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章將說明本研究之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名詞釋義以及研究範圍與 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內政部公佈 2006 年國內離婚率統計結果(見附錄一):目前台灣有六萬四四 七六對離婚,平均每天就有一七七對夫妻「一拍兩散」,離婚率高居亞洲第一(見 附錄二)。離婚率年年上升的原因,發現與台灣女性受教育和工作機會的提昇,以 及個人主義盛行有關(王雲東,2007)。柴松林(2006)則認為,主要原因還是社 會變遷、男女平權意識的提昇,女性教育水準的提高,及具有經濟能力,進而減 少對婚姻的依賴。所以,女性只要覺得婚姻難以維持,而自己又能掌握經濟生活 時,通常會主動提出離婚來結束痛苦的婚姻生活。可從離婚訴訟中過半是女性主 動提出便是很好的證明(見附錄三)。

過去,有多數女性或如學者李美枝(1986)所述,在性別角色規範下,終其 一生以犧牲自己、照顧他人為主,以所照顧的人的成就,為女性自己一生的成就,

女性選擇了家庭而犧牲自我工作的實踐,甘願成為成功男人背後的那雙隱形的推 手。如今,仍然有許多女性工作之餘必須負擔諸多家務,其投入的心力往往超過

個人的負荷,於是陷入工作與家庭的困境中,內心「雙趨衝突」(approach - approach conflict)。正如張如慧(1997)研究發現女性教師為了符合社會對女性角色的期待,

努力兼顧扮演好多重角色,而承擔家庭與事業的角色衝突。那麼,我們不禁要問

:面臨婚姻困境的女性教師一旦選擇離婚,她們的家庭生活將出現怎樣的轉變?

她們又將如何因應?

韓貴香(2000)曾針對離婚女性單親家庭進行研究,發現其所困擾的問題依 序為經濟、子女照顧、工作及情緒困擾等,離婚女性所面臨的生涯困境更甚於男 性,因為離婚女性除了延續來自工作與家庭雙重的壓力外,還必須面對更多來自 社會的質疑和責難,以及心理的衝突與調適。然而,有研究報告指出,具有兩性 平等觀念的女性一旦離婚,不僅比離婚前不痛苦,她們還會以積極的態度參與私 人聚會或社會活動(徐蓮蔭譯,1997)。所以,離婚女性心中的想法對於其離婚後 的生涯發展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

楊宇彥(2001)研究離婚女性的生涯轉換,發現從離婚後到受訪時,其心理 狀態多由負向情緒與認知轉為積極和正面。張青惠(1996)進一步指出,在社會 支持的影響下,離婚女性開展了新生活,生活重心由家庭轉移至工作,藉著工作 投入與上課學習,離婚女性增加更多自我瞭解。所以,工作的重要地位,影響離 婚女性提高工作的認同,並協助其建立自尊心、自信心與自我認同的價值,最終 成為女性重要的支柱及生活困境適應的一個調節。Bisagni 和 Eckenrode (1993)則 分析工作可提供如意義性、社會互動與支持、生產力、以及積極休閒等四種面向

,能夠減緩離婚所帶來的壓力,使離婚女性生活適應狀況較為良好。因此,工作 也成了離婚女性因應離婚後生活的重要因素。既然工作之於女性生涯發展影響何 其大,而擁有「教職」的離婚女性教師,她們離婚後的工作生活將如何發展?

國人普遍認為「教職」是適合女性的工作。依據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教育部,

2008)顯示,73 學年度之後,全國各級學校女性教師比率已超過半數,且有日益 增多的趨勢,此外在 96 學年度各級學校中,女性教師佔了 62.51 %,而國小女性 教師比率約佔 68.49 %(見附錄四)。國小校園的「教職女性化」趨勢儼然形成,

也使一般人更加地認為教職實在是一個適合女性的工作。馮玉麟(2005)針對台

南縣 1255 位國中女教師作研究,發現女性選擇國中教職之原因,是受到性別刻板 印象與性別角色期待的影響,而限制了她們對工作的認同和生涯發展。

然而,國小女性教師是否受到性別角色的期待而選擇教職?對於比較重視母 職角色,且積極做好教學工作的國小女性教師,工作與家庭成為她們生活中的兩 大重心。在這兩個場域裡歷經的生命經驗,包含與配偶、小孩、原生家庭和朋友 等互動,以及她們所扮演的多重角色、肩負的責任,均會影響其生涯發展。走筆 至此,這些國小女性教師都是基於社會期待或者家庭背景而選擇教職嗎?或者有 其他原因呢?她們步入婚姻育養子女之後,又是如何兼顧家庭與工作的角色呢?

若是有朝一日不得已選擇了離婚,其心理歷程和生涯規劃又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而她們一路努力所要追求的是什麼?

依循以上疑惑,筆者釐出幾個問題:傳統性別角色觀念、原生家庭、婚姻生 活、經濟壓力、子女教養及社會支持等等因素如何影響國小離婚女性教師的生涯 發展,這些因素在其生涯發展中又將如何發酵產生阻力或助力?國小離婚女性教 師面對工作與家庭生活一連串的困境將如何因應?她們為何選擇離婚?離婚對國 小離婚女性教師生涯發展,究竟是正向或是負向的影響?以及離婚前她們的生涯 又是如何發展呢?

教師的生涯發展歷程是一種個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以生態系統觀點來說,

除了個人與環境連結之外,不同系統之間也會不斷地相互影響,形成困境與因應 的模式,且人會在其中隨著時間改變而不停地對事物賦予意義,形成每人不同的 生涯發展歷程與生涯觀。因此,生涯發展是動態的過程,個人詮釋的生涯也無法 脫離其所處的脈絡情境,而質性研究有助於研究者處理社會文化脈絡、理解人際 互動過程,故本研究將以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及敘說研究等方法來瞭解現象,歸 納分析出兩位國小離婚女性教師如何詮釋其生涯發展經驗以及此經驗所蘊含之意 義。此外,研究者雖為國小男性教師,因接任輔導工作經常接觸女性,而有感於 性別平權的重要。對於所處的教育情境也有許多省思與關懷,因此想藉由基層兩 位女性教師的發聲,去探討離婚女性教師如何去創造一個中年生活,並且嘗試以 Bronfenbrenner(1979)生態系統理論的架構,試圖呈現出個人不同的生命經驗。