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反思中前行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智能障礙者雙老家庭如何走向心盛

第四節 反思中前行

寫到這裡,論文算是告一段落了。兩個多月以來,與這五戶家庭 的接觸,讓自己體會良多。也很抱歉因為研究主題和時間的限制,不 得已去除其中兩戶雙老家庭,但他們都真實的代表了他們各自本身。

尤其是其中一戶過得並不太好的雙老家庭,因為在一個前提和心盛元 素上有所缺失,所以無法被納入討論中。但也正是因為存在這樣的家 庭,更突顯了研究意義和現實的急迫性。我沒有辦法透過這次研究給 他們的生活樣貌帶來實質上的幫助,感到十分的抱歉。

對於這次研究的初衷,是想瞭解養育一個特殊孩子到底意味著什 麼,對我這樣沒有生育經驗,連普通孩子都沒有養過的年輕小姑娘來 說,光憑想象是很沒有說服力的。我想這一次的研究歷程和研究結果 回答了自己內心的困惑,若是再面對年輕的家長們,也會有更多的把 握來寬慰他們的彷徨與無助。

已有的雙老家庭研究中大多是從需求端來探討,所以大多數是強 調照顧經驗的艱辛和困難,但是自己會想這會不會放大了真實生活中 的苦難,又或者面對苦難時,大家的反應都是一樣嗎?我想有一個障 礙孩子的特殊家庭的樣貌,應該也是大體符合常態分配曲線,總有一 小群人,是可以積極應對生活的。

在研究過程中,受小A 媽媽邀請,參加了一次機構組織的家長 成長加油站活動,讓自己感受深刻。體驗師帶領家長們協力玩轉一根 長長的繩索,活動之後,家長們從中的心得,自己深受觸動。「上了 年紀後,這種活動,讓我們回憶起當年年輕的時候,很久沒有這種團

體活動的快樂了,尤其是手甩來甩去,就很像是在做復健」,「團結 就是力量,也就是一個人不要撐」,「正是因為帶了這樣一個孩子,

不快樂怎麼行,要對他更好」……研究歷程中,曾有幾次懷疑這次研 究的意義:「這樣的幸福,障礙家庭能夠複製嗎?他們心盛的元素可 以加入每一個障礙家庭嗎?」。透過這次的親身體驗,我終於明白,

恰恰是因為有了這樣的一個孩子,家長們也變得更加正向。而且他們 真的很需要這個正向的力量,去面對有了這樣一個孩子的人生。大家 臉上的笑容,那種快樂,抒發出來的情感,讓人難以忘懷。

看著眼前的老家長們,他們的表達讓我漸漸明白:負面情緒,它 其實都是很自然的出現,會出現在每一個人的一生當中的某一個時 刻。它就是這樣自然而然的來,因為它在磨練著我們的適應能力、人 生的彈性、人生的韌性,所以我們應該不是要去消滅這些焦慮、痛苦、

傷心和難過,或者說為了正向而正向,為了快樂而快樂,而是說學會 怎麼去因應人生中所出現的這些負面情緒。情緒的那個曲線如何從低 谷向上爬升,這樣的一個歷程是有意義的,向上的那個意念和行動是 有意義的。

研究過程中,也有研究對象表露過類似的感受,和自己的孩子相 處有一種另樣的快樂,我會把這個定義為「極致的快樂」。就像我們 的障礙者,特別的單純、特別的純粹、特別的特別,這種快樂也真的 是特別的。當你體驗過這一切之後,就會明白快樂是來之不易的,也 是特別珍貴的。

蘇東坡有一首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

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但是不是每一個家庭都能這般自我覺 察呢?用一個抽離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的生活,保持一點冷靜和平和,

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直面一切酸甜苦辣,就真的會因不同家庭的狀 況而各異了。這也表明光靠家長的內在力量是不夠的,家庭們需要專 業服務人員的外力協助。羅曼•羅蘭有語:「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 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仍然熱愛生活」。誠然照顧一個 特殊孩子是辛苦的,可是那也是因為特別的緣分,老天才選擇了我們 成為照顧者,是這一生的使命。當我們認清這一點,我想照顧者們定 能像薛西弗斯那般,堅毅的推著我們的孩子前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 膽小的人,在不斷成熟的路上,坦然接受這一點,面對這一點,然後 變得堅強和勇敢、不再偽裝。而每個人變得堅強勇敢的過程,其節奏 和步調都是不同的,這個世界並不存在一個標準的人生活法或者範 式。養育一個身心障礙孩子,為照顧者們的人生路添了一堵牆,可是 也因此成就了照顧者們,當他們跨過這堵牆,站在上面看到的風景,

將是另一種別緻。

研究過程中,儘管努力的避免,但我想還是會受到各種外在或內 在的因素影響,使得研究無法盡善盡美,而且有太多太多的東西仍然 是我們未知的。尤其是這次研究中的理論框架,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 佐證和補充,比如不同障礙程度、其他年齡階段、其他障礙類別、量 化研究等。只希望這次研究只是一個開端,讓更多的人可以為他們再 做多些,再多些。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內政部(2013)。100 年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及各項需求評估調查。

臺北:內政部統計處。

內 政 部 ( 2016 ) 。 104 年 簡 易 生 命 表 提 要 分 析 。 取 自 http://sowf.moi.gov.tw/stat/Life/104%E5%B9%B4%E7%B0%A1%

E6%98%93%E7%94%9F%E5%91%BD%E8%A1%A8%E6%8F%9 0%E8%A6%81%E5%88%86%E6%9E%90.pdf。

內 政 部 ( 2016 ) 。 內 政 統 計 月 報 。 取 自 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list.htm#1 戶政、2 民政。

王文娟(2011)。智能障礙者雙老家庭壓力負荷之初探。身心障礙研 究季刊,9(2),96-110。

王文娟(2012)。中高齡智障者雙老家庭之居住模式建構。東海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臺中市。

王文娟(2016)。中高齡智障者雙老家庭之親子家園居住模式可行性 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4(1),17-33。

王國羽(2003)。中老年身心障礙者安置轉銜機制規劃之研究:以心智 障礙者為例。台北: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報告。

王國羽(2007)。居家中老年智障者的照顧問題:性別、居住安排與 相關論述。身心障礙研究,5(1),1-29。

伍碧濤(2006)。愛的樂章--以一個失智老人家庭個案家屬長期照顧

角色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臺北市。

吳昭儀(2015)。國中教師心盛量表編製與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博 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高雄市。

呂錦綸(2010)。雙重老化智障者家庭照顧負擔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臺北市。

身心障礙個人照顧服務法(2012)。2015 年 5 月 20 日修訂。全國法

規 資 料 庫 ,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187。

身心障礙家庭照顧者服務辦法(2012)。2015 年 5 月 20 日修訂。全

國 法 規 資 料 庫 ,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186。

身心障礙權利保障法(2007)。2015 年 12 月 16 日修訂。全國法規

資 料 庫 ,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46

(2016/12/24)。

周月清(2013)。長期照護保險多元評估量表之細部規劃-針對智能 障礙者之適用性評估及修正計畫。台北:衛生福利部委託研究報 告。

周耕妃(2014)。抉擇之愛雙重老化智障家庭(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臺中市。

林昭吟(2008)。身心障礙者老化現象之概念探討與初探性實證研究。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9,37-80。

林昭吟、林季平(2004)。身心障礙者提前老化現象與健康照護需求 之研究。台北: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沈台訓譯(2015)。薛西弗斯的神話:卡繆的荒謬哲學。臺北:商周 出版社。

邱大昕(2014)。感官、智能與精神障礙者婚姻狀況變化初探 1905 vs.

2006。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2(1),13-25。

胡燕平(譯)(2010)。追究幸福—微笑中的科學(原作者:Daniel Nettle)。重慶市:重慶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9)

孫健忠、林昭吟、陳阿梅(2003)。老年身心障礙者與老人福利整合 規劃之研究。台北: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高斯謙譯,亞里斯多德著(2005)。尼各馬科倫理學。新北,商務。

張庭瑋(2008)。「甜蜜的負荷」?家庭對於中高齡智障家人的照顧 轉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工作研究 所,臺北市。

曹愛蘭(2010)。2010 社會福利政策研究:老年身心障礙者之照顧 安置與服務。內政部委託調查研究報告。

陳伶珠(2008)。中高齡長期障礙者老化經驗與老年生活期待之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 學系:南投縣

陳伶珠(2011)。雙重老化智能障礙者家庭照顧經驗初探。台灣高齡 服務管理學刊,1(1),138-165。

陳玠汝、蔡和蓁、陳政智(2013)。中高齡智能障礙者家庭使用服務

資 源 情 形 之 探 討 。 取 自

http://www.tasw.org.tw/eweb/uploadfile/20130319023137397.pdf。

陳奕齡(2001)。初探智障者老化之相關健康與照顧議題(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嘉義市。

陳政智、陳玠汝(2015)。我們必須面對的議題:智能障礙者老化需 求。社區發展季刊,149,311-326。

陳政智、簡秀玲(2013)。中高齡智能障礙者需求及服務模式之研究。

台北: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楊培珊(2005)。老人長期照護機構及社工專業的現況與展望。臺灣 社會工作學刊,4,147-169。

萬育維譯,Nolan,M. & S. Davies. & G. Grant 編(2004)。老人照護 工作─護理與社工的專業合作。台北:洪葉。

趙昱鯤(譯)(2012)。持續的幸福(原作者:Martin E.P. Seligman)。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11)

劉佳琪(2009)。台灣身心障礙者老化與因應對策:以智障者為例。

新興福利國家與高齡化社會:學習與創新研討會。新竹:玄奘大 學。

潘佩君、嚴嘉楓(2011)。老年身心障礙者的福利資源配置及服務輸 送:以台灣與英國為例。身心障礙研究季刊,9(2),111-122。

衛 福 部 ( 2014 ) 。 102 老 人 狀 況 調 查 分 析 。 取 自 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

od_list_no=4695。

衛 福 部 ( 2016 ) 。 身 心 障 礙 者 人 數 。 取 自 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 _list_no=4198。

衛福部(2017)。身心障礙福利機構使用者人數按類別分。取自 http://www.mohw.gov.tw/dl-22118-522804cc-db07-487c-9769-3dc8 85c880f0.html。

蕭新煌主編(2014)。書寫臺灣第三部門史。高雄市:巨流出版社

蕭新煌主編(2014)。書寫臺灣第三部門史。高雄市:巨流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