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啟示

第四節 反省與回顧

選一個與自己性別不同而且具有離婚身分的受訪者作為論文研究的題材,在 研究開始之際,曾遭受周圍人士的質疑。然而堅持研究走到今天足足兩年,內心 分外豐實滿足。緣起就讀暑二時,王老師教授質性研究課程,以生動有趣的方式,

開啟了我對生命的興趣。因為這樣,促動我一窺質性論文的世界,當我選擇離婚 女性教師這個方向時,同學都揶揄我是不是想離婚?或者說,我離婚之後,你來 研究我吧!當然,那些都是玩笑話,同學無意打擊我的士氣,只是以傳統的社會 價值質疑論斷身為男性的我竟會選取另一個性別且具有離婚身分者為研究對象。

當時,我並不十分明瞭為什麼自己會執著於這樣的議題,也不清楚這個議題於我 隱含著什麼特別的生命意涵,直到我著手進行研究,在反覆研讀文獻以及傾聽研 究對象的生命故事之後,我逐漸領悟:原來,我在尋找我的母親——一位弱勢女 性——的聲音。

母親與父親經由媒妁之言結婚,其組合以今日流行用語來說就是所謂的「芋 頭配番薯」,我的母親當時年紀很輕,而父親已步入不惑之年,兩人年歲相差甚鉅,

父親在我一歲半的時候就生病過世,我只識得他在照片上的模樣。從我有記憶以 來,家中的男人就是「叔叔」。與母親同樣年輕的「叔叔」經常出入家裡,與我母 親說笑談天,但卻少與我及姊姊互動,寡母幼子家中常有年輕男子出入這件事情 使得我們必須承受鄰里異樣的眼光,長久下來加深了我們對母親的怨忿。我在國 中的時候一度因承受不住而想離家,但當時羽翼未豐的我只能藉故到同學家做功 課暫居住同學家中,之後則是藉著唸書離家住宿舍。我的家,被我視為羞恥與急 欲擺脫的枷鎖,只盼望儘早逃離得以享有與一般人正常的對待。

在我離家那段日子,母親再次結婚,而後獨自忍受家暴,之後黯然離婚,面 對離婚的母親,當時只想振翅高飛的我既無暇顧及她的傷痛,也氣憤她:為何她 不安分囚居於寡母的身分之中,傷痕未癒就又投入另一段感情?儘管母親終其一 生都在追求愛情,但是平心而論,她並未荒廢對子女的教養,然而在社會給予單

親母親的壓力下,身為單親子女的我未曾注意過她寡居、離婚之後的心境轉變,

未曾思考過母親對自己的期許,未曾想過她也會有夢想。我的母親,就像歷代所 有的結過婚的女人一樣,無論離婚、寡居,終其一生都要活在巨大牌坊的陰影下,

若稍作喘息則會招來滔天的指責,即便是現代社會,亦然。而身為其子女,自然 也須概括承受。

這個潛藏在我心中多年的傷痕,就在這次研究中一再被翻出來檢視、治療,

透過曉兮與盼盼她們的生命故事,讓我傾聽到女性生命的聲音。

曉兮與我原不相識,因為進行這項研究才逐漸熟捻。記得初次碰面,我很緊 張,雖然已準備好訪問稿,也事先演練好可能的狀況,可是正式面對面時,還是 亂了訪談順序。或許,是我們對介紹我們認識的朋友有一定的信任感,也或許是 曉兮經歷大風大浪的堅強個性使然化解了彼此的心防與焦慮,那一次的訪談,她 真情的透露出她不幸的童年,及離婚過程中她所遭遇的痛苦。

而在我和曉兮訪談的互動中,我也不經意流露出我的感情。當曉兮啜泣地提 及悲慘不堪的童年往事時,我似乎也感受到她的痛苦,我的眼眶也跟著溼潤,我 的腦海也閃過我的童年,我們都一樣是單親,但她的境遇卻比我慘,相形之下,

我的母親比她的父親還要盡責。為了研究追根究底,有時候我覺得我扮演著無情 的探索者,她忍著痛一句一句說出她的心酸,而我則是一刀一刀相逼,戳她的傷 口,好幾次曉兮顫抖的表情及眼眶打轉的淚水讓我實在不忍再追問下去。

曉兮講完原生家庭那一段後,學校精采的求學生活及師長們的關愛,她講的 眉飛色舞,說到目前學校教學的成就,她自信滿滿的講了好多她的教育理念,及 他如何教育她的小孩,她滿意學生及孩子帶給她的回饋,彷彿離婚那一段苦日子 不再那麼刻苦。其實,她一面講,我一面聽,我心裡都會想到有些事也都發生在 我身上,但我卻忽略了反省與修正:過去,因為自己在刻苦的環境下長大,對於 他人的困境,我以為:我可以克服,別人也可以;無法克服的人,都是弱者。這 種自以為強者的思想造就我無法對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而一味的以自己的觀點 去評斷他人的苦難。這種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從對家庭拓展到職場,我以「一家之 主」、「權威教師」以及「父權中心」的價值觀職掌生活全部,然而,對於生命挫

敗以及他人的經驗留下的印記,我從未認真面對,思考其意義。而曉兮在成長歷 程中懂得用自我反省,讓自己的生活有所改變,所以她能在逆境中成長,在困境 中甘之如飴。

另一位受訪者盼盼是我以前學校的同事,但是我們並不熟,只是點頭之交。

因為我的業務關係,得悉她的小孩及她的事,後來,在一次研習會中,我誠懇的 邀她接受我的研究,她直爽的答應,令我出乎意料之外。盼盼的個性外柔內剛,

讓人容易親近,就因為如此,也引來校園的性別歧視,她的愛情至上觀,讓她一 直不放棄愛情,但她更重視孩子的需要及教育,因為她的原生家庭不和諧的影響,

如同曉兮家中的失落一樣,她們心中的缺口,成了滿滿的愛補償在孩子身上。

盼盼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男人,是她的父親及她的前夫,每當她敘說這兩個 人的時候,她都數度落淚,父親是幫助他最多的人,而前夫是傷她最深的人。當 盼盼激動的說前夫的殘忍及無情時,我很自然的表現出很抱歉的眼神看她,或許 是我也不齒她前夫的行為吧,不過,她生命中那兩個男人的角色卻讓我檢視到我 這個當父親的角色是否稱職?而自恃居於霸權強勢的男性角色,我是否忽略對其 他性別的尊重與關懷?想著自己的女兒日復一日成長,想像他們身處被性別角色 所束縛的社會,他們要如何掙脫父權框架活出自己的一片天空?而我,除了反省,

是否應該付出更積極的行動,親力拆除父權框架?

雖然我在曉兮與盼盼希望的眼神中,看到她們過去那段婚姻所帶給她們的傷 害,不過從盼盼現在就讀研究所,目前與一位男士交往,繼續爲自己的生存與幸 福努力,而曉兮也在學校盡職教書和疼愛學生,繼續爲自己的生涯目標奮鬥。我 感受到她們兩位強韌的生命力以及面對困境的勇氣,這些勇氣給我許多省思,因 為它讓我看到生命的力量,也讓我了解到困境的存在與生命的意義,相生相融。

困境是因我們而生的,我們無法讓困境消失,但我們可以努力的是,以勇氣和信 心來面對它、克服它。

人生的歷程就是不斷重複困境與因應的模式。人在困境中學會自我反省、自 我激勵,建立自我向上提升的力量,才能跳脫窠臼脫離泥淖,走向自我的生涯。

觀照曉兮、盼盼的生涯故事,及研究者探索生命的內涵,三個生命的交集及互動,

不只是男性與女性的對話,更是傳統性別分化觀點與現代性別平等觀點的激盪,

生命就在我們不斷地反省、頓悟中,滋長新的意義,展現新的力量。正如《人生 五章》道出了盼盼與曉兮對待困境、生命及改變自我的態度:

一、我走上街,

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

我掉了進去。

我迷失了……我絕望了。

這不是我的錯,

費了好大的勁才爬出來。

二、我走上同一條街,

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

我假裝沒看到,

還是掉了進去。

我不能相信我居然會掉在同樣的地方。

但這不是我的錯。

還是花了很長的時間才爬出來。

三、我走上同一條街,

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

我看到它在那兒,

但還是掉了進去……

這是一種習氣。

我的眼睛張開著,

我知道我在那兒。

這是我的錯,

我立刻爬了出來。

四、我走上同一條街,

人行道上有一個洞,

我繞道而行。

五、我走上另一條街。

—引自西藏生死書(鄭振煌譯,1996:52)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雅各(譯)(2002)。Carol Gilligan 著。不同的語音: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展(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台北:心 理。

李奉儒、吳芝儀(譯)(1995)。M. Q. Patton 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桂冠。

李茂興(譯)(1998)。R. S. Sharf 著。生涯諮商理論與實務(Applying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to counseling)。台北:弘智文化。

徐蓮蔭(譯)(1997)。S. J. Price & P. C. Mckenry 著。離婚。台北:巨流。

吳芝儀(譯)(1996)。V. G. Zunker 著。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Anselm Strauss & Juliet Corbin 原著。質性研究入門:

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濤石。

鄭振煌(譯)(1996)。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著。西藏生死書(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台北市:張老師。

王 行(1997)。台灣地區已婚男性對夫妻性別角色觀念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 報,3,47-78。

王以仁(2001)。工作休閒與家庭關懷。載於王以仁(主編),婚姻與家庭生活的適 應(頁 307-333)。台北:心理。

王政彥(1991)。以自我對話展現積極的自我。師友月刊,80(3),27-29。

王淑卿(2003)。離婚的挑戰、改變與新契機。社教雙月刊,115,34-38。

王雲東(2007,6 月 12 日)。對台灣離婚率亞洲第一的現象解讀。台灣時報,2 版。

王慧姚(1981)。已婚職業婦女的角色衝突及其生活滿意度。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 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錦珍(1994)。國中實習教師社會化之俗民誌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王錦珍(1994)。國中實習教師社會化之俗民誌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