桌球代表隊學童為研究,發現在不同性別的學童在健康需求、成 就需求及整體參與動機有差異;不同年級的學童在整體參與動機、健康需求、

成就需求、刺激避免,以及技術需求有差異;不同參加桌球隊年資的學童在技 術需求上有差異;不同最高比賽層級的學童在健康需、成就需求、刺激避免、

技術需求,以及整體參與動機有差異。林建興(2009)以國小學童巧固球之代 表隊選手為研究對象,發現參與動機研究不同性別、年級、參加巧固球時間、

層級最高、每週訓練時間之國小學童巧固球運動參與動機達顯著水準。廖文偉 (2009)以臺北縣國小學童對民俗體育舞龍活動為研究,發現不同年級的國小 學童參與舞龍活動動機在成就需求、競爭挑戰、環境影響因素上達顯著差異;

不同參加時間,以團隊訓練、成就需求因素上達顯著差異;不同訓練時間,以 成就需求、競爭挑戰、環境影響因素上達顯著差異。黃玉青(2010)以國小躲 避球運動代表隊選手為研究,認為台灣地區國民小學躲避球運動代表隊選手,

其參與運動代表隊的動機主要是為了增加體能、學習更多的運動技能、覺得打 躲避球很有趣、可以向自己挑戰等。洪齡襄(2010)以高雄市國民小學舞蹈社 團學生參與動機為研究,其中以技能需求動機最高,心理需求動機程度居末。

林雅卿(2010)臺中縣國小打擊樂團學童為研究對象,以自我挑戰面得分為最 高,顯示出學童的參與動機以自我挑戰為最強烈。林佳慧(2010)以長跑運動 者為研究,發現以女性長跑運動者獲得較佳的參與動機,其中年齡愈高者、業 餘選手亦獲得較好的參與動機。參與動機愈強烈,則獲得較佳的社會支持,尤 其是參與動機中的成就需求愈好,則社會支持中的朋友支持愈好。

綜合上述有關以運動為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歸納出下列幾點運動參與者 的共同認知:

1.許多運動參與者認為運動可以帶來健康,包括運動可以舒緩身心壓力等,

有關健康適能這點是許多運動參與者很普遍的認知。

2.在運動的過程中,可以增加與人與人互動的機會,有擴展人際關係的作

(37)

23

用。

3.在運動當中,可以獲得到技術的發展,滿足自我成就感。

4.可滿足參與者表現的慾望並獲得學習機會。

5.參與者可以得到樂趣,因此樂趣亦是誘發運動參與的重要因素。

6.參與者可以增進學習技能。

7.以運動動機方面,健康體魄也佔相當大的因素。

根據以上有關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文獻得知,人們參與動機是多元而廣泛的,

而其主要的動機有生理性因素、心理性因素、身體的因素及社會性等因素。而運 動參與動機是個體參與運動的動力,可啟發個體的行為發生,使個體持續某一活 動,使個體在從事該活動時能更加努力表現及集中注意力,於訓練與學習過程中 能更加有動力,並且更能持久。因此,動機是促進學習者的學習趨動力,引發學 習者參與的動力,是提供學習者行動的動能指引。

四、小結

研究者基於對棒球的興趣及職業的關係,本研究希望利用動機所能達到的正 面效果,根據盧俊宏(1998)參考國內外多位學者之研究彙整作基礎,並參考黃玉 青(2010)林雅卿(2010)與林貞錡(2008)之量表,再依研究者本身的需求,並搭配 國小學童特性,發展出不同的衡量構面,藉由社會需求、成就需求、健康適能等 三項參與動機做深入研究,並進一步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對國小棒球隊學生參與動 機的影響,找出多數人參與棒球運動動機的共同特質,提供相關單位做為規劃推 動國小棒球運動之參考,讓學童有機會獲得更適當的學習方式,期能刺激國小學 童參與棒球運動的意願。

基於以上的相關文獻,本研究推導出:

假設一、不同背景棒球隊學生在參與動機上有顯著差異。

(38)

24

第三節 社會支持之相關理論

一、社會支持之定義

社會支持一般被認為是個體藉由他人之互動獲得心裡或實質上的協助,以緩 和壓力對生理及心裡所造成的衝擊,增進個人生活適應(蒲逸生,2005)。而早 在十五世紀時,Oxford牧師Robert Burton(1621)在其所著Melancholia憂鬱症一 文中,即已引註許多古典文學作家之話語,加以強調朋友的重要性,其中套用到 現代的社會支持當中,朋友即是壓力的紓緩者(陳其昌,2009)。「社會」從廣 義上來看指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不管是與個體有關或整體的大環境都是社會的 內涵;而狹義社會則指個人日常生活中休戚相關,所接觸的社會脈絡;「支持」

的表現內容雖然不同,但能滿足或提供個體部份所期望的需求(潘依玲,2005)。

陳其昌(2009)認為「社會支持」是指個人在面臨壓力情境下,重要他人( 家人、

鄰居、朋友、同事和親戚)所能提供的援助與支持(包括情緒、精神、經濟及其 他資源),它可使個體增加處理環境的能力。在社會支持行為的界定上,學者多 以社會、人際關係的互動為出發點,但對其內容則各有不同的看法。以下表2-3-1 針對國內外學者專家對社會支持所作定義如下:

表2-3-1 國內外各專家學者對「社會支持」定義彙整表 學者及年代 定義

Sarason (1983) 認為社會支持是當一個人有需要時,能得到別人的幫助或 支持,以及滿意這些支持的知覺信念,可以幫助個人對抗 壓力和減輕壓力所帶來滿意這些支持的知覺信念,以及幫 助個人對抗壓力和減輕壓力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Cohen & Syme (1985)

由他人所提供的資源(感情、友誼、物質、資料等)。

(39)

25

Thoits(1986) 社會支持是由重要他人所提供,包括家人、鄰居、朋友、

同事和親戚,幫助處於壓力情境下的受困者一些因應的助 力,如社會情緒性、工具性以及訊息的協助,以協助其從 事壓力的管理。

闕美華(2000) 將社會支持區分正式組織與非正式團體,對個體所提供的 情緒性、資訊性、評價及陪伴支持。

黃俊勳(2001) 指個體透過與他人或團體之間的互動,而獲得家人、同儕、

其他重要他人在實質與情緒上的幫助。

徐靜芳(2003) 個人得到來自其所處社會網絡中所提供支持活動,此活動 能幫助個體因應壓力、適應環境。

邱秀霞(2003) 社會支持是一種健全心理而非病態模式,這個模式主要在 強化個體生活與環境的能力,且各方面所給予的支持都是 用以解決實際上之困難,排遣挫折,增強個人意志力,以 減少社會問題的產生。

謝秀芳(2004) 社會支持來自於父母、配偶、親人、同儕或社會大眾等的 物質、精神支持。

陳宇杉(2004) 定義社會支持為工作者在面對所處情境中的壓力事件時,

為了滿足其心理, 物質上的需求,以人際互動的型式得到 的支持力量。

許碧章(2005) 社會支持係指團隊之組訓後,師長、親人、同儕團體在人 力、物力、觀念做法上的支持程度。

程祈斌(2007) 社會支持是經由建構的人際網路中,感受得到被愛、尊重 的滿足,進而肯定自我價值,以幫助因應能力。

徐維辰 (2007) 社會支持係指人們互相依賴以便在基本需求上獲得滿足。

(40)

26

吳佳玟 (2008) 社會支持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歷程,個體透過互動在 支持系統中得到他人所提供的各種支持,因此需求得到滿 足,擁有自信與能力執行某些特殊行為,增進個體在環境 中的適應能力,以促進身體健康。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而成。

綜合以上國內外專家所做的社會支持定義,每個人對社會支持各有其認知上 的差異,所以到目前為止,社會支持的概念仍然沒有統一。在社會支持的概念和 定義上,或許會因為研究者的研究取向差異而產生不同的解釋與看法,因此尚未 有一個簡單的定義。不過根據以上專家學者所作之研究,可以歸納出幾個特性:

(一)社會支持會產生如尊重與關懷等正面導向的功用。

(二)當個體承受壓力時,社會支持可以減輕所承受的壓力,以增加個體的適應 力。

(三)社會支持的種類繁多,不同的類別、不同的需求,個體就會產生不同種類 的社會支持。

(四)社會支持會發生於個體與個體或團體間的互動過程中。

(五)社會支持是個體透過與其他人、事及物之間的互動,得到他人(家人、朋 友、師長等)所提供的各種形式的協助,來滿足其基本需求,以適應外在 環境對個體所造成的壓力。

二、社會支持之分類

在瞭解社會支持的定義之後,我們可根據上述社會支持的定義得知,社會支 持的種類可能因個體所處環境差異及個體需求差異而有所不同,並從前人的主張 與研究發現知道,社會支持的種類可能包括他人提供的行為支持,雖然這些區分

(41)

27

的結果有所相似但也有所差異,仍舊可以讓我們對社會支持的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也從這些分類方式中應用於本研究當中,將重要的部分給予本研究的社會支持類 型做適當的區分。

(一)Shumaker and Brownell(1984)提出社會支持是個資源交換的過程,此 資源可以是物質性(material)、情緒性(emotional)、工具性(inst rumental)的支持。

(二)House(1981)將社會支持分為四類:

1. 情緒支持:關心、信任。

2. 訊息支持:建議、指導、解決問題的訊息。

3. 工具支持:金錢、時間、任何直接的幫助。

4. 評價支持:肯定、回饋。

(三)Thoits(1986)將社會支持分成兩類:

1. 社會心理功能(情緒性支持):關愛、同情、尊重。

2. 實質具體協助(工具性支持):忠告或資訊的提供、家庭或工作責任 的分擔、財力或經濟上的支援。

(四)Cutrona and Russe1l(1990)將社會支持歸納出五類:

1.情緒支持:支持提供者對被支持者表示愛、關懷、同情與瞭解,

使其情緒獲得安慰和鼓勵。

2.社會網絡的支持:被支持者有隸屬於某個團體網絡的歸屬感,能共 同參與活動。

3.自尊支持:被支持者面臨壓力時,支持提供者能給予正向的回饋 和認同。

4.實質的協助:支持提供者提供直接、實質的協助,如金錢、時間、

勞力、改善環境。

5.訊息支持:支持提供者與被支持者進行溝通,提供意見、忠告、

(42)

28

建議等。

(五)邱怡薇(1997)將社會支持更細部整理分成兩大類型:

1. 有形的社會支持:實質金錢、實務、衣物等支持、工具性支持。

2. 無形的社會支持:情緒、訊息、肯定承認態度、被愛及被尊重的支 持等

(六)張郁芬(2001)將社會支持分成兩類:

1.結構性支持:指社會支持的來源, 如社會網絡、社區組織、家人、

朋友。

3. 功能性支持:指個人可利用獲得真正支持的內涵, 如工具性支持、

評價性支持、情緒性訊息等。

(七)Robert and Angelo(2001)將社會支持分成三類:

1.自尊的支持:無論遭遇到任何問題或困難,都能提供接受與尊重的 訊息給對方。

2.資訊的支持:提供問題了解與處理所需的訊息資料。

3.社會友伴:空暇或休閒時能有作伴的對象。

(八)邱文彬(2001)將社會支持分成五種類型:

1.物質的:最直接與容易獲得的資源,泛指無形的服務或是有形的 物質支援。

2.情緒的:受到他人的鼓勵、關懷、信任、與同理心,受支持者因 此可以產生極大的信心與壓力的釋放。

3.尊重的:受支持者的行為或工作受到肯定、價值觀的支持與了解,

因而可以產生極大的自信心與成就感。

4.訊息的:接受到有用的資訊,解決問題方法的建議與指導,因而在 問題的解決上得以更有效的完成。

5.友伴的:透過與他人的互動來減輕壓力,這些互動一般是休閒娛樂。

(43)

29

而本研究將在社會支持研究上,綜合各專家學者之研究,取其精神支持與物 質支持之兩大類社會支持類型,納入本研究之社會支持之問卷面向。其中精神支 持方面,來自家人、同學、級任導師、教練及隊員之間,在情緒、訊息和學習工 具上所提供之協助;物質方面包括實質金錢以及棒球訓練用品提供上之支持。研 究者希望藉由更多的發現,來研究國小棒球球員參與棒球隊其社會支持方面之因 素。

三、社會支持的功能

Cobb(1976)指出社會支持有三種功能:(一) 讓個體覺得自己是受到照顧與關 愛的;(二)讓個體相信自己是受重視與尊重的;(三)讓個體確認自己是屬於溝通 網絡中的一份子。認為社會支持在個人面對轉變時會有保護作用,可以緩衝壓力,

儘快獲得調適與平衡。Cohen and Wills(1985)認為透過社會支持的主要效果能夠 幫助個人滿足個人的需求, 提升並維持個人的自我概念與自我價值;而緩衝效果 則是提供個體對於壓力事件正向的評估、訊息、資源上的服務與促進個體得到較 佳因應壓力的行為。Caplan(1976)也指出社會支持有三大功能:(一)幫助個體使 用心理資源解決其情緒上的困擾;(二)分擔個體的任務,提供個體金錢、工具、

技能上的幫助;(三)提供認知性的指引,幫助個體解決困境。人與人之間的相互 扶持須有對等性,供需之間也須維持平衡,如此才能維持兩者社會網絡間的互動 (蔡文輝,1998)。根據社會學大師Durkhein所研究發展,認為社會支持亦有社會 整合之功用,他提出社會支持注重的是社會整合的特質,強調社會因素,所以社 會如果能提供完整的支持系統,個體的適應能力自會加強(蔡佳和,2009)。

Shumaker and Brownell(1984)認為社會支持的主要效果能幫助個體滿足親密的需 求,提升與維持個體的自我價值和自尊;而緩衝效果則能提供個體因應壓力所需 要的訊息及資源。章宏智、李佩樺(2007)指出家人及同儕支持對國小學童個人

(44)

30

性價值觀皆有顯著影響,同儕的社會支持程度高低對學童社會性價值觀有相當的 影響存在。歸納上述專家學者論點,因此社會支持的效應可以幫助人們解決問題 的能力,減低壓力對個體的傷害,並進而提升個人生理、心理上的健康,讓個體 在團體當中感受到被關心、被接受、受到尊重、彼此信任及有認同的歸屬感,並 在團體中提高自信心,使個體可以被團體所肯定。

四、社會支持相關研究 (一)社會支持之測量工具

根據上一節社會支持的定義及理論可得知,社會支持有不同的類型,而個 體在不同的生命經驗中,所需要的社會支持項目就有所差異(邱怡薇,1997)。

社會支持是個體透過與其他人、事及物之間的互動,得到他人以各種形式的協 助,來滿足其基本需求,以適應外在環境對個體所造成的壓力。以下就各學者 之相關研究所發展出的動機量表彙整如表2-3-2。

表 2-3-2 社會支持相關量表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參與者 社會支持構面量表

林曉怡 2005 台南市國小游泳團隊 家人支持、隊友支持、同學支持、教 師支持

章宏智 2007 臺北市公館國小 3~6 年級學生

家人支持、老師支持及同事支持

徐維辰 2008 新竹市國小學童 家人支持、朋友支持、老師支持 陳德順 2009 國小棒球球員 家人支持、隊友支持、級任老師支

持、同學支持

蔡佳和 2009 基隆市國小學童運動團隊 隊友支持、同學支持、家人支持及級

數據

圖 2-2-1 內、外在動機的產生及其相互作用影響圖---------------  16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51  圖 3-2-1  研究流程圖----------------------------------------  5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三、網際網路註冊報名登錄之球衣號碼,不得更改。球衣號碼總教練為 30 號,教練分別 為 29 號及 28 號,行政管理人員為 27 號,球員為 1 號至 22

[r]

[r]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There is a growing recognition that China will change the world, not only economically, but also politically, intellectually, ideologically and culturally...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英國語文教育| 藝術音樂教育 | STEM 教育 全球意識與文化敏感度 |體驗學習| 接觸大自然

community, including the students, teachers, support staff (counsellors, social workers);.. parents and board of governors, are involved in confronting the issue

(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regarding out of school traffic guidance staff with different gender, job title, guidance counselors seniority and age in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